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阴阳(精气血津液)辩证2
温病脉是虚象
体壮的人,得了温病,热盛脉实,一经清解,便无余事。然体壮之人,得温病者少,体壮则中气足,荣卫平,收敛常旺,疏泄不至偏胜,相火不至外泄,故少得温病。即得温病,安卧片刻,中气旋转,荣卫复和,自然汗解,不成病也。惟体虚的人.中气不足,疏泄易于偏胜,易得温病。其脉模糊躁急,皆是阳根不固,阴液亏伤,木火外发,金水内竭,中气不守。故难经曰:温病之脉,不知何经之动也。亦有热深脉伏、疾数不明,服清凉之药.热退脉显者,乃是实脉o
温病忌发汗何以温病非得汗不解
发汗二字,误却医家不少。须知仲景伤寒论之麻黄桂枝汤,皆发汗之方,其中自有得汗之理,并非麻黄汤桂枝汤将人身的汗提而出之也。缘人身阴阳之气,和合则治,分离则病。既分离又复和合,则汗出也。人身气降化水,水升化气。脏腑荣卫之气,升降调和。气化水而不滞,水化气而不停。一病外感,脏腑之气郁于内,荣卫之气郁于外,气水化生之间,即停滞不通。汗即停滞的水气,此为作汗之原素一也。荣卫分离而又复合,阴阳交通,即生津液,一如夏日酷热,一旦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气通而降雨泽,此为作汗之原素又一也。具此两种原素,所以荣卫一和、自然汗出而病解。经方发汗,实际上乃调和荣卫也。此理自古至今,未明于世,何发之有。
伤寒阳明腑病忌发汗、服承气汤得大便后,病人安卧而通身得微汗,而病解。三阴脏病忌发汗,服四逆汤后亦通身微汗,而病解。并非承气汤四逆汤发汗,亦脏腑荣卫之气复和之故。温病忌发汗,亦与桂枝杨证忌用麻黄之理同。温病之得汗而解,亦与桂枝汤证用芍药敛荣气以与卫气平,自然得汗而解之理同。不过不可用桂枝生姜大枣炙草热性横性之药耳。
温病出疹之关系
温病得汗而愈,便不出疹。不得汗,则木火内郁而出疹。出疹有吉有凶。由于阴液续生而血热外达,所出之疹与出汗同,吉疹也,疹出则病愈。由于阴液内竭,热灼血干,所出之疹凶疹也,疹出则病加。吉疹色
红而正,凶疹色赤而黑。但色黑固然是凶,色红亦有凶者。中气将脱,表里分离,荣卫无归则疹出而红,疹虽已出,人亦不活,此色红未可为吉也。疹出而黑,阴气已绝,故凶。然热极亡阴,阴气但能续复,外出之疹虽黑、内竭之阴已生。仍可转凶为吉。
其实诊断温病之吉凶,全不在出疹之关系,全在腹泻不腹泻,胸紧不胸紧。如腹泻胸紧,便伏死机。缘人身之气,阳位在上,而根于下,阴位在下,而根于上.腹泻不减,则阳根亡于下,胸紧不减,则阴根亡于上,是以人死。
世人谓疹不出,则温邪之毒必攻心而死,盖都认为温病是外来温邪入了人身作病,与认为寒气变温,藏于肌肤,至春始发之故。温病原理,非明了造化的圆运动不能知道,又何怪乎。温病出疹,乃温病结果上的事,其原因并不在疹。叶天士治温病,谓宜速速透斑透疹,亦认为外来温邪入了人身为病,要赶紧把外来之邪透出耳。不然则亦认为温是内伏着去年的寒毒。伏毒二字,王叔和之遗祸也。王叔和是搜集仲圣伤寒杂病论原文的功臣。他于医理,完全是门外汉。
温病汗下之过
温病全由疏泄偏胜,阴液耗伤,相火外泄,阳根微少,中气薄弱之故。如再用燥烈开泄之药发汗而助疏泄,相火益泄,阴液益耗,阳根益微,中气益虚,是以登时病重,或至于死。此汗之过也。寒下之药,性往下行,亦能减少疏泄之气,然寒下伤中、多有下后病加重者,亦有下利不止、以至于死者。不过不似汗之登时奇变耳。温病大便泻下,前人认为热有出路,然脉虚忌泻,根本大防,岂可忽诸。
温病与燥病之分别
温病发热,神志昏迷,脉来虚散,模糊躁急.向外疏泄。燥病发热,神志不昏,脉来弦聚,不躁急模糊,向内收敛。《温病条辨》之银翘散一方,连翘桔梗竹叶牛蒡薄荷。皆疏散而大破肺气之药。桑菊饮一方,较银翘散不大伤肺。但桑叶破肺之力亦不小,此二方乃肺金燥结内敛生热之方,温病乃木火外泄,肺金虚散之病。如当服本篇乌梅汤,三豆汤之温病虚症服之,无不热加病重,腹泻而死者。燥气为病,由外向内,是实的,温气为病,由内向外,是虚的。实者热实肺气实也,虚者肺气虚,木火虚,中气虚。虚而用银翘散与桑
