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1)

2022-11-06 来源:客趣旅游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

年级专业: 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

A.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方法是( C )

A.认真读书的方法 B.逻辑推理的方法

C.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D.向社会实践学习的方法 3.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A )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其规律性 D.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D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 )

A.物质性 B.存在性 C.可知性 D.运动性 6.下列变化中,属于发展的是( D )

A.大雁由北方飞到南方 B.封建王朝的宫廷政变

C.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 D.旧中国的覆灭和新中国的诞生 7.有人认为世界上各种生物物种是永恒不变的。这是一种( A ) A.形而上学观

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B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9.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适可而止,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B )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度是质和量的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10.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A )

A.辩证的否定的原理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 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的原理

11.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以“科学预测学”的形式招摇过市。这属于( D ) A.内容决定形式的表现 B.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的表现 C.新内容采用旧形式的表现 D.旧内容采用新形式的表现

12.任何真理都不是“终极真理”,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是因为真理具有( D ) A.客观

性 B.绝对性 C.全面

性 D.相对性

1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D )

A.深入实际,了解情况 B.认真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14.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C ) A.人口因

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

式 D.政治制度

15.从起源上说,国家是( B )

A.人们通过订立契约形成的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C.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的产物和表现 D.人们协调公共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 16.国家具有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两种职能,下列各项属于国家的社会职能的是( B )

A.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保护本国利益不受侵犯 B.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保障各种社会活动的正常进行 C.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镇压被压迫阶级的反抗 D.调和阶级矛盾,代表整个社会的利益

1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 )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历史继承

性 D.它具有系统性、理论性

18.“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种观点属于( 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历史宿命论观点 C.机械决定论观点 D.否认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观点

19.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巩固和壮大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说明( C )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上层建筑被经济基础所决定 20.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 A ) A.社会基本矛盾运

动 B.物质文明的发展 C.社会结构的改革 D.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请在试卷反面答题) 1. 马克思主义包括哪三个组成部分,请分别予以阐述。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并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辩证的,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学科。

科学社会主义即科学的政治学理论,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的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门政治科学,或者说是一门政治学;不是社会学。

2. 请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分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有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善和恶的性质是完全相反的。小恶仍是恶,小善仍是善。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小恶积之是大恶,小善积之是大善。所以应“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矛盾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对立性和统一性,不是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对立性就是矛盾双方相互区别、本质各异、相互否定、相互反对。矛盾的统

一性就是矛盾着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靠、相互贯通。

3. 如何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 答:从19世纪末以来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语地平线上看,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论题无疑属于对经济主义触动最深刻的观点之一, 它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围绕恩格斯“历史合力论”形成了许多批评性的解释, 它们针对不同的层面, 意义也不尽相同。其中最具颠覆性、最能迷惑人的解释就是将其说成是迎合“机械论”的偏见, 其方法也几乎是“空洞无物或同义反复”的。尽管恩格斯生前在给论敌的回应里就拒绝过这一指责, 但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 这种解释进一步得到强化。我认为, 这种解释不仅离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事实真相相距很远, 而且自身也存在着不可克服的难题。这里的关键在于探明“历史合力论”所具有的源出于时间性的底蕴;同时, 这一探讨亦将使我们获取关联于当下社会发展的新颖理解。

4. 如何理解“商品的二重性来自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这句话。

5. 请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各尽其能并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民提供了各尽其能的舞台,极大地激发着人们的创造活力。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尊重人民诉求的社会。在各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同时,各个阶层和群体也必然表达他们的权利诉求、民主诉求、公正诉求以及政治诉求。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各得其所的社会。尊重人民诉求必须做好“整合和凝聚”工作。而整合和凝聚的目的是使人们能“各得其所”。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和谐相处的社会。只有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才有可能使社会成员做到和谐相处,各得其所是和谐相处的前提条件,和谐相处是各得其所的结果。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共生共进的社会。从使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并使社会充满活力,到尊重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再到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与和谐相处,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使一切积极的社会力量共生共进,即形成一种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因而,“共生共进”应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落脚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