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旧石器考古热点探讨
人类起源研究的简要回顾
1856年在德国尼安德(Neander) 山谷发现了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是当时已知最早的人类,其年代不超过距今10 万年。1891年在印
尼发现了爪哇猿人化石,但没有发现石器与之共存。由于当时人类学界普遍认为古猿只有进化到能够制造工具才算变成了人,因此爪哇猿人是否是人类的问题争论了近40 年。1929年在中国店发现猿人头盖骨并在1931年确认了与之伴存的石器和用火的遗迹,基本解决了争论40年的爪哇猿人是人是猿的问题,把人类历史的记录提前到大约50万年前。1959年在坦桑尼亚的奥都威峡谷发现了175万年前的石器和“东非人包氏种”(Zinjanthropus boisei)头骨。1960年在同一峡谷大约19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能人头骨破片,于是一般
认为那些175万年前的石器更可能是这种早期人类制造的。人类历史又得到延伸。60年代发现黑猩猩也能制造工具,说明制造工具不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因此这种能力不宜作为区分人和猿的界标。人类学界改而采用两腿直立行走作为人类最初的独有特征,这样南方古猿被纳入人类围。70年代在埃塞俄比亚发现了南方古猿阿法种(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将人类的历史记录延长到300多万年。1994年报道了新发现的440万年前的
南方古猿始祖种(Australopithecus ramidus)(次年改为地猿始祖种Ardipithecus ramidus)人类历史记录再次得到延长。2000年在肯尼亚Baringo地区的Turgen 山区
又发现了一批距今6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其中一根股骨的形态显示能直立行走。这些被称为“千禧人”的古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原始人图根种(Orrorin tugenensis)”。至此,人类的最早化石记录达到600 万年前。
迄今在非洲已经发现了大量 200-400 万前的人类化石,而在非洲以外还没有发现早于2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因此人类学界普遍认为人类发源于非洲。早先认为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大约在100万年前。90年代在格鲁吉亚发现170 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和爪哇 Mojokerto 类化石地点测得的 181 万年前的的新年代数据使人们认为早期人类在大约200万年前开始走出非洲。
目前国际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1)早期人类是否起源于非洲及早期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2)现代智人的起源。在这两个领域中国古人类研究都可能对之做出较大的贡献。尤其在现代人起源方面是我国最可能做出重大贡献所在。在时间上从这个热点向前追溯与人类何时走出非洲这个热点相衔接,就是早期人类走出非洲到达中国后的经历,也就是人类在东亚这个地区进化的过程,正是我国古人类学应该特别关注而且潜力最大的的领域。
主要问题:
1)研究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有何意义?
2)旧石器考古学在探讨早期人类起源和现代人类起源方面能够扮演什么角色?
3) 中国更新世古人类在行为模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4)旧石器考古学还能在学术领域取得哪些突破?
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的意义:
1)基础科学的一个主要领域:人类起源仍是科学界未被破解的重大谜团之一
2)现实意义:正确认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3)人类的活动已经被列入地球环境改变的重要外力因素;
4)科学普及与教育意义
举例:
1)人是从鱼进化来的? 《自然》杂志报道中国境生活在距今3.9亿年前的肯氏鱼化石上发现了陆生脊椎动物鼻孔进化的过程,表明包括人类在的陆生脊椎动物是在3.6亿年前从硬骨鱼类中的肉鳍鱼类分化而来的。
2)人鸡共祖?
中美鸡基因组研究重大突破:鸡有约60%的基因与人类相同, 3.1亿年前鸡人同祖!
3)这一次真的找到了祖先?
2004年《科学》公布,在西班牙发现了一具1300万年前的新猿类化石,很可能是现在所有巨型猿类和人类共同的祖先。
4)【网易科技讯】德科学家发现:人类进化和超新星爆炸有关 ?
