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国内乙烯装置受到市场低迷、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纷纷停车检修或技术改造,装置开工率明显下降。但从2013年,国内乙烯产量(1622.5万吨)和表观消费量(1792.9万吨)来看,我国仍有170.4万吨乙烯需要进口。
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目前有27家乙烯生产企业,35套装置,产能由2000年的442.2万吨增长到2013年的1788.5万吨,基本每隔5年就上一个台阶。其中,超过九成产能由三大石油集团贡献。比产能扩张更快的是国内建材、包装、汽车等行业对乙烯下游产品的需求。据(《化学周刊》)预测2016年中国的市场需求至少在3750万吨。而根据我国烯烃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乙烯年产能达到2700万吨。显然,中国还没有能力做到乙烯百分之百自给。
尽管原料紧缺和不断上涨的成本制约了国内乙烯工业发展,然而,最令业界担忧的并非无法满足的市场需求,而是过剩难以消化的产能。根据全国乙烯工业协会的调研,2008年以来国内乙烯生产企业普遍出现产品滞销、库存大量增加、经营亏损的现象。2012年后形势愈发严峻,全国近一半的乙烯装置采取了停工检修的手段避免亏损扩大。
供给的矛盾不仅出现于乙烯生产企业与市场之间,也存在于
1
企业内部。预计2020年,我国乙烯产量将达2800~2900万吨,预计需要原料石脑油8300万吨。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国内需求增加,原料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2、布局及规模影响乙烯行业的竞争力
国内乙烯整体竞争力不强,与布局及规模亦有关联。欧美、中东、日韩等地布局高度集中。以美国为例,分布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的乙烯产能占美国总产能的95.1%。而国内35套蒸汽裂解装置分布在15个省市。布局分散增加了乙烯生产企业在公用工程、物流传输、环境保护和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成本,也不利于裂解副产品集中利用和深加工。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我国已建成千万吨级炼厂22座,但装置平均规模仍然偏小。目前,沙特乙烯装置平均规模已达到年91万吨,我国仅为年56.7万吨,规模在年30万吨以下的蒸汽裂解装置多达11套。随着竞争加剧,淘汰赛的发令枪已经鸣响。去年,上海石化、吉林石化不堪重负,关停了两套老旧小型装置。按照市场的规则,小装置退役在所难免。
只有降低生产成本,充分挖掘副产品的利用价值,才能扭转国内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弱的局面。
3、解决乙烯行业困难的途径
业内人士认为,解决成本问题除了依靠技改提高装置运行效率、降低能耗等手段,还要从产业布局的角度出发,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乙烯工业的发展质量和竞争实力。乙烯生产基地化和园区
2
化应作为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园区内不同企业生产装置相邻互联,上下游产品互供,管道相连输送,生产规模匹配,污染物统一处理,可减少中间环节,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集中建设、统一供应服务,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收益。
二、我国PX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1、PX产业现状分析——下游需求快速增长,供需缺口逐年加大
PX(对二甲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95%以上来源石油,其产业链的示意流程为:原油 → PX(对二甲苯)→ PTA(精对苯二甲酸)→ PET(聚酯)→ 涤纶。涤纶是我国化纤纤维的第一大品种。2013年涤纶产量约3341万吨,占国内化纤产量的81%,占全国纺织原料总量的近60%。可见,涤纶乃至PX产业链对解决13亿多人的穿衣问题是何等重要。
2013年我国PX产能约1011万吨,因部分新建装置开工率低,产量只有762万吨,净进口量879万吨,表观消费量1641万吨。
对炼油加工能力利用不足,石化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2013年我国原油表观消费量约为4.89亿吨,对应的PX适宜产量规模约为1500~2000万吨,但目前国内产能仅有1011万吨,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石化产业以多产烯烃为目标,丙烯约
3
占乙烯产量的30~35%,芳烃仅占乙烯产量的15~20%。此外,早前建设的炼油装置的加工手段和技术水平,处于临界状态的社会民众情绪也制约了PX的生产。
2、产业布局——受限于上游资源控制,产业集中度较高。 截至2013年,我国PX生产企业共有18家,24套生产装置,绝大多数是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的企业。总产能1011万吨/年。其中,中石化拥有384万吨/年,约占全国38%;中石油拥有247万吨/年,约占24.4%;中海油90万吨/年,约占9%。
2、PX产业发展趋势预测——消费需求出现“井喷”式增长,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攀升
2013年,我国PTA总产能达3350万吨/年,预计2014年新增产能将达到1400万吨/年。在建及规划产能若全部如期投产,则我国PTA总产能在2020年将超过5000万吨/年,届时PX的需求量将达到约2150万吨/年(以PTA开工率85%,PX自给率75%计)。
预计至2015年,我国拟投产PX产能约410万吨/年,另有正处于前期报批阶段的有宁波中金、宁夏宝塔、恒力大连、云天化、河北玖瑞等芳烃项目,可以推算,如拟建芳烃项目全部顺利建成,“十二五”期间全国PX总产能约为1300万吨/年。即使如此,也意味着在“十三五”期间需新增产能1000万吨/年以上,才能基本满足下游产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舆论和社会群体事件的陆续发生, PX项目建设受到严重阻碍,在建或规划拟建项目
