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沿途景点
碎心石(小洞天):您从这里可以到达醉心园,醉心园的地质结构是泰山奇特的景观现象。泰山不仅以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列入世界双遗产名录,还以其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复杂的地质构造,重要而典型的地质遗迹列为世界地质公园。从这里起沿途有很多的地质景观,你会看到奇峰、怪石、叠崖、彩溪、岩洞等一系列地质景观。
在醉心园里有一块刻有“醉心石”的桶状巨石,这是十多亿年前形成的一种十分罕见的构造体,学名为“辉绿玢岩涡柱构造”,它是地质结构上的特殊现象。在这附近很多涡柱结构体,它们的成因至今尚无定论。
在溪涧内还有一块方平巨石,上刻“小洞天”,形容这里的景色,如同人间仙境。顺溪自北而南排列着柳条、饮马、石峡三湾。每当水满月明的时候,月亮映在湾中,颇有杭州
西湖的“三潭印月”之感。在这里不仅是赏断崖层叠,溪水飞瀑的去处,也是观山色美景的好地方。在此行走其中,还有入仙境的感觉。沿山道北行,可闻溪水潺潺之声,其间可见“名山胜景”、“渐入佳境”、“勇登仙境”等引人入胜的刻石。
造林纪念碑 三义柏:您现在看到的这组大型石雕作品,是为纪念泰山林场建场五十周年建起的纪念碑。浮雕表现的宏大场面,反映了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期间,泰山林业工作者绿化泰山的光荣业绩。
在石雕对面盘道的东侧有三株高大的柏树,这三株柏树并生排列着,由南而北,长次分明,称为“三义柏”,取“桃园三结义”之意。
望仙楼:拾阶而上,您就来到了万仙楼,又叫“望仙楼”。万仙楼是万历皇帝为纪念其母李太后眼疾痊愈,感念泰山圣母有功而敕建的,青山绿水之间,矗立着这座门楼式建筑,雕梁画栋,庄严雄伟,白云蓝天映衬着黄色的琉璃瓦,一派皇家风范。
万仙楼是跨道门楼式建筑,下层为拱形门,门额题“万仙楼”;上层有正殿三间,黄琉璃瓦九脊歇山顶,前面是重檐步廊式。楼上原来祭祀着王母娘娘,两侧配以列仙,所以又称王母殿,后来增加了碧霞元君,民国年间塑像全部毁坏。楼门东南侧有洞,称为“隐真洞”,是旧时道士修身之处。据传这里是王母娘娘召集泰山万仙聚会的地方,泰山管理部门于1998年在楼上的东、西、北三面墙壁上,塑造了128位神仙和众多的异兽、亭台等,集宗教传说、泰山神话、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为一体,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大殿的墙根四周镶嵌着明代朝山进香碑63块。
何为万仙?因泰山是华北地区的两大神山之一,神仙众多,民间的最高神玉皇大帝高居泰山极顶,其麾下众神遍布泰山的各个角落,有名有姓的神仙在泰山有112位,因此泰
安府古称神州。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此泰山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具有灵气,富含神韵。
古人都说:“泰安州的神全。”为什么泰山的神最多呢?这与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传说有关。他俩的儿子叫白氏郎,儿时上学要经过一条小河,每次都有一位老爷爷背他过河说:“我是天上派来的保护神,将来你就是一国之君。”白牡丹知道此事后,每天做饭都敲着灶王爷的头喋喋不休地说:“等我的儿子当了皇帝后,我就有怨的报怨,有仇的报仇。”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就把此事告诉了玉皇大帝,玉帝为了防止白牡丹的残暴,决定在来年的七月七派雷公拔掉白氏郎的御牙和全身的龙筋。吕洞宾一听慌了手脚,就到下界偷偷地告诉了儿子,并一再嘱咐:“到这天你可千万不要开口说话,虽然做不了皇帝,但还有御牙呢!”白氏郎照此办理后终于保住了御牙,他恨透了天下所有的神仙,便手拿宝葫芦狠狠地说:“可恶的灶头王,快到我的葫芦里来吧!”