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上作文课的
作者:黄莉萍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12期
不少语文老师害怕作文,怕指导作文,怕修改作文,怕评讲作文,我的感觉相反,我喜欢自己写作文,也喜欢上作文指导课。有人说我是个怪人。其实我一点都不怪,我喜欢上作文课是有前因后果的。
在我的脑海里一直珍藏着一幅美丽的图画:远看,一垄垄茶树连成绿色的丝绦,自下而上地蜿蜒;近听,密密麻麻的茶树下,如荫的草丛间,啁啾的虫鸟,自然界的天籁之音争相演奏,铿铿锵锵,不绝于耳。茶树间有人影晃动,细看,是些孩子,捉蛐蛐的,拿弹弓射鸟的,抓着枯枝当枪、棍棒当剑使的,见了我一愣,接着像兔子一样东躲西藏……这是我二十多年前回到母校上第一堂语文课前的情景,这里也是我临时的讲堂,是一个灵机一动的决策令我收获了这堂回味无穷、感慨一生的语文课。我不仅收拢了这些顽皮的孩子,还教给了他们关于茶的知识,让他们知道语文课还有这么有趣的上法,从此捕获了他们的心。这一改传统做法的一堂课,虽然受到了学校领导的批评,但收到教育效果却是出人意料的。
接着,我把茶园里上的这堂语文课以纪实形式写下来,读给孩子们听,他们触动很大,纷纷表态“再也不惹老师生气了”、“一定听话,好好学习”……看着之前还逃课、叛逆的孩子,现在脸上、眼睛里都溢满了笑意,我感到了那发自内心深处的诚意和快乐。以后的日子里,我没有再去茶园上课,每一堂课我都精心准备,但比较而言都不如茶园那堂课上得惬意、上得过瘾。我开始反思:我们的语文课究竟该怎么上?我们的语文老师究竟该怎么当?
通过较长时间的比较、分析、思考,我得出结论:茶园的那堂课生活趣味化,人文关怀浓厚,老师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时候机智与理智并用,有效地利用了课堂临时生发的动态资源,所以在当时情况下,那堂课应该是一种正确的选择。而在教室里上语文课,多半受到空间局限,视野不够开阔,环境不够宽裕,身心不够放松,所以收不到更好的效果。但是我们的语文课也不能全部把学生拉到茶园去上,我们怎么做才能让更多的课收到“茶园”般的神奇效果呢?惟有语文与生活接轨!生活处处是语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很好地表述了生活与语文的关系。
为了让我的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我尝试着把笼统的语文课分成多种类型,每周安排讲读课、阅读课、作文课、实践课。分课之后,学生非常高兴,丰富的课型使他们不再疲劳,对每种课都充满着期待。相比较,后三种更受欢迎。这些课中,我思考最多、最得意的应该是作文指导课。我认为学生只要能写好作文,他的所有能力都会随之提升,包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对作文指导,我做过各种尝试。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那次上完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我布置了课后的一个练习,要求学生搜集花木的象征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晚饭过后,我顺手拿起女儿的《少儿百科全书》,当看到“中国十大名花”时,我很欣喜,迅速记下了花名和相关诗句。当看到“花中西施”——杜鹃花时,我的脑海里顿时浮现出一幅感人的画面来。
那是十多年前在鄢家河中学时,我小腿骨折在家休息。中午时分,屋外传来窃窃私语,家人告知:学生看我来了。搀我来到客厅,见到客厅里堆满了杜鹃花儿,朵朵鲜艳,露珠欲滴,枝头上挂着自制的彩色卡片……门外,站满了学生,一张张沾了泥水的小脸和那充满了关切的眼神让人看了心疼。
想到这些,我心潮起伏:为什么十多年了,这幅画面还在脑海里不断闪现?于是提笔记下了这一美好的情感,题目叫做《杜鹃花开》。
第二天的语文课,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果然提到1986年全国评选的“十大名花”。不少孩子经验不足,只抄下花名,我借此机会给他们介绍与十大名花有关的名诗和传说,孩子们露出十分敬佩的目光。我乘机告诉他们学习语文不仅要做阅读做摘抄,还要善于抓住要点,以便让材料为我所用。这样大约花去二十多分钟,孩子们依旧兴奋。见火候已到,我问:这些花为什么会显得不凡不俗、富有情趣呢?答:因为人们赋予了它美好的思想和情感。我接着说:在老师的经历中也有一种花令我终生难忘,你们想不想听这个关于花的故事?
