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防护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2022-01-25 来源:客趣旅游网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法人代表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建设地点 立项审批部门 建设性质 占地面积(m2) 总投资(万元) 评价经费 -- -- 新建√改扩建传 真 ***区 批准文号 行业类别 及代码 绿化面积(m2) / -- A0212造林 / -- 邮政编码 ***区南北生态防护林延伸段工程 联系人 □技改□ 其中:环保投资(万元) 预期投产日期 环保投资占 总投资比例 / 工程内容及规模 : 1项目背景 ***区地处***维吾尔族自治区北疆中部偏南,准噶尔盆地南缘的西部,是隶属***市的市辖区,距***市150km。该区北距***市14km,西北距乌苏市20km,北部有312国道(乌伊公路)和南北走向217国道(阿库公路)相交。兰新铁路北疆段在该区北端通过,在阿拉山口与哈萨克斯坦铁路接轨,通往荷兰的鹿特丹。***区北以312国道为界,西到***河,南靠***山,东临乌兰布拉克干沟,全区总面积448km2。 ***区是工业基础雄厚的老工矿区。欧亚大陆桥***段铁路从北缘穿过,北部有欧亚大陆桥进入中国后第一个铁路编组站。2009年120万吨乙烯和1000万吨炼油工程的开工投产标志着***已成为中国西北部重要的石油石化产业基地。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具有现代化石化工业城市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使城市绿地不仅有良好的生态效益,而且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以满足现代城市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要

求。在生态适生及低资源耗费的基础上,实现对项目区域粗砾质土地较高覆盖水平的绿化,从而达到水土保护、防风固沙、减尘的生态环境改善治理目标,使此区域乔灌木复合度达到35%以上,三年后达到50%左右。根据***城区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合城市总体布局,采用“环、块、带”相结合的布局手法,形成城市公共绿地、防护隔离带、防护林带、道路绿带、生产绿地和居住区内绿地等多系统、多层次的绿色网络,为市民提供舒适的日常休闲空间和城市生态空间。规划远期城市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15.27%,人均公共绿地25.01m2。本工程的实施,能有效的对水源地区域进行保护,能有效的遏制住***上风向风沙源及有害颗粒物的侵害,使该区域的景观得以改善,最终成为***区一处具有戈壁特色风景林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本项目建设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区园林绿化管理局委托******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担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委托后,本单位即派有关人员对该项目进行实地踏勘和资料收集工作,在听取该项目主管环保部门的意见后,按有关环评技术规范及政府有关规定,编制完成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2 项目产业政策符合性 本项目符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政策要求。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主要任务之一: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遵循先急后缓、突出重点,保护优先,积极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结合已实施或规划实施的生态治理工程,加大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力度,恢复和维护区域生态功能。(1)提高水源涵养能力(2)恢复水土保持功能(3)增强防风固沙功能(4)增强生物多样性维护能力。 本项目区对于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恢复区域内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确保项目区人民生存条件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项目的建设符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主要任务的政策要求。 本项目为生态防护林建设项目,属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鼓励类农林业“防护林工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3 项目基本情况 3.1 项目名称、地点、建设单位及性质 项目名称:***区南北生态防护林延伸段工程 建设地点:***区 建设单位:***区园林绿化管理局 建设性质:新建 项目工程总投资为2592.5万元。 3.2 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建设规模为38.2万m2。其中,换填土方量11.59万m3;乔木21513株,灌木24182株。灌溉工程主管线4600m,毛管11.6万km2;道路工程为5m宽的沙石路面,长度11200m;其它附属设施、设备。 本项目区位于***区的南郊及北郊,以北生态防护林延伸段位于贵阳路两侧, 路东侧300m左右为中水库,水库的水来自生活污水厂处理后的水,用于绿化灌溉,路南侧200m左右为拌和站和生活污水处理厂,路西侧为空地,路北侧500m左右为***工业园区;以南生态防护林延伸段位于南环路南侧,路东、西侧均为空地,路北侧300m左右为正在新建的小区,路南侧300m左右为一座水库,水引自第二水源地的水,该水库的水用于绿化灌溉。 3.3项目建设期限 建设期为5年,为2011年3月——2015年9月。 3.4主要设备 主要配套设备有林地抚育作业设备、灌溉系统设备、消防设备、交通工具以及辅助工程中的其他设施设备。 3.5种苗选择及来源 本项目建设所需种苗全部需要外购。根据所选种苗品种,在***区及周边种苗生产机构采购。 本项目所需苗木量:乔木21513株,灌木24182株,其中***杨3069株,沙枣3069株,大叶榆3069株,小叶白蜡7705株,紫穗奎6604株,紫丁香7905株,重瓣榆叶梅6604株,桑树4602株,大叶白蜡3068株。苗木规格与质量严格按《主要

造林树种苗木》GB6000—85及***地方标准《主要造林树种标准》1402—86、《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1487—87执行。 3.6造林技术 3.6.1整地 局部不完全整地方式,每间隔3m开挖种植槽,槽的长度为6m或12m,宽度下口宽1m,深度灌木1.2m乔木混交1.5m。经估算项目区需种植土方总量为11.59万m3。 3.6.2树种配置 乔灌株间混交配置和灌木行排混交两种配置方式。混交树种的选择要注意植物间的生物学特性,如:旱生植被可以与超旱生植被混交,或者是中旱生植被混交种植。 3.6.3反虑层处理 在通体砾石区段,采用反虑层处理,可有效的对土壤和养分进行保护。从理论上说反虑层可分为三层铺设,厚度控制在30cm左右。有里向外铺设砾石直径分别为40mm、30mm和20mm,每层厚度均为10cm,材料来源全部就地取材。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难操作,可采用戈壁土替代。经估算项目区需戈壁土量为3.4万m3。 3.6.4粗粒配种 苗木种植后,此区域种植带表层20cm大径砾石覆盖,砾径30-60mm不等,材料来源全部就地取材,有利于降低土壤的风蚀、提高树木抗风倒能力,滴灌带滴头可以埋设于粗砾间,可消除滴头的负压堵塞问题。 3.7沟植方案 防护林采取系统带状的沟植方案,尽管工程完成的前期绿化指标只有35%左右,但工程完成3年后,通过自然恢复,综合盖度能达到50%以上,能够起到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的作用。 3.8取土 本项目的换填土方量为11.59万m3,均取自***以往项目施工所留下的表土,堆积在距项目地3km左右的荒地,可以满足本次施工的所需土方量。 3.9灌溉用水

本项目的面积为38.2万m3,从4月开始,11月结束,全年灌溉8个月,总体规模574亩,一次灌溉用水量约为1800m2,年用水量为12.38万m3,灌溉用水来自以北防护林东侧中水库及以南防护林南侧水库的水。***区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本次灌溉系统设计采取管道输水滴灌的灌溉方式。 4.0人员编制 人员使用园林局现有人员,其中项目主任1名,管理人员2名,技术人员3名,其他根据需要雇佣临时工人。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本项目选址为较为贫瘠的戈壁平原,现为无人居住区域,不存在移民问题。项目区现状的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原生植被覆盖度较低,生长状况较差,原生土壤中的砾石含量较高,土质成分非常少。春秋两季大风频繁,强度较大,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地表缺乏植被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现有环境问题为风蚀及其引起土壤的水土流失。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1地理位置 ******市***区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南屏天山,北隔乌伊公路(312国道)与***市毗邻,西邻乌苏市,东与沙湾县接壤。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250km,距***市区150km。全区总面积448km2,建成区面积20多km2。全区总人口7.5万余人。***地名来源于区境内的独山。独山呈东西走向“一”字形,因不与其它山体相连,独立于戈壁中而得名。在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中,称***为“玛依塔克”和“玛依套”,意思是“油山”。 本项目区位于***区的南郊及北郊,周围均为灰漠土地,以北生态防护林延伸段位于贵阳路两侧,路东侧300m左右为中水库,路南侧200m左右拌和站和生活污水处理厂,路西侧为空地,路北侧500m左右为***工业园区,地理坐标东经84°54'4.11\",北纬44°20'54.44\",距***区约2.5km;以南生态防护林延伸段位于南环路南侧,路东、西侧均为空地,路北侧300m为新建中的小区,路南侧600m左右为一座水库,地理坐标东经84°53'29.41\",北纬44°19'12.68\",距***区约1km。详见现场勘察图,项目地理位置图,项目卫星图。 2地形地貌 ***区地处准噶尔盆地南缘的西部,天山北麓山前地带,是***河与巴音沟河两个冲洪积扇交汇处,***区西南到东南为丘陵山区,其余大部分属于洪积戈壁平原。拟建工程区周围地势开阔平缓,南高北低,***城区平均海拔827.1m(1104.2m~620.0m)。处于山前倾斜的戈壁平原,地形简单,地貌单一,植被为矮小耐旱植物。 3自然资源条件 3.1气候条件 ***区地处北疆西北中心,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属于典型的北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类型,其气候特征属夏季炎热、冬季严寒,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空气干燥,年温差变化大,光照充足,无霜期长。该区域平均风速为2.4m/s,年主导风

