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后汉语出现很多新词,商务印书馆1978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到1996年修订时,追加了9000条词汇,并除去了已经过时的4000条词汇。2002年又增补了新词新义1200余条。这说明二十多年的时间现代汉语词汇变化很大。
本文主要想探讨一下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特点,由于题目很大,所以下面仅就日本学生在汉语词汇运用中容易产生偏误的一些问题来谈谈:
一、反映改革开放的词汇大量出现,部分词汇的政治色彩淡化。
五四以后,反映社会主义的词汇激增,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反映改革开放的词汇尤其是科技、生活等方面的新名词大量出现,一些政治色彩较浓的词汇逐渐淡化。例如:
“翻身”原来指“躺着转动身体”,近代,“翻身”有了政治色彩,意思是“从压迫中解放出来”,而改革开放以后,“翻身”的政治色彩渐渐消失,主要指“改变落后面貌或不利环境”。例:只有进行改革,我厂的生产才能翻身。
同样,“压迫、打倒”等词已经很少在报纸上出现了,“解放”虽然出现频率很高,可是主要用于“解放生产力、解放思想”,往往取代了表示阶级概念的“政治上获得自由”这个含义。
二、现代汉语词汇在发展中语义出现了分化。
汉日同形词有两个来源,一是日语吸收了大量汉语词汇,二是用汉字的构词法新造了很多日语词汇,反过来传入汉语。我们把汉日同形词作一下比较,从中可以看出现代汉语语义的分化。
2.1汉日同形词比较。
汉日同形词中名词最多,如事物、时间、方位、地理、身体部位名称、颜色、自然物象、气候名词等;其次是形容动词和动词,如:“安全、重要、研究、修理”等。汉日同形词可分为三类:
2.1.1意思完全一致。
“汉日同形词中同义词比重最大,约三分之二以上,而且往往是名词。①”这里的所说的“同义词”,即本文所指的“意思完全一致”的词。如:
政治、社会、教育、警察、国民、安全、学生、讲座、武器、交通、学会、逮捕、加工、投稿、搜查、搜索、外交、政策、官僚、事故、希望、开发、公开、视察、候补、注意、完成、存在、景气、演出、说明、生命、财务、组织、委员会、支援、王国、选手、连续、被害者、统计、原因、人员、概要、制造、绿地、面积、正规、品质、保证、部门、固定、沿革、认证、过失、同期、结果、责任、谈判、条约、制定、绝对、解散、食欲、意识、禁烟、监禁、意外、一生、危机、地下室、处方、命令、高血压、最初、地球、当时、赞成、反对等。
2
另外,日语中还有不少成语跟汉语一致,如:一衣带水、四面楚歌、千篇一律、自暴自弃、自力更生等。
2.1.2意思部分一致。如:
(1)紧张:日语表示精神紧张,而汉语还可以表示经济方面。例:最近手头有些紧张(钱不宽裕);也可以表示工作、生活的节奏。例:看东京人匆匆的脚步,就知道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很紧张(节奏很快)。
(2)讲师:汉语中指的是“高校中的次于副教授的职称”,而日语含义更广泛,可以表示“讲课、讲演的人”。
(3)料理:日语的意思是“饭菜”,而汉语的意思是“处理、办理”。例:家里的事请你帮忙好好儿料理。