听说老师要讲故事,人头便攒动起来,眼睛充满了期待。我用饱满的情感读完了《杜鹃花开》。起先,全班一片沉默,我不禁哑然,不能引起共鸣?我不敢与台下对视。也许十二三岁的孩子太小,不能进入我的情感世界,我在心里不停地寻找着他们沉默的理由。可是,当我抬起头时,教室里突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从孩子们的眼中我看到了闪动的泪花。孩子们懂我! 我进一步问:老师的文章如何,谁来评价一下?一下子,全班都举手了。我点了那个叫邢愍的同学,她哭得最厉害,她说:太感人了。我问:什么地方感人?她说:文中您对学生所做的一切,还有,学生看望您时卡片上写的每一句话。我又点了几名同学,他们各自都说出了类似的看法,我再问:那么,记叙文是靠什么来打动人心?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靠真情实感。我问:谁能从写作技巧的角度谈谈老师运用了哪些技巧?起先有十几双手举起,接着是几十双。一个叫罗晴的男孩生怕我不点他,差点爬上了课桌。我点了他,还点了语文成绩较差的几位同学,他们有的说“引用了传说”,有的说“引用了诗歌”,还有的说“排比的运用有气势”,“比喻、拟人的运用很生动”等等。我不禁诧异起来,这些孩子哪像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孩子,他们侃侃而谈,对范文分析得头头是道,就像钻进了我的心里,多像小小的评论家,虽然评价的只是老师的一篇下水作文而已。
为了鼓励士气,我准备嘉奖全班。平时他们最盼望“无作业日”,可是当我大声宣布那天是“无作业日”时,全班像泄了气的皮球。嗓门儿特亮的金晶大声说:不!我们要写作业。为什么?全班同学一齐拖长声音:因为我们想写作文!我正诧异于孩子们举动的异常。那个写作能力很强的李梦菲没等我点她就文绉绉地说道:您的故事拨动了我们的情弦,您的习作打通了我们的思路,以后的太阳都会从西边出的噢。大家还都跟着边点头边“噢”了起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不能再说什么,因为这正是我想达到的目的,变不学为要学,变苦学为乐学。于是我布置了当天的作业:以某种花为线索或是作为某种情感的寄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篇幅不限。
第三天,我很早来到学校,迫不及待地将作文本收齐批阅。让我无比兴奋的是,这次全班同学的作文质量远远高于任何一次。其中,邢愍的《花语》、李浩的《又见荷花》、李梦菲的《野花儿开了》、王婉媛的《一束兰花,一份力量》等十多篇文章,篇篇文采飞扬,构思精巧,催人泪下。最让人惊讶的是喻妍,两天之后,又创作了一篇《意外的结尾》,三千多字的小说,情节感人,很显功力。这次作文的成功令我激动不已,同时也感慨万端,如果自己的每一次作文指导都这样得法,孩子们又怎么会厌恶写作呢?他们的写作能力又怎么会提不高?后来,我还尝试过很多的作文指导形式,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我对作文教学的摸索也渐成体系,赢得了专家的认可、同行的肯定,无论是校级课,还是省市以上公开课,我大多会选择作文指导课。在历年的考试中,所教学生最有优势的成绩是作文成绩,这为他们走向理想高中奠定了坚实的分数基石。我对文学的爱好,直接影响着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教学之余,观察学生、描写学生是我的一大乐事,细细算来我和学生见过面的散文已有一百多篇,诗歌十多首,书信二十几封,这不包括我在学生作业本上的那些长篇大论的沟通和交流的文字,这些文字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指导写作技法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2006年,我将自己的散文收录到散文集《桃花鱼》里,看到这本书的学生和家长都非常喜欢。已经毕业多年的一个学生说“这本书不仅适合学生读,还是家长教育子女的秘笈”,这个评价有些过高,但至少点出了书里面所关注的对象。如今,写得一手好文也成为很多学生坚守的梦想,他们不仅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也有不少人开始出书,他们都成长为省市有名的作家协会会员。
我坚信一个爱好写作的老师对学生写作所产生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而不愿意写作的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由于没有切身体会和感受,哪怕谈的头头是道,到底也只是纸上谈兵,难以切中肯綮。
语文老师的文学素养和创作才能也决定着语文课堂的人文高度。如果没有文学情怀浇灌,语文课堂会缺少很多趣味和生命的活力。虽然,我们语文老师身上背负着沉重的升学和生活压力,但我们既然选择了做语文老师,不妨就做一个写作型的老师,不动笔墨不读书,不写文章不教作文。
黄莉萍,湖北省宜昌市第十中学副校长。中国教师作家协会理事,宜昌市作家协会会员。宜昌名师。多次上省市级示范课,发表论文近百篇,著有散文集《桃花鱼》。长期专注作文教学,自成体系。本文编校:郑利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