向为西风,其次为东南风。由于项目区域夏季太阳辐射作用,增热迅速,容易造成空气的不稳定结构,冬季由于冷空气的侵入,气温逆增,形成很厚的逆温层,使大气常处于非常稳定的状态。具体气象资料如下: (1)温度 年平均温度 7.8℃ 极端最高温度 39.2℃ 极端最低温度 -47.3℃ 最热月平均 25.8℃ 最冷月平均温度 -13.6℃ (2)湿度 最大相对湿度 98% (3)风向及风速 全年主导风向 西风(频率17%) 次多风 东南风(频率9%) 最大风速 26m/s 年平均风速 2.4m/s (4)气压 年平均大气压 93.8KPa 最高大气压(冬季) 98KPa 最低大气压(夏季) 91.9KPa (5)降雨量 年平均降雨量 183.5mm 年最大降雨量 279mm 年最小降雨量 71.4mm (6)雪 年平均降雪量 30.6mm 年最大降雪量 48.3mm 最大积雪深度 410mm

(7)蒸发量 一年内平均蒸发量 2110mm 年最大蒸发量 2587.1mm 年最小蒸发量 1721.3mm (8)其它 最大冻土深度 1.5m 年平均雷暴日数 21d 年平均日照数 2498.7h 地震烈度 8度 3.2水资源条件 (1)地表水 ***区内的水系属内陆水系。主要有***河、巴音沟、乌兰布拉克沟三条水流。***河:***地区主要地表水***河全长273km,流域面积1564km2。由冰雪融水、降水及泉水混和补给,多年平均径流量(1959—1985年)为6.034×108m3,洪水期最大流量为173m3/s,枯水期最小流量为4.2m3/s,极端最小流量为2.6m3/s,呈现出典型的暖季径流特征,是该区域生产、生活的主要来源之一。 巴音沟、乌兰布拉克沟:受基岩裂隙泉水的补给,流程短,流量小。巴音沟平均流量18×104m3/a,乌兰布拉克沟径流量为1230×104m3/a。 ***河是***区第一水源。巴音沟和乌兰布拉克沟冲洪积的多次交接替迭置,形成了南洼地层厚的松散含水层介质,成为***南洼地水源地,为***区第二水源地,埋藏深度为180~200m之间。在***东9km地段为***第三水源地,埋藏深度为100~150m之间。 本项目评价范围内有没有地表水。本项目的灌溉用水来自以北防护林东侧中水库及以南防护林南侧水库的水,年用水量为12.38万m3。 (2)地下水 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发源于南部基岩山区的地表径流、***河的入渗补给及河谷潜流补给。地处山前洪积倾斜平原的上部,地下水埋藏较深,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作用可以忽略,地下水的流向为近北向。

含水层为巨厚的第四纪卵砾石层。潜水位在200~250m之间。 4植被 ***区域内主要分布有7种植被类型,植被类型依次有:猪毛菜—盐生假木贼群落、琵琶柴群落、梭梭群落、獐味藜—红柳群落、獐茅一芨芨草群落、碱蓬群落和盐爪爪—盐节木群落、琵琶柴—盐爪爪群落。该地带芦苇高达3m~4m,梭梭林高达1.2m~2.Om,红柳林则可达2m~3m。 植被类型则是以盐节木、盐爪爪、盐生草为主,并伴生少量琵琶柴的盐生植被群落。***泥火山前山五陵区,植被为博乐蒿和喀什蒿,此外有叉毛蓬、猪毛菜、骆绒藜、沙生苔草、东方旱麦草、双花郁金香等植物伴生种。 本项目所在地的植被主要有猪毛菜、梭梭、骆绒藜、沙生苔草、东方旱麦草。 5土壤 ***区地处天山北麓冲洪积扇中部,土层厚度约10cm~50cm,土层下部均为砂砾层,地表多为砂砾石,土层结构稳定。区域分布有草甸土、沼泽土、盐土等,部分地段分布有红土。***以北的沙湾蓄水库则位于盐土分布地带上。***泥火山渣场所在地泥火山为山地棕钙土的分布区域。 本项目所在地土壤为较为贫瘠的灰漠土。

10

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 1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区是***市的一部分,在行政地理区划上是被***市分割开的一块“飞地”。***区离***市14km,但距***市则达150km。***、***、乌苏三地各相距不到15km,互相间已形成一个三角带,成为***西部的交通枢纽和经济要地,被称为“金三角”地区。本建设项目区即在这个三角地带中间建设,有着良好的依托条件。 ***区2010年已达9万多人,其中户籍人口5.5万人,主要为汉族,其次有维吾尔、哈萨克、回等多种民族。随着***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国内同等规模城市相比处于较高水平,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也较高,其它一些主要项目的指标以及职工的平均工资收入等均在国内处于上等水平。 2教育卫生事业 ***具有从学前教育到本科教育的完整格局。全区现有各类学校12所、幼儿园7所;专职教师1100多人,在校学生、幼儿1.65万人。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基本普及高中教育,是教育部确定的西北地区首家“全国社区教育试验区”。***医疗卫生机构齐备,有综合性二甲医院1所,床位500个;另有设施完备的急救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1个,拥有核磁共振、CT、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等大型医疗设备,与上海中山医院、华山医院实现了远程网上会诊。 3文化事业 ***产业技术密集,科技进步贡献率在60%以上,连续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在全疆率先启动“数字城市”建设,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居全疆前列。***文化体育设施齐全,除各学校、社区的文体场所和设施外,还分别投资1.86亿元和4.6亿元建有综合性的2.3万m2的体育中心和4.8万m2的文化中心各一座。综艺晚会、文化艺术节、职工运动会、社区文化广场、社区运动会等文体活动蓬勃开展。 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区”、“全国环保模范城区”、“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区”、“全国先进文化县”、“国家卫生城区”等多项荣誉。 4通讯事业 ***通讯发达,电话装机总容量10万部,家庭电话普及率100%,每百户家庭

11

拥有手机178部。 5生态防护林工程的基本情况 本工程建设规模为38.2万m2。其中,换填土方量11.59万m3;乔木21513株,灌木24182株。在生态适生及低资源耗费的基础上,实现对项目区域粗砾质土地较高覆盖水平的绿化,从而达到水土保护、防风固沙、减尘的生态环境改善治理目标,使此区域乔灌木复合盖度达到35%以上,三年后达到50%左右。

12

环境质量状况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 本次环评环境空气现状评价采用收集资料方法进行。引用***区监测站2010年3月23日--3月29日位于***区西宁路街道办事处的环境空气质量常规监测点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说明,该监测点位于本项目南侧约3.5km。监测因子为PM10、SO2、NO2。 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及评价 1.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1)根据项目特点、该地区大气污染特点,确定本评价大气监测项目为:SO2 、NO2、PM10三项。监测时间为2010年3月23日--3月29日,SO2、NO2、PM10、均监测7天。监测数据资料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及评价结果 监测统计值 单位:mg/m3 序号 1 2 3 4 5 6 7 采样时间 3月23日 3月24日 3月25日 3月26日 3月27日 3月28日 3月29日 ***区西宁路街道办事处 SO NO 22PM10 0.126 0.122 0.084 0.07 0.075 0.072 0.043 0.047 0.059 0.067 0.056 0.070 0.046 0.039 0.036 0.047 0.041 0.038 0.030 0.021 0.022 (2)评价方法 本次环评空气质量现状采用单项污染物指数评价,计算公式为: PiCiC0i 式中:Pi——单项污染指数; Ci——污染物平均浓度值(mg/m3); Coi——污染物评价标准(mg/m3)。

