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校沟通共建,促教育评价发展
——之我的教育故事
湖北省潜江市园林二中 刘雪莲
教育评价是一项揭示人的存在意义,体现教育价值的一项教育活动。在这项活动中,要体现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平等的关系。教育评价的内在价值诉求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评价理念,在具体评价过程中要面向教育生活,注重系统性,进行科学全面有效的评价。激励性评价则是教育评价中学生评价的一种,是在充分把握学生心理,维护学生自尊的基础上,重视发掘学生个性特点,以信任、鼓励和期待的语言或者行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而只有家校共建才是做好学生评价的基础。
家访工作是教育评价中协调家庭教育、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教育者所必做的常规性的工作。通过家访了解情况,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才能使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家校双方才能同心协力,事半功倍,达到最好的教育目的。所以,为了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搭建家长、学校、老师沟通的平台,促进学校教育健康、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教育合力,充分发挥评价的多元化方法、合理发挥评价的多元化手段,巧妙发挥评价的艺术性,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励学生去学习,去挑战新的高峰;才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正视自己,发展自己;才能锻炼学生健康的身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
调。但愿我们的爱心能拨动更多孩子的心弦,产生更强有力的回音,撒下柔柔深情一片。
真情连接“希望桥”
孙凌云是一个特异体质的男孩,他个子瘦小,刚入学那会儿每天沉默寡言,不大与周围的同学玩闹,阴郁的性格使得孩子在班上显得孤僻而突兀。学习成绩极不稳定,厌学情绪也逐渐明显。针对这一情况我电话联系了孩子的家长,并约定了单独家访的时间。听说我要来家访,孩子的爸爸也专门请假赶了回来,我和孩子的爸爸妈妈三者共处一室,促膝交谈。
原来孙凌云同学是个脑瘫儿,从小体质异于常人,孩子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一直坚持给孩子进行着康复治疗。为了筹集孩子的治疗费用,孩子的父亲长期在外奔波,家中只有母亲照料着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孩子的父母一直担心异于常人的体质会让孩子在学校遭到同学们的排斥和耻笑,会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为了让孩子不协调的运动机能变得更接近于正常的孩子,夫妻俩正筹划着多攒点钱给孩子做腿部康复的手术。看着四周空荡的房舍、斑驳的墙壁和陈旧简陋的家什,我的心被这对善良质朴的夫妻深深的触动了,临走时我留下了身上仅有的500元钱,虽然杯水车薪,但却是我此时心情的最好表达……
孩子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一个家庭,父母既要尽自己全力养育孩子,还要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孩子是家长的希望,而老师就是这个希望的推助器,老师上门家访,不仅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也能让家长感受到学校的关心与真情。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对家长也是一个触动。
温暖浇开“幸福花”
罗晓斯是一个性格内向却又比较叛逆的女孩,由于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扎实的基础知识,所以学习上显得十分吃力。进入九年级后,随着课程的加重,压力的加大,该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明显的降低,并时常伴有厌学情绪。根据此情况我决定利用休息时间对该学生进行一次家访。
看到我的到来,话语不多的罗晓斯显得更加的紧张了,一直抚养她的奶奶热情的接待了我。由于父母离异并再婚,罗斯斯一直跟着奶奶生活,特殊的家庭环境造就了孩子敏感而孤僻的性格。看着忐忑不安的孩子,我微笑着牵起孩子的手一起坐了下来。我和孩子的奶奶聊起了孩子的特长舞蹈,聊起了孩子在校的热爱劳动,聊起了孩子的文明有礼……渐渐地孩子的脸上露出了羞涩的笑容,并主动地和我交谈了起来。家访结束时,孩子悄悄地拉起我的手说:“老师,您就像我的妈妈,我一直以为自己的默默无闻,会被老师遗忘,在老师的心目中可有可无,今天我发现老师是爱我的。我会好好学习,就因为我的老师这样爱我!”
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是通往成功教育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与家长的及时沟通,与家长之间的一次次短短的接触,一个个小小的故事,可以使我们更加的了解孩子,使我们更加公平的看待孩子,使我们更加恰当的教育好孩子,使我们用期待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使我们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使他们在表扬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避短中看到自己的未来与希望,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期待,而这一次感受,甚至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鼓励结出“丰硕果”
汪鸿伟是从外地转来的,不仅学习基础差,性格也较粗野,不服老师管教,喜欢和学生动拳头。我多次和家长反映这一情况,但“棍棒教育”不但无效,反而让孩子产生了抗拒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改变了方法,利用时间去寻找这个“双差生”的闪光点:他喜欢打球,在场上组织能力很强,队员也佩服他。我从他身上找到了积极的有利于转化的条件和因素,找到了教育的突破口,于是,我进行了这次家访。刚跨进他的家门,孩子父亲以为孩子又出事了,脸阴沉沉的,让孩子出来。我赶忙解释:“请不要误会,我路过顺便来看看。”气氛稍稍缓和了些。我当着家长的面表扬了孩子,肯定了孩子在篮球方面的天赋,家长感到非常吃惊,他说从来没听到过老师们说孩子的好话,准备让孩子混到初中毕业就带出去做事的,今天听了老师的一席话,对孩子又燃起新的希望了,并非常感谢老师的这次家访。这时孩子的脸上也有了难得的笑容,时机成熟,我趁机和家长一起谈了督促孩子复习功课的方法,并鼓励孩子认真迎接即将临近的期末考试。美国心理学家查丝雷尔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就无法成长开花。”就这样,这次家访在和谐而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
十六年来,我接触的“双差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吃软不吃硬”。我通过一次次家访,反复抓,抓反复。积极去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先感化家长,再去沟通教育学生,尽可能的用激励来给学生自信,希望和热情。只有这样,他们那柔弱的心灵之花才能在一个时时刻刻充满阳光温暖的环境中盛开,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家访是一把钥匙,打开的是教师、学生、家长间的千千结,架起的是学校沟通的“希望桥”;家访是一罐蜜汁,走入学生心灵,凝望家长的笑脸,手与手相牵,虽然累,心里却是甜透了……
以家校共建,促教育发展,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让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以达到学校与家庭携手共同培育人才的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