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自由的时代里,波普艺术成功的让艺术走进大众的生活,将艺术拉下圣坛,传统的价值观与文化形态被抛弃,艺术运动瞬间迸发出从未有过的激情,活力四射的波普现象装点了20世纪的艺术史,在他混杂的艺术表现形式伴带随而来的是人们永远谈不完的话题,从先锋到媚俗,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无论怎样,经过半个世纪的洗礼,它的艺术精神已经根植在普通大众的文化生活中,渗透在各个文化层面,在流行文化风气弥漫社会各角落的时代里,我们有必要重新研究20世纪中叶的西方波普艺术运动,从它的文化现象与发展轨迹中可以得到一些对当下文化发展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波普艺术 艺术运动 校园文化
20世纪60年代美国风行了波普艺术,这场艺术运动的发端源于对抽象表现主义的批判与质疑,在这个自由的时代里,波普艺术成功的让艺术走进大众的生活,将艺术拉下圣坛,传统的价值观与文化形态被抛弃,艺术运动瞬间迸发出从未有过的激情,活力四射的波普现象装点了20世纪的艺术史,在他混杂的艺术表现形式伴带随而来的是人们永远谈不完的话题,从先锋到媚俗,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无论怎样,经过半个世纪的洗礼,它的艺术精神已经根植在普通大众的文化生活中,渗透在各个文化层面,在流行文化风气弥漫社会各角落的时代里,我们有必要重新研究20世纪中叶的西方波普艺术运动,从它的文化现象与发展轨迹中可以得到一些对当下文化发展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一、波普艺术与流行文化
二十世纪波普运动的闪耀光芒照亮了整个西方艺术界,它源于欧洲,在美国得以发扬光大,波普艺术(Pop Art)的英文Pop or popular是民众或流行的意思,Art是指艺术。
在此运动发生以前,大众的审美意识有别于传统的艺术审美,艺术品是珍贵的、是精英文化。“民众、流行”与“艺术”可以说不能并置的,高雅与低俗,精英与通俗的不相容。二战后,伴随着美国经济的繁荣发达,科技的创新日新月异,一批前所未见的新产品刺激着消费大众,电视机让人们的文化消费视野从剧院转移到客厅,电视广告诱惑着人们的欲望,可口可乐、玛丽莲梦露成为美国青年追求的新文化符号。消费文化成为主导,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发生变化,生活方式一改从前,应接不暇的大众传媒对商业文化和价值观念推波助澜,原有的艺术环境已经改变,原有的社会形态在发生裂变,原有的艺术观念不能再满足现有的时尚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流行文化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成为人们跨进艺术门槛的铺路石,流行文化成为主流文化。谈及艺术就不能跳过流行文化,谈及创作就不能逃避现有的生活形态。终于Pop Art以青年人的姿态,自豪的、热情的屹立在艺术殿堂里,并开创了新的艺术形式。这一时期的艺术家,最为著名的有:擅长利用流行符号、明星头像创作的安迪.霍沃尔;利用漫画做题材,运用印刷机喷点做效果的罗伊.利希滕斯坦;利用综合材料将废弃物品粘贴组合,利用集成的方式呈现艺术创作的罗伯特.劳森伯格;将拼贴与实物等并置,展现美国时代风气的汤姆.韦瑟尔曼……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我们大致对20世纪的波普艺术的特色进行如下描述:
1、对身边生活的发现与关注,成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
2、对艺术表现的探索与创新,造就时代偶像般的艺术家。
3、对大众文化的讽喻与反思,开拓艺术创造的可能空间。
4、对主观意愿的宣泄与感受,增添现代生活的感性体验。
纵观这一时期的艺术现象,不难发现,“通俗文化与当时的商品丰裕社会以及人们追求
享乐心理不谋而合,大众在觉得热闹、好看、刺激、过瘾的文化享受过程中顺理成章接纳了新生事物——流行文化。当非主流转变为主流时,流行文化便名正言顺的转正了,为波普艺术的到来搭好舞台”1因此,流行的视觉资源成为波普艺术家们应用的媒介,报纸、明星、漫画都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英国波普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的《到底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迷人》的拼贴画,在伦敦“这就是明天”的展览中吸引人们的眼球,媒体的图像开始在作为独立的符号被艺术家应用于创作,汉密尔顿在1957年为波普艺术做了概念总结,其中的关键词是:通俗、短暂、年轻、可消费、有刺激性……美国波普艺术家利希滕斯坦则概括它为:把商业化的题材用于绘画就是波普艺术。2因为波普艺术把最常见的事物,最习以为常的消费品拿来创作,新鲜的手法充满奇幻感,因此它成为年轻人宣泄自己,表达情绪的流行方式,可以说,波普艺术因为艺术平民化的倡导,使人人都参与进这场艺术运动中,人们解除了对艺术原有的认知束缚,不再把艺术视为高雅的文化享受,彰显大众传播文化里的自己,表达新社会形态下的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主流。因为波普运动与消费文化紧密相连,它的发展充满活力和生命力,为许多先锋艺术、各领域的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从先锋到媚俗——中国的波普运动
波普运动疯狂的席卷美国,在主流文化的驱动下,诞生了一批优秀前卫的波普艺术家,他们敏锐的观察周遭的环境,触发内心强烈的表达欲望,他们的艺术作品史无前例的将大众日常生活用品奉为创作的法宝。我国最早接触西方波普风格是在1985年,正值“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一展览被称为“85新潮美术”。王广义的《黑色理性——病理分析》、《毛泽东——红格1号》、《毛泽东——红格2号》、耿建翌的油画《理发2号——1985年夏季的第一个光头》等都是当时极具表现力的新艺术作品形象,被看做是极具影响力的波普艺术作品。1985年在举办青年美展的同年,美国波普艺术家劳
1 2