叶石膏,肺气再伤,至死不知其所以然。伤寒论,风温病,发黄,惊痫,失溲,直视,身重,息鼾,语言难出,无一不是肺气伤极之坏证。《温病条辨》开首二方,即大伤肺气,可怕。北方少燥气病,金气凉降能澈底也。西南方多燥气病,金气凉降不能澈底也。北方秋凉之后,愈降愈深,由凉而寒,由寒而冰,相火之气,既收于土下,即藏于水中。来春开冻,相火出土,万物发生,不出奇病。西南方秋凉之后,忽又大热。已经收降入土之相火,又复逆升于土面。降而复升,凉而复热,凉降入土的金气,被逆升出土的火气,拒格不下,遂裹速火气而燥结于中气之际。燥病之脉,不浮不沉,弦结于中,其故在此。金气燥结,升降不通,病症发作,有不可以常理论者。世乃称为秋温。燥病肺气实,温病肺气虚,金气之病命木气负责,虚实相反,所以银翘散桑菊饮治秋燥见功,治春温见过也。西南方四季皆有燥病,故银翘散桑菊饮四季皆宜,然一遇温而不燥之病,亦复用之,死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应改称燥病条辨。
温病误用石膏必死
石膏,阳明燥金病之润燥开结之药。极寒相火,极败中气。故伤寒论白虎汤用石膏,必曰外无大热。石膏本以清热,既无大热,何必用之。不知石膏清热,乃清内热。内果热矣,外即无大热。因人身火气内藏,病则内热,内热则外寒。火气外散,病则外热,外热则内寒。内寒则禁用石膏。仲圣怕人不知此点,故于用石膏之条文,一则曰外无大热者,再则曰口渴心烦背微恶寒者,无少阴证者。外无大热的大字,因胃实的热证,内外皆热,故外无大热。外热如大,即相火外泄的多,内必寒也。口渴则燥热伤津也。背微恶寒者,背乃胸之阳,燥热灼伤胸部津液,热盛在胸,则背部之阴,不能交于胸中之阳,故背恶寒。凡热证之恶寒,皆热盛于内,阴为阳拒,不能相交,阴现本气之故。无少阴证,无少阴内寒证也。伤寒阳明燥金一气独胜,既热且燥,既燥且结,伤耗肺液胃液,为唯一燥证。故用石膏清燥开结。温病虚证,外热内虚。石膏败火寒中,温病服之,无不一泻而死。石膏治燥病之实者,即伤寒阳明白虎汤证是也。温病由内疏泄外出,燥病由外收敛内入,出外则虚,入内则实,病源各异,岂可忽诸。本篇枳实银菊证之口渴,可用石膏。然究非阳明实证,而是相火烧灼肺液之虚证。用麦冬等清热较为稳妥。麦冬与石膏同性而寒中之力较轻。
以上温病全篇摘自《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了悟本篇则明造化浑然一体,本坏则末乱。
治则
临床辩证,先辨伤寒,百病皆因寒而起,再辨温病与杂病。先观神气(精化之气)之有无,望为四诊之首,次察中气之盈亏,再辨六经也就是称量精血津液的盈亏而选择发散、温润、与收敛之法。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温病歌诀
〈一〉 温病定义: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是温病。
脉阴阳浮又自汗,身重多眠鼻息鼾;
语难汗出身灼热,是为风温诊不难,
此为津亏精气虚,理中滋阴方不误。〈二〉伤寒与温病的鉴别诊断:
1.伤寒病
伤寒病起之荣卫,终于脏腑细酌参。
荣腑皆热卫脏寒,寒热虚实应祥辨;
脉象紧数按明爽,神色清明真伤寒。2.温病
温病亦起之荣卫,终于气血皆属热。
荣卫气血热不寒,皆虚不实是明征,
脉象洪、小按躁急,神色晦暗是温病。
〈二〉 病机、论治:
阴主成形精津液,阳主化气阴为根,
阴气生津又收敛,阳气疏泄动相火;
疏泄太过气不足,温病之机在外越,
上行就是汗和吐;下行就是尿和泄。
温病之治戒汗下,保养阴液阳根摄。
第三节 六经阴阳(精血津液)辨证法
太阳病
太阳概论
太阳,在外为肤表与毛窍,在上为头、颈肩背,在背部贯五脏六腑之俞,在内为手太阳小肠(标热)、足太阳膀胱(本寒)及其经络所过。心为胸中之太阳。
