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2022-12-29 来源:客趣旅游网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表述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狩(shîu)猎 荫(yīn)蔽 险象迭(diã)生 一抔(pïu)黄土 B.倔(juã)强 脑髓(suǐ) 锲(qì)而不舍 张惶(huáng)失措 C.砭(biān)骨 嘻(xī)闹 鞠躬尽瘁(cuì) 断壁残垣(yuán) D.篡(cuàn)夺 祈(qí)祷 玲珑剔(tī)透 引颈受戮(lù)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逆流而上)阻绝。(郦道元《三峡》) .B.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形体、身体)。(刘禹锡《陋室铭》) .C.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清水)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D.阡陌交通(田间小路),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

3.下列语句的复句关系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与其在实验室里进行化学变化,不如在社会起革命变化。(选择复句) B.要是被人惹恼了,松鼠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假设复句) C.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茴香豆。(条件复句)

D.我们谈的“俭以养德”当然不是诸葛亮时代的封建道德,而是当今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美德。(并列复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由于全社会厉行节约之风,对高端餐饮企业和星级酒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B.学习制作凤冠,不仅要有一种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更要看对这种传统技艺有没有兴趣。 C.除了《金华味道》销量不错外,新华书店其他类似书籍的销售情况并不乐观。 D.沙金兰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负责市区约70多万人饮水安全的重要任务。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人们为什么偏爱竹?有一种解释是,“为植物中最高尚之品,虚心,直节,”所谓未曾出土便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

B.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自行建造的国产化商业核电站——秦山第二核电厂的2号机组反应堆首次临界试验获得成功,将于年内并网发电。

C.网路技术对艺术传统的冲击不容忽视,对新艺术形式的催生已初露端倪。人们不得不思考,高科技的发展将导致艺术的沉沦?还是会迎来新时代的文艺复兴?

D.各种非法添加剂仍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环节屡禁不止。客气地说, 是生产经营者普遍缺乏法制意识、质量安全意识,不客气地说,是缺德。 6.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是( )(2分)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B.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蒹葭》

C.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 二、(8分,每小题2分)

阅读《那树》中的节选文字,完成7-10题。

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__a__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经过速成的新建筑物衬托,绿得很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任他依然绿着。 ......

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l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__b_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再多言。与树为邻的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气,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气喘病。伐树的工人什么也没听见,树缓缓倾斜时,④他们只发现一件事:原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见地上也碎叶,叶上的每一平方公分仍绿。绿世界的残存者已不复存,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缓缓的,路面上染着旭辉;缓缓的,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她们戴着斗笠,包着手臂,是树的亲戚。扫到树根,她们围年轮站定,看着那一圈又一圈的风雨图,估计根有多大,能分裂多少斤木柴。一个她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__c__一条细细的黑河。她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她甚至说,有几个蚂蚁像苍蝇一般大。她一面说,一面用扫帚画出大移民的路线,汽车轮胎几次将队伍切成数段,但秩序豪不紊乱。对着几个睁大眼睛了的同伴,她表现了乡村女子特殊的丰富见闻。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告诉体内的寄居者。于是小而坚韧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离巢时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匝,表示了依依不舍。这是那个乡下来的清道妇说的。这就是落幕了,她们来参加了树的葬礼。 两星期后,根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成陷阱,切段所有的静脉动脉。时间仍是在夜间,这一夜无星无月,黑得像一块仙草冰,他们带着利斧和美制的十字镐来,带工作灯来,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汗水赶过了预算数,有人怀疑已死为朽之木还能顽抗。在陷阱未填平之前,车辆改道,几个以违规为乐的摩托车骑士跌进去,抬进医院。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②,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___d_死。

7.对文中abcd处依次应填词语判断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轧 呻吟 排成 闷 B.轧 叫喊 流成 压 C.碾 呻吟 流成 闷 D.碾 叫喊 排成 压

8.对选文画横线语句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句写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迅猛,暗示了大树的悲惨结局。 B.句以诗化的语言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受。 C.句描写了大树惨遭砍杀,表达了作者的痛恨悲哀之情。

