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电影本体与电影美学_多元化语境下的电影研究

2021-05-17 来源:客趣旅游网
理论争鸣提要: 摄影影像(胶片和其影像呈现)是电影存在的物质形式。但电影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现象,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存在,有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建构模式。因此从电影的材质和其效果之外研究电影有合理之处,而且也不能把它们排除在电影的“本体”研究之外。电影本体与电影美学——多元化语境下的电影研究 陈犀禾 刘宇清从一次辩论说起2004年6月,上海大学召开了题为“全球化语境中电影美学与理论新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1在会议的闭幕式上,有人向在座的鲍德维尔提问:你认为什么是电影研究最基本、最核心的领域?(大意如此)鲍德维尔当下以其特有的明快简洁的风格明确地表达了他的观点:即那些关于电影形式最基本的东西,镜头、画面、剪辑以及观众如何感知的问题。我们知道,鲍德维尔在他那本《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2中就已经明确表示了对精神分析方法和宏大理论的质疑,提出了中观层面理论的概念。这里延续了他一贯的思路:即关注电影形式本身和强调认知主义的方法。但问题并没有到这儿就结束。当天晚上,会议主办方上海大学邀请了一些学者茶叙,就一些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漫谈。参加会议的有在美国任教的华裔电影学者鲁晓鹏(戴维斯加州大学)、张英进(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张真(纽约大学)、朱影(纽约城市大学)、何冬晖(田纳西大学),纪一新(纽约州立大学)和海归学者陈犀禾、孙绍谊(上海大学)等。会上,有学者对鲍德维尔在闭幕式上的发言提出了猛烈的抨击和尖锐的质疑,认为鲍德维尔所定义的电影研究领域过于狭窄陈旧,未能抓住当代电影研究新的发展趋势。会议的气氛一度充满了火药味。会后,张英进写了《电影理论,学术机制与跨学科研究方法:兼论视觉文化》一文。3文章从上海大学会议的中英文名字的差异谈起(上海大学会议的中文名称为“全球化语境中电影美学与理论新趋势”;而英文的会议中名称则是“电影理论向何处去?”,“电影美学”一词明显缺席),谈到了电影美学和本体研究在当代西方电影研究中的“尴尬”和“边缘化”处境。张认为:“西方电影研究当前的主流是意识形态批评与性别、身份(Identity)政治等非电影本体的课题,而不再是美学(艺术审美),因此难以称电影美学为理论‘前沿’”。4所以,人们今天在这儿开会讨论“电影理论向何处去?”的问题并非偶然。张认为:“英文标题所提的问题本身表明电影理论似乎面临一个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有待学者重新探求。”5但是,也有一些中国学者像鲍德维尔一样,对电影“本体”问题情有独钟。贾磊磊在《镌刻电影的精神》一文中提出:“因为其他学科、学派的介入,电影艺术的审美本质经常地被取代、被割裂、被覆盖。甚至电影艺术的研究不断地被性别研究、政治研究、经济研究、媒介研究、文化研究所取代”。“电影的艺术研究已经从过去的中心地带退居于边缘地带。”6也就是说,贾磊磊也看到了张英进所注意到的理论动向。但是,贾磊磊对此持有不同的态度。他说:“客观地说,本体论的确是一个‘古典主义’的理论命题,这可能使它显得不那么‘时髦’、那么‘前卫’,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轻视它的分量。电影艺术的本体论依然我们是不能回避的命题。” 7贾磊磊在文章中明确强调“本体论是电影学的逻辑起点”,“电影性是电影美学分析的‘元命题’”。而朱影的一段评论或许为我们认识这一辩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她在《西方电影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与现状》中,概括了西方电影理论的三大发展阶段。然后说:“在‘电影理论’的头衔下存在着各种方法论。他们关注电影作为研究课题的各个不同方面。在研究者们积极地发展各种研究方法的时候,一个职业电影理论家的团体逐渐形成了,他们的事业或多或少陈犀禾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影视艺术学博士,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副院长,影视艺术系主任。近年在海内外发表多种学术成果,包括英文论文The Impact of Media Globalization on Chinese Culture(“媒体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2004)和On the Father Figures in Zhang Yimou’s Films(“论张艺谋电影”Asian Cinema,2004秋季号)等。刘宇清1974年生,男,西南大学文学院讲师,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影历史、理论与文化研究。76电影艺术第312期

