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及培育对策
张文
谭璐
[摘要]新时代工匠精神拥有了全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精益求精的极致追求、沉静执着的恪守之心、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以及技道合一的崇高境界。新时代加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应以“双轮驱动”为导向,营造有利于工匠精神传播和发展的环境;以“三元文化”为依托,构建集教育链、就业链与产业链为一体的工匠精神培育生态;以“四进”工程为载体,打造完善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以“五位合一”为保障,实现工匠精神培育的全流程化运作。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新内涵;价值
[作者简介]张文(1978-),女,四川中江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重庆400050)谭璐(1973-),女,广东台山人,广西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硕士。(广西
柳州
545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宣教处2017年度课题“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实例性研究——以重庆职业教育产学合作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7SKG270)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7-0073-07
和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相关培育工作的推进之策,而这正是本研究所要做的工作。
一、新时代赋予工匠精神全新内涵
文化的内涵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中国工匠精神源远流长,一直以来鼓舞着各行各业以技术技艺见长的劳动者们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伴随着社会需求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新时代工匠精神又拥有了诸多全新的内涵。
1.精益求精的极致追求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坚实基础。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本质特征。自古以来,精益求精就是历代中国工匠至信笃行的精神理念,并因此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早在两千五百年前,鲁国工匠鲁班就以其登峰造极的木工技艺和无与伦比的创造力而受到时人的尊敬和爱戴,被
2020年4月上2017年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推动下,全国掀起了宣传和培育工匠精神的浪潮。崇尚和弘扬工匠精神,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应当在工匠精神传播和培育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加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首先要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刻理解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
73第7期(总第959期)德育研究格。这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脚踏实地、坚韧专一的品质,历来受到古圣先贤的推崇。荀子《劝学》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淮南子》云:“心不专一,不能专诚。”曾世霖《论学问》云:后世奉为“百工之祖”,成为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从那时起,历朝历代都有无数关于能工巧匠高超技艺的动人事迹流传下来,如明朝文学家魏学洢撰写的《核舟记》,描写了当时著名微雕家王叔远,能在径寸核桃之上刻出舟楫门牍、炉壶念珠等物,还能蝇篆三十四字,“学问尚精专,研摩贵纯一。”可见,古人很早就
其匠艺之精湛,构思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从石器、青铜器到铁器、玉器,从兵马俑、唐三彩到黄瓷、元青花,中国古代能留下如许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和文物,并且能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日趋华美和精致,正体现了一代代工匠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这种精益求精的极致追求在中国古代工匠群体中代代相传,形成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的传播培植了丰厚的社会土壤。
当今时代,随着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兴起,人类产业生产持续向着“高精尖”的方向前进,精益求精已经成为当代高水平制造和高质量生产的必要条件。一方面,我国的传统产业正在全面实施转型升级,其中一项中心任务就是升级生产技术和工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精造”“中国智造”转变,这不仅需要一大批的大国工匠,更需要所有奋战在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劳动者以精益求精的极致追求做好每一项生产工作、严把每一个生产环节。另一方面,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加速发展,大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高科技产业,越是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对从业者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技术技能水平要求就越高,也越需要从业者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可以说,正是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和精细化生产的现实要求,共同构筑起了新时代工匠精神传承和弘扬的坚实基础。
2.沉静执着的恪守之心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实践纲领。沉静执着就是要脚踏实地、坚韧专一,沉静执着的恪守之心就是内心要牢牢坚守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专一的意志品742020年4月上认识到,只有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地用心做一件事,才能学有所成、行有所得。不仅古代的能人志士以沉静执着的恪守之心完成了人生境界的升华,建立了丰功伟业,为后人铭记,今天杰出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同样以沉静执着的恪守之心谱写着新时代的华章,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
