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 环境 语言技巧 探究
时间:40分钟 分值:44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4分)
敌与友
老舍
不要说张村与李村的狗不能见面而无伤亡,就是张村与李村的猫,据说,都绝对不能同在一条房脊上走来走去。张村与李村的人们,用不着说,当然比他们的猫狗会有更多的成见与仇怨。
大概自有史以来,张村与李村之间就没有过和平。为表示抵抗,两村人是不惜牺牲了真理的。张村的太阳若是东边出来,那就一定可以断定李村的朝阳是在西边。
两村的村长是最激烈的,不然也就没法作村长。张村村长的二儿子张荣已在军队生活过了三年,还没回来过一次。这很使张村长伤心,怨他的儿子只顾吃饷,而忘了攻击李村的神圣责任。慢慢的村长想出了主意,时常对村众声明:“我的二小子,是大排长。李村里出去那么多坏蛋,可有一个当排长的?我真愿意李村的坏蛋们都在我的二小子手下当差,每天不打不打也得打他们每人二十军棍!”不久这套话便被全村的人记熟:“打他二十”渐渐成为挑战时的口号。
李村的确没有一个作排长的。最难过的自然是村长。为这个,李村村长打发自己的小儿子李全去投军:“小子,你去当兵!限你半年,就得升了排长!不,升到营长!”李全入了伍。可是半年过去了,又等了半年,排长的资格始终没有往他身上落。
1页
.
真正的战争来到了,两村的人一点也不感到关切。说真的,要不是几个学生来讲演过两次,他们就连中日战争这回事也不晓得。由学生口中,他们知道了这个战事和日本军人如何残暴。他们很恨日本鬼子,也不怕去为打日本鬼子而丧了命。可是,这得有个先决的问题:张村的民意以为在打日本鬼子以前,须先灭了李村;李村的民意以为须先杀尽了张村的仇敌,而后再去抗日。
战事越来越近了,两村还没感到什么不安。他们只盼望日本打到,而把对岸的村子打平。
世界上确是有奇事的。侦探回来报告张村长:张荣回来了。可是,他搀着李全,走得很慢!
李村长也得到同样的报告。
两村长最初想到的是把两个认敌为友的坏蛋,一齐打死。可是这太不上算。
第二次报告来到:他们俩坐在了张村外的大杨树下面。两村长的心中像刀剜着一样。那株杨树是神圣的,在树的五十步以内谁也不准打架用武。
第三次报告:李全躺在树下,似乎是昏迷不醒了;张荣还坐着,脸上身上都是血。
两村长撑不住了,对大家声明要去看看那俩坏蛋是咋回事,绝对不是去认儿子,他们情愿没有这样的儿子。他们不愿走到杨树底下去,也不召集村人来保护他们,虽然明知只身前去是危险的。两个老头子不约而同来到杨树附近,谁也没有看谁,以免污了眼睛,对不起祖先。
张荣看见父亲,不晓得怎好地叫了一声“爹”,而后迟疑了一会儿用同样的声音叫了声“李大叔”!
李村长没答声。张村长的胡子嘴动了动,眼里冒出火来,他觉得这声“李大叔”极刺耳。
2页
.
张荣看着父亲,毫不羞愧地说:“李全救了我的命,我又救了他的命。我把李全拖了回来,他的性命也许……反正我愿把他交到家里来。在他昏过去以前,他嘱咐我:咱们两村子得把仇恨解开,现在我们两村子的,全省的,全国的仇人是日本。在前线,他和我成了顶好的朋友。我们还有许多朋友,从广东来的,四川来的,……都是朋友。凡是打日本人的就是朋友。爹!李大叔!你们说句话吧!咱们彼此那点仇,一句话就可以了结。为私仇而不去打日本,咱们的祖坟就都保不住了!”
二位村长低下了头去。
李全睁开了眼,看明是父亲,他的嘴唇张了几张:“我完了!你们,去打吧!打……!”
张村长豆大的泪珠落在李全的脸上。而后拍了拍李村长的肩:“咱们是朋友了!”
(一九三八年七月《抗战文艺》
第一卷第十二期,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交代了张村李村的狗猫水火不容,形象地点明两村的敌对关系,语言幽默,统领全篇,画龙点睛。
B.张村村长的儿子当了排长,而李村没有一个参军的,李村村长的儿子也没有一官半职,这使得李村在与张村的争斗中一直处于下风。
C.张村和李村冲突不断,主要原因是两个村长迂腐守旧、顽固狭隘,化解他们两人的矛盾才是改变张村和李村敌对关系的关键。
3页
.