◎ 电影本体与电影美学——多元化语境下电影研究的思考

地依赖于他们相应的理论的有效性。”8“和任何心理要求;造型艺术的历史基本上就是追求形似其他知识领域一样,尽管真正的对话依赖于在批的历史、写实主义的发展史;第一次按照严格的评对方的观点之前公正地表达对方的观点,某些决定论生成的电影影像的客观性使保存时间的手理论家在质疑对手时有时还是会失去控制。在这段更臻完善。摄影影像的客观性(电影的本体论)样的状况下进行电影理论的实践,关于电影理论成为巴赞“完整电影的神话”、长镜头理论、景深的争论会变得高度政治化和个人化。”她认为这种摄影、作者论、真实美学等一系列电影理论和美辩论是一种“话语权角逐”。9这种角逐话语权的学概念的逻辑基础,由此形成与传统的电影蒙太态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电影研究领域的发展壮大。奇理论不同的美学体系。巴赞的“本体论”因其近年来,随着媒体产业化和全球化的发展,电影富于哲学意味的思辨和纯电影的视角而使人们对文化和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之相应,作为电影“本体论”问题长怀敬畏之心,在当时被置学术领域的电影理论和电影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于电影研究领域的“核心”和“高级”的位置。多人的关注。许多在传统意义上属于这个领域之但是人们可能无意中忽略了下述两个事实:首先,外的研究者也纷纷进入这个领域,以他们的知识巴赞申明,他在“摄影影像本体论”的研究中运和视野丰富了这个领域。在电影研究越来越成为用了精神分析法和社会学的观点;其次,巴赞在一个多学科领域的趋势中,有时也不免让人产生文章的结尾特别强调,“此外,电影还是一种语言”。迷茫。在上海大学会议上对鲍德维尔的提问可以这两点对于完整地理解电影的本体具有启示性:看做是一些人面对电影研究多元化现状而产生的电影的本体可以是多元的;研究电影本体的方法困惑和焦虑,他们想知道如何去抓住这一领域的是多样的。一些最核心、或最重要的问题。然而不同的专家本体论之所以能在电影研究中取得“核心”给予了不同的答案。或“高级”的地位,和中国当时特定的历史文化在以上的辩论中,电影本体,电影美学,和语境有关。80年代以前,中国长期用政治规律取电影理论的概念成了几个关键词。它们相互交叉、代艺术规律,把艺术理论政治化。所以曾有人认但是又有差异。本文拟就当下语境中如何理解这为中国并没有真正的电影理论。1080年代初巴赞些概念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本体论进入中国时,正值中国电影界引进西方理电影本体论问题论(蓝色理论)解构传统的政治艺术理论(红色理论)之际。