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创新
作者:李荔 胡刚
来源:《职教论坛》2011年第03期
摘要:创新是高职院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科学合理地选择创新模式则是推动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首先对模仿创新模式的研究现状和其特征进行了综述,然后对高职院校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优劣势进行了详细分析,给出了离职院校模仿创新的过程模型。并以实证验证高职院校宜主要采取模仿创新模式以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枝:模仿创新:科技创新
作者简介:李荔(1969-),女,广东人,广东工业大学科技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科研管理;胡刚(1964- )。男,湖南人,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产学研结合的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No.20098070300155)的阶段性成果。项目负责人:胡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03-0016-05
如何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走在应用技术发展的前列,及时掌握它并充实到教学课程中。使学生毕业时不落后于时代。甚至超越时代。需要高职院校不断地推进创新。高职院校创新既包括对“高职教育”的创新,也包括应用科技的创新。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不但给高职院校提供了专业技术发展空间,也给高职院校发展带来较大的市场空间和学生技术上零距离对接实际工作岗位的就业空间。然而,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作为教育活动、技术活动与经济活动的复杂结合体,与其它经济实体的创新不一样,有着其特殊的动态规律。一方面离职院校科技创新应与高职院校自身条件、外部环境和市场变化相适应,与区域经济和专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方面相适应;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本身又充满风险与大规模投入的困难。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作为发展中的高职教育,其专业技术水平总处在追赶国内外先进水平之位。而且大多数高职院校,除了外部宏观环境及体制困扰之外,还面临资金投入不足,技术能力低,科研基础薄弱等一系列困难。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这种一方面必须依靠创新来推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创新又因现实困难而难以开展的两难局面,模仿创新作为一种引进学习吸收式创新,因其成本小、风险低,及其后起优势的特点,对我国众多高职院校而言,无疑是一种理性的现实选择。
一、模仿创新的界定与研究现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所谓模仿创新是指创新者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思路和创新行为,并以其创新产品为示范,跟随率先者的足迹,充分吸取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引进购买或反求破译等手段吸收和掌握率先创新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在工艺设计、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创新环节的中后期阶段投入主要力量进行改进和完善。生产出在性能、质量、价格方面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与其他创新者。包括率先创新者进行竞争,以此确立自己的市场竞争地位,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创新活动。
熊彼特(J A Schumpter,1912)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家对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创新的目的在于获取潜在利润。在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内在机理进行全新解释时。他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扩散模式:创新一模仿,即一项技术创新是经过对创新的模仿来实现具体扩散的。萨哈尔(D Sahal,1981)提出了“创新一学习一理解”的技术创新扩散模式,即通过学习进行导人性的扩散,通过理解进行规模性的扩散。技术创新的扩散模式,指明了将科学技术成功地转化为商品并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的能力的途径。曼斯菲尔德(E,Mansfield,1985)从新技术推广层面上,研究了技术创新与模仿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变动的速度。韩国学者金麟洙(1998)研究了企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他认为企业技术能力即所谓的吸收能力,包括生产、投资(其中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以及创新。在处于工业化早期低工资的奋起直追国家中,复制模仿不失为一条精明的策略。
我国学者傅家骥(1998)最早从企业层面定义了模仿创新的内涵,即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率先者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进一步开发。施培公(1999)对模仿创新作了全面地分析,包括定义、模仿创新的类型、本质特性考察以及与若干概念的对比研究,对模仿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的内涵进行各个层次的挖掘。孙一民(1998)从多个形式和层面上对模仿创新进行了分析。他将模仿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简单的学习。单纯模仿;另一种是创造性的学习。是在学习基础上的第二次飞跃。同时,指出二次创新还包括三个层面。陈吉磊等人(2006)对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因为缺乏资金、人才、信息、创新技术源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原因而面临着技术自主创新挑战的困境。提出选择和实施技术模仿创新战略是我国广大企业以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现实途径。郑友德等人(2010)以比亚迪汽车模仿创新发展的过程为例,认为模仿创新比原始创新具有更大的优势。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更是具有现实意义。现阶段。我国也迫切需要建立对模仿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从国内外公开报道的文献看,对模仿创新内涵、中小企业模仿创新模式、产学研技术创新模仿创新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并且逐步深入。但是对高职院校模仿创新的模式研究分析还不多见,尤其是对高职院校模仿创新方式、影响模仿创新能力的因素、技术溢出与模仿创新的关系、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的关系研究、率先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博弈关系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对高职院校模仿创新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模仿创新的特征