13

(3)评价标准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及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0〗1号文“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修改单的通知”标准进行。 表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含修改单) 污染物 取值时间 标准值(mg/m3) SO2 年平均值 日平均值 小时平均值 年平均值 日平均值 小时平均值 年平均值 日平均值 0.06 0.15 0.50 0.08 0.12 0.24 0.10 0.15 NO2 PM10 (3)评价结果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上述结果进行评述,结果见表6。 单位:mg/m表6 项目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结果 项目区 项目 SO2 Pi NO2 Pi 0.047 31.3% 0.036 30% 3月23日 0.059 39.3% 0.047 39.2% 3月24日 0.067 44.6% 0.041 34.2% 3月25日 0.056 37.3% 0.038 31.7% 3月26日 0.070 46.7% 0.030 25% 3月27日 0.046 30.7% 0.021 17.5% 3月28日 0.039 26% 0.022 18.3% 3月29日 标 准 值 0.15 0.12 0 0 日均值超标率(%) 46.7% 39.2% Pi 3 PM10 0.126 0.122 0.084 0.07 0.075 0.072 0.043 Pi 84% 81.3% 56% 46.7% 48% 48% 28.7% 0.15 0 84% 对照表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由表6各监测点日均浓度看出:各监测点SO2日均浓度值在0.039~0.070mg/m3之间,均未超标;NO2日均浓度值在0.021~0.047mg/m3之间,均未超标;PM10日均浓度值在0.043~0.1126mg/m3之间,项目区未有超标现象。 2.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1)评价标准

14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 (2)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公式如下: Pi=Ci / Co 式中: Pi——单因子污染指数 Ci——污染物实测浓度值(mg/m3) Co——评价标准值(mg/m3) pH的评价方法略有不同,其公式为: pHj≤7.0时,SpHij pHj>7.0时,SpHij7.0pHj7.0pHsdpHj7.0pHsu7.0 ; ; 式中:SpHij——pH的污染指数; pHj——j点pH实测值; pHsd——标准中的pH值的下限值(6.5); pHSu——标准中pH值的上限值(8.5)。 表7 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及评价结果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监测项目 pH值 高锰酸盐指数 SO42- NO3-N NO2-N NH3-N F- Cl- Cr6+ Cu Fe Zn Pb 总硬度 总粪大肠菌群(个/升) 标准限值(mg/L) 6.5~8.5 ≤3.0 ≤250 ≤20 ≤0.02 ≤0.2 ≤1.0 ≤250 ≤0.05 ≤1.0 ≤0.3 ≤1.0 ≤0.05 ≤450 ≤3.0 15

监测结果(mg/L) 7.7 <0.5 59.6 1.07 <0.003 0.091 0.15 18.1 0.009 <0.05 <0.03 <0.05 <0.01 139 <0.9 (3)评价结果 地下水水质监测及评价结果见表7,由监测结果可以看出,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监测指标均未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要求,说明地下水水质良好,未受污染,可以满足施工和项目建成后用水的需要,水环境满足国家规定的要求。 3.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本项目以北生态防护林延伸段位于贵阳路两侧,路东侧300m左右为新建中水库,路南侧200m左右拌和站,生活污水处理厂,路西侧为空地,路北侧500m左右为***工业园区;以南生态防护林延伸段位于南环路南侧,路东、西侧均为空地,路北侧300m为新建中的小区,路南侧600m左右为一座水库。 (1)监测点布设 根据项目区域的实际情况,环境噪声现状监测点共布置设4个监测点,测量等效连续A声级。 (2)监测时段 监测分别在昼间和夜间 22:00-6:00(时间不足可顺延)进行。在前述测量时间内,每次每个测点测量 10min 的等效声级 Leq,同时记录噪声主要来源。监测应避开节假日和非正常工作日。 (3)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有关规定进行监测,监测仪器为AW5633噪声统计分析仪,监测前后均用声级计校准器校准,前后误差不超过1dB(A)。 (4)评价标准 拟建项目均采用《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值,即昼间60dB(A),夜间50dB(A)。见表8。

16

表8 声环境质量标准 等效声级Leg[dB(A)] 类 别 0安静区域 1居住、文教区 2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 3工业区 4交通干线道路两侧4a 4交通干线道路两侧 4b 昼 间 50 55 60 65 70 70 夜 间 40 45 50 55 55 60 (5) 评价结果 以北生态防护林延伸段噪声现状监测及评价结果见表9 。以南生态防护林延伸段噪声现状监测及评价结果见表10 。 表9 以北生态防护林延伸段噪声现状监测及评价结果 监测点位 1#东面 昼间 夜间 37.1 50 2#南面 昼间 53.3 60 夜间 40.2 50 3#西面 昼间 40.3 60 夜间 37.8 50 4#北面 昼间 43.8 60 夜间 35.7 50 监测值 Leq[dB(A)] 59.9 标准值Leq[dB(A)] 60 表10 以南生态防护林延伸段噪声现状监测及评价结果 监测点位 1#东面 昼间 夜间 39.9 50 2#南面 昼间 54.3 60 夜间 39.6 50 3#西面 昼间 47.3 60 夜间 39.6 50 4#北面 昼间 47.9 60 夜间 36.6 50 监测值 Leq[dB(A)] 57.3 标准值Leq[dB(A)] 60 从表9、表10的噪声监测结果可以看出项目厂界4个测点昼间、夜间环境噪声值均低于《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区标准限值,项目所在地四周声环境较好。 4.生态环境现状及评价 本项目区现状的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原生植被覆盖度较低,生长状况较差,原生土壤中砾石含量较高,土质成分非常少。春秋两季大风频繁,强度较大,最大风速25—30m/s左右,≥ 8级以上。极端最低温度-37.5℃,极端最高温度42.2℃,此区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对于项目区内的非植苗造林的植被恢复区域,由于给予一定量的补充灌溉,当

17

地的适生种尤其是草本植被会通过天然落种而自然恢复,会使项目区的自然景观得以较大程度的改善。

18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 本项目区位于***区的南郊及北郊,以北生态防护林延伸段位于贵阳路两侧, 路东侧300m左右为新建中水库,水库的水来自生活污水厂处理后的水,用于以北生态防护林绿化灌溉,路南侧200m左右为拌和站和生活污水处理厂,路西侧为空地,路北侧500m左右为***工业园区;以南生态防护林延伸段位于南环路南侧,路东、西侧均为空地,路北侧300m左右为正在新建的小区,路南侧300m左右为一座水库,水引自第二水源地的水,该水库的水用于以南生态防护林绿化灌溉。结合工程对各环境要素的影响分析,确定本项目污染控制对象及环境保护目标。 大气环境保护目标:加强施工期管理,避免扬尘污染;保护本工程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不因本工程的建设而恶化,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 水环境保护目标:保护区域的水环境质量,库区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V类标准的要求,确保区域水环境质量不因建设项目而受到影响。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目标:本工程固体废弃物主要为施工期弃土,应合理地安排施工,做好施工区临时防护措施,将施工建筑垃圾及管道铺设弃土尽量就地平整,保护施工场地周边的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尽可能的减少原地表破土整地和管道占地导致的水土流失和原生植被的破坏。 具体的环境保护目标见下表11。 表11 本项目主要保护的目标 环境要素 保护对象 功能 相对位置 保护目标 满足《地表水环水环境 水库 绿化供水 北防护林以东300m左右,南防护林以南300m左右 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V类标准的要求

19

评价适用标准

环 境 质 量 标 准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V类标准; 3.《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区声环境噪声限值。 4.《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 污 染 物 排 放 标 准 1.《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噪声环境限值。 结合本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及本项目排污情况,拟建项目无污总量控染物排放总量指标。 制指标

20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1 施工期 1.1工艺流程简述 工程施工包括筹建工程、准备工程、主体工程及完建工程四个部分。各部分具体施工内容详见《图1、施工流程图》。 筹建工程 包括施工图、可研、初设、工程招投标等 准备工程 包括平整场地、灌溉主管线的埋设、道路工程等 扬尘、噪声、废气 施工、生活废水;建筑、生活垃圾 主体工程 包括换填土方、绿化种植等 完建工程 缺陷责任期 投入运营 图1 施工流程图 1.2主要工程规划概述 1.2.1防护林布局方案 项目区建设规模为38.2万m2,换填土方量11.59万m3。划分为两个区域:南防护林延伸段及北防护林延伸段。南防护林延伸段布局在南环路南侧100m,宽度100m,