太阳之功能:分清泌浊,敷布阳气。因此太阳为一身之主气,太阳病则气机敷布异常。全身体表之毛窍属于太阳所属,具有推陈致新,吐故纳新之功,春夏宜常开,开则清气敷布体表,润肌肤,营关节,濡筋腱,秋冬宜常敛。太阳之开把体内的阳气输注于体表与外界大气进行能量交换,使人体保持恒定的温度。
《素问》天元纪大论:“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六微旨大论:“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人身皮毛汗窍之功用,在交通阴(太阳寒水)阳(内生之火热),也就是吸入外来的寒气,来中和体内的热气,形成太阳寒水(汗液、小便)排出体外,使人体始终处于阴平阳秘状态。
凡风、雨、寒、暑之邪,乘人气(水火所化之气)之虚而外中伤于皮毛,留止经络、筋骨者、肌肉者,皆为太阳病。《灵枢》五变篇:“百疾之始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
或留止”。仲景所谓太阳病有六:“中风、伤寒、温病、痉病、中湿、中暍是也”。
总论
寸关尺三部俱浮者,太阳伤寒也,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足太阳经脉在人体背部为五脏六腑之精气输注于背部之俞穴之连线,所以太阳为一身精气的总汇。六气伤人,气勇(体质壮实之人)者,气行则已(正气驱邪外出),气怯(精气亏)者则著(留注)而成病。
太阳为一身之藩篱,手太阳小肠把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化太阴、阳明之气敷布体表,寒邪难以入侵,太阳为开,即便入侵,也是郁而化热(太阳不开),《内经》言:“在外者发而越之”,麻黄汤主之。
寒伤太阳,寒性凝滞,太阳不开,玄府(毛窍)闭塞,少阴气化不升,外不得化汗而出,小便(属浊气)难下。因此少阴虚寒者,凡遇太阳玄府闭塞即用四逆汤少加开太阳之专药(麻黄) 佐之,事半功倍。
太阳开之太过(疏泄太过)就是太阳伤风病,脉浮缓,发热,汗出,鼻鸣干呕,啬啬恶风、淅淅恶寒。桂枝汤主之,桂枝汤滋阴补阳温润中上二焦,灌溉阳气于四肢,其方剂配伍辛甘化阳,苦甘化阴,阴阳合一,温气一团。
太阳为六经之首,一身阳气聚集于此,太阳为三阳,水火所化之气,阳气敷布体表,周流全身,太阳是由三个阳(爻)组成的,阳(爻)多所以叫太阳,卦象是乾,乾健也,六十四卦为水火既济。
太阳代表手、足太阳,也为一身之藩篱。太阳为三阳,因为阳极,所以阴寒最易生,伤寒占大多数。手太阳是小肠,有分清别浊之功,足太阳是膀胱,储藏和排泄尿液之功。
太阳经证可分太阳伤寒和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凝滞,所以头项强痛,身痛腰脊痛,寒闭玄府毛窍,所以无汗,肺与
皮毛相表里,玄府闭塞,肺气不宣,所以喘促,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太阳伤寒直中少阴,少阴坎阳被寒邪所侵不能化气入膀胱,膀胱为之不利,小便难下,这在常人看来就是瘀阻膀胱,哪知这是太阳不开!这时麻黄开太阳,附子入肾助肾阳,细辛直搜寒邪,再配合四逆汤助少阴化气,血得热而行,湿得温而化,膀胱病变如癃闭(西医属于前列腺增生肥大,前列腺炎)只要药量足效如桴鼓。
太阳为寒邪所伤,玄府不开,水道闭塞,小便全无,则水走大肠,大便为之溏泄,此病夏天见之太多,而西医认为是什么细菌病毒感染,妄用抗菌素、抗毒素,而在中医治法仅三个字:开太阳。辩证应用麻黄汤、葛根汤立竿见影。
营血素虚之人,感受风邪(太阳伤风),自汗、乏力。此为太阳开之太过,应合之,桂枝汤之类可用,加附子效更佳。
在此说说麻黄,麻黄用药取其茎,中空而多节,按照象数理论,物以类聚,所以走皮肤窍道,因此体表病变,关节病变,用之捷效,又因为其中空与膀胱同象,所以也可治疗膀胱病变。时人只知见瘀血即活血化淤,不知玄府宜开,开则气血畅达,不知阳气虚则血行迟缓,助阳则血行无阻。
证治
太阳伤寒(太阳不开)
