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摘要: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是我党第三代领导人总结出来的科学论断。物质世界无休止的实践活动是这一理论品质的根本来源,而保持与时俱进这一品质的发展动力是坚持和发展理论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实践;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 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品质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普适性和明确性。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一科学论断,对于我们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或者说,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进一步概括为与时俱进性, 是江泽民同志的重大理论贡献。江泽民同志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伟大思想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论断, 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论以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性,其理论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与时俱进性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的“时”, 从字面上看, 讲的是时间, 是一个时间概念。但是从根本上说, 讲的是客观物质
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与时俱进, 就是要求人们的思想认识要随着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深化。
第二,与时俱进性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知和行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以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但是实践又总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所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正确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要能够不断地接近绝对真理,就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拓宽加深自己的真理性认识。
第三,与时俱进性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灵魂,也是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发展。只有坚持创新,才能不断前进。但是创新和发展又是以继承、坚持为前提的。任何理论的前进和发展,都必须有前人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也是这样。
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根本源泉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远离社会生活的书斋式理论, 而是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受到实践检验的现实理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也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观点。科学的实践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实践主体与客体永无止境的辩证运动, 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 认识、理论和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的客体———客观物质世界处于永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因而人类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也永无止境, 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探索真理、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永无终结。同时, 实践的主体———人类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 也在改变自身。
实践把人的认识与客观物质世界联系起来, 通过辩证的运动, 由对立达到统一, 也即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 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 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这种形式,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 都进到了高一级程度。”实践主体与客体这种永无止境的辩证运动, 不仅开辟了人类不断认识真理
和发展真理的道路, 成为人类和社会自我发展与完善的根本动力, 也使马克思主义学说具有不竭的创造活力, 蕴含着与时俱进的必然性, 使马克思主义能够不断在实践、认识的循环往复中吸收新的经验来自我更新、自我发展。
实践的具体性、历史性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表现方式。马克思主义是以人类的实践即具有历史规定性的感性具体为基础的社会科学学说。它认为, 人类的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活动,既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又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支配, 因而任何理论都会受其形成时的历史条件的制约。“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 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这从根本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永远立足于人类现实实践、永远和现实世界相互作用、永远关注和研究现实社会最急需解决的中心问题的现实理论, 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的每一阶段, 永远与具体的、历史的条件紧密相联, 不断地吸收同一时代人类优秀科学文化成果来发展自己,从而鲜明地表现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还认为, 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永无休止的实践活动,决定了历史现象也处在永恒的发展中。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现实基础,现实基础不同,人的社会存在形态、人的社会本质就不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社会存在的区别,决定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的社会理论的不同。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事实上不存在绝对的适用于一切时代的理论。正基于此,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理论与实际、与具体的历史条件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并总结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事实上, 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来看,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都是与各自所处时代的具体的、历史的条件密不可分的, 都是实践的具体性、历史性的表现, 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具体的、历史的体现。
三、保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发展动力是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要能够与时俱进, 必须进行理论创新。理论与时俱进必然要求理论发展, 理论发展必然要求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源于理论发展的需要, 要求理论随着社会实践和时代历史的发展而提出新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在理论创新中, 必须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处理好一般与
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包括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关系。
与时俱进不是离开理论的出发点, 不是离出发点越来越远的运动。创新是辩证否定, 不是抛弃, 而是扬弃,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不是离开或抛弃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能把它放在一个静止的理论框架里进行, 而要放到一个世界思想发展史的流变中研究, 从学脉渊承的关系中来考察它与其他思想的承接关系和历史地位。完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还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国化,不能借口要马克思主义的“原汁原味”而排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作用,这种排斥同样不是与时俱进的品质。创新需要打破传统, 而同时创新又离不开传统。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展, 除了理论的正确性之外, 还在于它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我们看到, 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今天仍然在发扬光大。
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今天, 它的每一个新阶段、每一项理论成果都离不开创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都是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创新的典范。马克思的创新性理论成为人类精神遗产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成为世界千年十个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首,马克思主义至今仍然闪烁着光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与时俱进的。虽然马克思曾经设想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在全世界同时取得胜利,但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当时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现状, 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中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 并付之于实践, 创建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列宁的创新性的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列宁主义的产生。毛泽东同志在进行中国革命时,并没有拘泥于苏联成功的“城市中心”经验,而是根据中国社会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和实践,领导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提出改革开放、提出“一国两制”、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正是这种创新性的理论和实践, 成为了指导我们当今强国富民的理论源泉。今天,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期的建党理论, 意义是同样重要的。
理论创新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
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 又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新的实践, 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永不自满, 永不懈怠, 这也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生动地表现在它主动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检验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从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都是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的历程,即与时俱进的历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永葆青春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论“ 三个代表”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贺先平.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J].湖南社会科学,2003(2):30-31
[3]欧声霞.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J].西南名族学院学报,2002(8):234-236
[4]石云霞.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J].武汉大学学报,2003(9):637-641
[5]汪信砚.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J].湖北社会科学,2001(12):4-6
[6]周怀生.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5):14-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