(4)培养:日语用于植物、微生物等方面,而汉语还可以用于人。例:培养人才、培养接班人。
(5)质问:日语“质问”可以表示要提的“问题”,是中性词;汉语“质问”的近义词是“责问”,带有“责备”的意思,是个贬义词。例:她质问他们为什么出错。
(6)操纵:在日语里其目的语是机器,而汉语里其目的语除了机器以外,已经扩大为国家、人、市场等,“操纵”的意思延伸为“用不正当的手段支配、控制”,是贬义词。
(7)输入:日语的意思是“进口”,而汉语除了“进口”以外,还可以在科学技术上表示能量、文字信息的“进入”。例:“镕”字在电脑里没有输入,一个人的名字里有“镕”
3
字的话,在电脑里打不出来。
(8)对象:日语里指的是“对手、对面”,而汉语还有“女朋友”、“男朋友”的意思。例:由于家人帮忙,他才找到对象。
(9)贩卖:在日语里是中性词,意思是“卖、销售”;而在汉语里是贬义词。如“贩卖毒品、贩卖人口”等。
(10)一度:日语的意思是“一次、一回”,而汉语除了“一次”的意思以外,还表示“一阵、一段时间”。例:非典时期,中国的经济一度滑坡。
(11)先生:日语是“对老师或者其他人的尊称”,而汉语除此以外,还表示“丈夫”。例:她的先生在香港工作。
(12)意见:日语中仅指“想法、看法、建议”,而汉语还包含“不满”的意思。所以,日本学生在造句时说“我对这里的服务没有不好的意见”,其中“不好”两个字应该删去,因为“意见”本身已经包含了这个意思。
(13)经验:日语的“经验”,汉语分化为“经验、经历”两个词。“经验”一般指由实践活动获得的抽象的可以作为今后参考的知识,如:他对嫁接果树很有经验;而“经历”则指“亲身体验的那件事”,如:参加志愿者活动是我在大学期间的重要的经历。所以,学生作文中写“去英国旅行的经验我永远也忘不了”,这里的“经验”改为“经历”更妥当,因为主要指的是“一次具体的活动”,而不是“抽象的知识”。
(14)表现:日语的“表现”,汉语分化为“表现、体现”两个词。其中,“表示行为、
4
作风”时多用“表现”这个词,如:他在工作中表现很好。“体现”的意思是“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如:说实话,办实事,体现了他的务实精神。
(15)移动:汉语一般指“空间上改变原来的位置”。例:冷空气正向南移动。而日语里除了同样的意思以外,还表示“调动工作”。
(16)试验:;汉语里的意思是“为了察看某个结果而从事的活动”,如“科学试验”;而日语里除此以外,还表示“考试”的意思。
(17)处分:汉语里是贬义词,意思是“处罚”,而日语里除了“处罚”这个贬义意思以外,还表示“处理、处置”,这时“处分”是中性词。
所以,在汉日同形词中,有的汉语词的内涵和适用范围大于日语,如上面提到过的“紧张”、“培养”、“操纵”、“输入”、“对象”、“一度”、“先生”;而有的日语的内涵和适用范围大于汉语,如上文中的“讲师”、“意见”、“经验”、“表现”、“移动”、“试验”;而有的词汉日同形词意思有一致的地方,却存在褒义、贬义的差异,如“质问”、“操纵”、“贩卖”、“处分”。
2.1.3意思完全不一致。如:
检讨:日语的意思是“研究”,中性词;而汉语的意思是“找出缺点和错误,并做自我批评”,贬义词。例:对这次事故有关人员要作书面检讨。
用意:日语里的意思是“准备”;而汉语里的意思是“目的、意图”。例:他这么做是什么用意?
