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案例分析
一、项目名称: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
二、项目背景:
1、地理环境: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是大雁塔文化休闲景区中相对独立且主题特色鲜明的开放式园林,坐落在唐代大慈恩寺遗址上,北接大雁塔北广场,东临戏曲大观园,具备得天独厚的历史价值、景观特色和宗教意义。
2、历史文化背景:
园区占地52.9亩,其前身是曲江春晓园。经重新进行艺术定位,借鉴传统北方、皇家园林和佛教寺院建筑风格,改造为佛文化主题遗址公园。作为佛教文化主题园林,园区无所不在地向市民传达了“禅悟”这种中国特有的宗教体验的氛围,达到明心见性“与天和谐,谓之天乐”的目的。
唐大慈恩寺是公元648年(唐贞观二十二年)太子李治(即唐高宗)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在皇宫城南晋昌里的“净觉故珈蓝”旧址营建的新寺。面积342亩,是现存寺院面积的7倍。整个工程“穷班垂巧艺,尽衡霍良木”,寺院建成后,极为壮丽。唐太宗赐新寺名为“大慈恩寺”。当时的大慈恩寺是唐代规模最大的寺院,寺院新落成时,唐代高僧玄装受朝廷圣命,为首任上座主持,寺内的大雁塔是他亲自督造的,并在此翻译佛经十余年,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
从建寺至今,大慈恩寺在战乱中屡次被毁,又屡次重建,唯有大雁塔完整的保存了下来。现存寺院只是当时的西塔院。1988年日本船桥市与西安结为友好城市,并出资在原唐大慈恩寺遗址上修建了“春晓园”。
2007年为了丰富广大市民的日常休闲娱乐生活,在原春晓园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建,并更名为“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
三、功能分区:整个园区可分为观景区及休闲区。
(一)景色分区:
春晓园的景点根据有关传说和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句建造,以诗成景,韵味无穷。包括雕塑区、古亭飞瀑、曲江春晓、白石滩、关石入口、舞马御杯、柳浪亭、鸟鸣涧、竹里馆等景点。
1、雕塑区:
(1)高宗建寺
雕塑以圆雕的形式表现了高宗建大慈恩寺的故事,在人物表现上,以高宗李治指挥建寺的场景构成。
(2)玄奘建塔
雕塑表现了玄奘主持建塔的情景,玄奘亲自设计图样,与官员研究设计方案,右侧的工匠手捧图纸认真地聆听,左侧的小和尚手捧图纸仰望着层层建起的大雁塔,展望着美好的未来,右侧摆放的砖也隐含了玄奘搬砖的故事。
(3)鉴真东渡
在鉴真与空海之间是浪花石雕建起的连接纽带,似中日友好交流的桥梁,表现了中日文化一衣带水、源远流长。
(4)大佛像
该造像是与遗址文化背景相符合,同时也可为香客提供进香的服务,更加能衬托佛教园林的宗教氛围。
(5)唐诗碑刻——中日友好
此碑刻有“友情无限”的字样,是我们西安市与日本船桥市建立友好城市的纽带,这是中日两国友好的历史性见证。
2、水景区:水流模拟自然的溪涧、瀑布、石滩、湖泊,并形成循环水域。
(1)白石滩:浅水处清晰可见水底及水岸边白石。
(2)鸟鸣涧:水流湍急流过,击打石头而发出类似鸟鸣的声音。
(3)柳浪亭:亭建于全园的制高点,其下为水面,在亭中既可俯瞰全园,又可见岸边杨柳低垂。
(4)古亭飞瀑:亭建于水中的高台之上,高台上凿有泉眼,水从泉眼里流出,形成瀑布。
3、关石入口:小路两旁为形状各异的石块,形成先封闭后开敞的空间,让人先觉压迫紧张随后是豁然开朗。
4、休闲区:杏林茶社。
四、总结:
整个园区在追求极致美感的同时,通过、雕塑、植被等各种方式表达设计者对于内心禅意境界的向往,有着精巧典雅的格调,也有着幽深高远的文化气息。它超然、悠然、隐
遁、空灵的意趣最自然不过地表现了隐逸的人格精神中的另一种气度。隐逸文化与佛教文化结合,使园林由城市的喧嚣走向山野的宁静,更注重将自然美、人文美和精神美提升到对于淡泊生活的追求,更呈现出一种深度的冥想和悠然的心境。
1、设计风格:
园区设计建造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具体体现了四大特色:
构架山水,师法自然。
山水寄情,禅意空间
野趣茶庭,风雅亭台
移天缩地,意趣无限
2、优点:
(1)园区的三个入口中两个与城市干道相连,一个入口与戏曲大观园相接,既扩大了园区的面积,也使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戏曲大观园、大雁塔广场在空间上成为一体。
(2)东入口并未设计成严格的大门形式,而是以亭廊结合的方式,既满足了大门对空间分隔的要求,又使园区内外互相连接,而在东入口内种植的银杏林,形成了非常有意境的景观。
(3)园区是佛教性质的休闲性公园,因而在设计中处处体现着佛教这一主题。如地面
莲花花纹样铺装,石灯上莲花图案的图腾以及佛像雕塑。
3、缺点:
柳浪亭作为全园的制高点,应体现其在高度上的优势,故而对其周围树木应及时修剪。
景观禅——大慈恩寺遗址公园设计解析
在春晓园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后的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一改过去纯自然式的单调呆板的园林风貌,在园区总规划和节点设计上都有很大的突破,丰富的和富有佛教意趣的景观节点穿插在自然形的路网之中,园区的最中心是真正的遗址区,在这里有一尊花岗岩材质的释迦摩尼佛的雕像,其后面就是原大殿遗留下的基础,此基础被刻意设计,结合它南侧的大型佛像雕塑,这两者组成了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中心节点。周围的景观节点如石塔、飞瀑亭、白石滩、杏林茶社等散步在它周围,形成众星拱月之势,共同组成了现在的这个充满自然韵味和佛教意趣的公园。