D.④句写出了大树被砍伐后给人们带来的益处,侧面显示了交通专家的远见卓识。 9.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描述了那树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它的献身精神。 B.作者怀着敬意来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字里行间带着深情。 C.文章结尾在“平淡”中隐隐地透出一种悲哀、幽怨和愤恨的情绪。 D.本文借大树的故事,表达了对人生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沉重感慨。 10.对全文的思路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按大树生命历程的顺序叙事,以描写和抒情为主。

B.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那树”真实的灵性,给人以沉重的悲剧感。

C.以第二人称客观地叙述那树的故事,表情达意节制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长。 D.选文以议论结尾,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三、(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节选文字,完成11-13题。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1.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分析:这里的引号表示着重论述。

B.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

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分析:分号表示词语之间的并列关系。

C.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分析:这里的问号表示反问,意思是这样的人并不少。

D.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分析:省略号表示还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 12.对文章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句中“中国人”指广大中国人民。

B.“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了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民族的中流砥柱。

C.“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现在我们并不缺少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D.文中“自欺欺人的脂粉”指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13.选出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的第1、2两段,鲁迅先生揭示出了敌方的论据和论点,为作者的批驳树了靶子。 B.文章的3至5段,作者用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来驳倒敌论。 C.文章的6至8段,作者在批驳敌方的基础上摆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观点的正确。

D.鲁迅在文章中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是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他们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不会失掉自信力。 四、(6分,每小题2分)

阅读《小石潭记》中的节选文字,完成14-16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几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4.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2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B.全石以为底 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D.皆若空游无所依 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15.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潭中鱼/可百许头 C.皆若空/游无所依 D.其岸/势犬牙差互

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四、(8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7-20题。 (一)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韶裘,千骑卷平同。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7.在词中作者运用冯唐的典故,用意是( ) A.希望君王听从己见,废除新法。 B.希望君王能重新启用他,赋予大任。 C.希望运用冯唐的力量,让打猎更顺利。 D.希望君王能够将冯唐派遣至己处。 18.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开头三句, 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 上片中“千骑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 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粗犷、豪放;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婉约、纤柔。 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亲射虎,看孙郎”。作者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 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表达了词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 20.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绘了出猎的壮阔场面。 B.“酒酣胸胆尚开张”等三句刻画了词人以酒壮胆,口吐狂言的醉态。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达了词人渴望摆脱政治窘境,为国效力的心情。 D.“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入下表中: 1 2 3 4 11 12 13 14 5 15 6 16 7 17 8 18 9 19 10 20 第Ⅱ卷(共80分)

六、21、(一)古诗文默写填空。(6分,每空1分)

(1)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不畏奸佞、推行新法的决心,显示了高瞻远瞩的气概。 22、填写下面的歇后语。 (1)孔明斩魏延—— (2)司马昭之心---- (3)擀面杖吹火----

23、阅读下面这则新闻,回答后面的问题。(共4分)

本报讯 人民网联合搜狐网、新浪网等门户网站近日联合发布当前“最具价值的20个汉字”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最具价值的前10个汉字分别为:德、信、孝、诚、善、仁、和、礼、义、道。第11至第20个汉字分别为:爱、正、公、法、廉、智、理、忠、学、敬。

在征集过程中,受访者围绕“德”字发表了很多看法。大家普遍认为“德”是做人的根本,古人强调“为政以德”“以德服人”,现在我们仍讲“德才兼备”“立德树人”。同时,受访者对当前社会道德现状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如何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国民道德水平,值得我们思考、探索。“信”字排在第二位,表明公众对当前社会上“诚信危机”的关注与忧虑,以及对建立新信用体系的期待。

(1)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答: 。 (2)请你就排在第三位的“孝”字谈谈自己的看法。(2分)

七、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4-27题)

看松庵记 宋濂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

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①,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②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 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注]①九节筇(qiïng):一种竹杖。②唶(jiâ):赞叹。 2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采之可茹 茹:_________ ②皆竞秀献状 秀:__________

③被鹤氅衣 被:__________ ④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 狎:___________ 2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3分)

(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3分)

