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产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是由两组文义相关的对句所组成的联合体。其中,第一组称上联,第二组称下联。与骈文、格律诗词一样,对联也是我国汉文学所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
为什么说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特产呢?
1. 对联只有中华民族才有, 其它民族或国家如果有对联, 都是汉字写的, 也有对汉字对联进行模仿的, 如丽江的东巴文、楚雄的彝文、越南的越南文等。 2. 对联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东西, 历史悠久, 它的产生、发展和成熟, 没有受任何非汉族文化的影响, 不仅如此, 至今我们仍不能原汁原味地把它翻译出外文。
3. 对联是中国国学的一种, 是中国的国粹。
对联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原因有四:
1. 汉字是单音节方块字, 每个字都是一个独立结构, 一样大小, 便於对称排列, 加上有“平上去入”或者“阴阳上去”四声, 可以按抑扬顿挫安排, 读起来音调铿锵, 非常和谐。
2. 汉字书法非常独特, 有许多种书写风格, 写出来非常美观。 3. 对联长短不拘, 可以表达各种内容, 形式多样。
4. 对联用途广泛, 节日、开业、新春、乔迁、寿辰、名胜古迹、赠友人、祝贺、写实和婚丧礼嫁等等都可以写联, 也习惯写联。
关于中国最早的对联,有一种说法是,“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金陵琐记》、《解人颐》载有如下故事: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曾提倡全国人民除夕的时候在门上书贴春联。他甚至微服出宫进行督查,据说他检查到一户人家时,发现他门上没有对联,很不高兴,对方是以阉猪为业的,没有读过书,他就“御书”春联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从此,除夕书贴春联的习俗便流传下来。
还有一说,是说东晋的时候,有一年除夕王羲之在门上贴了几副联语,不料被酷爱其书法的人揭走。他灵机一动,又书贴了一副半截联语:“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因为不吉利嘛,所以没人揭去收藏。初一黎明,他将事先裁下的下半截联语接上,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有人据此以为书贴春联的习俗在东晋已经出现。
现在的人大多认为书贴春联之俗脱胎于古代的挂桃符之俗,故宋元人每将“春帖”与“桃符”混称;所谓桃符,是指用桃木削成长约二三尺、宽约四五寸的薄板,人们在桃木板上绘上神像以镇鬼驱邪。但神像的绘制是一项专门技能,自非一般人所能。既然桃木本身有镇鬼辟凶的功效,人们便省去绘神的程序,径
称桃木板为桃符。桃符的效能大小和久暂因树龄的长短而有不同,故以普通桃木制成的桃符须一年一换。又由于邪神恶鬼喜于岁末年首入户造孽,故更换桃符的时间在辞旧迎新之际。其后,人们开始在桃符上书写字数相同、平仄相协的吉语,以与新春年节的欢快氛围相映相和,书贴“春联”、“春帖”的习俗遂从中脱胎而出。宋王安石《除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明那时候的人过年有两件事必做,一是饮屠苏酒,一是用新桃换旧符。
现在比较公认的看法是,第一副对联应该是蜀后主孟昶(chang 第三声)于公元963年岁除日题在桃符板上的一副春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旧时的小孩子启蒙,除三字经,百家姓之外,有一本书是必读的,叫《声律启蒙》,是一本专门教授对对子的书,第一章是“东”字韵。“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对联的种类多,用途广泛
对联分类的标准可以有多种,实践中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对联的字数多少与句式结构,分成短联和长联。上下联皆由两个以上短句组成且字数较多的对联,称长联;上下联皆由一个短句组成的对联,称短联。一般来说,长联与短联在字数上并无绝对的界限。二是根据对联的内容和用途划分。从理论上看,这种划分更是难以严格而完全。依本人管见,大体上可分成春联、贺联、挽联、专门联四大类。
春联指的是用于春节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祝愿。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贺联,指的是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节庆联,以及其它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等。 贺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贺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
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庄严的。挽联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以上三种对联是运用得最广泛, 最具有群众性、民族性、传统性、时节性和实用性的。此外,可以将那些内容和用途比较专门的对联,笼而统之地归纳成
专门联这一类。
比如行业联、名胜联、带有某种特定题赠性质的题赠联,以及带有学术性质或文学创作性质的学术联等。当然,行业联、名胜联、题赠联、学术联等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
如佛教对联,可以看成是一种学术联,若是将其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也可以看成名胜联。
另外,根据对联的写作技巧或修辞手法,也可以将对联分成嵌字联、回文联、谜语联、 集句联、谐趣联等等。
正因为对联是我国在国粹,用途又那么广。那么作为初中生,要掌握其基本的方法。所以,建议在初中语文中增加关于“对联”的基本知识。
2005-11-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