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 醒来时只听见窗外一片鸟鸣啁啾。 回想起昨夜好像下过雨又刮过风, 庭院石阶上一定铺满缤纷的落花。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清晨。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2)不觉: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
(3)闻啼鸟:听到小鸟的鸣叫声;闻,听到;啼,鸣叫。 (4)夜来:夜里。 【点评】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作者】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盛唐时期的诗人。他四十岁时曾赴京城长安考进士,结果没考上,便回到家乡襄阳,隐居在鹿门山。他的性格孤傲,终身为做官,以作诗自得其乐。孟浩然漫游过东南各地,写了许多山水田园诗,把唐代的山水田园诗创作推向顶峰,在当时很有名气,连大诗人李白和杜甫也都很推崇他的山水田园诗。
1
这段时间,因为要备战模拟考试,班级里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仿佛做不完的作业让许多同学都变得无精打采,像霜打了的茄子。
今天下午的语文课上,语文老师轻快地走进教室,扫视了讲台下的我们一眼,笑容可掬地说:“把语文书收起来吧!今天,我们来一场古诗词大赛。” “古诗词大赛?”同学们在座位上窃窃私语起来,教室里响起了低低的议论声。“安静,不要聒噪!”语文老师拍了一下桌子,同学们立刻安静下来望着她,眼中带着几分期待。
“规则就是,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字,你们举手说出包含这个字的古诗词。要求是古代诗词,也就是清朝以及之前的,民国时期以后的不算,”老师清晰地讲解了规则,“现在按照座位排布,把我们班同学分成四组。按照顺序从一到四组一次回答。在10秒钟内,如果没有人举手,就算弃权。”
比赛开始了,同学们都摩拳擦掌。黑板上的字是“人”,第一组的厉旭举手说道:“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老师点点头,在黑板上第一组的记分板下画了一笔。“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人有悲欢离合。”“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起初各个小组都不甘示弱,举手发言。可好景不长,很快我们的“储备”就面临危机,已经开始有小组弃权了。
轮到第四组,李沐风说:“人间正道是沧桑。”老师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这是毛主席的诗词,也是句好诗,可惜不符合标准。”终于,大家挖空心思也想不出什么相关的诗句了,不禁面面相觑。教室里的空气仿佛静止了,老师笑了笑,道:“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啊呀,还有这句……”几位同学懊恼地叹息着。
在热烈又紧张的气氛中,一堂课也走向了尾声。老师看看黑板上的统计记录,宣布第三组拔得头筹,又笑着问:“怎么样,是不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们都连连点头。
这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让我们在紧张的复习阶段放松了心情,又寓教于乐,复习巩固了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更重要的是,我深切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意义,平时多积累古诗词,考试作文时就不会搜肠刮肚无话可说了。 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
2
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下面是关于惊蛰的古诗词的内容,欢迎阅读! 惊蛰 吴藕汀
杏花村酒寄千程,佳果满前莫问名。 惊蛰未闻雷出地,丰收有望看春耕。 春晴泛舟
作者:陆游 朝代:宋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郊庙歌辞·五郊乐章·青郊迎神 作者:不详 朝代:无
缇幕移候,青郊启蛰。淑景迟迟,和风习习。 璧玉宵备,旌旄曙立。张乐以迎,帝神其入。 游景仁东园
作者:苏辙 朝代:宋
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高人静无事,颇怪春来迟。 肩舆出东郊,轻裘试朝曦。百草招生意,乔松解寒姿, 尺书招友生,冠盖溢通逵。人生瞬息间,幸此休暇时。 浊酒论浮蚁,嘉蔬荐柔荑。春来莫嫌早,春去恐莫追。 公卿多王事,田野遂我私。松筠自拥蔽,里巷得游嬉。 邻家并侯伯,朱门掩芳菲。畦花被锦绣,庭桧森旌旗。 华堂绚金碧,叠观凝烟霏。仿佛象宫禁,萧条远喧卑。 徐行日一至,何异已有之。都城闭门早,众客纷将归。 垂杨返照下,归骑红尘飞。但卜永日欢,未与清夜期。 人散众嚣绝,庭空星斗垂。安眠万物外,高世良在兹。 水龙吟 寿族父瑞堂是日惊蛰
