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年级历史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教案 新人教版 sy

2023-01-16 来源:客趣旅游网
 陇上墨客:472850588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成果丰硕,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书法、绘画、雕塑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都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能够激起观赏者感情上的共鸣。 2.知识目标

了解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和艺术特点以及其代表作;了解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的艺术成就和特点,列举其代表作;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 二、教材分析

重点:“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和“辉煌的石窟”艺术

本课侧重于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这个时期是我国艺术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发展转化时期。“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和“辉煌的石窟”艺术是本课的重点子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异彩纷呈,其中王羲之的书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艺术成就,使我国的书法升华为一种高级艺术形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世称“唐诗、晋字、汉文章”。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伟大的艺术宝库。它们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和结晶,而且也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艺术宝库增添了瑰宝。 难点: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盛行的原因、“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⑴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盛行的原因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盛行的原因,对于这一问题,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统治者除了加强统治外,也迫切需要利用精神武器,来瓦解人民的反抗意志,佛教的快速发展,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统治者提倡佛教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借大力提倡佛教麻痹人民,希望佛教成为麻痹人民精神的鸦片,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统治者自身也希望死后进入极乐世界。同时,佛教自身所具有的欺骗性,也是佛教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下,佛教宣扬“不修今世修来世”,并极力渲染“未来世界”的快乐,这对痛苦中的人们有一定的诱惑力。佛教的“生死轮回”、“回果报因”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生的幸福,这就更容易欺骗和麻痹广大劳动人民。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饱受战乱之苦,许多问题找不到现实的答案,因而极易接受佛教的宣传。

所以,佛教在魏晋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并在南北朝时期空前盛行。

⑵“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也是本课的难点。学生缺乏书画艺术修养,如他们分不清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等。这给本课的学习带来难度。学生可临摹同一汉字的不同字体,在鉴别中化解难点。

陇上墨客:472850588

三、教学建议

1.教法运用

(1)教师可投影填空式图表,让学生回答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的主要成就及代表作。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上一课讲的是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本课将介绍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就此引入新课。

(2)教师生动地讲述“书成换白鹅”的故事,引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3)教师投影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几种不同字体,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字体的发展变化。

(4)教师提示学生欣赏课文中王羲之像及《兰亭序》(摹本·局部)的插图,引发学生对王羲之端秀清新书法的喜爱,然后提出问题:“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色及代表作是什么?怎样理解王羲之书法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可作适当指点。

(5)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中的第一段小字,并回答我们应学习王羲之在治学上的哪些品质。本目中的第二段小字和“书成换白鹅” 的故事相呼应,教师要点破王羲之爱鹅和他研究执笔运笔有密切关系。

(6)教师提出问题:“顾恺之绘画的特色及代表作是什么?”教师结合小字解释顾恺之的画为何活泼传神。本目课文中的小字生动有趣地介绍了顾恺之的“三绝”。关于“痴绝”,有人也做过另一种解释,即顾恺之有些“糊涂和怪异”。这种解释也颇有道理。在黑暗的封建社会中,文人、艺人常因无权而受欺。为了专心艺术,一些有为的艺术家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出“大智若愚”“难得糊涂”,顾恺之或许即是此类“痴绝”。

(7)引导学生阅读“佛教盛行和《神灭论》”一目,思考《神灭论》内容及评价,教师画龙点睛地做简要介绍。

(8)教师提出问题;“十六国、北朝统治者开凿了哪两大石窟,石窟中的雕像有什么特点?”在学生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可做些生动的讲解。结合本目中的小字,教师可说明云冈石窟的主要洞窟完成于孝文帝迁都之前,其第20窟大佛是北魏早期石窟造像典型,也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9)以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为例,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应当怎样对待石窟的宗教内容与艺术形式,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石窟艺术的大部分内容和统治者开凿的意图,虽是要宣扬宗教迷信,但它们却是古代艺术家和劳动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果。这些石窟艺术保存至今,其意义早已超出统治阶级的主观愿望和意识形态之局限。它们以令人惊叹的浩大工程、雄伟的气魄和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量。通过讨论,可促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物古迹观,形成爱护文物古迹的良好意识。