5
喧哗:日语的意思是“吵架”;而汉语的意思是“喧嚷”。例:在图书馆要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
阶段:日语的意思是“台阶”;而汉语的意思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段落”,如:大桥第一阶段的工程已经完成。
勉强:日语的意思是“学习”;而汉语的意思是“将就、凑合”。
新闻:日语的意思是“报纸”;而汉语的意思是“新闻媒体报道的消息及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例:每天看电视新闻,可以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事。
2.2语义分化:
从上述汉日同形词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部分汉语词汇的意思没有改变,如2.1.1,而部分汉语词汇发生了变化,其特点如下:
2.2.1词义被引申,一词多义,丰富了词的义项。
如上面提到过的“紧张”等。另外,以“炒”字为例,1995年版《现代汉语词典》“炒”字只有一个义项:“烹调方法”,1996年修订本和2002年增补本中已经有三个义项:烹调方法;倒买倒卖;解雇。其中“倒买倒卖”和“解雇”就是“烹调方法”含义的引申。请看《经济导报》上的两个例子:
(1) 我不是炒地的商人,而是真正想干一点儿事情。②
(2) 国家禁止炒汇。③
6
(3) 因工作不力,他最近被公司炒了。
以上(1)(2)两个例子中“炒”都是“倒买倒卖”的意思,例(3)中的“炒”是“炒鱿鱼”的简称(鱿鱼一炒就卷起来,象是铺盖卷,比喻解雇),意思是“解雇”。
其实,最近几年,“炒”还有一个很常用的引申含义,即“宣传”。例如:
(1) 前些日子,在北京市公开选拔“副局级”领导干部的考试中,出了一道《论“政绩靠炒”》的考题。④
(2) 第四媒体——网络“热炒两会”。⑤
另外,“刹”字在《现代汉语词典》1988年版和1995年版里只表示“止住车和机器等”,而1996年版已经被引申为有抽象含义的“止住”,例:刹住不正之风;狠刹教育乱收费。
“冷门”原指“赌博时很少有人下注的一门”,后来用来比喻“很少有人从事的、不时兴的工作、事业等”。例:过去地质学是冷门,不是热门。
“污染”原义:有害物质毒化环境。引申义:抽象的有害事物造成的坏影响。如:精神污染。
像“炒、刹、冷门、污染”这样词义被引申,从而一词多义的词还有很多,如:“气候”由表示天气的词扩大为表示抽象的“环境、形势”。例:在现在的政治气候下,很多留学人员纷纷回国,希望在国内大显身手。“扛”除了表示“用肩膀承担重物”,比如“扛行李”,还可以表示“承担(责任)”,如:这个任务你一定要扛起来。
7
此外,还有大量科学技术词汇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产生了引申含义。如:
“内耗”原义:机器或其他装置本身所消耗的能量。引申义:社会或部门内部不协调、闹矛盾等造成人力、物力的无谓消耗。如:这个公司的职员不团结,内耗严重,缺少活力。
“封顶”原义:建成建筑物顶部。引申义:限定最高数额。如:奖金不封顶。
可以说,词义被引申,一词多义,是现代汉语词汇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当然,这个特征使汉日同形词的差异加大了。当然,日语里的汉语词义也有发生变化的,而且变化越来越大,同时也加剧了汉日同形词词义的差异。
2.2.2文体的变化。
在日语口语里使用的词语在现代汉语里很多是书面语。如:
腹(书面语)——肚子(口语);就职(书面语)——找工作(口语);数日(书面语)——几天(口语);前日(书面语)——前一天(口语);余(书面语)——多(口语);目眩(书面语)——眼花(口语)
而“腹、就职、数日、前日、余、目眩”在日语中可以使用在口语里。
这一点儿和汉语的发展有关系,汉语文言文在上古是与口语一致的,而近代随着白话文的发展,书面语和口语的距离拉大了。例:“食不语”,现在说“吃饭的时候不说话”。汉语经历了由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变,而日语中部分古代的词语还一直沿用着。
三、随着语汇的增加,语法生成多样化。
8
语法生成多样化表现在词汇方面,主要是汉语词汇词性比日语更灵活、汉语词汇搭配顺序和日语比起来,明显地受到西文影响。
3.1词类活用。
据称,仅就基本词汇而言,中日同形词词类上有差异的就占近三分之一。在词汇的使用上,日本学生经常出现词类偏误。例如:
(1)关心:日本学生在表达“这个问题你关心吗?”这个意思时,常常把动词“关心”误用为名词,说成“这个问题你有关心吗?”。
(2)担当:在日语里,既是名词又是动词。学生造句:“我毕业以后打算在贸易公司作上海担当。”“担当”在这里被当作名词使用了,而汉语里只能当动词使用。所以上句应改为“我毕业以后打算在贸易公司担当上海方面的事务/工作”。
