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苏轼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的情趣与理趣

2024-01-30 来源:客趣旅游网
第23卷第1期 2013年3月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ansu Radio&"IV University 、,O1.23 NO.1 Mar.2013 苏轼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的情趣与理趣 徐军新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酒泉735000) 【摘要]苏轼词虽以豪放风格享誉中国文学史,但其婉约词亦流传甚广,质量上乘。《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 小)这首小词伤春又怀人,感情跌宕起伏、摇曳多姿,所揭示的人物的心理与情感世界有普遍的审美意义,将 词人的情感体验与人生经验融通,充满着情趣和理趣。 [关键词]婉约;情趣;理趣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30[2013)O1—0014—02 苏轼词虽以豪放风格享誉中国文学史,但其 婉约词中也有许多作品脍炙人口,流传甚广,其中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与“风格婉约的 柳词不相上下”的上乘作品。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 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 与心态进行自我安慰、自我开导的同时,给人以哲 理性的思考与启迪。景物描写与情绪上的起伏变 化反映了作者对春天这种美丽的自然际遇既留恋 又能坦然面对的复杂心理。 在上片那凄迷而广阔的春天背景之下,下片 又出现了另一个在旖旎春光中锦上添花般的美丽 际遇。暮春时节,绿水环绕的庭院人家,佳人在秋 人笑。笑渐不闻声.沣斤I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词的上片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同时 千之上,发出旁若无人、爽朗自然的笑声,让作者 不禁心潮涌动;佳人的“出现”,给作者带来了一派 也渲染了伤感而又不乏明朗的气氛。“花褪残 红”,“枝上柳绵吹又少”即伤春之语也,“残红”、 “柳绵”都是暮春时节典型事物。花开花落,柳长 絮飞,本属自然界之客观现象,着一“残”与“又” 字则集中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残”字表现的 是一种不圆满或缺失的状态,也是此时的春天美 欢乐和谐的融融春色。高墙之里,秋千之上,佳人 那极具穿透力的笑声无意中溢出高墙大院,叩击 着词人的心扉,恰如清莹透澈的溪水,欢快地击打 于溪石之上,泠泠作响。而如此无忧无虑、无所顾 忌、纯净天然的笑声,无疑给旅途劳顿的“墙外行 人”的心灵以巨大的震撼与抚慰,“行人”随之心 头有了一丝清凉。那是一种突如其来的吸引,是 一景即将成为过去时的一种茫然若失的心情;“又” 则表现了作者不止一次地看到美好春天将尽的情 景。每每看到自然界景物的这些变化,都能引起 作者微妙的情绪波动,也触动了作者内心深处的 一种不经意的、无私而又温馨的安慰,是一种甜美 所在。墙外行人伫立凝眸、侧耳倾听,但高墙深 院,只见秋千之架,而不见用朗朗的笑声给行人带 来慰藉、让人心旌摇动的佳人。想见与不得见之 间的矛盾,就是这首词的意味与张力之所在。作 些复杂的情感,过去的人事、情景不禁涌上心 头,更让作者感到像春天这样的美好际遇易逝难 再、难以把握,许多壮志豪情与人生理想也都成了 惘然。生命如“残红”般地飘零,人又如“柳绵”到 处飘荡,人事无常之感油然而生,从这个意义上 说,作者有伤春之情,同时也是自伤。但燕子翻 飞,绿水环绕,却也是残景之中的乐景,凄迷之中 的明朗,而且作者并非因自伤而不可自拔,他以 “天涯何处无芳草”即天涯何处无春色的豁达眼光 收稿日期:2013-01・16 者在欣喜之后随即生发怅然之情,但怅然之后接 着又是一种新的人生境界:“多情却被无情恼。”应 该说这种人生境界比“天涯何处无芳草”更上一 层,更为深刻。如果说“天涯何处无芳草”还有依 依不舍的怜春之情的话,那么“多情却被无情恼” 的境界已达到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了。 全词既伤春又怀人,作者的感情也不是一贯 作者简介:徐军新(1974一),男,陕西凤翔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和研究。 2013年3月 徐军新:苏轼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的情趣与理趣 15 到底的,而是跌宕起伏、摇曳多姿的,从而丰富了 词的情感效果与美感,也符合人的思想感情的发 展与心理变化规律。