21

天津路向东延伸长约2000m。沿南环路一侧依次向内,布设100m的植被种植带,其中包括密度较大的灌木缓冲带、密度适中的灌木带、密度较大的乔木带、密度适中的乔木带,和相对低密度的灌木带5个单元。北防护林延伸段位于贵阳路两侧,北侧宽度40m,南侧宽度100m,天津路向东延伸长约1300m。沿贵阳路道路方向布局近100m宽的绿带,每带间距3m,各带中间各3m开挖种植槽。种植槽长度6m、12m不等,深度1.3—1.5m不等,下口宽1m。沿贵阳路一侧依次向内,分别布设40m和100m的植被种植带,其中包括密度较大的灌木缓冲带、密度适中的灌木带、密度较大的乔木带、密度适中的乔木带,和相对低密度的灌木带5个单元。 1.2.2管线规划 (1)滴灌管的布置 对于行排栽植的乔灌木,每排铺设一条滴灌管,滴灌管单侧的铺设长度不得大于65m,依据种植间距,每颗乔木两侧各安装一枚6L/h的压力补偿式滴头,每颗灌木两侧各安装一枚3L/h的压力补偿式滴头。 (2)管网系统的布置 灌溉系统由泵站和各级管道组成。灌溉主管线平行于道路布置,连接各泵站;支管垂直于主干管布置。 灌溉系统主、支管线买设在冻土层一下,即主、支管埋深1.5m,分支管埋深0.8m,辅助支管线埋深0.3m,滴灌管埋深0.2m。 1.2.3道路规划 本区域道路主要为管埋用道路,即宽度为5m的沙石路面,总长度11200m,为其功能主要将项目区形成环路以便于生产管理,同时兼顾林区的功能,其主要分布于各灌溉管网的临侧。所有道路均为生态型道路,即就地取材(卵石、碎石等),经碾压后,直接铺砌,而不采用混泥土的粘合材料。 1.2.4造林技术 1.2.4.1整地方式 (1)整地 局部不完全整地方式,每间隔3m开挖种植槽,槽的长度为6m或12m,宽度下口宽1m,深度灌木1.2m乔木混交1.5m。经估算项目区需种植土方总量为11.59万

22

m3。 (2)树种配置 桥灌株间混交配置和灌木行排混交两种配置方式。混交树种的选择要注意植物间的生物学特性,如:旱生植被可以与超旱生植被混交,或者是中旱生植被混交种植。 (3)反虑层处理 在通体砾石区段,采用反虑层处理,可有效的对土壤和养分进行保护。从理论上说反虑层可分为三层铺设,厚度控制在30cm左右。有里向外铺设砾石直径分别为40mm、30mm和20mm,每层厚度均为10cm,材料来源全部就地取材。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难操作,可采用戈壁土替代。经估算项目区需戈壁土量为3.4万m3。 (4)粗粒配种 苗木种植后,此区域种植带表层20cm以大径砾石覆盖,砾径30-60mm不等,材料来源全部就地取材,有利于降低土壤的风蚀、提高树木抗风倒能力,滴灌带滴头可以埋设于粗砾间,可消除滴头的负压堵塞问题。 1.2.4.2取土 本项目的换填土方量为11.59万m3,均取自***以往项目施工所留下的表土,堆积在距项目地3km左右的荒地。 1.2.4.3造林 (1)造林时间和方法:在春季或雨季,采取植苗造林。 (2)造林密度:人工造林用苗乔木平均563株/公顷,灌木633株/公顷。 2营运期 营运期主要为防护林的抚育管理,其中包括松土除草、农药和肥料施用、灌水及修枝。 2.1松动除草 通过疏松土壤,清除杂草,为树木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造林后,每年于春、秋两季各进行1次松土除草,夏季中耕除草1次,连续进行2~3年;实行间作的,可以耕代抚;幼林郁闭后,每年可进行1次中耕除草,经济树种要适当增加除草次数。

23

2.2农药和肥料施用 根据***各地的经验,杨树、榆树、桑树等树种1~3年生幼树,年株施标准肥0.3kg;4~6年生,年株施标准肥0.3~0.5kg;7~10年生,年株施标准肥0.5kg;10年以上可适当增加施肥量。施肥时间要掌握在林木生长高峰到来之前。对于间作林分,在间作期间可不施或少施肥料,一般以间作物的追肥代替即可,停止间作后,每年应适当增施标准肥。定植后,前3年每年追肥3次,每次每株100g复合肥,3年生以后每年追肥2次,每次每株250g复合肥。施肥时间在春季和新梢停长期,追肥方法以放射状沟施为宜,施肥后应覆土并浇水。由于南环路防护林附近有一座水库,要求严格防护,防止化学药剂污染,本项目工程严格执行拟定的病虫害防治管理计划,选用低残留、低毒性的农药,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使农药对自然环境的长期负面影响减至最小。 (2)灌水 本项目的面积为38.2万m3,从4月开始,11月结束,全年灌溉8个月,总体规模574亩,一次灌溉水用量约为1800m2,年用水量为12.38万m3,灌溉用水来自以北防护林东侧中水库及以南防护林南侧水库的水。***区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本次灌溉系统设计采取管道输水滴灌的灌溉方式。保持林地土壤含水量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

24

主要污染工序: 1 施工期污染工序 1)大气环境的污染。工程建设施工期间,土方挖掘、装卸和运输过程产生扬尘及各种燃油机械的废气排放,运输车辆产生的尾气等对所在区域的大气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2)废水产生的污染。施工期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包括施工人员的冲洗水、临时食堂和厕所冲洗水。 3)噪声污染。施工期噪声污染主要为管线工程的施工机械噪声,声级见表12。 表12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的噪声声级 序号 1 2 施工机械 铲 土 机 自卸卡车 测量声级 (dB)] 75 70 测量距离 (m) 15 15 4)固体废物污染。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一些土方施工开挖出的渣土、碎石;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物料运送过程的物料损耗,包括砂石、混凝土等。 2 运营期污染工序 运营期间主要污染工序为前三年防护林树种出苗以及生长时使用农药、化肥的污染。作物在生长初期如配合农家肥,施用一定量氮粪肥料为主的基用化肥,用以催根壮苗,生长中期还施用一定量的钾肥和磷肥,由于施用量相对较少,基本不对土壤产生影响。但大量长期使用化肥可使土壤结构板结变坏,对土壤环境有一定影响。 3生态环境的影响 1)施工期工程施工对附近区域的影响主要是开挖、工程永久和临时设施占地,这些施工活动将破坏和影响该区域原有的地面植被,并对当地的土地条件产生一定的影响。 2)运营期主要是施用的化肥农药对生态的影响及对项目区及周边的动植物的影响,管材残留在地下对土壤的影响。

25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内容 类型 大气 污染物 固体废弃物 噪 声 排放源 无 防护林 无 污染物 名 称 无 管材 无 处理前产生浓度及 产生量(单位) 无 少量 无 排放浓度及 排放量(单位) 无 加强对管材的使用管理,并对管材进行回收 无 其 它 无 主要生态影响: 本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施工期和营运期,工程施工对附近区域的影响主要是开挖、工程永久和临时设施占地,这些施工活动将破坏和影响该区域原有的地面植被,并对当地的土地条件产生一定的影响;运营期主要是施用的化肥农药对生态的影响及对项目区及周边的动植物的影响,管材残留在地下对土壤的影响。 具体生态影响详见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

26

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建设施工期间,土方挖掘、装卸和运输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大气环境、声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其中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评价见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 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建设施工期间,土方挖掘、装卸和运输过程产生扬尘及运输材料车产生的尾气会对所在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1.1施工期扬尘对大气环境影响 本项目施工期扬尘主要来自于管线管沟土方的挖掘、堆放、回填和清运施工现场及道路建设所产生的尘土。施工扬尘的产生及影响程度跟施工季节、施工管理和风力等气候因素有一定关系,如遇干旱大风、扬尘影响则较为严重。根据类比资料,在一般气象条件下,平均风速2.6m/s的施工扬尘污染有如下特点:建筑工地内TSP浓度为上风向对照点的1.5-2.3倍;在建筑工地扬尘点下风向150m处,TSP平均浓度可达0.49mg/Nm3左右,相当大气质量标准1.6倍。据有关研究,车辆行驶产生的扬尘占总扬尘的60%以上。扬尘的产生量及扬尘污染程度与车辆运输方式、路面状况、天气条件等因素关系密切,影响可达150-300m。如果在施工期间对车辆行驶的路面实施洒水抑尘,每天洒水4-5次,可使扬尘量减少70%左右,扬尘造成的TSP污染距离可缩小到20-50m范围。本次工程施工现场,主要是一些运输管材车辆,若不做好施工现场管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施工扬尘。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该考虑实施洒水进行抑尘,洒水次数和洒水量视具体情况而定,在大风天气时应禁止施工。 1.2车辆尾气影响 施工机械废气包括:各种燃油机械的废气排放,运输车辆产生的尾气等。燃油机械和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CO、NOx及碳氢化合物(HC)等。施工机械所排放的废气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具有较集中的特点,在局部的范围内污染物的浓度较高。在施工现场,会有如挖掘机、载重卡车等施工机械大量进入。据交通部公路研究所的测算,以载重卡车为例,测得每辆卡车的尾气中含CO:37.23g/km·辆,碳氢

