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人文博览・搜奇 土家人的 ‘‘口口 大 嫁"仪式 ■吴明 哭嫁的风俗,不知道起 源于什么时候。战国时期,赵 国的公主嫁到燕国作王后,她 的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持其 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 返。”这大约就是后来长盛不 衰的哭嫁风俗的滥觞了。 这种风俗,直至清末还盛 行于四川农村中,随地区变化 而大同小异。解放前,听老人 们说,早些时候,没有嫁而不 哭的人家。如果出现嫁而不哭 的姑娘,也会被邻里看作没有 教养的人,传为笑柄。哭嫁之 风现已在大多数地方消失,只 在重庆的黔江、石柱、秀山和 湖北的巴东、长阳等土家族人 生活的地方还可见到。 在三峡民间,特别是在 土家族人的生活习俗中,哭嫁 无疑是最富特色的一种婚嫁仪 式。 新娘从出嫁前半个月开始 哭起,一直哭到上轿。哭嫁的 风俗与古代的婚姻制度有关。 土家族过去有这样几种不合理 的婚俗。一是“凡姑氏之女, 必嫁舅家之子”, 1做“接骨 种”;二是无论何家女子,只 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到她 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 何人不得反对。若一个女子被 几个男子同时看上并举行了放 炮定亲仪式,男方有时候甚至 要打倒婚敌来赢得婚姻,当然 也有殃及女方安全的;三是抢 亲;四是过去的婚姻大都是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 方对男方及其家庭不了解,对 未来生活充满着担忧。在这样 的婚姻制度下,女人的婚姻通 常不幸,因此哭就成了一种必 然。 哭嫁的过程先是待嫁姑娘 独自哭,婚期前一夜,姑娘的 相好女友和三亲六戚姊妹集聚 堂,围坐一屋,轮番哭述。 哭述的内容逐渐衍化成有一定 调式和韵律的曲子,成了“哭 嫁歌”。而且,土家人还把能 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 和贤德的标志。新娘不仅要对 家中的每位亲人唱一首,就是 遇上陌生人也要唱,每做一件 事也要唱。 哭嫁歌的内容一般都是 诉说父母养育之恩、兄弟姊妹 的深厚情谊和离别之苦,或者 是表达自己对未来生活的一种 担心等等。一般为即席作,见 娘哭娘,见婶哭婶。哭词各不 相同,也有固定哭词,如“比 古人”、 “共房哭”、 “十 画”、 “十绣”、 “十二月” 一等。哭有曲调,抑扬顿挫,是 门难度很大的唱哭结合的艺 术。嫁娘必在此前求师练习 (当然是秘密的)。哭时以 “嗡”、 “蛮”、 “啊呀呀” 等语气词,一泣一诉,哀婉动 一人。 哭嫁歌朴实自然,情真 意长,带着明显的三峡特色, 也是三峡民风淳厚的表现。如 首与兄嫂辞行的哭嫁歌中唱 道: “我的哥呀我的嫂,一个 柑子十二瓣,哥嫂妹妹要分 散;一根竹子十二节,逢年过 节要来接;一个鸡蛋没散黄, 你家姊妹日子长;一口水缸三 道箍,你我姊妹莫生疏。” 除了待嫁姑娘哭,父母、 兄弟姊妹以及亲朋好友亦有回 唱。一首母亲回唱的歌: “成 人要出嫁,妈妈嘱咐几句话: 要孝公婆;二要敬丈夫;三 要妯娌多和睦;四要心细贤, 茶饭要均匀,火烛要小心,炒 菜要洁净;五要起得早,堂前 把地扫,贵客来到家,装烟又 递茶;六要学裁剪,免得求人 不方便,切莫贪玩多,日后穷 了靠哪个。”歌词就是母亲在 女儿临行前点点滴滴的叮咛与 嘱咐。E 一一,t,ilKI老Ⅸ建没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