10所以电影艺术自身的规律成为人关于电影“本体”的思考,自电影诞生之日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被认为是真正的电影研究。就开始了,只是没有用(或不常用)“本体论”这但是它也可能造成了一种误解,以为电影的本体个术语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讲,最早的电影本体研究就一定是研究影像及其结构和认知原则的,论蕴含在电影艺术先驱者对这一新鲜事物的各种即某种意义上的纯电影形式的研究;而其他在传“命名”中,而且这种命名是与电影艺术实践和实统意义上的外部研究都是 “非本体”的研究。过验活动血肉相连的。比如,让·爱浦斯坦谓之“纯度狭义化的本体论本身就构成一种过度阐释。电影”、林赛谓之“动作中的雕塑”、阿贝尔·冈斯“本体论”一词的英文原文是Ontology,作“对谓之“光的音乐”,里奥帕德·苏瓦吉谓之“活动事物或存在的性质进行形而上学研究的分支” 解,的绘画”,艾里·弗瑞谓之“动作中的建筑”,杜或直接作“形而上学”解。12或是“对存在物作拉克谓之“视觉的交响乐”等等。在中国,电影系统的解释”,是“一种逻辑性理论的陈述”。13最初被称为“影戏”。可见,中西方对电影本体的从字面上看,本体论是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对事物思考方式(命名方式)是如出一辙的:强调电影的性质进行研究的理论。对电影而言,本体论研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同时与经典艺术建立连理关究是对电影性质的形而上学的思考,并没有限定系。这类关于电影本体的思考,既尝试回答“电电影本体论只研究电影影像的性质。在我们看来,影是什么”的问题,又满足了为电影在高级艺术巴赞之所以在“本体论”前面加上“摄影影像”,的谱系中争取一个合法地位的目的。是为了表示他的本体论主要是关于(电影)“摄影电影的本体论一词因上世纪80年代崔君衍影像”的,而不是关于(电影)其他方面的。翻译巴赞的一篇《摄影影像本体论》一文而为国事实上,摄影影像(胶片和其影像呈现)是人所熟知。后来巴赞的论文集《电影是什么》(中电影存在的物质形式。但电影并不仅仅是一种物文版,崔君衍译)一书也在80年代后期出版。(在质现象,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存在,有其经济、这部经典的电影批评文集中,第一篇即为《摄影政治和文化的建构模式。因此在电影的材质和其影像的本体论》。)巴赞通过这篇文章把关于电影效果之外研究电影有合理之处,而且也不能把它本体的思考引入到历史、文化、心理和哲学的高度:们排除在电影的“本体”研究之外。特别当你研艺术像宗教一样,迎合了人类与时间抗衡的基本究好莱坞电影时,其经济和产业性质则特别重要。2007年第1期