在人类开始直立行走时期超新星爆炸所产生的射线导致了气候的变化,从而促成了人
类的进化。
科学家并未确定宇宙射线会否对气候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但他们指出非洲的气候在280万年前确实开始变得更加干旱,而原始人类早期进化的许多重大事件和非洲气候的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5)俄国科学家研究:人类是基因病变的产物!
最近俄罗斯科学家发表研究结论,认为当初人猿相揖别是因为部分古猿的遗传基因发生病变,导致这支古猿向人类的方向进化,而基因正常的古猿发展成为今天的猿类。
人类是偶然的、基因病变的产物,而非必然的万物之灵!
什么是人?工具的制造与使用者?还是语言的拥有者?
60年代以前,古人类学界一般以能否制造工具作为划分人与古猿的界限。
研究发现:制造工具不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其他一些动物也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例如:
猩猩在使用工具;白秃鹫用石块砸开鸵鸟蛋;乌鸦用针刺捕捉虫子;海獭用石块砸开海蛎
语言:人类是唯一拥有语言的动物?
古人类学界已经放弃以制造工具能力或文化行为来区分古猿与最早的人,改而采用生物特征标志作为划分人与猿的界限:两腿直立行走
人类演化的主要阶段:
1 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600-130 MBP
2 能人(Homo habilis) 250-160 MBP
3 直立人(Homo erectus) 170- 20 MBP
4 智人(Homo sapiens)
早期智人(archaic H. sapiens) 20- 10 MBP
晚期智人(anatomically modern H. sapiens)
目前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集中在:最初人类起源、直立人起源与演化、现代人类起源与发展三个领域。在这三个热点领域中,考古学可以起怎样的作用?
人类远祖的起源:古人类学(体质)与分子生物学起主导作用;考古学是配角
黑猩猩与人类:基因96%相似
人类与现生大猿的系统关系 5.7Ma 7-8Ma 11.6Ma 14.4Ma
西班牙巴塞罗那1300万年前的古猿化石
古猿是如何转变成人的?
环境的改变,非洲茂密丛林的退缩和消失,迫使部分猿类从树上到地面,从而演化为人类
虽然在非洲、亚洲和欧洲发现了众多的古猿化石,但对这些古猿相互之间系统演化关系的研究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究竟哪一种古猿是人类和现生猿类的共同祖先,由猿向人的转化过程是如何发生的还不是很清楚。
人类演化的第一阶段 - 南方古猿
托迈人 700万年前 乍得
千僖人 600 万年前 肯尼亚
始祖种 440万年前 埃塞俄比亚
湖畔种 420-390万年前 肯尼亚
阿法种 360-290万年前 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
扁脸肯尼亚人 350 万年 肯尼亚
羚羊河种 350-300万年前 乍得
非洲种 300-230万年前 南非
埃塞俄比亚种 270-220万年前 埃塞俄比亚 肯尼亚
惊奇种 250万年前 埃塞俄比亚
包氏种 220-130万年前 坦桑尼亚
粗壮种 200-150万年前 南非
2001年7月米歇尔·贝鲁领导的法国—乍得联合考古队 在乍得朱拉卜沙漠发现的700万年前的头盖骨化石,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最近,《自然》发表了考古队的报告。
Toumai 在分类学上的正式名称为 Sahelanthropus tchadensis ,他可能是我们的直系祖先,但也可能不是。可以确定的只是,Toumai 支持灌木丛式的人类进化史模型,而否定梯级式模型。