病人恶寒轻发热重,头项脊痛,身痛,骨节疼痛、腰痛、苔薄白,无汗或有咳喘、脉浮紧,此时小便清澈或者淡黄,则为太阳伤寒证。宜开太阳,麻黄汤类。或直取手、足阳明、足厥阴肝经经筋以指代针即用金刚禅指拨之,则患者立刻出汗痊愈。太阳伤寒以无汗、疼痛为首要认证。
歌诀:太阳本是阳之大,小肠膀胱是属辖,寒水伤之毛窍闭,体实之人热易发,头痛项强微恶寒,麻黄汤方急急煎,麻黄汤中用麻黄,意在毛窍被闭伤,辛温合桂来开达,杏仁入肺滋太阴,以防辛温肺叶伤,炙草补中助气化,清升浊降气机通,咳嗽腹满效堪夸。
太阳伤风证(开之太过,或阴阳两虚)
则有头痛、项强、身痛、发热、出汗、恶风,鼻鸣、干呕,苔薄白,脉浮缓等表现,小便也清;治宜辛甘化阳,苦甘化阴,燮和营卫。太阳伤风以有汗、恶风、头项强痛为首要认证。
方用桂枝汤或者桂枝加附子。
歌诀:风伤于卫阳气伤,气伤营阴不归藏,外泄变汗营也伤,和调营卫桂枝汤,桂枝汤中桂草姜,作用辛甘来化阳,芍药甘草加大枣,苦甘化阴去和阳,阴阳合一化成气,营足卫强体健康。
指针疗法:取足太阳、阳明经筋。
太阳病营虚伤寒颈项强(温病)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咽喉疼痛,葛根汤主之。营血素虚(伤精之人),出汗后伤寒,寒束毛窍,项背强急,用桂枝汤燮和营卫,麻黄开毛窍散寒邪,葛根辛甘生津解肌热。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三两(去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歌诀:汗出伤寒精气伤,毛窍闭塞颈项强,恶风无汗咽喉痛,葛根汤方来煎尝。
太阳与阳明合病
太阳与阳明合病,营血素虚之人平时必多汗,畏风,感寒之后气虚不足亦抗邪化热出汗而解,必自下利(大便稀),葛根汤主之。
蓄水证(阴证饮停膀胱)
发热,汗出,烦渴或渴欲饮水,进水则呕,小腹胀满
小便不畅,脉浮。治宜化气行水,兼解表邪。方用五苓散。
指针疗法:阳明、厥阴、少阳经筋。
太阳少阴合病
伤寒之后,太阳不开,少阴阳虚气化不利,口不渴,无汗,恶寒、咳嗽,水停膀胱,小腹胀满,小便难下。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逆汤。
歌诀:恶寒热少病少阴,寒束太阳气不升,少阴虚寒太阳寒,麻黄附子细辛痊,再加四逆增效验。
指针疗法:取足太阳、阳明经筋。
蓄血证
太阳伤寒之后,少腹急结或硬满、狂躁、小便自利、脉沉涩、舌紫暗或有瘀斑。治宜泄热通阳、活血化瘀。方用桃核承气汤。
歌诀:少腹硬满或躁狂,瘀停膀胱热气伤,泄热化瘀通阳气,方用桃核承气汤。
指针疗法:取足太阳、 厥阴经筋。
津亏伤寒(里热表寒)
太阳病伤风(营虚津亏内热之人)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无汗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风伤卫,寒伤营,营血素虚之人极易出汗,再伤寒之后,毛窍闭塞,所以无汗身痛,伤寒身痛恶寒,伤风出汗恶风。
大青龙汤
麻黄 甘草 生姜 大枣 桂枝 杏仁 石膏
营虚伤寒咳喘
营血素虚之人,卫气不足,经常自汗,再伤于寒风,则身痛咳喘而无汗或微汗,,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
麻黄 细辛 芍药 甘草(炙) 桂枝(各45) 五味子20 半夏28 干姜45
上方八味,以水2000ml,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600,去滓,温服200ml,一方无干姜。
太阳病尿血
太阳病(太阳不开,毛窍被寒所闭)失治,寒气陷少阴,少阴清气不升,尿血不止,大便稀溏,宜开太阳助少阴气化。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逆汤。