27

化合物(HC):15.98g/km·辆,NOX:16.83g/km·辆。这些施工机械所排放的废气以无组织面源的形式排放,会对施工区域的大气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据有关单位在市政施工现场的测试结果表明:氮氧化物(NOx)的浓度可达150μg/m3,其影响范围在下风向200m以内的范围。但施工结束后,废气影响也随之消失,不会造成长期的影响。 施工期大气环保措施: (1)建筑材料的堆场以及混凝土拌合应定点定位,并采取防尘抑尘措施,如在大风天气,对路面和散料堆场采用水喷淋防尘,或用蓬布遮盖散料堆。干旱、多风季节可增加洒水次数,以保持下垫面和空气湿润,减少起尘量。 (2)加强运输管理,如运输车辆应加盖逢布,不能超载过量;坚持文明装卸,避免袋装水泥散包;运输车辆卸完货后应清洗车厢。 2声环境影响分析 管线工程主要施工机械噪声声级见表13。在管线沿线不同距离的噪声影响水平见表14。 表13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的噪声声级 序号 1 2 施工机械 铲 土 机 自卸卡车 测量声级 (dB)] 75 70 表14 道路施工噪声预测值 离施工现场噪声源距离(m)dB(A) 10 70.0 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测量距离 (m) 15 15 施工阶 距噪声源1m处声级值 段 管道 铺设 90 昼间超标值 63.9 60.5 58.0 56.0 54.4 53.1 51.9 50.9 50.0 0 0 0 0 0 0 0 0 0 注:*按《建筑施工厂界噪声限值》(GB12523—90)进行评价。 由表14可知,从施工期噪声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昼间噪声影响范围基本符合《建筑施工厂界噪声限值》规定的标准。夜间施工噪声对100m范围内有影响,施工项目100m范围内为空地,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应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必要的减噪防护,尽量减少噪声对施工人员的影响。施工单位在施工期内,必须遵照国家环保局有关规定,在施工前向环保部门申请登记,并服从环保有关部门的监督。

28

3水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施工期污水主要生活污水。生活污水包括施工人员的冲洗水、厕所冲洗水。生活废水排放量很小,建议建设单位设置临时性环保厕所后进行工程建设,保持项目所在地周围环境良好。 采取以上措施后,能有效控制对区域水体的污染,因此,施工期水环境影响较小,且将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 4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产生一些土方施工开挖出的渣土、碎石及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物料运送过程的物料损耗,包括砂石、混凝土等;其中土石方施工阶段为固体废弃物产生的最主要阶段。 一般挖出的土方堆积时,土层较松散,在雨季时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因此,在施工中要特别注意尽量避开雨天和大风天气施工。 施工期固体废物处置及管理措施: (1)施工单位应按照国家和当地有关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的规定,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2)渣土尽量在场内周转,就地用于绿化、道路等生态景观建设,必须外运的弃土以及建筑废料应运至当地环保部门制定的专门建筑垃圾堆放场;生活垃圾应及时送要收集到指定的垃圾箱内,由施工单位及时处理。 (3)在工程竣工以后,施工单位应拆除各种临时施工设施,并负责将工地的剩余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理干净,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建设单位应负责督促施工单位的固体废物处置清理工作。 采取以上措施以后,项目施工对环境的影响不大。 5环境保护措施 本工程的建设对环境的有利影响较大,不利影响采取如下环境保护措施: ①施工中加强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教育,不准随便破坏周围植被,尤其注意保护渠道现有的林带。 ②施工运输机械要在现有的道路上运行,设立施工车辆行走线标识,不准随意

29

更改路线,随意开车碾压植被。 ③施工所需临时占地应布置在荒地上,。施工结束后对原有荒地植被进行恢复,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④施工产生的废土、废弃物,由施工单位负责合理堆放,并进行统一填埋。 ⑤对在高噪声环境下施工人员,每天工作时间必须按劳保要求予以控制,并配发噪声防护用具,尽量采用低噪声的设备,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 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 运营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水环境、生态环境、环境空气等的影响。其中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评价见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 1水环境影响分析 1.1 灌溉工程 (1) 灌溉水源 本项目的面积为38.2万m3,从4月开始,11月结束,全年灌溉8个月,总体规模574亩,一次灌溉用水量约为1800m2,年用水量为12.38万m3,灌溉用水来自以北防护林东侧中水库及以南防护林南侧水库的水。 (2)灌溉设计标准 灌溉方式:***区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工程实施后防护林采用滴灌灌溉形式。 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项目区属于半干旱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取75%。 (3)灌溉供水的影响分析 灌溉用水需求现状:目前:以北防护林东侧中水库及以南防护林南侧水库的水通过市政给水管网用于***区的绿化,本项目的面积为38.2万m3,从4月开始,11月结束,全年灌溉8个月,总体规模574亩,日用水量约为1800m2,年用水量为12.38万m3,而***区市政管线中预留灌溉水量约886.78×104m3,本项目的供水仅占绿化给水量的很少部分,对其他绿地的用水影响甚微。但***区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在用水管理上必须加强灌溉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灌溉计划执行。

30

2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该项目的实施会给当地的大气环境质量带来一定的正面影响,防护林通过光合作用向大气中释放氧气,且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将改善该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 3防护林种植产生的影响 运营期间主要污染工序为前三年防护林树种出苗以及生长时使用农药、化肥污染的影响,管材残留在地下的影响。 3.1施用农药及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树种在前期出苗期以及生长期使用化肥以促进树木的生长,增加成活率,每年定期要为林地喷洒农药以防止病虫害。 3.1.1施用农药的影响 土地在耕种期间,若长时间或过量使用农药对土壤环境、植被及地下水环境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据统计用于病虫害防治而施用各类农药约有12种,主要用于预防和杀死不同种、不同时段的植物害虫,施用浓度从800-6000倍不等,农药在杀死害虫的过程中同样会对周围环境带来危害。 3.1.2施用化肥的影响 作物在生长初期如配合农家肥,施用一定量氮粪肥料为主的基用化肥,用以催根壮苗,生长中期还施用一定量的钾肥和磷肥,由于施用量相对较少,基本不对土壤产生影响。但大量长期使用化肥可使土壤结构板结变坏,对土壤环境有一定影响。 主要治理措施见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 3.2管材残留影响 残留在土壤中的PE管,在自然条件下极难降解,将形成阻隔带,影响植物根系的发育和均匀分布,故在管材使用年限到期时应该及时更换,以避免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4产业政策分析 本项目属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鼓励类农林业“防护林工程”,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

31

5 环保措施及投资 本工程原属于生态项目,因此不需要再计入环境保护投资费用。

3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

1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施工期,工程施工对附近区域的影响主要是开挖、工程永久和临时设施占地,这些施工活动将破坏和影响该区域原有的地面植被,并对当地的土地条件产生一定的影响。 1.1 对土壤影响分析 1.1.1土壤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项目建设对土壤影响范围比较广,包括永久占地地区、临时占地地区以及施工活动的所有区域。施工期对土壤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滴灌工程管道的开挖、敷设和填埋以及施工机械、车辆的作业。对于土壤坚实度的变化、土壤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土壤层次的混合和土壤质地的改变、施工废物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等。首先破坏土壤结构,土壤上层的团粒结构一经破坏需要长时期的培育才能恢复和发展;其次改变土壤质地,上层和下层土壤的质地不尽相同,管沟下挖回填改变了土壤层次和质地。管道埋完后的回填,一般难以恢复其原有的紧实度。表层过松时降水易造成水分下渗,使土层明显下陷形成凹沟。管道施工期间,车辆和重型机械也会造成管道两侧表层过于紧实,影响植物的生长恢复;最后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影响,在施工中由于打乱土层,改变土壤容重,地表植被受到破坏,使得表层填筑物对太阳热能的吸收量增加。 (1)土壤坚实度的变化 在本项目管道施工作业带宽度2.5m内的土壤均会受到不同扰动和破坏。在施工作业带以外的直接影响区域表现为施工活动中施工机械、车辆碾压、施工人员践踏等对土壤的扰动,改变土壤的紧密度和坚实度,可能造成土壤板结;而管道铺设后覆土的土壤紧实度通常在短期内难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土层过松,容易引起或加剧水土流失;土层过紧,会影响土壤的通透性和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覆土上植被(或农作物)生长不良。而且由于植被被毁,土壤表面压实,土壤板结,通透性差,使土壤持水量降低。 (2)土壤层次的混合和土壤质地的改变 ①改变土壤结构、土壤肥力。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性,不同土层的土壤具有不