只听嗖的一声,灶王爷化成一缕青烟钻进了葫芦。于是他手提葫芦走遍九州大地,见庙就进,见神就收,最后来到泰山准备收泰山老母。这时泰山老母掐指一算就知道了他的想法,于是变成一位白发老人,一手提水壶,一手提饭篮,迎着白氏郎来到十八盘。白氏郎又渴又饿,就跪下来要饭吃,老人说:“这是给我儿子吃的,你要想吃除非叫我三声娘。”白氏郎无奈,就连连叫了三声娘。当他来到元君庙要收泰山老母时,却听到大喝一声:“大胆我儿,你竟敢来收你娘!”白氏郎一惊,就把宝葫芦摔到了地上,顺着十八盘一直滚到山下。所有的神仙都跑出来了,见庙就进,见洞就钻,一直滚到万仙楼,但是还有一些神仙没有找到地方,就都居住在这里了。
在门洞的西墙壁上有几块石碑,如果石碑潮湿,就预示着今天要下雨;如果干燥,就是晴天。这就叫做“石润而雨,月晕而风”。
在万仙楼北向门洞的上额还题有“谢恩处”三字,相传在旧时古帝王登封泰山,地方官员要送驾于此,帝王令他们回府,官在此谢恩。又传朝山进香的香客返回这里,在此向
北叩谢泰山老母保佑平安。
革命烈士纪念碑:现在您看到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是为纪念1946年夏季第一次解放泰安时,被敌机轰炸牺牲的新四军烈士而建的。碑首南面贴金题额“革命烈士纪念碑”,北面题“烈士们,你们的死重于东海,永垂不朽”,碑体上环刻新四军一纵三旅转战祖国各地的壮烈事迹和708名烈士名单。此碑石栏环绕,古柏掩映,庄严肃穆。
在纪念碑西侧的石壁上有二处摩崖刻石,一处“听泉”,意喻这里的泉声引人入胜。一处“拜石”,这是出自宋代书画家米芾在无为州(今安徽境内)当通判时的典故。当他初入州署,听说他的上司是个贪官,非常气愤,在任期间他从不向他的上司行叩拜之礼。可是他每天都要叩拜署院内立着的巨石,由于此石形状十分奇特,他见后心中大喜,自语道:“此
足以当吾拜!”每次出入署院会随即整理衣冠,拜之再三,并呼之为兄。于是有米芾“拜石不拜官”佳话,米芾的拜石也被传名为“米颠”、“石痴”。
斗母宫:您现在看到的这组建筑是斗母宫,因她地处在龙泉山下,又有龙泉水从宫旁绕过,过去也叫 “龙泉观”。斗母宫的创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了,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在原址上重建后,更名为斗母宫。斗母宫原来是道教宫观,是有坤道主持的(坤道就是女道姑的称呼)。到了清代康熙初年就把这里改成了佛教寺院,更名为“妙香院”,由尼姑来主持。从这里您也能看出,斗母宫是泰山很有代表性的佛、道并存的庙宇。您从斗母宫南门进入,院内是有“天然池”、“寄云楼”、“蕴亭”等建筑组成的。
过了“蕴亭”是正院,院内有正殿三间,原祀斗母神像,后改奉佛像。东配殿三间,原祀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现在供奉的是斗母神像。在西山门的两侧是钟鼓楼二楼。临溪有“听泉山房”三间,在这里可观溪中泰山著名的“三潭叠瀑”景观。“三潭叠瀑”是由三个落差为三米的小跌水组成的,它反映了泰山新构造运动间歇性抬升的特点。
整个院落的建筑,错落有致,布局疏密得宜。这里风景如画,重峦叠翠,自古便是听泉、观瀑、品茗赏景的胜地。刘鹗在《老残游记》书中,曾生动地描述了斗母宫尼僧的生活情况。
总理奉安纪念碑:盘道东侧立有一石碑。碑高9.27米,这是1929年6月1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灵柩在南京安葬而建。碑正面刻着“总理奉安纪念碑”七字,下面则是总理遗嘱。碑首呈三棱形象征着孙中山先生倡导的民族、民权、民生之“三民主义”,碑身座为五棱形,代表孙中山提出的行政、司法、立法、考试、监察之“五权立法”,碑底部为国民党党徽。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在这里立碑是泰安人民没有忘记这位为革命奔波一生的先驱者。