“花褪残红”、“枝上柳绵吹 又少”,以残春的哀景渲染伤春、怀人的哀情。但 词中也有。苏轼一腔赤诚,现在却离庙堂越来越 遥远,所以他是有所寄托的,即人在困境中要学会 精神上的自我超越。春意阑珊,美景不常,苏轼却 用“天涯何处无芳草”自我宽慰、鼓励。对于苏轼 和许多人来说,“芳草”就是希望,是心中对美好事 物,包括政治理想、人生事业的那份眷恋。人生难 免不多情,多情也要自省或任由自然;人生存在着 “天涯何处无芳草”又是作者的自我宽慰之辞,也 自有豪迈之意,意为人生所到之处,哪里都会有一 望无际的蓬勃春色,也有无法断绝的思念之情或 让人思恋的佳人,所以不必在此黯然伤神,作者心 绪明显有所豁然,这又可谓乐情,感情一伏一起。 下片写与佳人不得相见,本就怅然,且“笑渐不闻 声渐悄”,即连笑声也听不到了,又添一层怅然。 许多“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现实与精神的困境,也 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自我超越后的豁然开朗。 无疑,“天涯何处无芳草”和“多情却被无情恼”都 佳人无意,行人多情,此时作者认为多情惆怅还不 如无情的好,作者情感又一次豁然。情感又是一 起一伏,这样起伏不定,使人心系其中,体会了作 者心理、情绪的复杂转换过程。 具有理性的高度,是苏轼对其情感世界与精神状 态超越的最好概括,也是人们应该汲取的至理名 言。苏轼一生虽屡遭打击,但他都能超越自己,战 胜自己,从而成为中国历史和社会一道亮丽的人 文景观。所以,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曾 评价道:“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 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苏轼的这首词之所以充满着情趣和理趣,是 其实,像这样的人生美好际遇是非常多的,却 也是很难把握的。唐代诗人崔护就与苏轼有相似 的经历,崔护也不无遗憾地回忆道:“去年今日此 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 旧笑春风。”-】 崔护虽不无惋惜,但也含蓄有致。 我们也可以领会到诗人对待人生美好邂逅是相当 的执著与认真的,当然,崔护比苏轼幸运,他毕竟 见到了“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美妙情景,但最终收 获的也是无尽的茫然与伤感。 因为其所揭示的人物的心理与情感世界有普遍的 审美意义,同时也体现了词人的情感体验与人生 经验达到了恰到好处的融通,也就有了哲理意义。 总之,苏轼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善 于感知的心灵,有一个睿智的头脑。“他以宽广的 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都有可观,到 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_3 J。唐诗和宋词是最擅长 描写人在生活中瞬间的、偶然的情感际遇与感受 苏轼这首词虽然表现了伤春怀人的思想情 感,但他与崔护对待人生偶然际遇的态度是不同 的,苏轼并没有让情感的洪水随即泛滥,而是让其 流淌在理性的堤坝之中,从而更是增添了含蓄蕴 藉的效果,就像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虽可望而不 可及,但自有一层诗意神韵。虽然伤春,但没有 “泪眼问花花不语”【2 的沉醉痴狂;虽然怀人,却 有“多情却被无情恼”的自嘲。那道高墙,就像矗 立在词人和佳人之间的一道屏风,增添了含蓄的 色彩,有了想象的余地,增强了词人心向往之的探 寻心理,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富有意味 的美感想象空间。 的,苏轼更是捕捉这些美的瞬间和感受的高手,万 物在他的眼中,在他的笔下都能给人以别样的感 受和深远的启迪,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这也可能 是诗人永远乐观豁达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唐宋诗词鉴赏辞典[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学出版 社.2001:5. [2]洪本健.欧阳修资料汇编[M].j匕京:中华书局,1995: 8. 苏轼在这首词中表现的不仅有美丽的“情 趣”,而且还有超越情趣的“理趣”。首先,从屈原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开始的美人香草的比兴手法与意义,在苏轼这首 Emotions and Reasons in Su Shi’S Dielianhua XU Jun—xin [责任编辑张亚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