乍得政府对这个发现极为重视,正在南非出席非盟组织首脑会议的代比总统提前回国,出席这个非同寻常的发布会。
在肯尼亚新发现的距今600 万年前的“千僖人(Millennium Man)”或原始人图根种(Orrorin tugenensis)
新发现的意义
这些化石的年代与分子生物学推断的人猿分别时间相吻合,并呈现人猿混合的镶嵌特征,是目前年代最古老的可能位于人猿分叉位置的化石成员
人猿最近的共同祖先生存时间比原来认为的要早,可能在700~ 600 万年前
习惯性直立行走作为一种运动方式有可能在人猿分别之前,或早在已经绝灭的古猿
目前发现的人猿最近的共同祖先化石和早期人类化石皆出土于非洲,非洲被普遍认
为是最初人类的发祥地
在肯尼亚新发现的距今350 万年前的扁脸肯尼亚人(Kenyanthropus platuops)
1974 年发现于埃塞俄比亚距今 320 万年前的南方古猿阿法种“露西”骨架。这是迄今发现最完整的南方古猿遗骸
直立人的研究热点
▪ 非洲直立人向欧、亚扩散的时间
▪ 欧亚地区直立人独立演化的可能性
▪ 直立人与后期智人的关系
▪ 直立人的行为特点
▪ 东西方文化差异
近10年来发现的重要直立人化石
▪ Dmanisi, 格鲁吉亚 距今170万年
▪ Ceprano, 意大利 距今 80 万年
▪ Atapuerca, 西班牙 距今 78 万年
▪ Daka,埃塞俄比亚 距今100 万年
▪ 中国汤山, 距今 35-58 万年
▪ 爪哇直立人的年代 距今 180 万年
直立人化石的分布
直立人的扩散
▪ 传统观点认为直立人走出非洲的时间不早于 170
万年前。但日益增多的证据显示直立人走出非洲
的时间比原来想象的要早;
▪ 以往认为直立人的生存年代在距今 170-20 万年
前。新的年代数据显示东亚直立人可能一直生存
到距今 5.3-2.7万年前;
▪ 有人提出取消直立人,将其并入智人;东亚直立
人是演化的旁支,不是现代人的祖先。
印尼”矮人”-弗洛里斯人化石及复原图:《科学》2004年度十大成果之一
非洲直立人向亚洲扩散的时间
▪ 在 Dmanisi、 爪哇、元谋发现距今170万年前的直立人化石
▪ 在中国人字洞、龙骨坡发现距今200万年左右的石制品
繁昌人字洞遗址出土200多万年前的石器
在巫山龙骨坡发现的化石和石制品,年代可能近200万年。
对“人类化石”的属性存在争议。
2001年《自然》刊登了小长梁年代的论文
2004年《自然》又刊登了马圈沟年代的论文
马圈沟和小长梁发现目前东北亚最早的文化遗存,是探讨直立人向该地区扩散的时间、路线和过程的重要材料。
最早的用火证据 用火是人类早期的一项重要技术发明。在南非Swartkrans洞穴和肯尼亚Chesowanja遗址出土距今100-150万年前的人类用火遗迹;在中国元谋、匼河等遗址也曾被报道发现早更新世用火遗迹。这些证据未被认可,但学术界认为人类在很早的时期就懂得了用火,并以此驱赶猛兽、温暖住处、辅助狩猎和加工食物。
考古学家在以色列 Gesher Benot Ya-aqov遗址现场发掘出79万年前用火遗迹
关于店的用火证据
• 历史:用火遗迹的发现与确认
• 挑战:Evidence for the use of fire at Zhoukoudian; Geological analysis damps ancient Chinese fires (Science Vol. 281, 10 July 1998)
• 应对:新的研究的弊端;对过去证据与结论的重新审视;新的工作
关于直立人的狩猎行为
• Man,the Hunter
• Woman, the Gatherer
• Early hominid, the Scavenger
Human, the Runner
比较解剖学研究发现人类在 200 万年前已经具有了长跑的能力。长跑能力是人类特有的,是高度进化的结果 ,比直立行走更有进化意义
东西方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差别:有、无?为什么?
