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期末复习练(三)

2021-03-29 来源:客趣旅游网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期末

复习练(三)

一、单选题

1.汉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朱买臣等为郎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宰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以“中朝”驭“外朝”, 汉武帝此举措的作用 A.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C.削弱相权

B.严厉打击了豪强势力 D.有助于对各级官员监察

2.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关于《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的商鞅变法,以下哪一评价体现了唯物史观 A.变法顺应历史潮流 C.是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B.变法集列国变法之长

D.使秦国国富民强为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3.《谷梁传·宣公十五年》:“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关于文中提到的土地制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是地主土地国有制 C.土地可以买卖

B.对分封制没有产生作用

D.是奴隶社会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4.古代皇帝集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属于 A.前者

B.两者兼有

C.后者

D.两者皆无

5.如图为蔡志忠的一幅漫画。下列言论与该漫画主旨相符的是

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C.“兼相爱,交相利”

B.无为而治”

D.“治民无常,以法为本”

6.春秋战国是中国各民族迅速发展和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以中原各诸侯国为中心,经过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对促进民族交融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 A.兼并战争 C.各国的变法

B.铁器的使用 D.商业的兴盛

7.易中天认为:“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和说法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由此可见,作者认为其中的“动机”是 A.树立皇帝的权威地位 C.发展封建的思想文化

B.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D.消灭其他的异端学说

8.战国时期,变法浪潮席卷各国。商鞅变法与同时代的吴起、李悝变法相比,其突出的特点在于 A.以法家思想为变法的指导思想

B.全面彻底地扫荡了旧制度并确立了新的封建制 C.通过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旧势力

D.适合时代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方面的创新

9.如图所示,《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并,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就是说被分成九块的井田里,中间的一块为公田,周边的八块为私田,耕种者

先耕种好公田,再管理私田。这一制度下

A.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C.公田是公有制性质

B.私田归耕田者个人所有 D.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10.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下列有关郡县制的认识错误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出现 C.县长都是由郡守直接任命

B.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D.郡县制的实行代表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11.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 )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D.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

12.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废除《挟书令》(秦代禁止私人藏书议书的法令),同时大儒家典籍,使儒学的研究和传授活动活跃起来。这些举措表明当时 A.思想学术比较活跃自由

B.儒学正统地位正式确立

C.法家思想适合当时需要 D.统治者重视思想的统一

13.两汉时期的王杖简部分记录了王杖制度,其中记载“年七十以上,人所尊敬也,非首杀伤人,毋告劾,它毋所坐。”据此可反映出两汉时期

A.政府长期采纳道家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政策 C.通过构建儒家伦理以维护社会秩序

B.加强法律对社会秩序的严密约束

D.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离儒家传统民本思想

14.《后汉书郑弘传》记载:“郑弘曾祖父本齐国临淄人,官至蜀郡属国都尉,汉武帝时选强宗大祖不得族居,将三子移居山阴(今绍兴),因遂家焉。”汉武帝推行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削弱郡国势力便于实施推恩 C.限制门阀士族加强君主专制 15.

B.防范宗族势力强化中央集权 D.分化地方事权实现政治一统

汉武帝时,除京师附近的七郡外,正式将全国划为十三个州部,每个州部由中央派遣长官一人,

专门负责巡察该州境内的吏政等,其中十一个州部以《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中的传说州名来命名,如冀州、青州、扬州等。这反映出 A.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异变 C.君主专制加强倾向明显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政治形势,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这些人才大多数都来自于士阶层。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士人求仕最常用的办法是游说自荐。一个普通士人若通过游说国君,即可骤列高位,拔居要津。如商鞅初入秦就是通过游说得到秦孝公重用。……随着聚徒讲学风气的盛行,收有门徒的士人往往被尊为“夫子”,其“率徒讲学,辩其谈说”,声势比一般士人更盛。各国养士之风盛行,最著者如齐国的稷下学宫,名流荟萃。其他如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中(申)君,食客都达3000人以上。战国士人有着较强的自尊自主意识,号称“从道不

B.社会治理重视继承创新 D.州部郡国力量有所削弱

从君”,在后世大一统专制王朝的统治中,这种意识仍然长期存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

——班固《汉书·儒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的原因,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分别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李白《古风·其三》

(六合:天地四方。天启:天生,天授。收兵铸金人:收尽天下兵器,铸成十二铜人)

材料二 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三 始皇既殁,胡亥极愚,郦山未毕,复作阿房,以遂前策。云“凡所为贵有天下者,肆意极欲,大臣至欲罢先君所为”。诛斯、去疾,任用赵高。痛哉言乎!人头畜鸣。……虽居形便之国,犹不得存。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颂扬了秦始皇的什么贡献?此贡献的重大意义何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朝为了“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3)据材料三,指出秦“不得存”的原因。

三、论述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一项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在当时必有种种人事需要,逐渐在酝酿,又必有种种用意,来创设此制度。这些,在当时也未必尽为人所知,一到后世,则更少人知道。但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955年成稿)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立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C2.A3.D4.A5.B6.A7.B8.B9.D10.C11.A12.A13.C14.B15.B

16.(1)原因:礼崩乐坏,传统社会秩序变动(或社会转型时期);各国变法,重视人才;私学教育兴起,学术下移。

意义:推动各国变法,为各国提供了后备官僚人才;百家争鸣,推动文化的繁荣;自尊自主精神,塑造了知识分子的品格,影响后世。

(2)民本:儒家(或墨家);或孔子(或孟子、荀子等)。专制:法家;韩非子。

(3)原因: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适应了大一统时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要求;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学;国家将学与仕相结合。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17.(1)贡献:秦统一六国。意义: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2)措施: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修筑驰道和长城、统一货币等。 (3)原因:秦的暴政是其灭亡的根本原因。

18.示例一观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立有其内在用意。

论述:秦汉时期,秦朝通过三公九卿制组成中央政府;西汉汉武帝时期创立的刺史制度,意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大一统统治。魏晋至隋唐时期,创立并实行三省六部制,通过“三省”实现相权相互牵制和监督,意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宋元时期,北宋创立通判制度、元代创立行省制度,意在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明清时期,内阁、军机处的创立,意在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综上所述,秦汉到明清,历朝历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统治,不断创立新的制度。 示例二观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立有其外在需要。

论述:秦朝一统天下,由于疆域辽阔、六国贵族势力犹存,巩固统治、树立君主权威成为当务之急,蠃政由此创立皇帝制度;西汉王朝初立,异姓诸侯王众多,汉高祖逐渐将异姓诸侯王剪除,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

隋唐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渐趋衰落,庶族地主逐步兴起,隋唐顺应历史潮流创立和发展科举制。宋元时期,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威胁中央集权,抑制武将专权势在必行,由此元代创立行省制度。明清时期,明代鉴于宰相专权等设内阁制,清军机处应时而立,君主专制走向极端。

综上所述,秦汉到明清,历朝历代面临新问题新矛盾时,应时而变,不断创立新的政治制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