77

理论争鸣

巴赞讨论了“影像本体论”,但这不等于说电影只关注的文化研究的领域。之所以称为电影美学,有一个单维的影像本体。就像我们今天讨论男性是因为人们此时把它当作一门“艺术”进行研究。和女性,不只是一种生理和心理构造,也是一种在通常表述中,电影美学指涉的领域只是经社会和文化的建构。回到人的“本体”也不能理典电影理论中最核心的领域,即前面所说的狭义解为回到生物性的人。的本体论问题。反过来也可以说,狭义的电影本所以,对“本体”一词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体论研究构成了电影美学研究的基本领域。所以,种理解。狭义的理解即传统的理解:以电影材质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克拉和形式为核心的电影研究。而广义的理解则包括考尔的“物质现实复原”论既被看作是电影理论,所有对电影本质的研究。如流行一时的电影作为也被看作是电影美学。因为它们都是有关电影本“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就是一种介于政治和美学之体论研究的理论。贝拉·巴拉兹的《电影美学》间的研究。事实上,由于电影本身在当代社会中(中文译名)在英文中是“电影理论”(Theory of 的地位和电影生存环境的变化,人们对电影思考the Film)。对这些理论和研究作品而言,电影美的重点和上世纪80年代相比已经有很大变化。产学和电影理论是一个事物的两个名称。业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兴起即是明证。当然,电影美学和一般美学相关。但是一般但是,“本体”一词的中文翻译使人常常产生美学并不是电影美学,它是一个涉及所有艺术的“根本之体”的联想。因此,中文概念中的电影“本哲学领域。美学的一般概念(或关键词,如美、体”研究的潜台词常常是:“我是电影研究中最核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在电影美学中心的”,从而“也是最重要的”。并由此而产生一应该转化成相应的电影概念(或关键词),才能够种排他性。如果主张电影“本体研究”的目的是成为真正的电影美学。没有这一步,一些标以电在于此,那显然不合适。我们主张对电影研究取影美学的文章就难以成为真正的电影美学,而只一种包容的、开放的态度,从广义上来理解电影“本是用电影作为例证去阐述一般美学的原理。所以,体论”。这样,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就不限于对电影电影美学产生了一套不同于一般美学的关键词:材质、形式和感知方式的研究,而同时包括经济的、如画面、声音、蒙太奇、电影叙事、电影文本等,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方面的研究。它们可以对应于一般美学中“审美客体”的概念;正如《电影理论》的作者罗伯特·斯丹姆如电影观众、认同、初级认同、次级认同等,它所说:“如果说笔者也是某一种理论派别的一个们可以对应于一般美学中“审美主体”的概念;强硬的支持者的话,那么这个理论派别肯定是又如电影读解、电影观赏、窥视、凝视等,它们“立体主义”的:设置了多重的视角与窗口,通可以对应于一般美学中“审美活动”的概念。过这些视角和窗口你可以看到不同的理论风景。总之,电影美学以电影的存在为前提,以电事实上,每一种视角和窗口都有它观察的盲点,影为思考对象,以电影的现实和想象为基础。没也都有它独特的洞察范围;每一种理论视角都有电影,就没有电影美学。一般美学则是先于电如观察真实的一个窗口,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影而存在,它为讨论电影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但以垄断真实。所以,每一种理论观点都应该对它不能自上而下、自动地就推演出一个电影美学其他理论观点多做些认识和了解。而作为一种体系。它必须面对电影的基本存在方式说话。综合的、多轨迹的媒体,电影已经生产出大量的、诚如张英进所言,电影美学现在已经算不上千变万化的文本,因此确实需要多重的、多向电影理论的“前沿”。但是它并非没有发展。一本度的理解框架。”14由前法国《电影手册》编辑、后任巴黎第三大学教授雅克·奥芒特领衔编写的《电影美学》(这本电影美学问题书正在由中国电影出版社组织翻译)在吸收了经典电影理论(如爱森斯坦和巴赞的理论)和现代另一个常常引起争议的概念是电影美学。美学当然有一个更广泛的涵义,常常作“艺术”解。电影理论(如符号学和精神分析理论)的成果后,再次阐述了电影美学的基本问题。这可以为我们如我们常说某部电影或某个导演的“美学”,当然并不是指他的“理论”,而是指他的“艺术特征”今天理解电影美学领域、体系、和现状提供参照。以下对该书略作介绍。或者风格特征。我们这里讨论的电影美学主要是全书由“导论”和五章内容组成。在“导论”指作为一种理论建构的电影美学。在这个意义上,中,作者首先考查了有关电影理论和美学的写作,电影美学可以看作是一种电影理论。当然电影理阐述了电影理论和电影美学的关系问题。他说:“美论的范围更广泛,可以包括许多操作层面的理论学包括了对作为艺术现象的表意现象的思考。因总结,如导演理论、编剧理论、表演理论等,也此,电影美学是对电影作为艺术的研究,是对影包括经典电影理论转向现代电影理论后的许多新片作为艺术信息的研究。”15他认为:“电影美学发展,如前面张英进所提到的当代电影研究非常78电影艺术第312期