造成非洲与欧亚直立人文化行为差异的可能解释
▪ 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早于手斧技术的出现
▪ 在直立人形成之前人类就已经向欧亚扩散
▪ 奥杜威于与阿舍利手斧技术在非洲的并存提示
当时存在两个文化类型的人群。生存竞争导致
奥杜威人群向非洲以外扩散;
▪ 环境适应:原料、熊猫-竹子、相对隔离
▪ 非洲和非洲以外的手斧类石器文化可能是各自独立发展的
莫维斯线假说(Movius Line)
容 解释 争论
一些学者,尤其是中国学者,极力想将莫维斯线擦掉。
观点:
• 中国在、洛南和丹江口地区发现一定数量的手斧。虽然大多地点的地层和年代不很清楚,但中国存在旧石器时代的手斧是勿庸置疑的。因而以手斧为标志为莫维斯线立界,是不能成立的。
• 但中国的手斧在数量上和形态、技术上与阿舍利手斧、莫斯特手斧有较大的差别。
• 以勒瓦娄哇技术的有无为尺度,东亚与非洲和欧亚大陆西部在旧石器文化面貌上有明显的不同。
• 差异是无可否定的。问题是如何解释。
特点鲜明的中国旧石器文化传统成因
• 文化边缘论
• 竹器主角论
• 环境决定论
• 原料决定论
• 技术隔代失传论
• 热点丛林过滤论
考古学阐释:三万年以前中国古人类在生物进化与适应行为方面的特点
连续性:石器类型与技术一脉相承:直立人 智人体质上连续进化
稳定性:石器文化与技术的高度稳定:行为方面未出现大的变化
因地制宜性和与环境的和谐性:对生存环境的选择:近水、向阳、易取石器原料、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平原-山地过渡地带;对大自然进行攫取的大型尖刃工具不发达;除许家窑遗址外,很少出现大量、过度捕杀猎物的场面。
高频迁徙性:与大自然保持和谐、进行浅程度开发的一个结果是经常迁徙移动,以寻找利用新的资源。表现在中国南、北区域文化圈文化遗存的高度雷同性以及(除店等少数遗址外)大多遗址文化堆积薄、人类连续占据的时间短。维持这种方式的一个前提是人口密度低,很少发生地盘、资源之争。
这种行为方式也增强了古人类群体对多变波动的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即总是迁移到最适宜的地方生存,从而可以不必强迫在技术和文化方面发生重大适应性调整
务实性:就地取材、不刻意寻找优质材料、对工具只进行简单的加工、不追求规化和美学效果、直接使用未加工的石片等现象说明文化的创作者采取十分务实、简便的生产、生活策略。
灵活机动性:猿人用砸击法开发脉石英;三峡晚更新世人类用摔碰法开发圆滚、扁平的卵石
进取性:表现在对劣质石器原料困难的克服、石器生产技术的日臻完善
例证: 店第1地点-第15地点剥片技术的进步
古人类学热点:现代人类的起源
现代人是指解剖结构特征达到现代人围的智人成员。一般认为,大多数的晚期智人化石在解剖特征上与现代人已基本相同,被称为解剖学上的现代人(anatomically modern humans);
人类远祖与近祖的起源:泛泛而谈的人类起源是 古猿向人类的演化过程;现代人起源是指化石人类向现代人类的转变过程
非生产性的工艺装饰品、彩色岩画、壁画和石刻图案在世界各地广泛出现。
德国发现距今35000年前的象牙笛子,长19 cm: 世界最早的乐器?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首次出现确定无疑的人类构筑的居住遗迹。这些建筑遗迹包括柱洞、排列有序的石块、猛犸象和其它大型哺乳动物的骨骼、工具和用具,以及火塘等。
万寿岩船帆洞遗址(距今约2.4~2.7万年)
现代人起源的两个主要学说
1 多地区起源说(直接演化说或系统说)
2 单一地区起源说(替代说或非洲起源说)
非洲起源说的主要容
1 具有现代人解剖特征的人类最早出现在非洲,来自非洲的早期现代人向世界各地扩散取代了当地的直立人或早期智人,成为世界各地现代人的直接祖先;
2 来自非洲的早期现代人向世界各地扩散过程中几乎没有与当地居民发生融合或基因交流;
3 非洲以外的现代人与当地的直立人或早期智人之间没有形态或遗传上的连续性,由远古智人向现代人转变的过渡类型只存在于非洲地区。
非洲起源说的证据