2015年央视新闻频道推出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记述了八位不同岗位上的平凡劳动者默默坚守、孜孜以求,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脱颖而出成长为“国宝级”技工的典型事迹。其中有一位是我国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他不仅拥有全国顶尖的焊接技术,还是一个被工友戏称为“和产品结婚”的人。只要工作起来,他就仿佛忘记了一切,眼里只有技术和产品。有企业关注到他,开出高于其所在单位几倍的工资聘请他,外加赠送两套北京住房。面对如此诱惑,高凤林坚定地拒绝了。他说:太空,都会有一种成功以后的自豪感,这种感觉金钱能买到吗?如果我被别的企业挖走了,可能得不到一种民族认可的满足。”正如高凤林表现出来的那样,沉静执着的恪守之心就是要在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基础上,以数十年如一日的专心和恒心打磨技艺、完成工作,通过输出品质趋于极致的产品,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这就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实践纲领。
3.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不竭动力。任何一种文化和精神要在时代的变迁中保持生机与活力,就必须与创新精神融为一体。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之所以能够从遥
“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搭载着卫星升入“身怀绝技”德育研究远的古代传承至今,就是因为每一代中国工匠的技艺都是在传承与创新的交替互动中延续第7期(总第959期)生境界。中国古代著名经典《庄子》记录了一则“庖丁解牛”的故事,借一位厨工为文惠王宰牛的。“百工之祖”鲁班不仅是古代著名的能工巧匠,更是华夏公认的大发明家,相传锯子、墨斗、曲尺、石磨、锁钥等民间沿用了上千年的常见工具都是鲁班发明的。这说明至少在春秋时代,人们就已经充分认识到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之间是有机统一的关系,并且已经能将两者融会贯通,运用于实际生产生活当中了。从古至今,勤劳智慧的中国工匠们发明的工具、物件数不胜数,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四大发明”,均出自古代杰出工匠之手,有力地证明了创新精神是工匠精神传承和发扬的不竭动力。
当今时代是文化昌明、科技发达的时代,与生产技术进步缓慢的农耕时代相比,现代生产知识、工艺和技术更新迭代的周期大大缩短。新时代的工匠尤其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以此才能在不断“进化”的生产系统中持续输出高质量的产品。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不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企业、个人,如果没有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没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就难以在科技和产业加速变革的浪潮下生存和发展。创新是新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国家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事实上,正是因为众多当代中国工匠热情拥抱创新精神,以C919大飞机、中国高铁为代表的先进装备,以量子计算机、嫦娥四号探测器为代表的先进技术才会横空出世,引领全球科技创新的风潮。新时代的工匠理应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的有机统一关系,增强竞争意识,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不断冲破旧有观念的束缚,持续提高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时时刻刻把改革创新落实到日常工作当中,以身作则,传承和发扬好工匠精神。
4.技道合一的崇高境界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本真皈依。新时代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为一种职业素养和价值追求,更体现为一种崇高的人
的过程,描述了生产劳动中“技、艺、道”的三重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由技进乎艺,由艺进乎道”的领悟和理解。尽管这则寓言的本身无关乎工匠精神,但文中的主人公庖丁却是一位工匠,他从二十多年的技艺磨炼中“悟道”的过程,对我们理解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仍有借鉴意义。任何行业的劳动者,都应当像庖丁一样,在工作中用心磨炼自己的技艺,寻求由技到艺、由艺到道的升华,在技术技艺的不断进步和思想认识的持续深化中进入更高的人生境界。具体来讲,基于工匠精神的人生境界主要体现在循美致善和精技求道两个方面。
第一,循美致善。秉承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在生产时必然以产品之美为目标,令其更美观、舒适、易用,极致的产品更是会具备独特的风格之美;与此同时,在生产时也必然以善为目标,即为使用者提供更高的实用价值。第二,精技求道。在一般意义上,劳动总是有一个现实目的,即总是为了“获得什么”而存在,没有“获得某物”的动机,就没有必要劳动,但在哲学意义上,为了“获得什么”而存在的劳动必然是被“异化”的劳动。本质上,劳动自身就是目的,劳动本身就体现了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就表达了类似的观点。马克思更是直接指出,在未来社会产品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时代,劳动必将成为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成为人生快乐的源泉和动力,每个社会成员都将在劳动中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劳动者在践行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最终通向的是自由的人生境界。由此而言,技道合一的崇高境界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本真皈依,也是当代工匠应当在爱岗敬业的人生道路上努力追求的人生境界。
二、新时代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工匠精神是一种关于生产劳动的文化,劳
2020年4月上75第7期(总第959期)动具有全民性、社会性,是最广泛的人类实践活动。在新时代开展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上至国家,下至个人,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和价值。
1.产业价值:加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有助于推动产业链由中低端向高端迈进。生产劳动首先是关于人的活动,劳动者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和根本动力。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是职业教育的主要职能。加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就是要让产业劳动者在掌握安身立命的技术技能的同时,拥有高远的人生追求、卓越的职业素养和优良的劳动作风,以助推我国产业链由中低端向高端迈进。目前,我国仍然是典型的制造业大国,而不是制造业强国,制造业整体上位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两点:其一,创新能力薄弱,高新技术领域普遍受制于人;其二,精细化生产能力不足,产品品质不受国际市场认可。在职业教育领域大力推进工匠精神培育,正是为了突破上述两个难点。