D.小说结尾借张荣和李全的话点明了作品的主旨,意在表明两村的矛盾和民族矛盾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应该捐弃前嫌,一致对外。
答案 D
解析 A.“统领全篇、画龙点睛”错,应为引出下文。B.“李村没有一个参军的”表述有误;“一直处于下风”于文无据。C.张村和李村的人冲突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两村的村长之间的矛盾是村民矛盾的集中表现,而非主要原因,因此也就谈不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张村和李村的敌对关系是如何一步步化解的?请简要概括。(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几个学生的演讲使两村人都恨日本人;②张荣和李全相互搀扶归来打破了两村世代的仇恨壁垒;③他们在战争中成了生死之交,两位村长受到感召;④张荣的讲述让两位村长都认识到民族的仇恨、家族的危机;⑤李全的死让双方彻底放弃了仇恨。(每点1分,答出任意四点给满分)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情节内容,然后加以概括。文章前半部分主要写张村和李村两个村子仇怨太深;而接下来是几个学生的演讲使两村人都恨日本人,但是仇怨并没有减轻;然后是张荣和李全相互搀扶着回来了;接下来讲他们在战争中成了生死之交,使两位村长受到了感召;最后张村长拍了拍李村长的肩说:“咱们是朋友了。”根据情节脉络概括两村之间的关系变化。
(3)小说标题“敌与友”有什么寓意?以此为题又有哪些好处?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页
.
答案 寓意:“敌”既指张、李两村世代为敌,又指日本侵略者;(1分)“友”指两村村长的儿子成为朋友,又指张、李两村化敌为友。(1分)“敌与友”蕴含作品主题。在国难当头之际,中国人应舍私仇而赴国难,表达了全体中国人应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主旨。(2分)
好处:①构成矛盾冲突,吸引读者阅读。(1分)②题目暗示情节,小说是围绕张、李两村敌和友关系的转化来展开的。(1分)
解析 关于“敌与友”的寓意,需要结合文本指出“敌”与“友”分别指什么,尤其注意“敌”是具有双重含义的,一指张、李两村世代为敌;二指日本人的入侵,张、李两村又以日本侵略者为敌。“友”也具有双重含义,先是两个村长的儿子是友,后来两村也化敌为友了。关于这个标题的好处,重点从情节、读者的阅读效果入手。
二、文言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曹修古,字述之,建州建安人。进士起家,累迁秘书丞、同判饶州。宋绶荐其材,召还,以太常博士为监察御史。奏曰:“唐贞观中,尝下诏令致仕官班本品见任上,欲其知耻而勇退也。比有年余八十,尚任班行,心力既衰,官事何补?请下有司,敕文武官年及七十,上书自言,特与迁官致仕,仍从贞观旧制,即宿德勋贤,自如故事。”因著为令。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修古奏:“前史称,御史台尊则天子尊。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劾治。”帝闻,立命笞之。晏殊以笏击人折齿。修古奏:“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体。古者,三公不按吏,先朝陈恕于中书榜人,即时罢黜。请正典刑,以允公议。”久之,擢尚书刑部员外郎、知杂司事、权同判吏部流内铨。未逾月,会太后兄子刘从德死,录其姻戚至于厮役几八十人,龙图阁直学士马季良、集贤校理钱暖皆缘遗奏超授官秩,修古与杨偕、郭劝、段少连交章论列。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5页
.
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会赦复官,卒。既没,人多惜之。家贫,不能归葬,宾佐赙.钱五十万。女泣白其母曰:“奈何以是累吾先人也。”卒拒不纳。太后崩,帝思修古忠,特赠右谏议.
大夫,赐其家钱二十万。修古无子,以兄子觐为后。曹氏自修古以直谅闻,其女子亦能不累于利,世以是贤之。
(节选自《宋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宿德勋贤 勋贤:美好贤能 ..
B.自如故事 故事:旧的典章制度 ..
C.请付所司劾治 劾治:审查治罪 ..
D.宾佐赙钱五十万 赙钱:为助办丧事而赠送给丧主的钱财 ..
答案 A
解析 勋贤:有功劳、有贤能的人。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6页
.
B.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C.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D.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先通读大意,然后再根据句意和结构等进行排除。“中书大臣”是一个词语,中间不断开,排除B、D;“一官”做的是“削”的宾语,所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选择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曹修古精明强干,力除积弊。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帝,要求效仿贞观年间的做法,汰除心力已衰的官员,皇帝采纳了他的这条建议。
B.曹修古据理而争,捍卫尊严。他与御史们一起去上早朝时,在路上遭到两名宦官的羞辱,他认为这有损天子的尊严,请求将两名宦官依法治罪。
C.曹修古正直无私,不畏权贵。马季良、钱暖都因临终前留下奏章而使其家属被越级提拔,他联合杨偕、郭劝等人上奏此事。
D.曹修古两袖清风,教女有方。他去世后因为家境贫穷而无法归葬,亲戚朋友想要帮助他家人,而他的女儿却最终拒绝了大家。
7页
.