33

同的类型、结构、质地和肥力水平,如表土层和心土层就有明显的差异。管道开挖、回填等施工过程中,会造成各土层间的混合,从而导致原土壤结构和性质等发生变化,土壤肥力水平和土壤质地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土壤发育过程随之也会有所变化。土壤层次混合导致的土壤结构的破坏、土壤肥力的下降和土地生产能力的下降会影响植物生长,影响植被覆盖度。 ②改变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管道埋入后,由于管道置换或土壤结构的变化(如由坚实变为疏松),会产生一些剩余土石方。为保持地面与原地面高度的一致和保护管道,通常必须用机械将其上覆土镇压夯实。镇压和夯实将直接影响土壤的结构和孔隙状况,导致土壤结构体(如团粒结构)的破坏、土壤容重的增加和土壤孔隙度的减少。根据相关资料,保持管道埋入后的地面与原地面高度一致,将会使1.5m范围内土壤容重平均增加16%左右,土壤孔隙相应减少或降低至45%;自然消除土壤压实产生的影响大约需要2-3年。 ③改变土壤质地。上层和下层土壤的质地不尽相同,管沟下挖回填改变了土壤层次和质地。管道埋入后的回填,一般难以恢复其原有的紧实度。表层过松时降水易造成水分下渗,使土层明显下陷形成凹沟。过紧实时,会影响植物根系的下扎。管道施工期间,车辆和重型机械也会造成管道两侧表层过于紧实,影响植物的生长恢复。 1.2 对植被影响分析 管道建设将破坏原有植被,减少土地植被的覆盖。为此要限制施工作业范围,减少对植被的破坏,特别是施工碾压和人为践踏,对植被覆盖度较大且集中的地带,要加以特别保护。 1.3 对野生动物影响分析 施工过程中各种噪声及人员车辆的活动,对附近野生动物的交配、孵化、产仔等都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土地平整将导致野生动物逃离其原有生境。由于开发面积不大,项目四周有大面积与项目区现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且项目区栖息的野生动物多为广布种,项目建成后会形成一片防护林,不会造成对野生动物的重大影响。 2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34

运营期主要是施用的化肥农药对生态的影响及对项目区及周边的动植物的影响,管材残留在地下的影响。防护林建成后可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防风固沙的目的。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以有利影响占主导地位,不利影响甚微,采取一定措施后还可减轻,工程建成后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1 化肥农药以及管材对土壤的污染和影响 化肥施用可以显著提高作物产量,是当今农业生产中保障农作物获得高产、稳 产的最主要的养分资源和物质基础。但过量、不适当的施用不仅造成宝贵养分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会引起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如氮以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形式进入土体下层和地下水,长期施用某些品种的化肥如硫酸铵会使土壤板结等,施用某些重金属含量过高的磷肥(如磷矿粉、过磷酸钙),可能导致一些有害重金属离子的积累。 农药对防护林的污染程度与作物种类、栽培情况有关,不同农药对土壤污染的程度也不相同,这主要决定于药剂的用量和农药化学性质的稳定性。有机磷、有机氯、苯环类等难降解农药和其它一些残留性较多的农药,如果连续长期使用,特别是使用浓度过高,也会对土壤产生严重污染,进而威胁农产品的检验品质。一般情况下,非水溶性农药或水溶性小的农药不会通过土壤下渗,而对地下水造成污染,80%的残留农药分布在0—20cm的表土层内。含有机质多的表土,由于吸附农药的能力较高,污染较下层严重。项目区土壤渗透率较高,农药污染土层有可能较深。 本项目主管选用高密度PE管,支管选用PE100管,辅助支管选用PE63管。灌溉系统主、支管线买设在冻土层一下,即主、支管埋深1.5m,分支管埋深0.8m,辅助支管线埋深0.3m,滴灌管埋深0.2m。PE管的使用年限不得少于5年。管材是聚烯烃类化合物,自然条件下极难降解,在土壤中可存在 200~ 400年。故在管材使用年限到期时应该及时更换,以避免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2.2 运营期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分析 由于荒漠景观向人工绿洲景观的变化,即小气候及植被多样性发生变化,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条件,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会有所增加。适宜于绿洲、农田及人类的一些种类,如麻雀、家燕、乌鸦、小家鼠等增加尤为显著。同时,一些不良管理措施,如农药的不合理施用、灭鼠药物的投放等,会通过食物链

35

影响威胁野生动物的生存。 3 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预测 生态体系的稳定和不稳定是对立统一的,由于各种环境因子的变化,生态体系经常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况,当一种平衡被打乱时,体系就具有不稳定性。生态体系的稳定性包括两种特征:一是阻抗,是指体系在环境变化或潜在干扰时反抗或阻止变化的能力;二是恢复(或回弹),是指体系被改变后返回原来状态的能力。 本项目对生态体系的稳定性分析主要是从体系的恢复能力和阻抗能力两个角度来度量。 3.1 生态体系的恢复能力 对生态系统恢复能力的度量主要是采取对体系中植被的生物量进行度量的方法来进行。 由于区域生态体系的核心是生物,尤其是植被具有生产的能力,可以修补受到干扰的生态体系,维持体系的生态平衡,所以项目运行前后,通过对植被生物产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人类的干扰情况来判定生态体系的恢复能力。 本项目的开发建设将扰动和破坏土地。地表植被类型主要是荒漠化草甸植被,工程项目的实施使区域开发面积内原生植被遭到破坏,使区域内的自然生态遭到了破坏,如果仅依靠自然能力,很难恢复现状自然体系的生态功能。 3.2 生态体系的阻抗能力 对生态系统的阻抗能力的度量主要是通过对植被异质性的改变程度来度量的。 根据对项目区生态体系结构的分析,在项目区建成运行后改变了评价区域内90%以上面积的植被。所以项目运营以后,区域内由现状的荒漠草地变为受人为控制的生态系统,生态体系的阻抗能力将比现状明显增加,体系更趋于稳定。 以上是在工程正常运行、水资源得到保证的情况下的一种分析结果。如果人工生态系统的命脉——水,在失去保证的情况下,人工生态系统就容易发生崩溃。 因此,建立人工生态系统,为保持其稳定性,必须以水定地,保证必须的水资源量。 总的来说,根据项目建设总体规划,防护林面积为574亩,全部种灌木及乔木。 本项目建成后可以达到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防风固沙的目的。

36

4水土流失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措施 4.1 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依据所造成侵蚀的外部特征、作用方式和过程的不同,土壤侵蚀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和人为侵蚀等。 项目区的土壤侵蚀主要为风力侵蚀。 4.2 土壤侵蚀单因子敏感性评价 影响土地侵蚀敏感性的因子较多,一般说来,在自然状况下降雨、土壤质地、地形起伏度和植被等因子对土壤侵蚀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降雨 降雨是引起土壤侵蚀最重要的因子,它主要是由降雨雨滴所携带的动能对土粒产生冲击而引发土壤冲蚀。与土壤侵蚀关系比较密切的降雨特征参数有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瞬时雨率以及降雨雨型等。 (2)风力侵蚀 空气流动形成风,风具有很大的动能,作用于物体时就形成风力。当风力大于土粒、沙粒的抗蚀力时,就会使其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到其他地方,这种风吹土(沙)粒走的现象叫风力侵蚀。风力侵蚀因土(沙)粒粗细和风速大小呈3种不同的侵蚀形式:粒径0.50~2.00毫米的,只能顺风向在地面作短距离滚动和滑动;粒径0.25~0.50毫米的,可在地面上腾空跳跃前进;粒径小于0.25毫米的,则被风吹扬在高空中,随风向作远距离移动。 (3)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组成主要包括沙砾、粉粒和粘粒这三类组分,根据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系统,<0.002mm的土粒为粘粒,0.02—0.002mm的土粒为粉粒,2—0.02mm为沙砾。根据这三类粒级组分的不同含量(%),可以把土壤质地进一步细分为沙土、壤质沙土、砂质壤土、壤土、砂质粘壤土、砂质粘土、粘壤土和粘土等。 (4)植被 植被是防止土壤侵蚀的一个重要因子,其防止侵蚀的作用主要包括对降雨能量的削减作用、保水作用和抗侵蚀作用。不同的地表植被类型,防止侵蚀的作用差别较大,由森林到草地到荒漠,其防止侵蚀的作用依次减小。