四槐树:现在您看到的四槐树是因为此处的四个方位均植有槐树而得名。相传,这四株槐树是隋唐鲁国公程咬金登泰山时种植。在泰山上,唐槐可以说是一大景观,这是因为唐代对槐树的种植很重视的缘故,据说唐朝已将槐树定为国树,现在泰山上尚存三十余株。这株唐槐因根部已枯萎,1987年被大风从根部折断,后经人工把树干支起来,形成了树洞,已成为登山盘道上的一处景点。
回马岭:仅听名字就觉得路是不好走了,所以旧时称这里“石关”,算是泰山的第一道天然关隘了。相传是东汉光武帝封禅泰山时骑马上不去的地方。此处盘道愈加陡峭,是泰山构造断裂抬起的第二个阶梯,也是一段险要路程即将开始的标志。坊是一座跨盘道而建的双柱单门式石坊。始建时代无考,1937年重修。
坊后的这段路程盘路陡绝险要,回旋曲折,山路转弯处形似马蹄,所以此处盘道叫做“马蹄盘”。
中天门:在您面前的就是登泰山的第二道天门——中天门,又称“二天门”。此处的高度为海拔847米,下距岱庙5.5公里,上距南天门3.5公里,为泰山主峰的天然屏障,又是中溪东西溪的分水岭,因为这里土色黄赤,有别于他处,所以称其为“黄岘岭”。
在中天门北望天门凌空,岱顶入云;南眺则只见群峰低首,徂徕如丘,每当雨过天晴、夕阳西下之时,群山如岛屿起伏于云海之中,游人飘飘然若置身于云海之上──这就是中天门一大胜景“黄岘归云”。登山至此,仅为“中天”,但已觉天地之宽、泰山之雄了。
这座“中天门”石坊为清代建筑,是中天门的代表性建筑。坊为两柱单门式,坊下北
有虎阜石,层层剥落似虎皮斑纹,这是泰山地质景观之一,称为“球形风化”。坊北为黑虎庙,内祀黑虎神,又称作财神庙。东为仿古茶楼,西南为中溪宾馆,西北为中天门索道站。
中天门之东中溪山上有重檐六角亭一座,它是台湾同胞为表达炎黄子孙热爱祖国、 敬仰泰山的心情, 于1988年捐资修建的。亭子中陈列着一块从宝岛台湾运来的“彭湖海石”,与此遥遥相对的台湾澎湖岛上也有一座与此相同的亭子,亭中立有一块泰山花岗石。这两座亭子隔着高山大海遥遥相望,象征着海峡两岸人民息息相关、世代相连,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台湾与大陆终归要统一的美好愿望。
云步桥:您现在看到的就是云步桥,此处是泰山抬升的第三个断裂带,云步桥正好位于云步桥断裂通过的部位,其北侧形成瀑布的4米高悬崖就是典型的山体断裂层面。云步桥是一座跨中溪而建的单孔拱形石桥。因桥畔常有云气弥漫,人行桥上,宛在天际,故名“云步桥”。桥北大片陡峭的石崖上面题刻遍布。这里飞瀑直下,景色绝佳。
桥北石崖上石坪阔大,其上有柱穴遗迹,这是宋真宗在封禅泰山时,看到这里风景独好,便令人在石坪上凿空搭帐,驻跸赏景,此坪便被称作“御帐坪”。
在御帐坪北的山谷东侧有一巨石矗立,被人们称为“接驾石”。据传就在宋真宗独享这月色泉声的时候,东岳大帝视察至此,看到这昏君如此享受,顿时大怒,随即施法,瞬间雷雨大作,山洪暴发,并命山神撬动巨石以示恐吓,真宗正洋洋得意,对突来的情景惊吓得丧魂失魄。大臣们也吓瘫了,嘶喊救命混作一团,这时忽见一巨石停住,像一位老翁在作揖,真宗身边的大臣王钦若转悲为喜,高呼:“万岁光临,石叟接驾”。真宗定神惊顾,果见巨石像一位老翁作揖。便得意说道:“我乃真龙天子,山石奈何我?”这也是后人称此石为“接驾石”的由来。
清康熙登泰山时,也对这里的景致倍加赞誉,曾写下了“仿佛青天有风雨,松阴漠漠逼人寒。”的诗句。桥东是清代建的一座石亭,名“酌泉亭”,又名“观瀑亭”,亭内外刻满楹联。
云步桥西,石阶陡峭,因攀援费力,称作“三登崖”,又俗称“三瞪眼”,倒也形象生动。
五大夫松:您面前的这一巨石,相传为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泰山风雨大作,巨石从山巅坠此,石上刻有“飞来石”三个大字。
前行几步,您看到的就是著名的五大夫松,相传秦始皇登封泰山时,在这里遇雨避于大树下,因树护驾有功,被秦始皇封为“五大夫”,五大夫是秦时官阶第九级爵位。自汉唐以后,人们一般都认为秦始皇是封了五株松树为大夫。清雍正八年负责整修泰山的丁皂保据流传定论就补植了五株松树,现存二株。由于它们身姿挺拔,虬枝盘旋,被人们列为泰山八景之一,称为“秦松挺秀”。树北原有亭三间,后扩建为五间,名“五松亭”。亭东南有“五大夫坊”。