◎ 电影本体与电影美学——多元化语境下电影研究的思考

呈现出两个方面:一个是一般的方面,它是对专属于电影的美学效果的思考;另一个是特殊的方面,集中于特定作品的分析。”16在随后的章节中,他为电影美学的领域作了如下勾画。第一章是“作为视听表达的电影”,第二章是“蒙太奇”。在这两章中,作者在新近电影理论中的一些革命性作品的启发下,重新思考了电影的材质问题。根据作者的说法,“这原来是由关于电影美学的入门性文字所分析的问题。”17它们的主题包括电影的叙事空间,景深,镜头,声音的作用,以及剪辑和蒙太奇中的美学、技术和意识形态问题。第三章“电影和叙事”考察了电影的叙事。它先介绍了文学叙事学的研究成果(著名的有杰哈·吉内特和克劳德·布瑞芒德),界定了叙事电影。然后分析了电影故事构成成分,以及它和叙事和历史的关系,从新的角度提出了几个重要概念,如人物的概念,“现实主义”的问题,假定性和逼真性,以及电影造成的写实印象。第四章“电影和语言”对电影语言的观念作了一个历史性考察,从它的起源到各种不同的用法。它对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如何影响麦茨的有关电影语言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综合性分析。对把电影作为语言的观念和电影文本分析的关系也进行了探讨,从理论和作品分析两个层面阐述了电影语言的问题。第五章是“电影和观众”。这一章首先从理解和想象投射的心理机制等方面考察了经典电影理论关于电影观众的概念。而后讨论了电影和认同的复杂问题。弗洛伊德的理论在说明电影中的初级认同和次级认同的心理机制时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心理分析理论也是该书最后讨论性别和电影观众问题的基础。在这里,构成电影美学体系的关键词是:镜头,画面,声音,蒙太奇,叙事,电影语言,电影观众。它显然已不同于一般美学。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从中看到一般美学在架构和体系对它的深刻影响,因为它主要讨论了(电影)“审美”中所涉及的“审美客体”(电影材质)和“审美主体”(电影观众);而对(电影)创作主体(作者,艺术家)则少有涉及。创作主体在一般的电影研究中是十分关键的一个领域,而在一般美学中则是较为次要的领域。结语足,由此造成词汇内涵的包容性和模糊性不断膨胀和扩大。在进行严肃的理论论辩之前,有必要对一些基本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予以规范和厘清,时时提防那些可能造成概念混淆的经验陷阱。总之,主张何为主流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厘清电影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领域是一个更基本的问题。因为它是辩论的基础。在电影理论研究中,由于对一些关键概念及其内涵的把握有分歧,常常会引起一些误解与争论。造成这种概念混淆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种:一是源于中西方语言之间互译过程中的“不透明性”,二是源于汉语词汇和概念的包容性(或者模糊性)。前者之所以重要,注释:1 关于会议的情况和相关论文,可参见《当 源于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尽管国代电影》2004年第5、6期相关专栏和陈内学者前赴后继地努力将电影理论犀禾在会后主编的论文集《当代电影理论本土化,试图建立具有“中国作风新走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3月。和中国气派”电影理论,但西方电2 大卫·鲍德维尔,诺埃尔·卡罗尔主编.影理论的话语体系仍然是中国电影麦永雄,柏敬泽等译.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最重要的参考框架(有时甚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评价标准)。问题345 张英进.电影理论,学术机制与跨学科研究方法:兼论视觉文化.载陈犀禾主编.在于,各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文化艺术出版社,和传播虽然可以通过翻译来实现,2005.但是语言之间的“互译性”并不能67 贾磊磊.镌刻电影的精神:关于电影学保证概念、范畴、理论的思想,可的范式及命题.当代电影,2004,(6): 9、以原封不动地以本来面目越界而进10;另参见陈犀禾主编.当代电影理论入另一种语言和文化;“语言之间透新走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53,明地互译是不可能的,文化以语言54.为媒介来进行透明地交流也是不可89朱影.西方电影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与现状.能的。”不同语言之间“词语的对应参见陈犀禾主编.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87.是历史地、人为地建构起来的,因此语言之间的互译性也必须作为一10 11详见陈犀禾.红色理论,蓝色理论,以及蓝色理论之后: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研种历史现象去理解和研究。”18 在我究与理论的发展演变.当代电影,2004,们的电影研究话语体系中,也有很(5);参见陈犀禾主编.当代电影理论新多概念是从西方电影理论体系中译走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30,2借而来的。有些被译借的概念虽然12  见Dictionary.com。已经“移植”成功,但偶尔还会产13见WordNet 2.0, 2003 Princeton 生一些“排异反应”,成为某些误解University。和争论的根源。至于后者,即汉语14罗伯特·斯丹姆.现代视野中的电影理论.刘宇清译.当代电影,2004,(6):4.词汇内涵的包容性和模糊性,给理论话语带来的困惑就更多了。和西151617 Jacques Aumont, Alain Bergala, Michel Marie, & Marc Vernet, Aesthetics of Film, 方语言相比,汉语的词汇数量非常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Austin, 1992.6,8.少,英语至少有100万单词,就连18 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法语单词也有30多万,而汉字大约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5-6.只有5万多。汉语词汇必须通过丰富的含义能力弥补自身词汇量的不2007年第1期

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