一方面,加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能有效提升国内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当年度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487.28万人,高职高专教育毕业生366.47万人,一年就要向产业领域输送近860万技术技能型劳动者。如此规模的劳动者群体逐年进入各行各业,他们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产业整体创新能力的高低。工匠精神本身蕴含着创新精神,在职业教育中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就等于每年用创新精神武装了860万技术技能型劳动者的头脑,这无疑会有效提升国内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加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能有效提升国内产业的精细化生产能力。21世纪初叶,中国制造凭借低价优势迅速打开了国际市场,但同时也因大多数制造类企业一味注重产品量的增长而忽视质的提升,使得“中国制造”在全球消费者心目762020年4月上德育研究中留下了“质次价低”的印象。如今在职业教育中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就是要让中国制造“革自己的命”,从技术技能型劳动者做起,带动每一个产业劳动者学习、理解和领悟工匠精神,通过高水平的劳动提升我国制造业精细化生产的能力,生产出真正高品质的产品,改变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印象和地位。
2.教育价值:加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型教育的代表,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素质对劳动力市场的适用性,本无可非议。但在行业企业招聘一线员工时普遍更注重岗位技能考核,而忽视职业素养考核的现实下,很多职业学校把教学重心放在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上,思想教育、人文教育在日常教学中逐渐被边缘化,育人被狭隘化为培育“技术之人”,导致大量毕业生虽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却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综合素质偏低,职业发展后劲不足。新时代制造业已经开始进入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的新阶段,不论是高质量生产,还是参与市场竞争,都要求产品的设计者、制造者拥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例如,拥有批判思维,能够发现现有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上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甚至创新方案;拥有较强的审美能力,设计和制造出既精美又富有人性化的优秀产品。在职业教育中加强工匠精神培育,正是实现受教育者由“技术之人”向“全面之人”发展的最佳途径。
第一,加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有利于促进受教育者德技并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加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职业操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正是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的根本体现。第二,加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
德育研究培育,有利于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新时代的工匠精神蕴含着很多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层面的内容,加强工匠精神培育,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人本精神,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增强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和使命感。第三,加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有利于提升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如钻研精神、创新精神、批判思维等,增强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为其成长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社会价值:加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促进社会生产制度和生产环境的改善。教育通常有三种模式:一是传递式教育,即知识和技能从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二是交流式教育,即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在师生的交流与互动中完成知识和技能的传递;三是变革式教育,即强调教育关注社会变革与学习者变化,通过教育实现个体与社会同步变化。就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言,变革式教育的效果最好,交流式教育次之,传递式教育效果最低。在职业教育中加强工匠精神培育,注重技术、伦理、价值观与精神的结合,实质就是要运用变革式教育培养人,要求发挥出职业教育的整体性价值,突出教育过程与社会变化的密切联系,让教育内容切实反映社会的变化和要求。这种职业教育观念和模式有利于促进“教育—人—社会”之间的互动,让职业教育得以通过塑造全面、自由的人,来达成促进社会生产制度和社会生产环境改善的目的。
一方面,加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有力带动全社会工匠制度体系的建立。精神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就具有强大的传播性。广大职业院校除了要开展学历教育以外,还承担着开展职业培训的社会职能,受众非常广泛。在职业教育中加强工匠精神培育,可以影响一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而通过他们的践行与传播,将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和氛围产生影响,
第7期(总第959期)促进全社会工匠制度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在职业教育中植入工匠精神,将优化产业生产环境。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传统产业领域的制造类企业一直以生产规模扩张和效率提升为主要经营理念。在这种不注重产品品质生产文化的影响下,绝大部分传统产业的一线劳动者都缺乏精细化生产的意识,也缺乏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加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可以让新生代技术技能型劳动者首先具备工匠精神,而当新生代技术技能型劳动者不断进入传统产业领域就业时,就会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生产文化之中,进而逐步优化产业的生产环境。
三、新时代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对策工匠精神培育与其他教育活动一样,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复杂性。新时代开展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要从宏观到微观、从入口端到出口端进行全面覆盖,形成各环节紧密衔接的系统和环境,不仅要让广大职校师生理解、认同和践行工匠精神,更要让传播效应向全社会扩展和延伸,实现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价值。
