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扬州慢 教学设计

2020-07-09 来源:客趣旅游网


《扬州慢》教学设计

一、导入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在这水木清华的城市,度过了他们艺术上的黄金时代。有一个时期,扬州在人们的心目中,简直是一所人间乐园。唐·张祜《纵游淮南》里曾说“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二、作者介绍

姜 夔(1155-1221),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三、背景介绍

扬州是一座历史名城,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曰的荒凉,追忆昔曰的繁华,以寄托对扬州昔曰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曰山河残破的哀思。

四、文体介绍

扬州慢,词牌名,是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的自度曲,而以此调创作的词中最著名的就是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五、词前小序

【译文】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 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

1

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 离>的悲凉意蕴。

【赏析】小序交代了词写作的具体时间——“淳熙丙申(1176)至日(冬至)”、动机 ——“感慨今昔”以及千岩老人的评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词人初 到扬州,从城外到城内,所见所闻一派萧瑟景象,触景伤怀,“感慨今昔,因自度 此曲”。

【补充】①《黍离》,《诗经·王风》篇名,为悼惜周室衰微而作。

②千岩老人,萧德藻晚年寓居湖州时自己起的号。萧德藻,字东夫。福建闽清人, 南京著名诗人。他,今天已很少为人所知,但在当时却赫赫有名, 他的诗名甚至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相比。

六、内容解析

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

【译文】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稍微停留,这是最 初的路程。

【赏析】宋时在淮扬一带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左地区的 著名都会,故称淮左名都。竹西,是扬州的名胜。说明过去扬州是繁华的,令人 向往的。所以作者路过此处,自然要“解鞍少驻初程”。开头就点出“名都”、“佳 处”,给下文写扬州今日的破败荒凉起反衬作用。 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译文】 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

【赏析】这是写进城后的所见所想。唐代诗人杜牧用“春风十里扬州路”象征昔日的繁华, 而今日却变成“荠麦青青”,如此萧条冷落。上下两句,今昔对照鲜明,突出了今 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 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

【译文】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 兵。

【分析】前一句扬州破坏的原因,后两句写战乱的惨状,那屡遭兵火摧残的古树是战火地 遗迹和见证,似乎在向人们控诉对战争的厌恶之情。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 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 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

2

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此处作者成功地运用了移情的手法。 4、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译文】黄昏时候,凄清的号角声随着凛冽的寒风飘过,回荡在荒凉的空城之上,令人不 胜沉痛之感。

【分析】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街垂千步柳。 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 厉,不由人不生感慨。“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 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 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 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5、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译文】像唐代诗人杜牧那样才华横溢,如果今日重到扬州,一定会为之大吃一惊。因为 昔日扬州的繁华已荡然无存。

【赏析】这个“惊”字暗联上片景物,带动下片抒情。 6、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译文】如今要是杜郎再来,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 “豆蔻词”了。

【赏析】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 “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衬托,有时比直抒胸臆、感 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7、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译文】 二十四桥仍然还在,桥下水波荡漾,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

【赏析】当年杜牧曾写过:“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反映了扬州二十四桥的 热闹景象。而今呢?桥虽在,时已非,水波、冷月,寂然无声。这真是“物是人 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无限痛惜之情,溢于言表。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 谓冷暖。但词人移情于物,刻画了一个疏淡清冷、凄寂萧条的意境:一轮凄冷的 孤月悄然无声地倒映在动荡的水波之中。词所写却是冷月浸在冬至日的水里,寂 静无声,何等冷清。通过对比反衬,把“黍离之悲”渲染的愈加浓烈。 8、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3

【赏析】 时值隆冬,芍药当然未抽蕊开花。但作者想象到“扬州芍药甲天下”,将来芍药 盛开的时节,有谁来欣赏呢?这结局,宛如百感交集,一声长叹,把伤今怀古之 情推向高潮。

七、诗文结构

所见: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 波心荡、冷月无声、红药

名都 所闻:清角吹寒 空城 所感:重到须惊,难赋深情 今昔对比 虚实结合 黍离之悲

八、艺术手法

1、今昔对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以前扬州的景象与“尽荠麦青青”现在扬州的景象形成对比。

2、虚实结合:“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为虚,其它为实。 3、情景交融:

4、借典抒情:“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5、移情(拟人):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6、以动写静: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