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精品】2017-2018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中学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word解析版)

2021-11-09 来源:客趣旅游网


2017-2018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中学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1.(2分)下列各项叙述,与右边图象人物情况不相符的是( )

A.直立行走 B.种植农作物 C.使用打制石器 D.过群居生活

2.(2分)下列早期人类遗址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北京人 ②元谋人 ③河姆渡人 ④半坡人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D.②④③①

3.(2分)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其首领就是被后人尊奉为“华夏之祖”的传说人物是( )

A.黄帝 炎帝 B.尧 舜 禹 C.黄帝 蚩尤 D.炎帝 蚩尤

4.(2分)历史课上,有同学向大家介绍半坡人生活的情况。其中错误的是( ) A.生活在黄河流域 B.住半地穴式房屋 C.种植粮食作物水稻 D.使用磨制石器生产

5.(2分)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 )

A. B. C. D.

6.(2分)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建国者没有打好基础 B.最后一个国君昏庸残暴 C.不注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D.内部发生严重的叛乱

第1页(共19页)

7.(2分)以下哪一事件标志西周灭亡( ) A.国人暴动 C.牧野之战

B.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D.犬戎攻破镐京

8.(2分)《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这则材料反映了的历史事实是( ) A.齐桓公称霸 B.楚庄王称霸 C.勾践称霸

D.晋文公称霸

9.(2分)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朝贡 B.天子依附于诸侯 C.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D.周王室地位衰微

10.(2分)在下列诸侯国中,既在春秋时期称过霸又在战国成为七雄之一的是( ) A.魏国

B.晋国

C.齐国

D.宋国

11.(2分)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时期

12.(2分)对春秋时期战争的评价,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巩固了周王室 B.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C.有利于民族融合 D.给人民带来灾难 13.(2分)有关商鞅变法正确的是( ) A.发生在战国时期 B.是秦始皇在位时 C.变法损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D.变法失败 14.(2分)读图,以下选项中正确的是( )

第2页(共19页)

A.该工程是齐国的重大工程 B.主持修建的是李冰

C.它使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沃野 D.它修建于春秋时期

15.(2分)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B.孟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C.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之一 D.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之一

16.(2分)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标志事件是( ) A.汉武帝在位时 B.张骞出使西域成功

C.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D.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

17.(2分)陆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对外交通线。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丝绸之路于汉代开通

B.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C.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古都洛阳

D.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18.(2分)丝绸之路先后经过的地区正确的是( )

第3页(共19页)

①中亚 ②西域 ③长安 ④河西走廊 ⑤大秦

A.①②③④⑤ B.⑤④①③② C.③①②④⑤ D.③④②①⑤ 19.(2分)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于哪一朝代?(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20.(2分)日本有蔡伦宫,法国有蔡伦博物馆…,蔡伦受到世界如此尊敬,是因为他( ) A.发明了印刷术 B.改进了造纸术 C.发明了火药 D.制成了罗盘针

21.(2分)为了抢救中医药文化遗产,中央电视台将隆重推出一部《中华瑰宝﹣﹣中医药》的大型纪录片。历史上为我国中医治疗学奠定基础、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扁鹊

D.李时珍

22.(2分)《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 ) ①商汤灭夏 ②齐桓公称霸 ③商鞅变法 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3.(2分)“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副对联是为了纪念( )

A.诸葛亮 B.周瑜

C.刘备

D.孙权

24.(2分)结束三国时期分裂历史的朝代是( )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25.(2分)“……由是操之势力,不能复至南方,而三国之势遂定。”奠定这一局面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6.(2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江南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C.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 D.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27.(2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主要反映了( ) A.南朝统治者大力抑制佛教 C.南方气候润湿,雨水较多

B.南朝统治者极力宣扬佛教 D.南朝统治者剥削人民群众

28.(2分)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第4页(共19页)

A.鲜卑 B.匈奴 C.氐族 D.羯族

29.(2分)汉字是公认的人类历史上形态最美、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如图作品中,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是( )

A. B. C. D.

30.(2分)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点。经过研究,他们把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概括为(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40分) 3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65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魏书•高帝纪下》

请回答:

问题一:材料一中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农民,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变化。

问题二:材料二反映的是历史上哪次改革?据材料概括改革的措施。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 问题三:归纳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你能从中得出什么启示? 32.(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材料二:如图。

第5页(共19页)

D.中华文明的起源

材料三: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建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材料四:西晋初年,晋武帝大量分封同姓王。这些诸侯王势力强大,在晋惠帝时,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诸侯王先后起兵,出现了八王之乱。 请回答:

问题一:材料一反映的制度带来了怎样的后果?这一制度是何时确立的?

问题二:根据材料二回答这一制度的名称是什么?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地方长官是如何产生的?这对中央集权有什么影响?

