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提要]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情况一直不容乐观。就学校层面来看,这与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实际适应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以及所学专业不对口、自身择业观念错位等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的诸多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对策,十分必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所谓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获得工作的能力。而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就业力不单单是指狭义的毕业生所具备的实现就业的能力,还应该包括保持工作、更换工作以及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它不仅是毕业生短期的求职就业能力,更是一个社会人长期的职业发展能力。说到底,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应聘能力等诸多素养。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学生眼高手低,职业素质低下。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仅68%,较上年降低2个百分点,放弃求职人数也创新高。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对企业的薪资、福利待遇要求过高,对学校教授的课程设置不满意,掌握不牢固的问题。学生群体在校期间的逃课、旷课情况也屡见不鲜;其次,目前已就业学生在企业流动率高,无长期职业规划可言;最后,社会就业缺口大,与就业人数成反比。社会上巨大的人才需求与屡创新低的就业率反比极大。一方面众多岗位急需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无数的往、应届毕业生倾诉着找工作的艰辛。
普遍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评估自我、确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和内容、选择需要采取的方式和途径四个步骤。然而,高职学生情况却是在校课程往往是5个学期的,也就是两年半在校,半年顶岗实习与论文设计。如若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心放在高年级,必定影响高职学生专业实训与实习。为此,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将第一、第二年的内容浓缩,并在第二课堂、班团会中有所涉及。整体职业生涯规划的重心应放在第二年,指导学生针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课程找准定位,做好求职面试技巧与简历制作训练。目前,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处于脱节状态,高职院校学生往往通过选修相关辅助课程、讲座的途径完成就业指导课程的全面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无主动性、积极性;教师面对几百人的大课堂也只能蜻蜓点水,大幅带过。这样一来,学生无法掌握适合自身就业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辅导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平时交心谈心的工作,更容易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挖掘自身优势,培养就业能力。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虽掌握着多数学生的思想动向,但往往由于辅导员代课的制约和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培训,不能完成系统的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工作。所以笔者认为,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应从以下四方面进行:
一、培育非认知技能,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人们常说:“学校是一个‘小社会’,社会是一所‘大学校’”,但实际上两者在运行规则、群体心理和文化形态等诸多方面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得社会阅历尚浅的高职毕业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理想化和片面化。不少刚毕业的高职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企业最为看重的高职毕业生“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沟通协调能力”往往成为其就业中的“短板”。这表明,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等,非认知技能的培育问题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首先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却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操守教育,而且也要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在高职教育中,传授知识、技能很重要,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更重要。同时,学技术、长知识也是学会做人和做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把教育高职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放在首位,教学生学会做人是高等职业教育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强职业精神、协作精神和诚信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为高职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其次要深化社会实践教学。高职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进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周期,融入到企业文化氛围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丰富的社会实践是高职毕业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而且通过社会实践,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二、加强引导和教育,形成正确的择业心态
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时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良的择业心理,突出表现在期望过高、定位不够合理,高职毕业生在薪酬预期、就业地域、企业规模等通常都会出现高估的情况,这也是目前国内外所有研究都获得的一致的研究结论。这种脱离现实的择业观容易导致与社会需求的失调。一些学生盲目攀比,造成多头应聘、毁约不去,既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就业,也往往给学校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广大高职毕业生应当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首先,引导学生准确定位。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要求,提高把握就业机会的能力,避免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其次,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寻求就业。很多毕业生把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资源上,一些毕业生则期待依靠学校解决就业问题。当前我国已经实现了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高职毕业生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就业的途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