望人松;您现在看到盘道南侧有一株古松,树高约七余米,冠幅约十五米。背靠陡峭山崖,长枝下垂,这就是泰山著名的“望人松”,它是泰山著名的标志之一,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几百年来,它始终英姿优美,探身伸臂,彬彬有礼地迎接远方的来客。旁边有“冠盖五岳”、“登峰造极”等题刻。
朝阳洞:您现在看到的这一天然石洞,就是“朝阳洞”,因洞口向阳而得名,旧称“迎阳洞”,明嘉靖年间山东布政使朱衡改今名。洞深广如屋,顶壁凝露垂珠,宛若石乳,俨然神宅仙窟,内祀线刻碧霞元君像,洞中常有人进香敬神,终日香烟缭绕。
你在这里驻足小憩还可以观赏许多的摩崖石刻,有“圣寿万年”、“岩瞻”、“名山洞府”等。
对松山:从这里开始,您攀登的是泰山景致最佳的地方“对松山”,也叫“万松山”。此处的盘道两峰夹路对峙,峰上古松万株,层层叠叠,千姿百态,景色十分壮观。唐代李白有“长松入云汉,远望不盈尺”的诗句,清乾隆则更有“岱宗穷佳处,对松真绝奇”的咏赞。一九六一年郭沫若登泰山时,在这里留下了“人来看万松,雾至万松蒙。冠沐及时雨,襟披下岭风。拏云伸臂手,饮瀣溢心胸。蹬道千寻尽,碧霞铁瓦红。”的赞美诗篇。从这里到开山还有一段行程,您会在登临的过程中,领略到古树的百态,观赏到陡峭的奇峰,体味一下松涛云壑的意境。登山至此,您会感觉景色越来越妙,越来越奇,越来越壮观。
由此处远望,东北方约350米处的御风岩上有一块巨大的石刻俗称“万丈碑”,又名“清摩崖碑”,为乾隆皇帝所题。高约30米,宽12米,字径1米,是泰山大字摩崖石刻之最。乾隆对泰山情有独钟,一生来此11次,题泰山诗170 多首,留下了众多遗迹。据说当年乾隆在朝阳洞小憩,举首北望,山上白云缭绕,隐约见仙阁琼楼;十八盘似一条天梯垂向人间,两侧青山郁郁葱葱,谷底溪水湍湍缓缓,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于是乾隆不由叹道:壮哉泰山,绝好图画,可惜缺了一方印章。于是,他便写了一首《朝阳洞诗》,并命人刻在巨岩上,当作了他的“图画”的“印章”。诗的大意是由登山联想到了学无止境,勇攀高峰的精神。
这里也是泰山刻石较最集中的地方,有“大好河山”、“独立大夫”、“雄山胜景”、“华夏之魂”、“岱岳雄姿”、“能成其大”、“天下名山”、“松壑云深”、“暂远红尘”、“ 风涛云壑”、“至此又奇”等刻石。其中“上天梯”刻石,形容登山盘道已十分陡峭,就入上天梯一般,最为形象生动。
盘道西测石壁上有很特别的题记一处,记录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生考察泰山地质的情况。石刻内容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博物系学生,考查地质冀览太古岩层,远跋千里,登临至此。中国女子之有高等师范自此校始,女子师范之有博物系与博物系之有地质冀览,则自此女同学始。民国十一年十一月六日。吴兴章鸿钊记,西林韦琼莹书。”在中国,泰山是最早受到自然科学界关注与研究的大山,而由中国第一所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第一个博物系的女同学前来考察则大概更是全国名山中的唯一。石刻中所谓“太古岩层”是指太古代形成地质岩层。太古代是地质学上最古老的一个地质年代,约开始于45亿年前,结束于24亿年前,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被称作太古界,所组成的岩石主要有片麻岩、片岩、板岩和片麻状花岗岩等。泰山约形成于28亿年前,其地层主要为太古界的变质杂岩,也被称作“泰山杂岩”,具有典型的地质学意义。
升仙坊:全石结构,创建年代不详,此处北上150米即为南天门,共有石阶约480级,十分陡峭,其盘道被称作紧十八盘,是登泰山的最为艰难处。您在此感到上临岱顶天庭仙境,似有飘然升仙的意境。此处山势陡峻,悬崖峭壁,在此小憩,回视山下,会有腾身云霄之感。举首仰望,南天门近在眼前,奋力攀登,岱顶在望。在这里您也许悟出了人生的自我实现,就如登泰山一样,所得到是精神上的升华。
盘道两旁有“天门云梯”、“神贶崇朝”、“天地交泰”、“松高峻极”、“飞龙岩”、“翔凤岭”、“知止观止”等题刻。