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科研基础薄弱、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研究开发人才也匮乏。这些是影响高职院校未来科技进步和院校发展的主要因素。模仿创新作为一种创新战略有其自身的特点。无论是在创新风险性、成本、效益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与率先创新相比较。具有如下特征。 (一)开创性
模仿不是创新。模仿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模仿,它是在原来技术的基础上的学习、改进、完善、创造。成为率先创新者类似或更高层次的技术,甚至可能替代原来的技术,而不是同一种或同一水平的技术再现。模仿创新具有开创性的一面。 (二)低风险性
科技创新是一项高风险的创新活动。而模仿创新则能从技术、市场和管理等方面来降低创新活动的风险。模仿创新是滞后进入新技术领域。回避了率先创新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避免了大量技术探索中的失误。大大降低了其技术开发活动的不确定性。而且模仿创新所产生的应用技术所进入的是率先创新已成功开辟的市场,能够充分享受到率先开辟新市场投入的诸多外溢效益,回避新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确定性具有投入少,风险低的优势。并且在技术管理上能最大限度地吸取率先者技术管理上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有效回避率先者的管理风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低投入性
有研究表明。模仿创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成本、试制成本和销售成本一般要低于率先创新。即使是变动成本,模仿创新也不一定处于劣势。第一。模仿创新者总体上创新投入较率先创新节约;第二。模仿创新和率先创新在投入方面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率先创新研究开发、技术开发、技术改造三方面投入的比例为1:1.1:4.1。而模仿创新研究开发、技术开发、技术改造三方面投入的比例为1:2.2:12.6。这也证明了模仿创新的资源投入主要集中于创新环节的中、后期阶段的模仿创新特性。 (四)高效益
模仿创新选择的对象通常是技术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实体及产品。这样使模仿创新者获得较高研发起点。更为重要的是模仿创新可以对多个率先创新者的成功要素进行比较选择“兼收并蓄”,从而使创新者获得成本和时间上的节约。而且模仿创新者可以率先创新者为借鉴,提高创新的成功率。进而提高创新的效益。 (五)投资的后发性
模仿创新的投资主要分布在创新过程的后几个阶段上。在工艺改进、质量管理、成本控制、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建立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高职教育是以应用技术为主的教育。工艺开发、质量控制、市场营销等方面也正是高职教育所涉及的重点。
三、离职院校科技创新的特点与创新模式的选择
高职院校是否应理性地选择模仿创新作为创新之路,一方面取决于模仿创新自身的优良特性;另一方面也取决于高职院校自身在教育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的创新特点。同企业、科研所相比,高职院校在创新过程中通常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高职院校在创新中的优势
1 对新技术的敏感性。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与广大中小企业有密切接触,对市场上急需的实用技术及其产品的信息灵敏,只有对市场和技术的变化做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才能动态地适应区域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方向。抓住技术开发的有效时机,从而在市场竞争的夹缝中求得生存,从而能开发出其他院校所不能顾及的有特色的办学专业和专业方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强烈的创新意识。高职院校以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己任,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应用型科技呈现的特点是生命周期短。从孕育。成长、成熟,到衰落。只是3~5年的时间。高职院校如果不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走在应用技术发展的前列,及时掌握它并充实到教学课程中的话,学生毕业时则会落后于时代。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因此,在需求结构、技术结构不断变化的形势下。只有善于思索、勇于创新,把技术看作专业的生命线。才能把专业建设好。充满活力。
3 办学的灵活性。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在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强调“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高职院校不但与企业内部交流快。而且与企业的人才交流的机会更多,使高职专业人员与企业技术人员之间保持密切而频繁的接触与交流,从而能迅速地解决高职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使高职在教育教学中针对技术市场的要求和变动。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整合课程体系,甚至选择新的专业方向来满足市场及企业对新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在创新中的劣势
面对激烈的技术竞争。高职院校在技术创新中的劣势也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科技创新投入不足。许多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把重心放在教学上。重视基础设施的购置。忽视科研场地、科研设备的配置。用于科研经费的投人较少。另外,也很难像本科院校那样从政府部门中获得研发资金支持,致使有个别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或申请到科研项目,也终因没有必要的设备、经费和外部环境条件而终止,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科研及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
