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积累“志、图、名、置、穷”“奚以……为”等文言词句。
2.理清思路,背诵前三自然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3.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句段,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
庄子思想的理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的校刊《南华春晖》的名称取自哪里,同学们知道吗?对,它来源于庄子的《南华经》。庄子曾在我们东明做过漆园吏,大街上常见的“漆园宾舍”“漆园饭庄”就源自这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逍遥游》,了解庄子。 二、知人论世,了解庄子及其作品思想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史记》载: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
“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
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三、熟读课文
1.学生自读,利用注释工具书把拿不准的字音上到文本中。 2.板书难读字,学生读出字音。
翼 徙 抟 坳堂 夭阙 蜩 决起而飞 枪榆枋 宿舂粮 蓬蒿 大知 斥鴳 数数然 恶乎待哉
3.叫4名同学朗读课文,如有问题,师生再纠正。 4.教师做朗读提示。
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读出不同对象的口气。
5.借助注释译文粗通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1) 文中写了哪些物?它们有何关系?
师生明确:物名略 小与大
(2) 文中写了哪几个人?他们做到了逍遥游吗?什么是真正的逍遥游?
师生明确:宋荣子 列子 没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游无穷
五、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前三自然节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写课文情况 爬黑板、同时指名学生单独背 二、归纳文言知识,巩固识记理解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三餐而反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 (4)而征一国者 (5)旬有五日 (6)御六气之辩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为
答案:1.(1) “反”通“返” (2)“知”通“智” (3)辩”通“辨” (4)“而”通“耐” (5)“有”通“又” (7)“辩”通“变”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再往南去呢?
3.一词多义
(1)志
例句出处释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训俭示康》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记述、记载 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记住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标记、做标记 (2)名 例句出处释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逍遥游》名称、名字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命名、起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声名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指出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名义 (3)图
例句出处释义
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图谋 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地图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谋划、筹划 乃强起扶杖,执图谐寺后《促织》图画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郑伯克段于鄢》谋取、设法对付 (4)置 例句出处释义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逍遥游》放上、安放 郑人有且置履者《郑人买履》购置、添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放弃、放下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王忠肃公翱事》摆、设 (5)穷 例句出处释义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尽、止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训俭示康》生活困难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走到头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上》不得志,与“达”相对 三、齐背前三自然段,思考一下问题:
⑴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条件?(海运)
⑵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条件?(生物以息相吹)
◆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里通过三个事例、一个比喻和一组对比,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大至鲲鹏小到尘埃,它们的运行都必须有所依托,即后文所说的“有所待”。
四、男女生分别齐读第四第五第六自然段,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明确:因为大鹏“图南”,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反对?
明确:大鹏、野马、尘埃,以及天地间的生物,都是靠大自然的气息“相吹”的。而蜩与学鸠同是属于“生物之以息相吹”之类。差别只在于“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罢了。事物的大小不一样,所适的远近不同,它们所凭借的条件(即所待)也是有区别的。所适越远,所要凭借的条件就越是充足,如将要“图南”的大鹏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而“决起而飞,枪榆枋”的蜩与学鸠所凭借的风(或其他条件)比起大鹏就小多了。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消遥。
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
明确:斥鴳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
4、那么,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呢?你认为庄子是否赞成“小大之辨”? 明确:“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庄子的观点,相反,他认为这是世人的成见。因为他觉得“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即像大年之大年的彭祖,不知自己本性的“众人”却非要去“匹之”,这不是很可悲吗!这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泯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即使是“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的大鹏,在斥鴳看来,也不屑一顾,它并不像“小年”的“众人”去匹“大年”的彭祖那样去做一些徒劳的事,而是以“我腾越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满足了,因而它自得其乐地笑了。
这里的“笑”就代表了庄子的笑。庄子是借斥鴳笑大鹏来喻自己笑那些持有“大小”成见和以小慕大的人。
庄子为何用斥鴳来喻自己呢?这是由于庄子的时代背景所限。他常常托别人或别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古今人物,禽兽鱼虫无一不成为他借用的对象。他之对己、对人、对物根本就没什么分别,只不过他有时在明处,有时在暗处,有时当场导演,有时幕后指挥,但是“每一个场合中,必然隐藏着一个庄子”(张默生)
五、课下作业:继续熟背前三段
第三课时
一、爬黑板检查背诵情况
二、听答上节总结的文言词句,巩固基本知识 三、齐读最后一个自然节,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 因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2、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
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人类中,那些凭着自己聪明的才智、良好的行为、高尚的道德、强大的能力就能够称效一官,投合一君,取信一国的人,虽然他们都以达到目的为满足,但因为是有所待,所以与消遥的境界来说实在相差太远了,理所当然要被比他们略高一筹的宋荣子所笑。但庄子对宋荣子的“笑”并不完全赞同。宋荣子尽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但却“未数数然也”。他仍是始终“未树”消遥境界。
3、列子与宋荣子相比又怎样呢?庄子是怎样看的?
列子比宋荣子要更高一筹,他能“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但和宋荣子一样也是“未数数然”的。他能御风而行,虽说免去步履之劳,可是没有风,不是也无能为力了吗?所以庄子说他“犹有所待也”。
4、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明确:也都作了否定。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5、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6、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只有任其自然,随变是适,无乎所待,以游无穷,这才是逍遥游的理论境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了,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怎样才能摆脱有待,达到无待呢?庄子强调,根本的一点是要认识到,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或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不知道“以道观物”、“道通为一”的道理;如果能从主观上齐同万物,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也就无所不适、无所对待了。庄子进而提出了最彻底的“无己”的方法,即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一切,直到忘记自己。无己而后无所待。
四、小结: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
五、学生讨论: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何看法?
明确: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庄子认为,世上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原因在于“有己”,“有己”则“有待”,只有做到“无己”才能进而达到“无功”“无名”。所谓“无己”,就是忘掉自我。在庄子看来,人和万物都是得道而生,形体只是道的寓所,人如果拘于形体,必然会受到外物的束缚,达不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只求保身全生养亲以尽天年而无建功立业的理想。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俯仰随我,置声名与舆论于不顾。达到“无己”“无功”“无名”,便是在头脑中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合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现实的绝对自由。庄子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在现实中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即“心”与“形”的矛盾,而超现实地在精神上追求绝对的自由。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但这种“绝对自由”的超现实性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庄子的哲学其实就是人生哲学。在庄子看来,“有待”和“无待”意味着人生的两个层面,物质形体的活动总是有待的,而无形的精神活动可以是无待的。人生世间,难免神为形累、心为物役,应该通过“无用”、“无己”的“道德”修养,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从自我中提升一级,达到无待的自由。
六、课下完成《专家伴读》上的作业
七、板书
万物有所待:鲲鹏、野马和尘埃 1、借用寓言说理
↓(引申)—蜩和学鸠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小大有区别:朝菌和蟪蛄、冥灵和大椿、3、气势博大,汪洋辟阖 ↓(类比)彭祖、鲲鹏—斥鴳修辞方法:比喻、夸张、拟人等
明确观点:四种人→宋荣子→列子—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 至人、神人、圣人引用论证
东明县实验中学李秀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