1 化石证据
2 年代测定
3 遗传学证据
Omo I 头骨化、Omo II 头骨化石
埃塞俄比亚 Omo 人类化石新的年代测定
20世纪70年代发现于埃塞俄比亚南部 Omo 地区 Kibish 地点的人类化石当时年代定为12万年前,被认为是非洲最早的早期现代人之一。
最近新的年代测定结果显示 Omo 头骨化石的年代为距今19.5 万年。据此有学者提出,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在距今20万年就已经在非洲形成,为现代人非洲起源说提供了新的证据。
遗传学证据和假说
• 1987美国学者通过对世界各地女性线粒体 DNA 研究,提出现代人类是于20~10万年前由非洲的一个女性繁衍下来的——夏娃理论诞生;
• 以后分子生物学家对男性 Y 染色体研究,得出近似的结论;
非洲起源说模式图
非洲起源说或取代说
多地区起源说的主要容
1 世界各地的现代人是由当地的早期智人甚至直立人演化而来的
2 地区连续性特征及过渡类型的存在
3 基因交流的作用
4 现代人种特征起源于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
多地区起源说
热点课题:现代中国人起源与演化
近三十多年中不断有外国学者提出东亚直立人(以猿人为代表)是人类进化的绝灭旁支,不在现代人祖先之列
中国学者金力等通过对东亚人类基因(Y染色体)的研究,支持西方学者的结论,认为现代中国人是在距今10~5万年间经西亚到南亚、东南亚,然后由南向北迁入的
考古学证据:
10-5万年前中国古人类化石和考古遗存稀少
为解决已有人类与新移民之间的关系,金力等提出:当新人类到来的时候,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原有的人类因末次冰期的恶劣气候而灭绝,于是新移民进入无人之境。
中国古人类学家认为东亚古人类是 连续演化的
中国人类化石有一系列共同特征;
中国直立人与智人之间有形态镶嵌;
中国与外界之间有基因交流。
中国人类化石有一系列共同特征
1 颜面部扁平
2 鼻梁扁塌
3 上面部相对较短
4 眼眶长方形
5 眼眶外下缘圆钝
6 额骨与上颌骨、鼻骨之间的骨缝水平
7 颊部骨骼下缘弯曲
8 门齿呈铲形等
这些特征虽然在境外也有表现,但是出现频率远不如中国高,更难看到这类特征中的许多项集中表现在同一个头骨上
中国直立人与智人之间有形态镶嵌
直立人的个别特征可见于少数智人头骨
粗的眉脊:见于大荔等头骨
角圆枕:见于大荔,资阳,穿洞的头骨
枕部角状转折:见于大荔,金牛山的头骨
眼眶后很缩狭:见于马坝的头骨
厚的颅骨:见于大荔,许家窑的头骨
矢状脊:见于大荔,马坝头骨,但变得较弱
智人的个别特征可见于个别直立人头骨
远古中国与外界之间有基因交流
中国个别头骨有与中国其他头骨不同,但在欧洲尼安德特人中却是常见的特征:
1 圆形的眼眶:见于马坝头骨
2 枕骨馒头状隆起:见于柳江,资阳,头骨
3 眼眶与鼻腔间的隆起:见于大荔头骨
4 上颌骨颧突低起点(?):见于公王岭
5 鼻梁高耸(?):见于郧县
中国人类演化新假说
中国人类化石有许多共同特征,直立人和智人之间有形态镶嵌,表明中国古人类是连续进化的,少量头骨有个别的常见于欧洲却罕见于中国的特征最合理的解释是:它们是东
西方基因交流的证据。据此吴新智院士最近提出了关于中国人类演化的新假说:“连续进化附带杂交”。
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的环境证据
黄土-古土壤系列和洞穴沉积研究表明在末次冰期期间即使在中国北方也不存在使人类灭绝的极端气候条件;在全球的层面上,末次冰期并不比前几次冰期寒冷;
末次冰期时中国并未发生大规模动物灭绝事件,北方的许多大型动物延续到更新世晚期,甚至全新世:披毛犀、猛犸象;
人类是比其他动物更高智商的动物,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能够用火,能缝制衣服,能够选择和改造居住场所。
中国人类连续进化的文化证据
从繁昌人字洞200多万年前的石器到山顶洞、三峡地区2~1万年前的石器,具有一脉
相承的特点