中日同形词词类上有差异,部分原因是由于现代汉语词汇经常活用,特别是汉语的双音节词存在跨词类现象。以“系统”为例:
(1)在开始工作以前,要先熟悉这套系统。(名词)
(2)在大学期间,要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副词)
(3)这篇文章写得不太系统。(形容词)
“系统”兼有名词、副词、形容词三个词类。
9
再如,“全面”:
(1)要照顾全面(名词)
(2)这本著作全面地论述了环境保护问题。(副词)
(3)他概括得很全面。(形容词)
“全面”也兼有三个词类:名词、副词、形容词。
词类活用的另一个特点是:形容词、副词之间活用很频繁。比如:
(1)名人传记在中国热销。(热销:畅销,“热”由形容词活用为副词)
(2)说话不要太绝对。(绝对:不留余地,“绝对”由副词活用为形容词)
其他比较典型的活用情况还有:
3.1.1形容词活用为自动词:
例:他的官不大,可是经常出去腐败。(随便使用国家的钱财用于个人享受)
3.1.2形容词活用为他动词:
例:这次西部考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10
3.1.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两次婚姻,两次疼。
3.1.4名词活用为形容词:
例:他这个人很土,很多新鲜事物他都不知道。(不合潮流;不开通)
所以,可以说,汉语词汇的词类比日语更富有弹性。很多词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词当独立时,本无词性;及其入句,以上下文之影响,其词性即变。”⑥
现代汉语实词大量活用,点到为止,重在意会,简洁生动。当然,由于活用,部分语言的严密性值得怀疑。
3.2汉日同形词中动词用法的差异。
汉日同形词中,很多动词存在用法的不同。一些词在日语里是不及物动词,而在汉语里,
却兼有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两个词类。这些词有“发展、成立、协调、团结、完成、进行、
满足”等。所以,汉语可以说“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成立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协调各方面
11
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完成年度计划、进行全面的改革、满足群众的需要”,而在日
语里,这些动词没有及物动词用法。
有些词在汉语里是动词,而在日语里不是动词。如:
(1) 损害:在日语里是名词。在汉语里是动词,例:“损害公共财物要照价赔偿。”
(2) 健全:在日语里是形容词。在汉语里不但是形容词,还是动词,例:“国家要健全法
制。”
(3) 便宜:在日语里是名词。在汉语里除了形容词和名词用法,还有动词用法。例:“这
次便宜了你,下次可不能这样了!”
(4) 习惯:在日语里是名词。在汉语里是名动兼类词。例:我对这里的生活已经
习惯了(动词);孩子从小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名词)。
3.3词语搭配顺序受到西文影响。
汉语中词的次序比较固定。动词在前边,目的语在后边,构成“动词+目的语”结构。
12
可是在“汉语教学研究会”这个词组中“研究”这个动词却出现在目的语“汉语教学”的后边,这是为什么呢,可不可以说“研究汉语教学会”呢?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汉语受到日语的影响,动词后置吗?这个问题日本学生在使用时不太清楚,不知道“汉语教学研究会”和“研究汉语教学会”哪个更好,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我们收集了一些类似结构,希望从中发现动词和目的语位置的使用规律:废品收集站、文物研究工作、毕业生欢送会、枪支回购活动、工作调动、科技情报搜集、肾脏移植、水稻种植……
看来这是一个有普遍性的问题。那么,“收集废品”这个“动词+目的语”结构与“废品收集站”中“废品收集”这个“目的语+动词”结构如何区分?即动词和目的语的位置如何摆放?我们对这个问题试作如下分析:
3.3.1.“动词+目的语”是一个动词性结构。
如“收集废品、研究汉语教学、欢送毕业生、回购枪支、搜集科技情报”,都是动词性结构,在句子中只能作谓语。
3.3.2.“目的语+动词”是一个名词性结构。
(1)在“废品收集站、汉语教学研究会、毕业生欢送会”中“目的语+动词”起修饰作用,作后面名词的定语。
(2)作主语。例如:教学研讨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3)作宾语。例如:澳门再次开展枪支回购(活动)。
13