十八盘:过对松亭就是开山,开山是的泰山“十八盘”起点。您要从这里开始攀登三个十八盘约1600余级,才能到达南天门。所谓的“盘”,就是一段连续组成的石级。而这里的十八盘不是指连续组成的石级。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往往以九或九的倍数表示其多。因九是最大的阳数,也是吉祥数字,意为“吉祥再吉祥”。从这里开始至南天门共有三个“十八盘”,第一个“十八盘”从开山至龙门坊,为慢“十八盘”从龙门坊至升仙坊,为不紧不
慢“十八盘”;升仙坊至南天门,为紧“十八盘”。三个十八盘共九十七盘,约一公里,垂直高度四百余米,石阶一千六百余级,这段距离是泰山最难走的地段。“十八盘”之名,在南天门西侧石棚内有元中统五年刻的《天门铭》碑文中,您可以看到有:“十八盘,盘千步”的记载。
南天门:您现在已经走到了泰山十八盘的顶端,在你眼前的就是南天门,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吟诵“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南天门又名三天门,是天庭仙境的大门,因其恰好处于石壁谷的上口,海拔1460米,不仅形势险要,而且位于整个登山盘道中轴线的上端,使游人在山下就可仰瞻它那巍峨的形象。每当山间云雾出没、变幻无穷的时候,天门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十八盘似天梯倒挂,衬托的泰山主峰更加雄伟壮丽。
南天门是元中统五年(公元1264年)由岱庙住持道士张志纯创建,为阁楼跨道式建筑,石砌拱形门洞,额题“南天门”。南天门红墙点缀,黄色琉璃瓦盖顶,气势雄伟。门上建有阁,名“摩空阁”。门侧有楹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南天门是泰山最有名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它的构思与建造,是泰山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最佳范例。
在南天门西侧石屋的自然石上镶嵌着《天门铭》,刻于元中统五年(1264)正月,高1.90米,宽1.40米,为元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杜仁杰撰文,东平路总管严忠范正书。通石刻文16行,满行21字,计289字。该碑铭文记载元中统以前,南天门并无室宇,是当时东岳提点监修官、岱庙住持道士张志纯“为之经构,累岁乃成,可谓破天荒者也。”自此,十八盘的尽头有了南天门,“天门云梯”则成为泰山的一大奇观。
过了南天门,您看到的大殿是“未了轩”,原是“三灵侯祠”,祠内祀周朝谏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传说是宋真宗登山时见到的三位仙人。后又改为“关公庙”,内祀关公,
现殿内供奉的是东岳大帝神像。“未了轩”取“齐鲁青未了”之意,“齐鲁青未了”是唐代诗人杜甫看到泰山,发出的惊人之句。东西有配殿,这些建筑恰好同南天门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院落。这里是您游览天街的起点。
天街:在南天门西侧,山峰突起,因与岱顶东的日观峰对峙,所以称之为“月观峰”,山上有石亭,名“月观亭”。这里不仅是赏月的去处,也是观赏泰山四大奇观之一“晚霞夕照”的好地方。每当夕阳西下,落日的景色蔚为壮观。在深秋季节里,此处还可以看到“黄河金带”的奇异景观。月观峰也称“望府山”,每当入夜,您由此处北望还可以看到济南的万家灯火。在亭的西北有二块似门的巨石是“西天门”。
您眼前的这座石坊就是著名的“天街坊”,它是进入天街的标志,天街东至碧霞祠全长约一公里,路面宽阔、平坦。街北有依岩而建的店铺,这些店铺有的是用实物作招牌的。在旧时这里居住的山民沿街搭起的是茅屋小店,经营香烛、茶水,为进山敬神的香客提供食宿。由于山民多不识字,他们便以木雕实物如:金钟、鹦鹉、元宝等作为商号。原先这里的茅屋小店已被这些仿古建筑所取代。您漫步天街,飘然若在仙境。