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作为一个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公园,这在全国来讲也是少有的,它为我国新时代的佛教景园建设开了个好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从总体上来讲,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设计比较成功,但也有些许遗憾,下来就其设计的各个方面做一详尽分析,为大家以后在佛教景园方面的研究整理出一些理论资料。首先是它的成功之处:
从总体上来讲它的有点也同上述例子中的水御堂一样,都运用了现代的材料和手法来营造佛教景观,而最终体现和传达的还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佛教意蕴。不管是从大的规划上讲,构图自由灵活,空间的大小和疏密穿插都富有节奏,各个景观节点相互照应、节节贯通、一脉相承。在细节上,如院内的各种小品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处理,有是用比较现代的材料进行制作。这样专一和纯粹的佛教园林在国内包括国外都很少见到。此公园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惊喜和成功。
此园在由树石和园路组成的空间意境和情趣上做的比较成功。各种大小不等、品种不同的植物和看似随意实则有理可循的置石是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内的主体,结合园路的引导,一起构成了公园内大的空间转换关系和空间意境。树木的疏密于遮挡形成了迂回和明暗的景观变化,在收缩于开放之间,限定出了空间的开合。在公园内还保留了原春晓苑的微地形,所以在大的开合关系中还有一些竖向上的变化,这更为丰富大的空间关系添彩,大与小、主与次的空间相互结合、穿插、套拢,真正做到了迂回曲折、移步换景的效果。
细节上的处理包括各个景观小品的处理也是此园成功的一个地方。首先是园路铺装的设计,特别是园区西北部的路面铺装,机理规整的灰色花岗岩带在铺装时有序列感但又显得的随意自然,方形的代表佛教的莲花形地雕随意的散落其上,一种无名的韵味蕴含其中,让人回味。在园区东南部也有一片以直径大约三到五毫米的灰色沙粒所铺成的休闲区域,三三两两的树木、石头、座椅点缀期间,好似平静的湖面或大海,得以让人们在次冥想。在景观小品方面最具特色的就是位于缓坡之上的由白色花岗岩雕成的一两群的小和尚了,这些石和尚形象生动活泼、调皮可爱,为人们心目中严肃深幽的佛教增添了一些活泼喜庆的气氛,这种反向思维的设计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置石方面的处理也是此园设计的一个亮点。此园所有的道牙、陡坎、挡墙、树池等都采用的是自然的石头,这些满园的石头首先形成了一种很大的震撼力,让人仿佛真的进入
了山石的野趣当中,并很自然的在本身就比较随意自然的树池和道牙之间轻松的建立起了一种逻辑关系,解决了许多在工程上需要处理的收边和转角的关系,踏步和园林小径的道牙也都是由比较小的自然石放置而成。这些自然石在摆布有疏有密、生动且富有情绪、并点缀得当。大量的置石在园林种形成了一种特别自然和纯粹的氛围,很符合佛教教义中以不变应万变,即“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理念,在无形和抽象之中含蓄的暗示出了佛教追求纯粹的教理。
公园北侧外围的景墙设计可以说是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最大的亮点,由日本设计师主持设计。此景墙长近百米,功能上则为院内微地形的挡土墙,但由于它临近马路,所以设计者在形式上对它进行了认真的推敲,使它具有了现在这样极具观赏性和景观性质的景墙。此段景墙在形式上由高低不一、朝向不同、错落有致的景墙和平台组成,设计者在这些看似随意实则富有韵律的节奏中又穿插了许多的跌水,这些跌水由高到低一级一级的跌落下来,最后从设计精妙的跌水口中流下来,形成了许多个精妙的水帘。这些景墙在材料上也主要采用的是浅土黄色的板岩,用深色的花岗岩和木材作为点缀。这段景墙无论从形式到材料到功能的设计上,都是运用了一个相同的符号在不断的来重复变化,最终形成了一段统一大方、但又充满情趣的景观作品,是典型的“纯粹”性的设计作品。用院内置石所传达出的佛教理念一样,“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此段景墙的设计雅致得体但又意蕴悠长,而且形式构成、现代,很好兼顾了世俗景观和宗教景观的双重性质,也很好的柔和了传统佛教形式和现代佛教的形式,值得我们回味和借鉴。
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在众多的优点之外也有一些不够到位之处。最大的缺点就是将佛教的意蕴做的很不到位,若是将院内的那几尊石雕的佛像和背景音乐去掉的话,一般人是很难看出它是一个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公园的。规划上的过分随意和细节上的轻率都导致了此园只可浏览,不可细看。真正的园林强调大的空间氛围的深幽和小情趣方面的玄妙,人们身临期间要能感觉到心灵上的安逸和轻松,此园的设计者并没有很好的把握好佛教的教
理和审美,导致了此园现在很多方面的缺失和不足,一些概念符号的堆砌无法证明它就是一个真正的佛教景园。一个真正的佛教园林的设计者即需要有普通的景园设计方面的知识,更需要多佛教教理和审美的把握,这值得我们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