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对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启发
作者:余东东 徐灿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8年第11期
[摘 要] 工匠精神是一种工作态度,是职业道德、工作能力、职业素养的体现。重视“工匠精神式”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发展与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而职业教育阶段是学生理解、掌握、贯彻工匠精神的关键时期。职业院校应借鉴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作用,将工匠精神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正视当前工匠精神融入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策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启发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056-02
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下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将工匠精神融入基础教育,鼓励组织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大型企业、产业园区周边试点建设普职融通的综合高中。
2018年“两会”,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朱永新提到要设立“大国工匠奖”,发展职业教育,培育大国工匠。借鉴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精粹之处,反思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及方式,有效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历史使命感和大国责任感。 近年来,工匠精神屡次被提及,反映出当今中国需要培养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社会人才。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不仅十分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且对人才价值观的塑造也大力支持。工匠精神的融入对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概念
“工匠之祖”墨子所创的墨家学派提倡以工匠为务,实干兴邦。“工匠”一词广受尊崇,且只有精于技艺、巧于动手的人才可称为“工匠”,他们除了热爱自己的职业外,还具有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专注一事的精神。
“中国精造之父”聂圣哲首提工匠精神,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工匠精神包含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几方面的内容。工匠精神要求从业者高度重视工作细节,全身心投入其中,对职业有敬畏与热爱之情,行事坚守工匠气节风骨,但也能容纳异新,敢追求突破与革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现在人们视野是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这个词再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这代表着政府对“工匠”给予的厚望。新常态下,从“中国制造”迈到“中国创造”,需培养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内涵应是一种专注和耐心的坚守精神,更是一种严谨和负责的敬业精神,还是一种追求极致和超越事功的体验精神。
总之,工匠精神是中国根深蒂固的文化,应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塑人准则,成为每个“工匠”内省和创新的专业精神境界,应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二、培养传统工匠精神对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借鉴价值
我国古代工匠对待工作严谨求精,他们的工匠精神不仅展现在对产品精心打磨,追求精致精造,同时吸收融合再创新,创造新产品。以工匠精神培养人才,甚至可以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可见,精益求精、创新不断的工匠精神,对我们职业教育的兴盛发展、社会的进步十分重要。
(一)有利于挖掘人生价值
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活动可以反映出人生的价值。现代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向善性,树立职业自豪感和敬业观。学生所从事的职业活动,要求其将所学知识最大化融入实践操作,并从岗位上理解劳动光荣,获取成功的快乐,挖掘自身的人生价值,培养“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敬业观,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使命感。
(二)有利于锻造职业道德
就个体而言,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助于彰显个人优良品质,从而顺利与外界进行联系并开展各项工作,为实现自身人生的理想埋下伏笔。因此,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应受“匠心匠艺”的环境熏陶,以激励其将工匠精神的内涵自觉转化为自己的职业守则。将工匠精神的灵魂融入学生的思想观念,塑造其拥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三)有利于培养职业素养
新常态下,政府和社会都在呼唤“工匠精神式”人才,可见现代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时不仅要灌输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更要借鉴工匠精神的精华和作用。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将工匠精神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不单是“技术技人”,更渴望“匠心匠人”。通过开展“匠人匠心”式的优质课程,学生探索工匠精神的“根”与“魂”,并利用工匠精神中的向善性去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及对工作岗位的热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有利于稳定就业情况
2018年7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确定下半年的整体基调时,稳定就业处于显著位置。职教人才应服务社会,其就业问题不可避免。而拥有工匠精神的职教人才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明确的价值观、敬业观,他们的职业忠诚度更高,更受社会的认可,在就业的时候能够增强其竞争力和增加机会,获得用人单位的喜爱。 三、当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工匠精神融入存在的问题
当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工匠精神的融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开设工匠精神的相关课程,弘扬工匠精神的同时,促进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培养学生有针对性地成为高质量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利于其长远发展。
但很多学生对待工作大多是应付式完成,并不享受、重视所从事的工作,说明他们自身没有意识,甚至没有掌握工匠精神的内涵。不可否认,很多职业院校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培养出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技能操作熟练,但同时也存在职业荣誉感不强、工作态度不端正等问题。
现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真正意义上的工匠精神存在较大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缺乏相应的监控与管理。因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当今多数职业院校专业年年扩招,但提供给学生的实训岗位有限,导致学生学习分散,工匠精神难以融入。再者,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是有限的,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接受过工匠精神的培养。因此,学生很难在与真正的工匠接触的“黄金学习”阶段实现工匠精神教育目标。(2)缺乏弹性学习制度安排。当今职业院校采取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学生需进入企业完成实习。然而企业很多岗位的工作强调的是持续性和周期性,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工作不连贯,所以企业往往难以安排较为核心、重要的工作给实习学生,导致校企合力培养人才计划实施艰难。纵观当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难发现此类职业素养的培养还需要用具体的培养措施去完善。 四、现代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一)重视基础课程地位,促进工匠精神融入教学过程
当前,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吸收知识的方式仍以基础课程学习为主。在职教课程教学中结合不同的专业特色,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专业课程教师要组成教学团队,打造“匠心匠艺”类优质课程,将工匠精神融入“学、考、用”三位一体,促使学生吸收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等职业精神,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 (二)重视实训操作环节,强化工匠精神的启蒙作用
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专业实训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主流形式。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过程,而且将其内化成学生的内在品质,更需要不断的、长期的培养。在职业教育人才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养的过程中,只有学生真正接纳、感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才能将工匠精神融入自身信念,贯彻于工作行动中。因此,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要好好把握实训操作阶段,将工匠精神与实训相结合,做到实训教学中给予职教学生工匠精神方面的启蒙。 (三)重视人才培养方式,创造培养工匠精神的基础条件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近年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人才拥有工匠精神的主要方式之一。虽然多数职业院校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但这种模拟环境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难以真正领会到工匠精神。因此,应加快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打通工匠精神培养通道,使工匠精神充分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有效促进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
(四)重视“双师型”师资建设,助力工匠精神榜样作用
“双师型”教师本就是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其符合工匠精神的内涵要求,并能很好地传授于学生。因此,“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的拓宽有助于发挥工匠精神的榜样作用。中高职院校可加大力度引进“双师型”教师人才,还可聘请企业工匠担任兼职教师,作为“双师型”人才的有力补充。简言之,要加强学校、企业、社会三方联系,共同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职教人才。
(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工匠精神的熏陶功能
多渠道营建充满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发扬和传播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职业院校应注重“软”文化建设,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建立学生社团等方式弘扬工匠精神,如,举办“我向大国工匠学精神”主题班会;开展“工匠学习”周;建立“匠心社”,定期开展活动等,充分利用校园隐性资源,发挥工匠精神的熏陶作用。 五、总结与展望
在21世纪的社会结构中,人才已成为竞争的资本。高素质人才稀缺,导致社会渴望“工匠精神式”人才。从教育本身来看,教育是工匠之魂,有必要将传统工匠精神根植于人才培养;对社会文明来说,有必要重塑工匠精神的地位,制订符合中国社会需要的人才素养标准。提倡工匠精神,呼吁大国工匠,是中国根深蒂固的文化,更是我国职业教育塑人的不变灵魂。 参考文献:
[1]曹顺妮.工匠精神:开启中国精造时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倪卫涛.职业教育要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J].江南论坛,2016(6). [3]杨力,陈焕章.我国工匠精神研究述评[J].成人教育,2018,38(4):57-6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6(7):72-75. ◎编辑 马燕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