问题三:据材料三,“上”是指哪一皇帝?材料反映了当时在政治上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上”又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问题四: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八王之乱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对西晋的政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问题五:综合上述材料,损害中央集权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3.(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

材料二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第6页(共19页)

问题一:据材料一,说明孔子的政治和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问题二: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这一史实产生了怎样的恶劣影响?

问题三:材料三反映了哪些历史事实?这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相同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四: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

第7页(共19页)

2017-2018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中学七年级(上)期末历

史试卷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1.

【分析】本题以图片为切入点,考查北京人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是北京人复原头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选项ACD符合北京人的特征;而选项B种植农作物,距今10000年左右我们的先民开始栽培农作物,与北京人情况不符。因此选B。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京人的史实。考查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 2.

【分析】本题考查了我国远古居民。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②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③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 ④半坡人,距今约6000年。因此早期人类遗址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③④;所以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排序型题目需要准确识记相关事件的发生时间或逻辑关系。 3.

【分析】本题以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华夏之祖。

【解答】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华夏之祖”。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炎黄战蚩尤的涿鹿之

第8页(共19页)

战和华夏族的形成。 4.

【分析】本题考查了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解答】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不是水稻。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5.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解答】观察题干图片及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是四羊方尊;选项C是青铜礼器;选项D是青铜酒器;所以选项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青铜器的相关史实。 6.

【分析】本题考查夏、商、西周的灭亡。三朝灭亡的根本原因都是统治者的暴政。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最后一个国君桀,统治残暴使夏朝灭亡;商朝最后一个国君纣,统治残暴使商朝灭亡;西周最后一个国君周幽王,朝政腐败使西周灭亡;所以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最后一个国君昏庸残暴。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掌握夏、商、西周的灭亡,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7.

第9页(共19页)

【分析】本题以标志西周灭亡的事件为切入点,考查西周灭亡。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攻破镐京,标志西周灭亡。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国人暴动,西周开始衰败;选项B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反映西周朝政腐败;选项C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建立西周;所以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以西周灭亡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8.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齐桓公称霸的相关知识。识记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史实。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材料“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反映的便是齐桓公称霸的历史事实。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CD与题干内容不符。 故选: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识记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史实。 9.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可知,这说明了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衰落,失去了往日的权势,几个强大的诸侯国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战国时期的七雄是齐、楚、秦、燕、韩、赵、魏。因此既在春秋时期称过霸又在战国成为七雄之一的是齐国。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BD不

第10页(共19页)

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

【分析】本题以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牛耕的出现。 【解答】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牛耕,到战国时,牛耕使用范围扩大。牛耕的使用,使得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 12.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战争,使周王室地位下降,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长期争战给人民带来灾难,但是中原的华夏族禹周边的少数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选项BCD符合对春秋时期战争的评价;而选项A不符合对春秋时期战争的评价,因为春秋时期战争,使周王室地位下降,而不是巩固了周王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

【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战国时期的秦国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是秦始皇在位时,不正确,因为秦朝是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的;选项C变法损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不正确,因为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选项D变法失败,不正确,变法没有失败,变法使秦国国力强盛,为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

第11页(共19页)

基础;所以选项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商鞅变法的情况、内容和历史意义。 14.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四川的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解答】根据图片“岷江”,“宝瓶口”,可以判断这是都江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该工程是秦国的重大工程,而不是齐国的;选项C它使岷江中下游平原成为沃野,而不是长江;选项D它修建于战国时期,而不是春秋时期。因此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 15.

【分析】本题以关于百家争鸣的说法错误为切入点,考查百家争鸣。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不是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之一。选项B说法是错误的;而选项ACD说法是正确的。 故选:B。

【点评】本题以百家争鸣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6.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域都护的设置的知识。了解西汉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的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天新疆地区。所以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标志事件是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故选:C。

第12页(共19页)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准确识记西域都护的有关内容。 17.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

【解答】汉武帝曾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末年,佛教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ABD都是关于丝绸之路的正确叙述,C的叙述错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识记丝绸之路的起点及意义. 18.

【分析】本题以丝绸之路先后经过的地区为切入点,考查丝绸之路。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大秦的陆路交通线。所以丝绸之路先后经过的地区正确的是③④②①⑤。 故选:D。

【点评】本题以丝绸之路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9.

【分析】本题以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朝代为切入点,考查汉朝的对外交往。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西汉。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从中国出发,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更重要的一条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所以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时期。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以汉朝的对外交往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0.

第13页(共19页)

【分析】由题干中“蔡伦”可知考查的知识点是蔡伦改进造纸术。

【解答】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为原料,制成“蔡侯纸”,不仅降低了造纸成本,而且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造纸术影响的理解认识能力。 21.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张仲景.