就地取材,不刻意寻找、开采优质原料;
剥制石片的方法:锤击法与砸击法,缺失对
软锤技术、间接技术和压制技术的常规应用
不预制石核,不修理台面;
基本类型组合: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
浅程度加工,缺乏程序化,形态变异大,规性不强
对距今10-5万年考古遗存“少”的可能解释:年代测定问题
中国南、北方旧石器“主文化”传统一直保持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更新世晚期)并延伸到新石器时代(全新世)
三峡兴隆洞发现距今15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和原始“艺术品”
晚更新世晚期确有外来人群或文化的进入,不过不是发生在6-5万年前,而是3-2.5万年前;不是来自南方,而是北方和西北方
水洞沟遗址出土的精美石器
水洞沟遗址发掘出土的装饰品
在晚更新世晚期外来人群和文化对传统人群和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导致新的技术和工业的产生,但并没有取代原有的主流人群及其文化,而是二者共同繁衍、交融出现代中国人乃至东亚人及其文化
思考题:
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未来在哪些方面有新的学科生长点?
在哪些领域可能取得重大的学术创新和突破?
1. 人类在从动物大类中分化出来的过程中文化与社会行为所起的作用及其方式
2. 特点鲜明的中国旧石器文化成因
3. 更系统、更高精度的区域文化演化序列的建立;
4. 中国古人类行为与技术发展与特定环境的耦合关系的界定(多学科交叉研究)
5. 更新世中国人类行为模式的建立
6. 古人类对原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倾向与程度;对居址的改造、利用和聚落的
特点、成因研究
7. 更新世人类生存行为对生态环境的改造与影响(狩猎-采集对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生
物种类的选择和影响、用火对环境的破坏作用、砍伐树木对植被的可能破坏等)
——人类行为是影响地球环境的重要外部营力)
8. 更新世东西方人类迁徙(欧亚间、亚美间)、交流和种群属性的文化界定;
9. 东亚现代人类起源研究 (体质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分子生物学三足鼎立)
10. 多元、多彩的华夏古文明孕育的机制和过程探索(旧-新石器时代的过渡/中国文明探源的延伸)
结语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漫长的阶段(99.99%)。在这数百万年间,我们的祖先退去了体毛,演变成现代人类灵巧的身躯;隐去了粗壮突起的眉脊而发育出充满智慧的大脑;从茹毛饮血变为讲究烹饪美食,由动物类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变成万物的主宰,从局部区域扩散到整个地球村。他们用双脚直立地迈出的第一步虽然步履蹒跚,却是现代人类驾汽车驰骋、乘宇宙飞船翱翔的肇始;他们用粗糙的双手制作的石器虽然简单粗笨,却已孕育了现代锋尖利刃、挖掘机和车床的技术元素。
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任务就是将我们祖先所遗留的古老材料和信息发掘出来,复原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揭示人类进化的动因,探索人类演化的规律和趋势,使现代人类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去,把握自己的现在,规划好自己的未来。
作为旧石器考古工作者,这是我们必须做好的,也是唯有我们才能做到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