1.以“双轮驱动”为导向,营造有利于工匠精神传播和发展的环境。文化是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萌芽、传播和发展的,环境为文化的存续提供了必要条件;文化则反作用于环境,带动环境要素向着文化发展的方向转变。新时代加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要让工匠精神依托于职业教育成长为全社会普遍认同和践行的主流文化,就必须营造有利于工匠精神传播和发展的环境。学校和企业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两大主体,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首先应以“双轮驱动”为导向,从学校育人和企业育人两个方面着手,逐步形成有利于工匠精神传播和发展的环境。
第一,学校要转变育人观,摒弃功利化和工具化的教育观,充分关注职业教育的人文性及整体性。职业教育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实用价值是其人才培养的首要追求,但职业院校教学管
2020年4月上77第7期(总第959期)德育研究精神培育,应围绕生产劳动这一要素展开,以理者应深刻认识到,人毕竟不同于产品,主体价值是人的首要价值,人的任何其他价值的实现,“产学文化—工学文化—工匠文化”这“三元文
都需要建立在主体价值的觉醒和实现之上。如果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实用价值的追求凌驾于主体价值之上,就是典型的本末倒置。长久以来,我国很多职业院校基于功利化和工具化的教育观,一味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忽视学生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的熏陶,导致很多职校学生既缺乏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正确理解,也缺乏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以及对技艺的敬畏之心,工匠精神根本无从谈起。新时代加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必须让职业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充分关注职业教育的人文性及整体性,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
第二,企业要转变劳动观,尊重劳动实践,更新用人理念,树立劳模精神。受我国封建传统文化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影响,在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乃至员工群体心目中,脑力劳动总是高体力劳动一等。这种观念严重扭曲了劳动的价值,既不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也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形成和传播。新时代加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企业必须尽快转变劳动观念,尊重劳动实践,既要在企业文化中彰显“劳动无贵贱”的价值观,更要在企业经营管理、薪酬福利方面体现技术性劳动的价值。另外,企业还要更新用人理念,树立劳模精神,为更多拥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开辟职业成长和晋升的通道,通过物质奖励、荣誉激励等表彰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良好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职业态度的个人,体现用人新导向。
2.以“三元文化”为依托,构建集教育链、就业链与产业链为一体的工匠精神培育生态。工匠精神作为匠人文化的一部分,蕴含于一切生产劳动之中。在各种教育类型中,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加强职业教育工匠782020年4月上化”为依托,构建起集教育链、就业链与产业链为一体的工匠精神培育生态,为工匠精神的广泛传播和大力弘扬建立起系统性支撑。“产学文化”就是由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交融而形成的文化形态。职业院校通过与行业组织协作,可以在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以职业素养培育为核心的产学文化,由行业组织研究制定本行业从业者的能力素质标准模型,通过提供真实项目和模拟工作情境,帮助学生体会从学生身份到劳动者身份的转变过程,促使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找准自身定位,激发其踏实认真、拼搏奋进的工匠精神。
“工学文化”就是由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融而形成的文化形态。企业既是职业教育的育人主体,也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用人主体,加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离不开企业文化的熏陶。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可以通过引企入校的方式,将企业经营理念、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形象标准等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协同共建有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新型校园文化环境。“工匠文化”就是由行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交融而形成的文化形态。企业是行业的“细胞”,行业文化由众多企业的组织文化共同构成,又区别于每一个具体企业的组织文化。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就业,不仅会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也会受到行业文化的影响,加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必须重视工匠文化的育人功能。行业组织和企业要协同联动,在深入研究分析行业发展特征和需求的基础上,共同推动形成有助于弘扬工匠精神的工匠文化,让技术技能型劳动者从就业伊始,就一直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
3.以“四进工程”为载体,打造完善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职业院校要发挥主导作用,承担主体责任,履行主
德育研究体职责,大力推进和实施“工匠精神进校园、工匠精神进课堂、工匠精神进教材、工匠精神进社团”的“四进工程”,打造全面融入工匠精神的教育体系和校园文化。
在“工匠精神进校园”方面,职业院校要丰富工匠精神的物质文化载体,通过建设“大国工匠”先进事迹展览馆、优秀企业文化展示长廊、杰出校友宣传栏、工匠精神广场等方式,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校园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工匠精神的感召。另外,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学校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渠道,动员广大师生群体,组建宣讲团,建设校内师生宣传交流平台,开办讲座、宣讲会,广泛宣传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典型事迹,让校园文化与工匠精神深度全面融合。
在“工匠精神进课堂”方面,职业院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系统开展工匠精神传承的历史教育,深入挖掘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把工匠精神融入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把工匠精神培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规划设计之中,不仅要在课程设计中凸显行业标准和操作规范,更要依托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促使学生体验和感悟工匠精神。