《素问•热论篇》:“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内经•灵枢经脉篇》:“足太阳之脉“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属于足太阳经的经脉病候。太阳腑证中的少腹急满、小便不利或自利,也因足太阳经脉“络肾,属膀胱”之故。
太阳暑病
暑为热邪,其性炎热,易伤津液,只在暑季(或极热之环境) 发病,此病是由少阴虚寒,心肾阳虚,阴寒内存导致虚阳外越于外,及至夏日暑热与外越之阳二阳合一煎灼津液,导致大汗亡阳而虚脱,法宜积极回阳救阴,处方四逆汤加生晒参治之。灸关元,命门。指针足厥阴肝经太冲穴上经筋。
太阳痹证(厥阴太阴合病)
项背强急疼痛,关节肿大甚至变形,汗出、恶风,如现代的肩周炎、关节炎、类风湿、风湿、强直性脊柱炎均属此类。此由营血素亏再感于寒,寒伤营,湿滞营中之气,风伤卫,营卫俱伤,导致血脉不能周流,使痰饮流注关节所以肿大疼痛甚至变形。
处方:桂枝加附子汤,颈项僵硬加麻黄葛根适量,关节肿大变形,加麻附辛,威灵仙、薏苡仁,白术茯苓陈皮以补脾祛湿。
处方如下:
桂枝45 生白芍45生甘草30干姜60 大枣12枚 生附子30 麻黄20 葛根10 细辛10 白术30 陈皮30 茯苓30 威灵仙30 佩兰30 肉桂10 薏苡仁30
血虚久痹:四肢逆冷,脉微欲绝,体虚自汗,头昏乏力,关节疼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宜当归四逆理中汤化裁治疗。
处方
当归15 桂枝45白芍药25 干姜25细辛5 通草10 生甘草30大枣12枚(擘开)黄芪30生白术10党参15川附子25生川乌(打粉)10生姜100六付水煎服分四次服用。
用高压锅煎煮,水没过药即可,盖上阀门煎煮,开锅后计时间,15分钟停火,待压力减下来后,倒出来,再加上水水没过药即可,如此煎三遍合在一起分四次三餐后服用。
说说桂枝,桂枝其用全在皮,而诸书说去皮,是传写之误,桂枝气轻善走上肢,故上肢病变,心肺痰饮可温而化之。
太阳病证八卦解
太阳主开,开则气机敷布,背部阳气充足,耐寒。太阳病就是太阳(乾)被寒、湿所伤后造成的。乾为头、颈肩、背,骨节,凡太阳经所过均包含在内。
太阳是由三个阳(爻)组成的,阳(爻)多所以叫太阳,卦象是乾,乾健也。太阳代表手足太阳(经),也为一身之藩篱。手太阳是小肠有分清别浊之功,足太阳是膀胱,储藏和排泄尿液。太阳病由于病邪性质、感邪轻重和体质强弱等因素,太阳经证可分中风和伤寒两类。
太阳经证
太阳伤寒(太阳不开):一阳被伤是伤寒(病理卦象兑上缺,兑为秋,瑟瑟秋风,习习凉气),卫阳被寒所侵先伤上一阳爻,如果正气充足(也就是其它二爻本身不病),这时寒郁化热出现发热,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所以头项强痛,身痛腰痛,寒闭玄府毛窍,所以无汗,肺与皮毛相表里,玄府闭塞,肺气不宣,所以喘促,邪在表未入里所以脉浮紧,热未里传,所以小便清澈或者淡黄。发散风寒(开太阳)可用麻黄汤类。
太阳伤风证(太阳开之太过):为外伤风邪之意,二阳伤寒为中风(病理卦相震),素体阳虚(中阳虚弱),寒邪入侵之后营阴受伤,卫气不足,卫气者卫外而煦肢体也,因此出现发热,恶风,自汗出,头痛,脉浮缓等。甚至可出现鼻鸣,干呕,主要病机是营卫失调,调和营卫可用桂枝汤类补阴和阳,敛津液,营卫调和则腠理致密。
太阳腑证
少阴虚寒,坎阳素虚,太阳寒邪直传(中)足太阳膀胱,膀胱气化不利产生蓄水证,五苓散,兼太阳表证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太阳寒邪伤阳,阳少气化不利,导致水蓄膀胱,可用五苓散。太阳寒邪不解郁而化热循经而入膀胱,热结膀胱,络脉损伤则蓄血,处方桃核承气汤,久则三阳俱伤气不摄津血可产生小便尿血不止(阴证),用药回阳化气,四逆汤、配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