孩子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从心智的角度来审视孩子,我们发现孩子是人力资源的基本原始体。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观点和心理状况,来自于三大系统的信息沉积。这三大系统是:家庭系统、学校系统和社会系统。由这三大系统的沉淀作用而决定孩子的动因结果和满足感。因此,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系统的直接、间接影响,对个体的孩子而言,他们正是三大系统的“物积”承载者。孩子都会因三大系统所产生的种种作用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因此,家庭系统是人力资源的初载体;学校系统是人力资源的培植体;社会系统则是人力资源的表现体。所以,孩子的心理环境是受这三大系统的直接影响和作用,从而导致资源体的体能、技能和潜能的不同表现结果。
学校系统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等等,这些观点无不体现了教师身份的崇高与威慑力;“养子不教父之过,教子不严师之惰”的经验总结,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责任明显的统一起来。但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分数至上的教育结果,造就了许许多多的“情理”之事。据统计:教师队伍中对现行教育体制不满的占71%;困惑者占33%;渴望教育方式能改变适应社会发展的占74%。在教师队伍:向家长索要礼品者有之;多交钱就认真教者有之;奸淫学生、处罚学生以至造成学生自杀者有之……可惜!学校是培植资源的地方,教师队伍的纯化与提高,决定其培养优秀资源的能力。师者在抱怨、困惑、无奈、无助的心理情形下怎么育人?个别教师的过激的言词和手段;极端的空虚和无知;偏激的思维和态度,“点缀”出一起起骇人听闻的“丁瑞婷事件” (注:重庆一学校,因老师批评丁瑞婷说:“你成绩不好,长相也差,当三陪小姐坐台都没人要。”让丁羞辱而跳楼自杀)。由于教师思维上的差异,一直遵循着“高分学生是优秀学生”这一坚定不移的观念,因而有37%的老师认为可以教会学生的创造力。难道创造力真是可以教会的吗?更不可理喻的是,面对教科书本中的错误,不能理直气壮的去纠正和申改。照这样下去对学生这一人力资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了。学校一致倡导着两千多年前遗留下来的教师导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须知,社会的快速发展仅仅只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一个填充吗?为什么不可以提议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提疑也”。如果让学生提出质疑、提出想象,会让老师难堪、尴尬吗?难道不可以用另外一种思维、一种心态、一种心理,让学生通过学习,在感受未知事物的同时获得更多想象的空间。
作为学校,有的提出资源共享,有的提出合理分配。但为什么学校不执行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体制呢?我们实施义务教育,对!但为什么我们要借义务教育的名义而收录一批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老师,可能教出一批批不正常的学生呢?如果执行优胜劣汰,引入市场机制。那竟争的结果会是怎么样呢?据统计:①当和同学发生争执,无法解决时会求助老师的只占5%(其中男生占29%、女生占71%);②当受到委屈时,能倾诉的对象回答是老师的仅占3%(其中男生占44%、女生占56%);③在最崇拜的人物中老师占8%、家长占8%、上帝占8%(其男女比例掺半),而把奥运冠军作为崇拜人物的占15%、影视歌星的占46%。可见现在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认可程度是何等之低,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试问:学生的心理怎么了?是谁在影响着他们?在调
查中:“假如你在街上看到他人遗失的一串钥匙怎么办?”时,会捡起来交给学校的学生占19%(男女掺半)、捡起来交给家长的占6%(其中男生占39%、女生占61%)。这么一种思维,这么一种对环境事物的不客观认识,导致遗失钥匙的人到什么地方去找回自己的东西呢?难道遗失东西的人会想到去学校、去学生家里要回自己的遗失之物?因此,孩子的心理遭受了极大的负补偿需求。遗憾!人文教育差矣!
上述种种缺陷的暴露说明,学校的教育匹配速度与社会的发展速度是绝对不等同的,学校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学校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教科书以外各类知识,不断提炼、不断总结。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健康的心理状态,优秀的人格魅力和自觉服务社会的意识来影响、培植学生,并鼓励学生提出疑虑,刺激学生的欲需,引导学生的动因,把学生真正视为一个可待开发的资源体来进行工作。这样就会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教育、学习环境,并能真正的起到挖掘、培植人力资源的目的。因为教师自己本身就是国家、学校的人力资源,学校系统中的资源储备与整合、利用与再生能力,决定了对其学生这一资源的培植力度。如同一块泥土,我们通常只用以做砖瓦,突然间发现还可烧陶瓷!惊喜时更可提炼某一特殊材料!如果用这样一种思维、这样一种心理,自然就会让学生的价值在“物积”中得到产生和体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