正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指出的“词的次序可以使词性发生变化。⑦”“动词+目的语”这个动词性结构由于词序的变化,成为“目的语+动词”以后就成了名词性结构。正如“调动工作”是动词性结构,可以作谓语,如“他最近调动工作了”;而“工作调动”是名词性结构,如“我们知道了你的工作调动”。然而,这种“目的语+动词”构成的名词性结构往往没有任何标志,所以比较难于辨别。
在上面(1)(2)(3)三个例子中只能用“目的语+动词”结构,不能用“动词+目的语”,因为“动词+目的语”这个动词性结构不能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大家知道,动词用作定语时必须靠“的”字的帮助,“动词+目的语”这个动词性结构如果要起到名词性作用,也要靠“的”字的帮助。上述(1)(2)(3)我们分别作如下改动:
(1) 收集废品的站点儿、研究汉语教学的会议、欢送毕业生的会议/大会/晚会
(2) 研究文物的(工作)近年来受到了政府的重视。
(3) 澳门再次开展回购枪支的活动。
显然,修改后的(1)(2)(3)不如修改前简洁。所以,可以说“目的语+动词”这个名词性结构的出现,起到了语言简练的作用。
我们还观察到:“目的语+动词”作定语时后面的名词一般是单音节名词。如“废品收集站、汉语教学研究会、毕业生欢送会、《文摘报》”等。如果是双音节名词,往往不用“目的语+动词”来修饰。如:“植树的节日”,不说“树植节日”。
14
汉语中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说是受到了西文的影响。大河内康憲在《文法论》中指出:“五四以后语法创造多样化”,而这种多样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西文的影响。近代,马建忠用毕生精力参照西文编著了《马氏文通》,对汉语文法的规范化起到了很大作用。请看英语中的类似结构:
(1)We often climb mountains.(我们经常爬山。)
(2)He collects a lot of stamps.(他收集了很多邮票。)
以上两个例子中“动词+目的语”是一个动词性结构。
(1)Mountain-climbing is very interesting.(爬山很有意思。)
(2)Stamp-collecting is my favourite.(收集邮票是我的爱好。)
以上两个例子中“目的语+动词ing”是一个名词性结构。
总之,汉语中的“目的语+动词”是一种名词性结构,可以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不同于日语的“目的语+动词”,因为日语中的“目的语+动词”是动词性结构,在句子中作谓语成分。可以说,汉语中“目的语+动词”结构的产生是受到了西文的影响。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词汇在不断发展,一些汉日同形词在语义、语法生成方面产生了差异,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和运用汉语词汇时,直接套用日语词汇,我们有必要通过对比研究加强汉语词汇教学。
(注:这篇论文是根据2003年10月在东海汉语、汉语教学研究会上发表的草稿的基
15
础上加以修改而成的。该论文得到了名古屋外国语大学中钵雅量先生的殷切指导,另外参加会议的几位老师也对论文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注释:
①张起旺,王顺洪《汉外语言对比与偏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p.19。
②《经济导报》2003年7月刊。
③同上。
④《大河报》2002年4月11日:《也说政绩靠“炒”》。
⑤《科技日报》2001年2月25日。
⑥王力:《王力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p.351。
⑦同上p.351。
参考文献:
1.张起旺,王顺洪《汉外语言对比与偏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徐国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陈涛主编《新版日汉字典》,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16
4.王力:《王力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
5.《现代汉语词典》1988,1995,2002年增补本。
6.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中国文化学院《对外汉语教研论从》第二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