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国外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的实践模式及其启示 张媛 国外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大致以下三 现在:为救助对象发放免费医疗保险卡的 种模式: 医疗救助、向贫困学生提供助学金或免除 1.工作福利模式。20世纪90年代开 学杂费的教育救助、推出面向贫困人口的 始,该模式广泛应用于欧美发达国家,就 是在社会救助制度中推行积极的就业促进 政策,主要针对于具备劳动能力的受救助 者。这种模式改变了过去的单纯依赖现金 的收入补偿模式,而配合提供就业服务和 培训,让被救助者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获 得救助,这其中包括通过促进就业的措施 提高失业者的人力资本水平和自食其力的 党 政 视 能力。具体来讲,这种模式为被救助者提 野 瞽 供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其就业能力,然 长 盎 后采取措施促使被救助者在具备劳动能力 第 的前提下必须尽快返回劳动力市场,并且 接受救助机构所提供的工作岗位,否则就 会减少甚至失去救助金,即所谓的强制快 速就业。同时采取财政激励措施,建立工 作补助金和收入豁免政策,使受救助者工 作后的收入高于不工作所获得的救助金收 入,有效避免“贫困陷阱”的产生。从实 践上来看。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 促进人力资本发展、提高就业率、减少救 助人数过分泛滥等作用。 2.专项救助模式。20世纪90年代,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解决大规模失业所 导致的贫困问题,东南亚各国开始纷纷推 出一些临时性的社会救助措施,采取用实 物或者服务等非现金救助的方式来提升劳 动技能,改善贫困中的生活条件。专项救 助通常覆盖面广且项目较为齐全,主要表 劳动密集项目或者开发小额信贷的就业援 助等方面,这些专项救助项目,有助于被 救助者摆脱贫困,提升他们参与劳动力市 场的能力,以专项救助为重点的社会救助 模式的发展性特征较为明显。 3.条件型转移支付模式。20世纪9O 年代中后期开始,欧美国家相继设立了一 些新型的社会救助项目,这些项目采取条 件型转移支付的方式对受助者提供现金救 助,并与教育、医疗、就业等人力资本发 展联系起来。这种模式突出了对贫困的多 维性和代际转移性的重视,以促进人的发 展为中心思想,倾向于对贫困儿童的救助。 这种模式提供了一种有条件的救助,即必 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领取救助金,极大 改善了贫困群体的受教育水平和健康状况。 这种模式对最贫困对象的瞄准更为精确, 采取地域、社区、家庭等多层次调查和公 示等形式,多种方式定位贫困对象。 对于我国来说,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经 验,应构建中国式的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 首先应明确社会救助制度的价值理念和基 本功能;其次应选择和确定我国发展型社 会救助制度的模式;此外,还应在借鉴国 际和立足我国实际的基础上调整优化相关 带0度。 (严国萍摘自《改革与开放》2016年 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