3
作者:吴存 朝代:元
今朝蛰户初开,一声雷唤苍龙起。 吾宗仙猛,当年乘此,遨游人世。 玉颊银须,胡麻饭饱,九霞觞醉。
爱青青门外,万丝杨柳,都捻作,长生缕。 七十三年闲眼,阅人间几多兴废。 酸碱嚼破,如今翻觉,淡中有味。 总把余年,载松长竹,种兰培桂。 待与翁同看,上元甲子,太平春霁。 惊蛰后雪访徐孟坚不遇坐待甚久 作者:曹彦约 朝代:宋 忽忽弄明珠,纷纷拥塞酥。 都忘春老大,复作冷工夫。 甲拆迟先达,芳菲约后图。 兴来还兴尽,呵手复须臾。 惊蛰后雪作未已阴之湖庄 作者:曹彦约 朝代:宋
甲拆多应满药栏,跨缧心已拂轻鞍。 正疑阴因仍飞雪,岂有春中却沍寒。 启蛰候虫犹自闭,向阳梅子自能酸。 误成严冷非天意,说与人心作好看。 惊蛰日雷
作者:仇远 朝代:宋
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 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 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 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
今日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
4
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下面是有关惊蛰的古诗词的内容,欢迎阅读! 一、韦应物爱民思田里
公元783年的秋天,47岁的韦应物辞别长安,途经洛阳,由水路乘船,历汴梁、睢阳(商丘),过宿州,沿运河经符离、盱眙,迤逦两千里,出任滁州刺史。 在任职期间,看到春耕时节田家辛勤劳苦的场景,目睹黎民的凄楚与悲哀,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田园诗。 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诗人感慨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终日忙碌于农活,却无隔夜粮,劳役无休歇。想到俸禄来自赋税,不由深感惭愧。 那“一雷惊蛰始”的'名句,表面上是在写节气,实则烘托内心的震撼。 二、白公巴城四面春
公元818年春,白居易从江西九江(江州)启程,一扫“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的忧郁,溯江而上过三峡,就任忠州(今忠县)刺史。 他以兼济之心造福一方,留下许多亲民爱民的故事和百余首传诵至今的忠州诗,似一轮皓月悬于忠州历史的星空。
忠县白公祠与洛阳唐少傅白公墓祠齐名,是我国仅有的两座白公祠之一。忠县白公祠临长江依山而建,俯瞰江山,气势恢宏。
经过白居易两载春风化雨,忠州不再是“竞春无人来”的炎瘴湿卑地。 元和十五年(820年)春,白居易踏青在外,莺飞草长,心旷神怡,对忠州惊蛰风物的热爱溢于诗里行间: 闻雷
5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三、范镇都中春意迟
北宋翰林学士范镇(字景仁),著述甚丰,曾参与修编《新唐书》,史学界有“三范修史”的佳话,三范指范镇、范祖禹、范冲,均为成都华阳县(今双流县)人。
范景仁与同乡苏洵交情颇深,他比苏洵大一岁,比东坡大三十岁,十分欣赏三苏的才华,体恤备至。
苏东坡刚做官没多久,父亲苏洵在开封去世,他要和苏辙一起将父亲的灵柩送回四川老家安葬。当时交通不便,从开封到眉山居然要走整整一年,途中路费短缺,又是范镇慷慨解囊,提供帮助。
熙宁十年(1077)春,苏辙得知哥哥苏轼由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河申府(今山西永济西)来京述职的消息,便和范镇出迎,双方在澶(今河南濮阳)、淮(今山东鄄城)间相遇。
谁知到了陈桥驿,突然接到皇帝的诏命:苏轼改知徐州,不许进京。俨然把苏轼当成罪官或什么危险人物。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兄弟俩一时不知所措,幸有范镇请他们暂时寓居于自己的东郊园林。
范景仁住在城南,城东则有别墅“东园”。由于远离京城的政治核心区和商业繁华地段,故而环境幽雅,苏轼和弟弟苏辙每次进京述职,一直借住在范镇家。 范镇死后,苏东坡在挽词中写道:“高斋留寓宿,旅食正萧然。”意思是感谢范镇留宿的情谊。苏辙则将游景仁东园之行详细记述: 游景仁东园(节选) 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 高人静无事,颇怪春来迟。 肩舆出东郊,轻裘试朝曦。 百草招生意,乔松解寒姿。 尺书招友生,冠盖溢通逵。
6
人生瞬息间,幸此休暇时。
惊蛰刚过,草木却依然酣睡,好像春雷并没有把他们叫醒。今年的春为何这样姗姗来迟?词中赞美春意不疾不徐,如舒缓的轻音乐,洋溢着丝丝缕缕的醇美气息,展现出超然于世外的情怀。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