37

4.3 土壤侵蚀敏感性综合评价 综合考虑各项单因子的作用程度,将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区域变异性综合地反映出来。对上述各项因子分别赋值,再通过下面方法来计算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数: SSj4Cii14 表15 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标分级 分级 降雨量 不敏感 〈50 轻度敏感 50-100 粗沙土、细沙土、 粘土 3-10 中度敏感 100-200 面沙土、壤土 10-20 高度敏感 200-400 沙壤土、粉粘土、壤粘土 20-30 荒漠、一年一熟 粮作 极敏感 〉400 砂粉土、粉土 〉30 土壤质地 石砾、沙 地形坡度 0-3 植被 阔叶林、针叶林、稀疏灌木草原、 水体、草本 草甸、灌丛和 一年二熟粮作、 沼泽、稻田 荫生矮林 一年水旱两熟 1 3 5 无植被 分级赋值 (C) 分级标准 (SS) 1.0-2.0 2.0-4.0 4.0-5.0 5.0-6.0 7 9 〉6.0 式中SSj为j 空间单元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数;Ci 为i因素敏感性等级值。然后根据分级标准来确定土壤侵蚀敏感性分布。根据土壤侵蚀敏感性分布格局,项目区属于中度敏感区。 4.4 工程引起的水土流失分析 本工程为土地开发建设工程,工程建设水土流失发生原因主要在项目施工期对地表的扰动。 首先,管道等工程施工,均会不同程度的破坏原有地貌,铲除局部地表植被,若不及时平整处置,在大风和暴雨影响下,势必造成水土流失。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活动强度小,因此只要施工期对施工人员加强水土保持教育,严格划分施工范围,施工机械及施工人员应在划定范围内活动,则施工活动中人为因素引发的水土流失现象基本可控制。

38

综上所述,项目建设引发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因素为扰动地表,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因此在施工结束后进行必要的土地平整,及时植树绿化,施工期引发水土流失现象将会被控制在最小程度。 4.5 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为防止和减缓水土流失范围和程度的增加和加强,本环评提出水土流失防治方案如下。 (1)施工期间加强施工人员水土保持教育。 (2)建设方应与施工方签订水土保持合同。 (3)施工期间尽量减少对地表的扰动率,减少对原生地貌的破坏范围;施工方应严格划定施工活动范围,严格控制和管理交通及重型施工机械的运行范围。 (4)严格限制路渠施工的作业范围,一般不得超过设计路渠边的2.5m。 (5)在施工中需采取洒水措施,可以减轻施工期水土大量流失的程度。 (6)施工期安排在无风或少风的时段、大风期禁止施工,以降低扬尘量、减少水土流失量。 (9)严禁对周边原有植被的破坏,以保证区域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减少区域的水土流失,特别是荒漠化程度。 5 防风固沙的影响分析 林带对风速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当气流翻越树冠和穿绕树茎时,磨擦而消耗动能,减小风速。透风度非常小的密林带在紧接背风面附近虽然风速最小,但因在背风面的乱流区有大的涡流出现,所以其后的风速恢复迅速。在透风度大的疏林带,风速的减小程度和减小范围都小。风洞实验表明,无论风向如何,经过林带阴挡后,在林带背风面林缘处出现风速最小值,在30m范围内平均风速比林前降低52.8%~58.5%,起始风越大,林带的防风作用越大。另外,林木植被以发达的根系密布于土壤中,根系起到包围、粘帖、吸附土壤的作用,使散土形成一定的结构,起到固沙保土,减少细土流动,减少土壤养分无效输出的作用。 6景观影响分析 造林地原为荒地,地被植物为草,秋冬季节草枯之后,地表裸露,造林之后,将提高当地的森林覆盖率;由于给予一定量的补充灌溉,当地的适生种尤其是草本

39

植被会通过天然落种而自然恢复,会使项目区的自然景观得以较大程度的改善。 7净化空气影响分析 林木能够吸收SO2等有害气体,还有减低光化学烟雾污染和净化放射性物质的作用,因此,森林具有显著的净化大气和保护人体健康的作用。此外,林木的滞尘效果也很明显,能够显著减弱空气中的飘尘。 SO2在有害气体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危害较大,而树林对SO2具有一定程度的抵抗能力。林木对于大气污染物质的这种吸收、降解、积累和迁移,无疑是对大气污染的一种净化作用。 各种植物对粉尘有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特别是木本植物,作用更为明显。木本植物能够吸滞粉尘的原因,一是能够降低风速使空气中的降尘降落;二是有些木本植物叶面粗糙不平,多绒毛,有的还分泌粘液和油脂,能够吸滞大量飘尘。而蒙尘的植物经雨水冲洗后,又能迅速恢复拦阻粉尘的能力。 8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稳定性影响分析 由于采用适地适树原则,林木植被类型多位乡土树种,因此不会对附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遗传多样性产生影响,不需要考虑物种入侵的影响。 9生态保护措施 9.1土壤与植被的保护与恢复措施 (1)对于临时占地和新开辟的临时便道等破坏区,竣工后要进行土地复垦和植被重建工作,要采取平整土地、耕翻疏松机械碾压后的土地要植树等措施。 (2)运营期应科学管理人工种植区域,增加土壤有机肥的施用量,加强对种植区土壤的防护与土壤改良,以及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逐步提高土壤肥力,并严格遵守国家制定的有关有机肥、化肥、农药安全使用的规章制度,减少化肥、农药对土壤和植物的污染。 9.2 土壤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为了确保化肥农药的有效实施,减小对周围环境影响,列出了以下管理措施。 1..坚持使用无检疫对象的良种壮苗,选育抗病能力强的优良树种、品种和优良无性系造林,加强营林措施,提高森林自身的抗病能力,主要依靠预防和生物控制方法,尽量少用化学杀虫剂。

40

2.在使用化学杀虫剂时可使用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二类和三类杀虫剂,只针对某一特定的害虫,对非目标生物是低毒的。不得使用世界卫生组织划定的一类第一种和二类第一种杀虫剂。 3.凡将要使用杀虫剂的工人和林农在使用前都必须接受化学杀虫剂安全管理、储藏和使用的培训,避免对人的直接影响或污染水源和食物。农药、肥料的包装容器统一收集、统一处理。 5.严格控制农药用量,推广应用低残留、高效、低毒农药。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 6.采用科学的农药施用技术,如:使用雾滴较小的喷头;不在大风、下雨、有露水时喷药。 7.保护林地内枯枝落叶和地被植物,不允许在林地内收集枯枝落叶和草皮灰。 8.农药容器的清洗严禁在水源,可在用于农灌的水体清洗,同时没有养殖和畜牧饮水的水体。 9.3 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 (1)施工期应避免在大风天气下作业,施工中尽可能缩短施工时间,提高工程施工效率,尽量减少对自然植被的破坏和减少裸地面积。对于施工破坏区,施工完毕后,要及时平整土地,防止土地沙化。 (2)对于基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土石,应与当地政府和水保管理部门协商,排放到不易产生水土流失的环境中,不得将废弃的土石任意裸露弃置。 10合理利用水资源 (1)制定合理的灌溉措施,发挥水资源的最大效率。 (2)管道要防渗,避免灌溉水下渗,使地下水位升高。 (3)采取科学的,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灌溉方式,合理利用水资源。 11风险防范措施 (1)加强项目水资源管理、灌溉管理、水资源保护等工作,使水资源利用更趋合理,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灌溉水源不足而发生风险。 (2)加强管理,合理规划,防止因开垦后灌溉管理跟不上或灌溉用水无保证等