答案 C
解析 理解错误,原文是说马季良、钱暖因为刘从德的遗奏而被越级提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体。(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曹氏自修古以直谅闻,其女子亦能不累于利,世以是贤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晏殊自身担任宰相,是百官效法的对象,却因为怨恨急躁而失去大臣的体统。
②曹家从曹修古以来凭借正直忠诚而闻名于世,他家的女子也能不被利益连累,世人因此认为他家人很贤能。
解析 第①句关键词:“辅弼”“法”“亡”各1分,句意2分。第②句关键词:“谅”“贤”各1分,“不累于利”被动句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曹修古,字述之,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进士出身,屡经升迁为秘书丞、同判饶州。经宋绶推荐,他被召还朝廷,以太常博士的身份担任监察御史。他上奏说:“唐朝贞观年间,曾经下诏退休官员朝班位置在本品现职官员的上列,目的是让官员知道耻辱而勇于退职。近来有人年纪已经超过八
8页
.
十岁,仍然站在朝班行列,精力衰竭,对做官任职没有补益。请下诏给主管部门,命令文武官员凡年满七十岁者,自己上书提出申请,朝廷特别给予升官退休,仍沿用贞观年间办法,即便是名望和功劳很大的官员,自应按惯例退休。”朝廷于是据此制定了法令。曹修古曾同三院御史十二人早上入朝,快到朝堂时,有两名宦官骑马不肯回避,有人斥责他们停止,反而被辱骂。曹修古上奏说:“以前史书上说,御史台有尊严则天子才有尊严。按照惯例,三院御史同行的规格与知杂事相同,现在宦官如此猖狂,请交主管官员审查治罪。”皇上知道后,立即命令鞭打宦官。晏殊曾用笏打人,把那人的牙齿都打断了。曹修古上奏说:“晏殊自身担任宰相,是百官效法的对象,却因为怨恨急躁而失去大臣的体统。古时候,三公犯法不交官吏查办,前朝时陈恕在中书省打人,当即被免职。请依法对晏殊予以惩处,以平息舆论。”很长时间以后,提升为尚书刑部员外郎、知杂司事、权同判吏部流内铨。不到一个月,正遇太后的侄子刘从德死了,录用他的亲族连同仆役差不多有八十人,龙图阁直学士马季良、集贤校理钱暖都按遗书上奏的名单予以破格授任官阶,曹修古与杨偕、郭劝、段少连纷纷上奏章批评。太后大怒,把奏章交付中书论罪。大臣请求贬曹修古为衢州知州,其余依次处罚。太后认为责罚轻,命令全都削官阶一级,任曹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恰逢大赦,官复原职,死去。他死后,许多人为他惋惜。家里贫穷,不能把灵柩运回家乡埋葬,他生前的部属和幕僚捐钱五十万帮助治丧。小女儿哭着对母亲说:“怎么能够因为这件事损害父亲的名誉。”最终拒绝没有接受。太后去世,皇帝想到曹修古的忠贞,特别赠官为右谏议大夫,赏给他家钱二十万。曹修古没有儿子,过继侄子曹觐为后嗣。曹家从曹修古以来凭借正直忠诚而闻名于世,他家的女子也能不为利益连累,世人因此认为他家人很贤能。
三、语言文字运用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具有传奇性的历史故事,总免不了被一再改编和重新演绎。历史上以“唐明皇与杨贵妃”为原型的艺术创作层出不穷:__①__,后有清朝洪昇的昆曲《长生殿》。然而__②__。《梧桐雨》写家国之悲,
9页
.
并把杨贵妃写成了红颜祸水,虽然论调古板,但也符合当时的价值观;《长生殿》写生死之爱,把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写得曲折动人。后者__③__,但也不算离谱。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前有元朝白朴的杂剧《梧桐雨》 ②两剧主题却大不相同 ③虽然想象有些大胆(每句2分,共6分)
解析 第①空主要根据后面的内容“后有……”来填,但要知道《梧桐雨》的作者及年代;第②空可根据“然而……”的内容来填“两部作品主题却大不相同”等;第③空可根据后面的“但也不算离谱”来填“想象大胆”等。
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如果学生违纪违规,那么学校就有权力对他们进行处理,而这个权力一般由直接管理学生的班主任行使。对学生进行惩戒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们,而不是侵犯他们的权利。在行使惩戒权时,惩戒那些违纪违规的学生,就是保护大多数学生的权利。对学生来说,受到一次惩戒就会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对学生的惩戒不能采取体罚的形式,需要运用一定的智慧和技巧。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所有班主任都是善用惩戒的班主任。
①惩戒那些违纪违规的学生不一定是保护大多数学生的权利。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页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受到一次惩戒并不一定会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
③不是所有班主任都是善用惩戒的班主任(一处3分,两处5分)
解析 解答此题,不能只关注句子的表层意思,还要深入思考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是否成立。如某些学生的违纪违规行为与大多数学生的权利无关,则惩戒这些学生就谈不上是保护大多数学生的权利。“一次惩戒”是为了教育学生和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但并不一定对其灵魂起到洗礼的作用,语段的推断过于武断。“善用惩戒”的只是一些班主任,“所有班主任都是善用惩戒的班主任”的推断显然不合理。
11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