在“工匠精神进教材”方面,职业院校要及时引入中央电视台、政府机关报纸等外部媒体渠道录制、记录的“大国工匠”影视资源和文字资料,组织学校师生观看,充实校内工匠精神教育素材,并且收集整理互联网相关素材,制作成符合学校工匠精神宣传培育工作需要的视频、影音资源。除此之外,职业院校还可以编写工匠精神宣传手册、教育读本甚至专门教材,形成多元立体的工匠精神培育教材体系。
在“工匠精神进社团”方面,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组织和引导功能,依托学生社团举办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
第7期(总第959期)赛、征文活动,还可以举办校内职业技能大赛,促进学生提高实操技艺,扩大工匠精神宣传面。
4.以“五位合一”为保障,实现工匠精神培育的全流程化运作。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匠人文化和职业精神,归根结底是要体现在生产实践之中的。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应当贯彻于从课堂到实训、从教学到生产、从学校到企业、从内到外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因此,以“五位合一”为保障,实现工匠精神培育的全流程化运作,是加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措施。
教师与师傅合一,强化“双导师”教育引导。在职业教育社会化办学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聘任企业技术专家、社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是加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职业院校通过建立专业教师与兼职师傅的“双导师”制教育模式,可以从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两个层面强化工匠精神培育。
产与学合一,搭建体现工匠精神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和内容,是加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基础。职业院校可以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在核心课程中突出实习实训教学,引进企业软硬件配套设施,采用企业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实施实习实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工匠精神。
学做合一,开发蕴含工匠精神的教学模式。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应当与行业企业接轨,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用“工作过程+行动导向+项目引领”的方式实施课程教学,促使学生从接受职业教育的第一刻就开始体验从受教育者到职业人的角色蜕变,从而自觉学习、领悟和践行工匠精神。
课堂与车间合一,构建践行工匠精神的完整环境。实训基地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平台,职业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等新型联合办学模式,推进校园与车间的一体化建设,实现课堂教学与车间生产
2020年4月上79第7期(总第959期)德育研究微媒体时代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内容优化与质量提升
徐洪娟
张阳
[摘要]微媒体的交互性、实效性、共享性和快捷性打破了传统的灌输模式,给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教育方式与教育对象不匹配、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不适应、教育主体需要与价值客体属性不一致等问题,影响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因此,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路径,构建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微媒体视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质量提升
[作者简介]徐洪娟(1985-),女,江苏盱眙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张阳(1981-),男,江苏徐州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江苏
无锡
21415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微媒体’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课题编号:KTZX182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受到2018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项目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7-0080-05
实效性、共享性和快捷性的特征深受高职学生的欢迎,满足了高职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改变了其学习、生活和交友方式。中共中
培育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5):146-151.
[2]匡瑛,井文.工匠精神的现代性阐释及其培育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5-9.
[3]陈诗慧.供给侧改革视阈下“工匠精神”的时代特征、价值意蕴与培育路径[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4):109-112.
[4]谭璐.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教育评论,2018(9):100-104+162.
[5]张俊.新时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目标维度和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21):61-65.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进化升级,微博、微信、微公益、微视频等微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其交互性、的合一,在实践锻炼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榜样示范与自我践行合一,由外到内促进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职业院校可以定期邀请劳动模范、技术专家、企业家等进校园,开办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演讲会、座谈会,让这些模范榜样与广大师生面对面交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学校师生展示工匠精神、工匠情怀,以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式宣传工匠精神,引发大家的思考和共鸣。[参考文献]
[1]谭璐.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地方工科院校工匠精神
802020年4月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