41

原因导致土地弃耕的现象发生。 (3)科学施肥。建立化肥、农家肥最高使用限量标准,加强土壤监测,推广测土施肥,配方施肥技术;研究开发生物肥料,推广应用缓施肥技术。 (4)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采用生物防治、天敌防治、物理防治技术;施用生物可降解农药,施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等方法减少病虫害。 (5)制定消防措施,项目管理部门督促和检查施工单位制定施工消防制度,落实消防责任制,减少火灾隐患,设立专人有负责消防检查工作。 综上所述,项目实施后,只要能做到合理规划、认真落实,发生危害性风险的可能性极小,整个项目区生态环境将向良性发展。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内容 类型 排放源(编号) 污染物名称 防治措施 预期治理效果

42

大气污染物 水污染物 无 无 无 无 固体 废物 其 它 管材 防护林 渣土、废石 服务年限到期及时更换和回收 运至专门建筑垃圾堆放场 影响较小 在设计、施工、运营、管理中严格把关,防止水土流失 生态保护措施及预期效果: 本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方面主要为施工期和营运期,工程施工对附近区域的影响主要是开挖、工程永久和临时设施占地,这些施工活动将破坏和影响该区域原有的地面植被,并对当地的土地条件产生一定的影响;运营期主要是施用的化肥农药对生态的影响及对项目区及周边的动植物的影响,管材残留在地下对土壤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项目区建成后原来的荒漠化环境通过种植防护林变成人工生态环境,使项目区水土保持能力增强,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多样性和稳定性增加,系统中及系统间能量流、物质流、价值流更趋于合理,改善了原有生态环境,改善了土壤的结构,对周围的自然植被的生长起到了促进作用,最终提高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通过分析,可知本工程的兴建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以有利影响占主导地位,不利影响甚微,采取一定措施后可以减免,工程建成后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从环境角度评价,本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而且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是可接受的。 结论与建议

43

1结论 1.1项目背景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具有现代化石化工业城市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使城市绿地不仅有良好的生态效益,而且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以满足现代城市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在生态适生及低资源耗费的基础上,实现对项目区域粗砾质土地较高覆盖水平的绿化,从而达到水土保护、防风固沙、减尘的生态环境改善治理目标,使此区域乔灌木复合度达到35%以上,三年后达到50%左右。 本工程的实施,能有效的对水源地区域进行保护,能有效的遏制住***上风向风沙源及有害颗粒物的侵害,使该区域的景观得以改善,最终成为***区一处具有戈壁特色风景林地。 1.2项目内容 建设规模为38.2万m2。其中,换填土放量11.59万m3;乔木种植2.45万棵。灌溉工程主管线4600m,毛管11.6万km;道路工程5m宽的沙石路面长度11200m;及其它附属设施、设备。 1.3环境现状结论 (1)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监测指标均未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要求,说明地下水水质良好,未受污染,可以满足施工和项目建成后用水的需要,水环境满足国家规定的要求。 (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评价区大气环境质量良好。PM10、NO2、SO2的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说明监测期区域大气环境中PM10、NO2、SO2的日均值浓度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要求,有一定的环境容量。 (3)噪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项目区噪声昼间、夜间环境噪声值均低于《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区标准限值,项目所在地四周声环境较好。 1.4环境影响结论

44

1.4.1本项目建设期主要污染是扬尘、污水、噪声和固体废弃物等,施工期结束后该影响也随之结束。 ①大气污染影响分析 扬尘 施工期扬尘产生的部位比较多,施工扬尘将对该地块周边地区产生一定的影响。建设单位应该严格落实《防治城市扬尘技术规范》的规定,严格执行本次环评提出的扬尘防治措施,最大限度的控制扬尘污染。 汽车尾气 汽车尾气主要为汽车在发动、停车状态柴油燃烧产生的废气、柴油挥发产生的蒸气,主要污染物为CO、NOX及碳氢化合物(包括酚、醛、酸、过氧化物等)、非甲烷总烃,属无组织排放,对环境影响较小。 ②水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产生污水主要是临时生活场地建筑工人的生活污水。建议设置临时环保厕所,经处理后的生活污水用于临时生活场地的绿化。 ③声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噪声对项目周边地区的影响较大,项目周界平均声级会超标。因此,为减小噪声对该区域的污染,施工单位在施工期内,必须遵照国家环保局有关规定,在施工前向环保部门申请登记,并服从环保有关部门的监督。 ④固体环境影响分析 建设单位应要求施工单位规范运输,不要随意倾倒建筑垃圾,必须外运的弃土以及建筑废料应运至当地环保部门制定的专门建筑垃圾堆放场;施工人员在整个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活垃圾,要收集到指定的垃圾箱内,由施工单位及时处理。按有关规定妥善处置后对环境影响不大。 ⑤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生态影响随施工期结束而减小,项目只要做好生态复原工作,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2)运营期 运营期主要是施用的化肥农药对生态的影响,还有对项目区及周边的动植物

45

的影响,管材残留在地下的影响。 采用高效的生物制剂来调节植物生长和防治作物病虫害,可在国内现状农药使用条件下,将农药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本项目主管选用高密度PE管,支管选用PE100管,辅助支管选用PE63管。灌溉系统主、支管线买设在冻土层一下,即主、支管埋深1.5m,分支管埋深0.8m,辅助支管线埋深0.3m,滴灌管埋深0.2m。PE管的使用年限不得少于5年。管材是聚烯烃类化合物,自然条件下极难降解,在土壤中可存在 200~ 400年。故在管材使用年限到期时应该及时更换,以避免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3)主要生态影响: 项目的实施,减少由于风蚀所产生的水土流失,大大提高项目区水的有效利用率,改善绿洲的生态环境,而且大大提高水分生产率及产量。 1.5环境保护措施 本工程的建设对环境的有利影响较大,不利影响采取如下环境保护措施: ①施工中加强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教育,不准随便破坏周围植被,尤其注意保护渠道现有的林带。 ②施工运输机械要在现有的道路上运行,设立施工车辆行走线标识,不准随意更改路线,随意开车碾压植被。 ③施工所需临时占地应布置在荒地上,禁止占用耕地、林地。施工结束后对原有荒地植被进行恢复,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④施工产生的废土、废弃物,由施工单位负责合理堆放,并进行统一填埋。 ⑤对在高噪声环境下施工人员,每天工作时间必须按劳保要求予以控制,并配发噪声防护用具,尽量采用低噪声的设备,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 ⑥运营期,严格控制农药及化肥的使用用量。 ⑦在运营期间,严禁捕杀项目区及其周边的野生动物。 1.6总量控制 本项目为生态改善类项目,不涉及总量控制。 1.7 产业政策符合性 本项目为生态防护林建设项目,属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

46

本)》(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鼓励类农林业“防护林工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1.8结论 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相关法规要求,符合***区的发展规划,并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项目所在地环境质量现状较好,项目运营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以有利影响占主导地位,不利影响甚微,采取一定措施后可以减免。本项目所产生的废水,噪声,固体废弃物在采取相应治理措施后,可满足相应的国家排放标准。建设方应严格按照国家、自治区、市有关政策、规定以及技术要求进行管理,认真落实本报告中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及污染防治措施后,从环保角度上,本项目建设可行。 2 要求与建议 2.1本环评要求 (1)项目施工期要严格控制施工范围,防止对周边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 (2)严格控制农药及化肥的使用用量。 2.2建议 长期依赖和大量使用有机合成化学农药,会对土壤及周边环境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因此本环评建议使用生物农药,其有效活性成分完全存在和来源于生态系统,可以认为它们对自然生态环境安全、无污染。 重视滴灌系统的管理工作,杜绝随意向渠水抛洒垃圾、废水的行为,以免对灌区植物、土壤、水环境产生影响。建立健全节水管理组织和服务体系,完善节水管理规章制度,总结交流推广先进经验,举办不同层次的节水技术培训班,普及节水科技知识,加强节水宣传,使节水观念深人人心,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47

预审意见: 公 章 经办人: 年 月 日

48

下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意见: 公 章 经办人: 年 月 日

49

审批意见: 公 章 经办人: 年 月 日

50

注 释 一、本报告表应附以下附件、附图: 附件1 环评委托书 附件2 立项批准文件 附件3 其他与环评有关的行政管理文件 附图1 项目地理位置图 附图2 项目区域位置图 附图3 项目平面布置图 二、如果本报告表不能说明项目产生的污染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应进行专项评价。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当地环境特征,应选下列1-2项进行专项评价。 1、大气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2、水环境影响专项评价(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3、生态影响专项评价 4、声影响专项评价 5、土壤影响专项评价 6、固体废弃物影响专项评价 以上专项评价未包括的可另列专项,专项评价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的要求进行。

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