孔子庙:您现在看到的石坊便是“望吴圣迹坊”,望吴圣迹讲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颜回的故事。颜回很好学,深得孔子称赞。传说有一次颜回跟孔子登泰山,孔子举目远眺说道,
我看到吴国东门外拴着一匹白马,他便问颜子说:“你看见吴国的东门了吗?”颜子答:“看见了。还看到拴马的带子了。”吴国在今江苏一带,泰山千余里,人的目力是达不到的,当时孔子师徒见白云悠悠如马似带,而产生的联想而已。后人为纪念孔子和他的学生在此便立了这座牌坊。
望吴圣迹坊北侧为孔子庙。孔子庙创建于明嘉靖年间,为一进院落。庙门两侧楹联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1993年在原址上进行了修复,庙貌焕然一新。庙内大殿正中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的塑像,两侧为颜回、曾参、子思、孟子。此四人分别封圣,称为孔子四圣。
碧霞祠:您现在所处的位置便是岱顶的主要景点——碧霞祠,它位于岱顶,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祠宇,最早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始称“昭真祠”,金代称“昭真观”,明代改称“灵佑宫”,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重修后改今名。整组建筑巍峨严整,气势恢宏,金碧辉煌,宛若天上宫阙。
祠以山门为界分内外两院.外院有歌舞楼、东西两神门阁、左右钟鼓楼等,歌舞楼下有一火池,人称“宝藏库”,是香客焚表进香之地;山门内供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尊铜质铸像;在院内东西两侧的御碑亭内立有清代乾隆皇帝御碑。院中置香亭,亭左前方立有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泰山天仙阁金阙》铜碑,右前方立有明天启五年(1625)《泰山灵佑宫》铜碑。
祠内的主体建筑是碧霞元君殿,殿面宽五楹,重檐八角,殿顶由360垅铜瓦组成,象征周天之数,内供碧霞元君鎏金铜像,神龛和门楹上还分别悬有清代雍正、乾隆皇帝御书的“福绥海宇”、“赞化东皇”巨匾。殿东西各建有配殿,铁瓦覆顶,分别供奉送子与眼光娘娘铜质铸像。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是泰山主奉的女神。道教素以泰山为“群山之
祖,五岳之宗,天地之神,神灵之府”,故泰山碧霞祠之声望远播于海内外,香火极旺,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在全国供奉泰山老奶奶的庙宇有近千余处。碧霞祠也成为了全国道教重点宫观之一。
唐摩崖:您现在看到的这块鎏金石刻便是“唐摩崖石刻”,上刻有唐玄宗御制《纪泰山铭》,俗称唐摩崖碑,碑高13.3米,宽5.7米,碑文书24行,满行51字;碑额高3.95米,隶书“纪泰山铭”。摩崖碑上刻序言、铭文及额款共1008个字,碑文通体贴金,是唐玄宗东封泰山歌功颂德的纪事碑。碑文共分五段:首先叙述封禅的始因及唐玄宗东封泰山的气派;第二段考证了封禅的来历,改革“秘而不传”的封禅旧制,公开宣称自己是为“苍生之祈福”;第三段叙述了封禅仪典的过程;第四段是李隆基向昊天上帝表示“永保天禄”的决心;第五段则以铭文的形式歌颂了高祖、太宗、高宗及中宗、睿宗等五圣的功绩,反映出了唐玄宗开元盛世时的雄心壮志和务实的特点。
铭文之西是“云峰”,因云雾常聚集于此而得名。现在峰上有清代康熙题“云峰”两大字,下有乾隆诗刻《夜宿岱顶作》诗;又称清摩崖。整个大观峰上可辨认的题刻就有八十余处,这里是泰山的摩崖题刻最集中的地方。
大观峰前原有“东岳庙”,即泰山神的上庙。据记载东岳庙原有三处,这里是上庙,中庙在泰山王母池附近,下庙是现在的岱庙。