倪志琪 黄艳华,《流行的艺术与艺术的流行——20世纪60年代的波普运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王端云,《20世纪美国美术》,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申柏格在中国美术馆做展览,但西方优秀的波普艺术家的展览并没有给当时的中国艺术界带来深刻的认识,这个展览没有火,原因是中国艺术家对波普艺术的缺乏系统严谨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它与西方的大众文化、消费社会的文化语境的紧密结合,我们只把这些艺术作品当做是西方后现代艺术的样式片段,对波普艺术的“反艺术”的特质也没有领悟。所以,在我国红尘滚滚的波普艺术发展到后期,出现了另一种状况,有些艺术作品具有新颖的艺术形式,往往缺乏真正意义的当代精神,作品表现极具媚俗的倾向,也可以说是人文精神的一种缺失,社会开始碎片化,新的艺术作品开始使用多媒体等形式作为外衣媚俗。这种现象看似前卫,其实艺术作品的内涵却被无形中庸俗化。波普艺术的核心价值逐渐被空洞哗众取宠的新艺术形式掏空和曲解。有批评家认为当代艺术应该是有批判性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消费文化带来取悦消费者的艺术形式,艺术开始商业妥协,奉承着喜欢欢腾热闹的消费者,波普艺术和新媒体的使用,不能因为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而消弱艺术的人文精神与实验性,否则艺术作品只能成为媚俗的、空洞的装模作样的时尚把戏。在艺术精神上,膨胀的消费社会的价值观、信息媒体的娱乐化、人文和历史意识的断裂状况不断被充斥,这些真实地影响着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求知的年轻人们,影响他们的社会认知和生活方式,也传递到他们的创作内容中。
另外,艺术市场的急功近利的商业化,市场的炒作,很大程度上误导了部分新兴阶层和年轻一代艺术家的价值判断。毋庸置疑,新的混乱的局面风生水起,必然导致对当代艺术判断的简单化和曲解化,只要怪就是前卫艺术,应该知道当代艺术重要的是一种前卫的精神性和非主流态度,而不是哗众取宠是形式。
对中西艺术的知识体系的把握不深必然引来表面的模仿和浮华,真正的艺术语言渐渐迷失了创造力。不难想象,“伪艺术”很有可能成为主流艺术。
三、校园流行文化的现状
就我校学生对流行时尚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态度来看一般具有以下特质:
1、对流行元素信息掌握迅速,并持欢迎态度。
2、我校教师大多是一线的班主任,对学生学习与生活接触频繁,较准确的能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几届的学生观察开来,学生普遍认可流行时尚,对时下的流行信息掌握内容及其丰富。
3、微博的有效传播,让流行信息零距离
4、就现在的学生情况来看,微信、微博成为必备的信息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一栏当下的流行信息,而一年级学生在杭州湾生活学习,最主要的信息交流工具就是这些媒体平台,他比较没有其他工作的压力,有更集中的关注流行时尚的趋势。大二的学生学业压力比较大,但压力产生反弹的信息渴求,成为校园文化活动中成为主力军,对流行时尚仍然趋之若鹜。大三、大四的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增强,只是关注的情绪过多,但疯狂追随的趋势递减。
5、对流行文化的选择充满个性与主张
6、在“中国好声音”红遍中国,学生几乎见面就问“你喜欢谁”,喜欢谁成了群里的指向标,话题就在这些明星间不断蔓延,我校学生不缺乏的就是娱乐精神,他们喜欢新鲜事物,性格上的张扬得到学生的赞誉,从“明星效应”来看,喜欢自己喜欢的明星,选择哪位明星,变成自己表述自己主张的载体。对流行内容明显不健康,无益身心发展的还是不会得到主流的认可,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此还是有一定的自制力。
7、对流行时尚的文化反思不足
学生更关注的是热闹和有趣的现象不是文化的反思,对消费社会背景下的流行判断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在媚俗与高雅间的,往往不知道从何选择。在荒诞、戏剧性的流行文化的变迁中,人们的思想标新立异,迅速更迭,怎样引导学生冷静看待这一切呢?
四、西方波普艺术运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1、有必要开设西方二十世纪艺术史公开课程
二十世纪的西方艺术正处在一个大震荡、大发展的时代,人们接受诸多新的事物与现象,在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人文领域的变革与新观念的层出不穷是前所未有的,通过学习西方二十世纪艺术史一是可以普及艺术素养的教育,二是可以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感受到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里,人的内心的宣泄如何在艺术作品呈现,心灵怎样在幻化无常的偶然性中得到解放,正确认识在表象下的艺术追求与哲学思想,较为全面的了解西方艺术体系,这一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审美趣味如何分辨媚俗与高雅,在对“新的崇拜”中有冷静的观察。什么是肤浅的“拿来主义”,什么是自我标榜。
2、加强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
加强人本文化建设是教育的必然趋势,协调和谐、有效育人是校园文化追求的目标,人文景观,也可以成为文化景观,这一概念来自人们的精神需求,它是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在我校适当设置人文景观可以无形中增添艺术思想和审美标准的烙印,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3、以人为本,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和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探索未知领域是我们不断追求的卓越目标,19世纪美国哲学家拉尔夫·沃尔多埃墨森就曾经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师生是学校的主体,老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校园文化是师生最好的凝合剂,它是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是教育管理者探索的课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