2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一组是:( )(2分) ①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②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③嘉树帖帖地上如荠 ④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⑤日歌吟万松间 ⑥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A.①③④ B.②③⑤ C. ①④⑥ D. ②⑤⑥

27.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而得名。它景色优美,引人入胜。 B.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

C.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想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舍命名为“看宋庵”。

D.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

树一样坚持操守。

八、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8-31题。(14分)

附 耳 细 说

毕淑敏

韩国的古书,说过一个小故事。

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来我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由此想到人,想到孩子,想到青年。

无论多么聪明的牛,都不会比一个发育健全的人,哪怕是稍明事理的儿童,更敏感和智慧。对照那个对牛的心理体贴入微的农夫,世上做成人做领导做有权评判他人的人,是不是经常在表扬或批评的瞬间,忽略了一份对心灵的抚慰? 父母常常以为小孩子是没有或是缺乏自尊心的。随意地大声呵斥他们,为了一点小小的过错,唠叨不止。不管是什么场合,有什么人在场,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全然不理会小小的孩子是否承受得了。以为只要是良药,再苦涩,孩子也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吞下去。孩子越痛苦,越说明对这次教育的印象深刻,越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力。这样的父母,实在是想错了。

能够约束人们不再重蹈覆辙的唯一缰绳,是内省的自尊和自制。它的本质是一种对自己的珍惜和对他人的敬重,是对社会公有法则的遵守与服从。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在无穷的心理折磨中丧失了尊严,无论他今后所受的教育如何专业,心理的阴暗和残缺都很难弥补,人格将潜伏下巨大危机。

人们常常以为只有批评才需要注重场合,若是表扬,在任何时机任何情形下都是适宜的。这也是一个误区。

批评就像是冰水,表扬好比是热敷,彼此的温度不相同,但都是疗伤治痛的手段。批评往往能使我们清醒,凛然一振,深刻地反省自己的过失,迸发挺进的激奋。表扬则像温暖宜人的沐浴,使人血脉贲张,意气风发,勃兴向上的豪情。 但如果是在公众场合的批评和表扬,除了对直接对象的鞭挞和鼓励,还会涉及同时聆听的他人的反应。更不消说领导者常用的策略往往是这样:对个别人的批评一般也是对大家的批评,对某个人的表扬更是对大多数人的无言鞭策。至于做父母的,当着自家的孩子,频频提到别人孩子的品行作为,无论批评还是表扬,再幼稚的孩子也都晓得,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沙射影。

批评和表扬永远是双刃剑。使用得好,犀利无比,斩出一条通达的道路。使用得当,我们快速向前;使用不当,就可能伤了自己也伤了他人,滴下一串串淋漓的鲜血。

我想,对于孩子来说,凡是隶属天分的那一部分,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不必过多地拘泥于此。就像玫瑰花的艳丽和小草的柔弱,都有浓重的不可抵挡的天意蕴藏其中,无论其个体如何努力,可改变的幅度不会很大,甚至丝毫无补。玫瑰花绝不会变成绿色,小草也永无芬芳。

人也一样。我们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特质,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比如相貌,比如身高,比如气力的大小,比如智商的高低……在这一范畴里,都大可不必过多地表扬或批评。夸奖这个孩子是如何美丽,那个又是如何聪明,不但无助于他人有的放矢地学习,把别人的优点化为自己的长处,反倒会使没有受表扬的孩子滋生出满腔的怨怼,使那受表扬的衍生出莫名的

优越。批评也是一样,奚落这个孩子笨,嘲笑那个孩子傻,他们自己无法选择换一副大脑或是神经,只会使他们悲观丧气,也许从此自暴自弃。旁的孩子在这种批评中无端地得了傲视他人的资本,便可能沾沾自喜起来,松懈了努力。 批评和表扬的主要驰骋疆域,应该是人们的力量可以抵达的范围和深度。它们是评价态度的标尺而不是鉴定天资的分光镜。我们可以批评孩子的懒散,而不应当指责孩子的智力。我们可以表扬女孩把手帕洗得很洁净,而不宜夸奖她的服装高贵。我们可以批语临阵脱逃者的怯懦无能,却不要影射先天的多病与体弱。我们可以表扬经过锻炼的强壮机敏,却不必太在意得自遗传的高大与威猛……