【解答】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 22.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史记》的相关知识。

【解答】《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据此分析可知①②③均在其时间范围内,而④发生在三国时期,不合题意,排除④。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23.

【分析】本题考查诸葛亮。

【解答】据题干“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可知,题干说的是诸葛亮,“取西蜀”指的是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协助刘备进入四川并占领四川;“东和北拒”是指确定了联和江东的孙权抗击北方的曹操的战略。“水面偏能用火攻”指的是赤壁之战。在赤

第14页(共19页)

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以火攻曹军战船,大败曹操,是历史上发生在长江流域的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副对联是为了纪念诸葛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诸葛亮,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4.

【分析】本题考查了西晋。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解答】结束三国时期分裂历史的朝代是西晋。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 25.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赤壁之战的有关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打败了曹操的军队,曹操无力南下,孙权和刘备的势力逐渐巩固,为后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故选: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准确识记赤壁之战的影响. 26.

【分析】本题考查了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原因。

【解答】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原因。

第15页(共19页)

27.

【分析】本题以诗歌为切入点,考查佛教。

【解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意思是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主要反映了南朝统治者极力宣扬佛教。 故选:B。

【点评】本题以佛教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8.

【分析】本题以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北魏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本题考查的是北魏政权的建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族是我国古代一支北方的少数民族。鲜卑拓跋氏原来生活在大兴安岭北段,东汉末年向南迁移,逐渐成为北方的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4世纪后期,拓跋珪在各部酋长的拥戴下,建立魏国,史称北魏。公元439年,魏灭北凉,统一了北方。BCD和北魏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北魏的历史。 29.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书法家王羲之的相关内容.

【解答】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是《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后人尊称为“书圣”。A项是甲骨文,B项是小篆,D项是柳公权的《玄秘塔碑》。 故选:C。

【点评】注意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兰亭序》的识记. 30.

【分析】本题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征.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于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的时期,这个时期 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所以C项符合这个时期的特征。 故选:C。

第16页(共19页)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40分) 31.

【分析】本题以两则为依托,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问题一: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农民支持商鞅变法。原因: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变化是,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问题二:根据材料二“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历史上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穿汉服,说汉话,迁都洛阳。这次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问题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都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给我们的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要有锐意进取的精神,善于学习先进文化,敢于创新,与时俱进。 故答案为:

问题一:支持。原因: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变化: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问题二: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穿汉服,说汉话,迁都洛阳。作用: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问题三:共同作用: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启示:要推动社会改革,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等等。

【点评】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商鞅变法的内容。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都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以及给我们的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32.

【分析】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分封制、秦汉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八王之乱。注意掌

第17页(共19页)

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问题一:根据材料一“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分封制导致诸侯争霸,社会纷争。这一制度是西周确立的。

问题二:根据材料二“皇帝、中央设三公,郡、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的名称是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实行了郡县制;在这一制度下地方长官是由中央任命;加强了中央集权。

问题三:根据材料三“主父偃说上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是指西汉汉武帝。材料反映了当时在政治上面临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的问题。“上”(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找借口削去王国、侯国。

问题四:根据材料四“在晋惠帝时,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诸侯王先后起兵,出现了八王之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王之乱出现的原因是西晋初年,大量分封;晋惠帝昏庸无能。八王之乱沉重打击了西晋的统治。

问题五: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损害中央集权的共同原因是分封诸侯王。因为受封诸侯拥有世袭特权,在他们的领地内,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为形成诸侯割据创造了条件。 故答案为:

问题一:导致诸侯争霸,社会纷争;西周。

问题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由中央任命;加强了中央集权。

问题三:汉武帝;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解决: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建立侯国(或:实行推恩令),找借口削去王国、侯国。

问题四:西晋初年,大量分封,晋惠帝昏庸无能。沉重打击了西晋的统治。 问题五:分封诸侯王。

【点评】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分封制导致诸侯争霸,社会纷争。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解答第四问的关键是认识八王之乱沉重打击了西晋的统治。最后一问主要是分析损害中央集权的共同原因是分封诸侯王。 33.

【分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成就、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知识。要将儒家思想归纳整理一起掌握。

第18页(共19页)

【解答】问题一:根据材料一“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以德治国;思想主张是“仁”和“礼”。

问题二:根据材料二“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的史实是焚书坑儒。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问题三:根据材料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推崇儒家学说,推崇儒学教育。把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独尊儒术,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其目的相同,都是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问题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应该①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要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 故答案为:

问题一:政治:以德治国。思想:“仁”和“礼”。

问题二:史实:焚书坑儒。影响: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问题三:反映了推崇儒家学说,推崇儒学教育影响: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问题四: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和发展。(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点评】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以德治国;思想主张是“仁”和“礼”。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独尊儒术,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其目的相同,都是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解答第四问的关键是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应该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第19页(共19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