4
能否如期开工面临考验。
三、炼油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行业进展
我国炼油工业经过五十多年发展,已成为世界炼油大国,炼油能力持续增长。截至2013年底,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7.49亿t/a,居世界第二位。就单个公司而言,中石化居世界第二位,中石油居世界第四位。
(1)炼油行业产业集中度和炼化一体化继续提升:截止2013年底,我国已建成20座千万吨级炼油基地,其中14个为炼化一体化基地。形成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三大炼化集群,及靠近东北、西北油田的炼化产业带,合并形成了“三圈两带”的格局。2013年,千万吨级炼油基地合计产能近3亿t/a,占总产能50%以上。
(2)成品油产量平稳增长,市场呈供过于求态势。 (3)国际原油价格震荡,今年以来持续下跌,价格调整频繁。 (4)柴汽比下降,汽车销量累积效应显现:2013年我国生产柴汽比和消费柴汽比均低于2,双双创下近10年来的新低。 (5)国V标准的逐步实施,炼油行业面临全面升级改造
2、主要问题与挑战
5
(1)炼油能力仍将快速增长,产能过剩趋势加大:主要动力来自三方面,一是我国主力石化集团为抢占市场,加快产业布局;二是地方炼油厂为求生存扩张;三是地方政府从本地经济发展方面考虑,积极推动当地炼油扩能。预计到2015年我国炼油能力将超过8亿t/a。
(2)雾霾天气频现,客观要求加速油品质量升级进程:机动车尾气是PM2.5颗粒的主要来源之一。油品质量升级,迫在眉睫。 (3)消费税新政实施,影响调和汽油获利性,调和汽油的价格优势将大打折扣。 3、主要替代能源情况 (1)燃料乙醇
在国家不提倡与民争粮的情况下,E10汽油目前在我国10个省试点推广,用量近150万t,替代量有限。燃料乙醇的推广瓶颈主要在于经济性不足。 (2)甲醇汽油
目前,高比例或纯甲醇汽油,在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腐蚀性等),大规模推广存在困难。
M15汽油,没有标准配方,缺乏规范。全国有10个省有M15甲醇汽油标准,而国家标准尚未推出。每年添加到汽油中的甲醇有几百万吨。 (3)煤制油
6
最近几年,我国煤制油示范装置运行取得新突破。包括神华鄂尔多斯直接液化装置,潞安、伊泰间接液化示范装置都已实现长周期稳定运行。2012年4月,延长石油集团在榆林靖边县举行了煤—油共炼试验示范项目开工典礼。
4、石化行业能耗情况
十一五以来,我国石化行业节能效果显著,但与先进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能耗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能源资源禀赋与原料路线;
(2)企业规模是影响石化工业能耗水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3)装备水平;
(4)政策因素,国家政策的引导是提高产品能效水平的重要力量。
a.淘汰落后产业政策;b.严格执行产品能耗强制标准;c.逐步放开石油管制政策,给予符合国家安全、环保、产品质量、能耗标准的企业非国营贸易进口原油资质。 5、对石化行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改革油气管制政策实现原料结构优化
我国现行的原油贸易限制政策使除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集团和陕西延长石油以外的石化企业难以获得原油(国内原油和进口原油)。而其他国营与非国营贸易进口的石油也不能在国内自由贸易,必须卖给中石油和中石化。这一政策导致以石油和石油加工品为原料的石化企业不能自由采购原油,石油化工发
7
展原料获得和技术路线受到极大限制。比如,一些地方炼厂因无法获得原油供应,只能进口燃料油加工成品油而导致能耗居高不下,屡次成为政策“打击”的对象。但事实上,这一结果不是企业追求落后技术路线造成的,而是原油贸易管制政策的直接产物。
在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短缺现实条件下,我们更应更为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油气资源,同时也应通过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际油气资源。然而,目前的石油和天然气管制政策不仅降低了国内油气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剥夺了石化企业利用国际油气资源的权利,抬高了我们利用国际石油资源的成本。因此,必须尽快改革现有的油气管制政策。
(2)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需求与产能增长速度不匹配,将使未来几年或更长一段时间我国石化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这一问题在炼油、化肥、农药等行业表现得较为突出。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严格石化工业的市场准入制度。
严格市场准入有利于控制化工行业新增产能的规模和实施严格的能效标准,是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也是行业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保障。
严格市场准入的同时,还应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产能过大,部分企业的能耗高、综合利用水平比较低,按照产业政策应该淘汰,但由于缺乏退出机制,地方关停这部分企业相当困难。
8
因此,国家应尽快出台和完善落后产能的退出政策,支持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给予企业相应的优惠政策扶持、解决关停带来的相关问题。
(3)加快节能装备与技术的推广
从政策导向和资金补贴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现有节能装备与技术的推广,同时还应加大对节能技术与装备研发的支持力度。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