不宜的批评与表扬,如同太冷的冰水和太热的蒸汽,都会对我们的精神造成破坏。孩子和年轻人的皮肤与心灵,更为精巧和细腻。他们自我修复的能力还不够顽强,如果伤害太深,会留下终生难复的印迹,每到阴雨天便阵阵作痛。遗下的疤痕,侵犯了人生的光彩与美丽。 山野中的一个农夫,对他的牛,都倾注了那样的淳厚的爱心。人比牛更加敏感,因此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让我们学会附在耳边,轻轻地说……

28.文章开篇引述韩国古书上的小故事,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何作用?(2分)

29.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和所用的艺术手法。

(1)能够约束人们不再重蹈覆辙的唯一缰绳,是内省的自尊和自制。(2分)

(2)批评和表扬的主要驰骋疆域,应该是人们的力量可以抵达的范围和深度。(2分)

30.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附耳细说”的理解。(4分)

31.文章最后说:“山野中的一个农夫,对他的牛,都倾注了那样的淳厚的爱心。人比牛更加敏感,因此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让我们学会附在耳边,轻轻地说„„”请结合本文,谈谈这一段文字对你的启发。(4分)

32.作文(40分)

阅读下面的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

然开悟了自性的般若。

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才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错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走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阳光温暖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室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要求:请从小诗中引出话题,自拟题目。围绕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一、

1、D(A.荫yīn—yìn B.锲qì—qiâ 惶—皇 C.嘻—嬉) 2、D 3、C 4、C 5、B 6.C 二、7、C 8、D 9、A 10、B

三、11、B(可先看分析的内容,再看原句来判断分析的正误。B分析有误,分号用于并列句子之间,而不用于并列词语之间。)

12、D(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与文中内容比照。D错,D句是文章结尾段中的句子,照应了文章第一段,所说的“自欺欺人的脂粉”应该是作者在本文中重点批判的失掉了自信力而一昧“求神拜佛”的人。)

13、C(根据本题各项内容,判断文章的结构层次与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与文中内容比照。C项中所说“道理论证”不确切,为只是方法之一,六至八段中还用了摆事实的方法,即第七段内容。)

四、14、D 15、B 16、C 五、17、B 18、B 19、C 20、B 六、21、(1)随风直到夜郎西 (2)山回路转不见君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2、(1)借刀杀人 (2)路人皆知(3)一窍不通

23、(1)示例:门户网站联合发布当前“最具价值的20个汉字”调查结构(2分,意思对即可)

(2)示例: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今时代“孝”这一美德仍然需要发扬光大。(2分,言之成理即可)

24、①吃 ②秀美③.通“披”,穿着④ 接近

25、(1)章三益具有济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

(2)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

26、C【解析】②是说薜萝,③只说是嘉树,⑤说的是章三益。

27、B【解析】原文中只说“兼之可琴可奕、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前面两亭并未提及。

28、从对畜类的评说,引申到对人的评说,从而引出“心灵的抚慰”这一论题。

29、(1)“约束人们不再重蹈覆辙的唯一缰绳”运用了比喻手法,强调人在认识到自己的过失而重塑自己的过程中,需要拥有个人的尊严,同时自觉地尊重他人,遵守、服从社会公有法则。本句意在说明内因的关键作用。

(2)“驰骋疆域”运用了比拟手法。批评和表扬的目的都是促人上进,它应当控制在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有所进步的范围之内。本句为批评和表扬的广度、深度划定了界标。 30、文章主要阐述批评和表扬的适度问题,说明尊重被教育者的尊严的重要性。“附耳细说”,属于人们交往的“亲密距离”,形象地涵盖了本文的主旨。

31、农夫对牛倾注淳厚的爱心,是为了不伤及牛的自尊;而对人进行批评或表扬时,更应该以不伤及人的自尊为前提,故而需要“附耳细说”。“附耳细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我们需要“学会”。 32、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