五岳独尊:您现在所看到的这块 “五岳独尊”刻石,它是泰山的标志性景点之一。何为“五岳”?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汉代的东方朔曾有:“盖以吞西华,压南衡,轶北恒,驾中嵩,为群山之最”的赞语。五岳独尊石刻,它揭示出泰山在五岳之中独特的尊崇气势。此摩崖刻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由泰安知府宗室玉构题书,字端正凝重,大气磅礴,引人注目。
这块刻石出现在第五套人民币5元的背面,不过是采用了空间“蒙太奇”的手法,把“五岳独尊”的石刻、姊妹松和泰山主峰三个场景放到一起。
北天门:您现在看到的这个石坊名曰“北天门”石坊,建于1984年,为双柱单门式结构。在岱顶有四大天门,东天门在日观峰东崖边,有一组自然石称为“东天门”。西天门在月观峰北,有危石相对入门称为“西天门”。南天门是泰山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北天门就岱顶方位而言,属北,因此得名北天门,为了造景而建的小建筑。
玉皇顶:现在您已到了泰山之颠—玉皇顶,这里泰山主峰之巅,因峰顶有玉皇庙而得名。玉皇庙始建年代无考,明成化年间重修。主要建筑有山门、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东西配殿等,殿内祀玉皇大帝铜像。神龛上匾额题“柴望遗风”,说明了远古帝王就在这里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诸神。殿前有“极顶石”,海拔1545米,标志着泰山的最高点。极顶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这里是历代帝王登封泰山时的设坛祭天地方。
日观峰:您现在处的位置是日观峰,这里是观日出最佳的地方。峰上原有“迎旭亭”,现在是泰山气象站。在峰东侧依崖而筑的长廊,为观日长廊。峰西原有“登封坛”,为唐宋时封禅遗址。观日出是最动人心魄的,清晨登上日观峰,您可以见到初升的红日在绚丽朝霞中徐徐升起的美妙景观。这一景观被称为“旭日东升”,它是泰山最著名的四大奇观之一。
拱北门:您现在看到的这块向北斜上横出的巨石,名为“拱北石”,因其形状犹如起身探海,故又称“探海石”。巨石长6.5米,是泰山著名标志景观之一。这里也是您登岱观日出的好地方。古人有“才听天鸡报晓声,扶桑旭日已初明。苍茫海气连云动,石上有人别有情”的诗句,描绘的便是在拱北石上观日出或赏彩云飞渡的情形。
瞻鲁台:您现在登上的巨石平台是 “瞻鲁台”,寓意在这里可远瞻鲁国。齐鲁以泰山
为界,山阳为鲁,山阴为齐。据说这里曾是孔子瞻望鲁国大地的地方,泰山对孔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孔子一生衷情于泰山。孟子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名言。瞻鲁台三面陡峭如削,壁立千尺,立此下望,令人眩目。
此处又称“舍身崖”,因旧时常有人在此为父母求福而投崖舍身而得名。明万历初年,山东巡抚何起鸣在崖前筑起了这道石栏阻拦,遂更名为“爱身崖”,让人们珍惜自己的生命。清代泰安州事张奇逢立《禁止舍身碑》,规劝往来香客不要再到岱顶舍身崖舍身,此碑立在遥参亭门内东侧。
最佳观日处:过了升中、白云亭、西神门、碧霞祠,往前有个平台区,有几块大的石刻,写着擎天一柱、挨着有个圆球状的气象台,再往东走就是探海石,不建议到探海石处,比较狭窄,视野不如我说的喜面开阔地区。往东面看是绝壁悬崖,也是一番好景色。在这里找块大石头猫一会,大概到5点多至六点,如果幸运的话天气好,就可以看到东海日出了(你只要到了就会看到有大批的游客在那里候着,哈哈,这里也是神憩宾馆导游专门推荐的观日出地点)。郭沫若多次登山都没有欣赏到日出,我几次陪几位部级领导住神憩宾馆候着,也没见到过,也许是缘分吧。不过即使只见到一抹深红或者感受一席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也是蛮值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