2.学习导航:

(1)教师事先可安排学生预习,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分析,概括提炼本课的基础知识。教师可通过上课提问检查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与不足。

(2)手脑并用,“知动学习”。教师让学生课前尽量搜集一份摹本王羲之字帖,结合课后“活动与探究”让学生动手临摹其中几个字,加深对王羲之书法的认识和理解。

陇上墨客:472850588

(3)开展疑难问题的讨论。教师提出疑难问题,使学生学会通过讨论方式,集思广益,纠正偏见,加深认识。如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均属北魏统治者为宣传佛教、加强统治而开凿,这些石窟还有现实意义吗?我们应怎样评价这种带宗教色彩的石窟?通过讨论,使学生正确区分石窟的内容和艺术形式,形成正确认识。4.新课讲完后,教师可指导学生课下设计制作魏晋南北朝文化成就简表,以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 四、板书结构设计:

书法艺术:王羲之绘画艺术:顾恺之

石窟艺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承上启下

五、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也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来,艺术家用他们的所长反映着那段历史、记录着那段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 ㈡教学新课

1.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王羲之,是东晋时最著名的书法家,也是我国历史上书法艺坛的巨星,后世称为“书圣”。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书法代表作有《兰亭序》。《兰亭序》人称天下第一行书。

自古书画不分家,魏晋南北时期书法艺术百花争艳,绘画艺术上也是俊才辈出,最著名的当推东晋的顾恺之。至今留传下来的只有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图》三件。

顾恺之的作品在绘画技巧上主要是运用流畅绵长的线条塑造人物形象。古人形容他的线条

如春蚕吐丝,人物栩栩如生,布局严密。 2.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 (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文后回答)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②佛教的盛行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佛教自西汉末年开始由古印度传入我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盛行。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长期战乱和各族统治者的残暴而使许多人寻求精神寄托。

范缜,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论思想家。508年,范缜写出《神灭论》,范缜《神灭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学生看书回答)

《神灭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着的。有了肉体,才有精神;肉体死亡了,精神也随之消失。《神灭论》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3.辉煌的石窟艺术

石窟艺术包含石雕、壁画和塑像,它起源于古印度,随佛教传入我国。南北朝时最著名的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陇上墨客:472850588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中国和印度佛教艺术的融合,是中外艺术结合的结晶,是举世瞩目的艺术宝库,都是世界著名文化遗产。 ㈢活动与探究

1.你还知道王羲之其他的书法作品吗?有关王羲之的故事,你是否还能讲出一两个来?

除《兰亭序》外,王羲之还有“黄庭经”“乐毅论”等诸多书法名作。学生自由列举。 王羲之成名后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天,王羲之在东市见到一位卖扇子的老太婆,她的白纸扇子久久没有人买。王羲之同情老太婆,就在她的每把扇面上写六个字。老太婆着急地说:“新扇子都没有人要,你写上几个字,不就更没有人要了吗!”王羲之笑道:“你就说扇上的字是王右军写的,没人要我赔你。”老太婆如其言,结果发了笔财。第二天,她再去找王羲之写,王羲之不再写了。

还有一个故事,说王妻每次给王羲之斟满酒,王羲之常看着酒杯发愣,不时用筷子蘸杯里的酒在桌面上画来画去,练习书法。渐渐地杯里的酒越来越浅了,桌上却布满酒痕。这事一传开,有人便称王羲之为“字疯子”。(还可另举其他故事) ㈣课堂小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大家领略了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感受到了此时期艺术的光辉夺目的繁荣局面,这些艺术成就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同学们觉得这节课还不过瘾,还想知道关于这一时期的更多艺术成就及书法、绘画、石窟等艺术的话,就请你们平日里多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 ㈤你学会了吗? 1.选择题:

(1)东汉时的光武帝曾赐给日本的倭奴国国王一颗金印,印上的“汉倭奴国王”五字的书写

字体最有可能是 A.小篆

B.隶书

C.楷书

D.草书

( ) ( )

(2)被塔利班分子毁掉的阿富汗的巴米扬佛,高四五十尺,装饰十分华丽,此佛像存在了约

1500年后。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B.张骞出使西域时,曾见过此佛像

C.郦道元对此佛像做过详细介绍

D.塔利班分子为反对佛教,破除迷信而毁佛,应受到世人的支持 (3)下列哪一个名胜古迹是典型的中外艺术的结晶

A.秦始皇陵兵马俑

C.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4)排列下列成语源出史实的先后顺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D.四川青城山道观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 )

( )

B.秦朝的万里长城

A.此佛像与云冈石窟的开凿时间大体相当

①画龙点睛 ②纸上谈兵 ③破釜沉舟 ④三顾茅庐 2.列举中国古代字体的演化过程。

陇上墨客:472850588

答案与提示: 1、选择题:

(1)B(2)A(3)C(4)B

2、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六、课外阅读

《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曾任东晋政府右军将军,人们称他“王右军”。他的书画都有很高的美术价值,尤以书法著名。篆、隶、草、行、楷各种书体都造诣很深,尤其擅长隶、草。他的书法自南朝以来就被朝野所重视,唐太宗李世民尤为酷爱,因而流行愈广,世称“书圣”。

《兰亭序》

《兰亭序》又称《兰亭帖》,行书字帖,王羲之33岁那年,与一些好友宴集会稽山阴之兰亭时所写。书法遒媚劲健,端秀清新,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

《范缜》

范缜(约450—510),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论思想家。南朝梁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人。字子真。出身寒微。少年时从沛国刘瓛(huan)学习,精通经术。先后在齐、梁做官,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职。梁武帝萧衍及竟陵王萧子良笃信佛教,朝野风靡。 缜因著《神灭论》,提出“形神相即”和“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主张,以驳斥佛教三世轮回和因果报应说。因尚书令王亮事,缜不平,被御史中丞任防所劾,徙广州。

《神灭论》

《神灭论》,范缜所著的一部无神论著作,全书用问答体写成,计31组问答,共二千一百多字,文字通俗易懂。该书坚持物质第一性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认为人的神(精神)和形(肉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的东西,肉体死了,精神也就随着消灭。肉体和精神的关系,肉体是本质,精神是作用,像刀的锋利是刀所发挥的作用一样,离开了刀就无所谓锋利,离开了肉体也就没有精神。《神灭论》的发表激怒了整个腐朽的统治集团,许多佛教徒纷纷写文章责难范缜,但没有一个人能拿出事实来证明鬼神的存在。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在山西大同市西郊武周(州)山上。武周山山势逶迤,如一抹青云,因名云冈。在这里劈山凿窟造佛,自北魏神瑞迄正光年间,历时百年。而大型造像则始于文成帝时沙门昙曜。后经累年增构,遂成长达里许的石窟寺,佛像数万躯。唐宋时称灵严寺。清顺治年间,总督修养量重修云冈,于山最高处建飞阁三重,阁前有康熙御书“西来第一山”五字。清末失修,又为外人盗窃,佛像损毁达1400尊。解放后重加修葺,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

陇上墨客:472850588

有佛窟53所,佛像五万一千余躯,高者数丈,低者数寸。造型艺术,上承汉代刻石,兼受外来影响,为东方艺术极有价值之古迹。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在今河南洛阳市南龙门山(即伊阙)。自北魏宣武帝至晚唐,历代帝王在龙门山阙口东西两山断崖所凿,共计有窟龛二千一百余,题记3680种,造像九万七千余尊。保存了自北魏以来历代大量佛教艺术,通称龙门石窟,或龙门造像。解放后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所刻志的题记铭文,书法为魏碑法式之一,俗称龙门二十品,字体雄挺峭拔,称为龙门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