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工匠精神是技工教育的灵魂

2020-04-12 来源:客趣旅游网
工匠精神是技工教育的灵魂

作者:王小赏

来源:《职业(上半月刊)》 2018年第11期

摘 要:“工匠精神”推动了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今天我们讨论这一话题,目的是要让学生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对于中国制造、民族复兴和个人发展的重大意义,提高自觉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用实际行动练就工匠技艺,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工匠的技工院校更要把“工匠精神”贯穿于教育的方方面面,始终把“工匠精神”作为技工教育的灵魂去敬畏,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大国工匠。

关键词:工匠精神 技工教育 培养

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李克强总理提出了:“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标志着中国这个一路向前奔跑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放慢了脚步,俯下了身子,静心沉潜。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中国制造2025”,人们认识到一支具有“追求卓越、崇尚质量”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大军是国家不断前行的最重要的支撑力量。 “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引发了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思考与讨论。对技工教育而言,“工匠精神”为技工教育的育人目标指明了方向,应当始终把“工匠精神”作为技工教育的灵魂去敬畏。

一、古今中外令人称颂的“工匠精神”

工匠,指的是有手艺专长的人。古今中外,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工匠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他们辛勤劳动,为社会和人民提供了生产、生活所必需的产品;他们钻研革新,促进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产品质量的不断进步;他们的伟大创造推动着人类社会文明持续不断向前发展。他们中的佼佼者甚至能够用自己的智慧成果,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引领变革、造福当代、福泽未来。

中国自古不缺能工巧匠,如鲁班、蔡伦、毕昇、黄道婆等。2000多年前,李冰设计和建造了都江堰,当地人民世代享受着李冰带来的福祉,如今的水利专家们仍在说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着中华民族。现在都江堰已经成为全世界公认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公元105年,蔡伦将一种新型的纸张进献给汉和帝,之后经过历代工匠们的不断改良,成了我们现在广泛应用的纸张。1000多年前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对后世印刷术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700多年前,黄道婆的纺织技艺不但造福一方,还极大地推动了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她被后世尊为布业的始祖。这些青史留名的工匠虽然没有炫目的官职、万贯的家产,但都以非凡的智慧、纯熟的技艺、杰出的创造力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产和珍贵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人们口口相传,世代不忘,彰显着工匠的崇高地位,接受着后人的虔诚膜拜。央视曾经推出的专题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一群当代技术一流、手艺顶尖的技术工人的故事,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在自己的岗位上敬业奉献,精益求精,对职业专注和严谨,练就了高超的技艺,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国外也有可圈可点的能工巧匠:“德国制造”闻名于世,成为品质和信誉的代名词;瑞士手表以可靠耐用、准确精巧的品质享誉全球;法国香水占据着世界顶级的地位,消费者趋之若鹜……

一位科技发展史专家总结古代欧洲科技发展史后曾说过,不论在过去还是当代,影响人类发展历史的都是那些手艺人,这些手艺人可能是木匠、铁匠、皮革工。

二、技工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技工院校的学生经过两到三年的学习,应该达到一个最基本的目标:掌握一技之长,用自己所学技术技能获得报酬,养家糊口。但层次是可以上升的,技术是可以提高的,技能是可以锤炼的。用更高层次的 “工匠精神”来要求自己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一种热爱和坚持,对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有一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技工院校要求具备学生“工匠精神”,也是社会发展、企业进步、学校提升和学生就业的需要。

1.“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不断追求科学技术进步,还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蓝领技术工人队伍。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老牌技工学校,学校几十年来培养出的学生都是基层技术工人,具备“工匠精神”的出类拔萃者几乎没有,归根到底是因为学校之前没有把“工匠精神”作为育人目标。当前,国家意识到技工教育的重要性,其实也是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劳动者素质不能同步提升的矛盾凸显的结果。国家意识到要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劳动者必须具备“工匠精神”。

2.“工匠精神”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份资料显示,世界上存活达到200年以上的企业,日本有3000余家,德国有800余家,荷兰有200余家,法国有200余家。这些“长寿企业”为什么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原因是这些国家有一个共同点——传承“工匠精神”。其实,“工匠精神”对我国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启迪。国内不少企业追求短平快,只注重短期的经济利益,忽视产品的品质,最终成为短命企业。而只有那些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的企业,才能取得长期的源源不断的效益。

3.“工匠精神”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技校学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目标,因此必须重视企业的人才需求。绝大部分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都青睐德才兼备的员工。笔者学校毕业生的实例证明,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学生更受企业欢迎,在职业这个大舞台上,有更大的施展空间。这些优秀毕业生激励着学弟学妹们上技工院校的决心。这样技工院校才能以就业促进招生,生源才能源源不断,并且更加优秀。

4.“工匠精神”是学生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工匠精神”对一个从业者的个人职业生涯至关重要。职业是职业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作为准职业人的技校学生应该具备优秀的职业精神,锤炼自己的“工匠精神”,在自己的从业之路上才能走得更远。

三、将“工匠精神”融入技工教育的全过程

技工院校培养的是技能人才,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传承者。技工院校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并探索如何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设置、实践教育、德育教育和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结合起来,通过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不但认同职业活动中需要“工匠精神”,还在实际生活中主动践行“工匠精神”。

1.引导学生树立技能报国的理想

高铁首席研磨师宁允展从铁路技校被挑选出来,成为第一位学习380A型列车转向架研磨技术的中国人,他对技术的精准把握让日本专家都由衷地赞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技校学生应该立足于现实,不能为自己没能上理想的高中而觉得低人一等。技校生只要专注于提高自身素质,在最基层的岗位上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将“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课堂相联系

职业道德规范中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其实就是“工匠精神”中的锲而不舍、专心致志、淡泊宁静、严谨求实、一丝不苟、追求极致、艺无止境、推陈出新、勇攀高峰。只有具备这种品质,技校学生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书写技能报国的优秀篇章。“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不再把自己的工作当成赚钱和养家糊口的工具,要从内心多一份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坚守、对产品的责任,追求卓越、注重细节;真正把客户当做上帝,给客户最佳的体验;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态度融入每一个细节。”

3.将“工匠精神”渗透于学生的专业课学习

专业课学习不仅仅是教授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兼顾到专业特点和学生以后所从事的职业的特点。在专业实训课上,教师要要求学生以成品的标准去衡量自己的产品,而不是总停留在“半成品”上。通过这种实践教育,历练学生的“匠心”。事实证明,将“工匠精神”渗透于专业课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可以让学生对以后所从事的工种专业多一份认识、多一份准备。

四、“工匠精神”——技工教育的灵魂

“工匠精神”的提出,使得技工教育有了“灵魂”,那是一种崇尚劳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敬业守信、成才报国的追求,也是支撑从“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和“精品制造”的精神力量源泉。

央视热播的《大国工匠》的片首语写道:“他们耐心专注,咫尺匠心,诠释极致追求;他们锲而不舍,身体力行,传承匠人精神;他们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打磨中国制造。他们是劳动者,一念执著,一生坚守。”这不但是对片中人物的赞扬,也是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了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中国当代工匠品质所做出的精准表述。看到这些,人们在自豪的同时感受到更多的是责任,应让“工匠精神”作为技工教育的灵魂,成为接受技工教育的学生所努力追求的一种崇高境界,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为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人才。作为工匠培养摇篮的技工学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编写.工匠精神读本[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青海省冶金工业技工学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