2 缺乏技术创新人才和创新积极性。技术开发人才和创新组织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制约高职院校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因素。我国现有的高职院校多由中专学校、技工学校和成人高校转向而来,教师学历普遍较低。转向后的高职院校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师工作重点。未能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从而缺乏参与科研训练和开展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缺乏有效的创新政策支持。多数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刚刚起步,科研管理工作等于空白。有的院校甚至没有专门从事科研管理的工作人员,更谈不上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即使设有科研管理机构,多数高职院校对科技活动的评价机制也不健全、不合理。缺乏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直接影响教师参与科研与科技创新的发展。
4 高职院校自身素质和办学实力影响了自主创新。高职院校在科研人员数量、素质、层次上与本科院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用于科研和科技创新的费用占办学经费的比例极低,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技术自主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综上所述,从率先创新与模仿创新的比较特性,以及高职院校的创新特点来看。选择模仿创新作为高职院校的现实创新模式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方式。
四、高职院校科技模仿创新的过程
模仿创新行为是模仿创新主体在自身和环境等内外因素作用下采取的为实现创新目标的一系列活动,是复杂的行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从自身办学特点、科研基础、人才资源等条件人手,结合院校和专业的发展战略。慎重的选择模仿对象;将模仿对象引进之后。院校还需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开展对引进技术的研究学习,破译其核心技术和隐性知识,以达到“为我所用”目的。最后在院校将引进的技术完全消化吸收后还应该在此基础上二次创新,最终完成整个模仿创新过程。高职院校模仿创新过程如图1所示。 (一)离职院校模仿创新动力
模仿创新动力是指一种由外界各种因素引发的使模仿创新主体产生模仿创新意念和欲望的力量。高职院校创新的动力机制来源两个方面,一个是对院校建设和专业建设以及产学研合作的追求:另一个是教学竞赛和市场竞争的压力而被迫创新的行为过程。这种创新动力的大小强弱与创新主体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创新潜能、创新意识、责任性、经济性等有关,也与创新目标的设置及其实现过程有关。 (二)模仿对象的选择
模仿对象技术水平的商低和获取的难易程度,对创新的动机、行为、目标等都有直接的影响,如果模仿对象技术水平过高和获取太难,必定会降低模仿创新者对成功的期望。削弱创新动机。减少创新行为;如果率先者技术水平过低,就难以调动模仿创新主体的积极性,降低模仿创新行为的效率;只有选取适宜的模仿创新对象,才能确定合适的模仿创新目标。激发出模仿创新的最大动力。高职院校模仿对象选择时应重点考虑以下三点:
1 高职院校模仿能力分析。模仿能力主要包括院校的资金实力、所拥有的技术基础、人力资源状况等。
2 模仿对象性质分析。主要分析所要模仿对象所包含的主要技术成分。确定要模仿的主要内容;判断模仿对象的技术的发展可能方向是否与专业技术发展方向一致:对模仿对象的技术复杂程度进行评估。
3 与模仿对象“知识距离”分析。主要是分析模仿创新主体的自身知识基础能否适应破译研究率先创新的技术知识。能否将模仿对象的核心知识消化吸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模仿对拳的引进与学习
在确定了合适的模仿对象后,可通过适当的时机和适当的方式(如购买新设备、新产品、签订技术转让合同、签订产学研协议等)引进先进技术(知识)。同时组织科研团队,对引进的先进技术(知识)所包含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学习(如分解、破译),并把破译出来的核心技术(知识)同本身的知识基础相融合。 (四)创新行为
在学习吸收后。根据高职院校的行业特色、专业建设特色、教学资源特色以及办学特色、所在区域的经济特色。可开展产品性能改进、工艺改进、需求拓展、技术移植等多个创新点的技术创新。
(五)技术(知识)的整合
在模仿创新过程中,会获得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新知识。这种新知识是单一的、零散的。只有将它同旧的显性和隐性知识经过科学的整合提升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才能完成高职院校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才能做到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走在应用技术发展的前列,及时掌握它并充实到教学课程中。使学生毕业时不落后于时代。甚至超越时代。更甚者高职院校才能在新的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技术)知识的再创新。实现从模仿创新到率先创新的转变。
五、模仿创新在商职院校中的实践与探索——以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为例
广东省是我国纺织服装大省和强省,纺织服装连续多年出口创汇位居全国第一。纺织产业作为广东省九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广东省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主体产业、先导产业、创汇产业、就业产业和致富产业的作用。目前。广东省境内被中国纺织协会命名为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市(镇)的有23个之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纺织服装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提高产品档次和产品质量,积极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大力开发新产品和高端产品。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是隶属于广东省教育厅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广东省唯一一所纺织服装类综合院校。学院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设立包括纺织系、轻化工程系、服装系、机电工程系等八个系,从而在纺织服装的各个环节。包括纺织新型材料。新型高效、节能、环保染整工艺、新型纺织助剂研发、服装创意设计、功能性服装研发与营销、纺织服装机械设备研发、纺织服装数字化平台建设方面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实力较雄厚的研发团队,具有较强的科研水平和科研实力,取得了良好的科研成果,正逐步成为广东省纺织服装行业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广东省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为此,模仿创新在该院的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政校企进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联动。搭建广东省纺织服装产业升级服务平台。包括在广东省科技厅、纺织服装专业镇的大力支持下,联合行业企业制定广东省纺织服装产业技术路线图,牵头全省纺织服装专业镇产业升级科技专项工作,组建广东省生物医学纺织功能材料与装置创新联盟,成立广东省高校技术研发中心和佛山市工程技术中心等。密切围绕地方经济,结合地方产业集群特色开展产学研合作。主动为纺织服装产业服务。为广东省纺织服装产业升级搭建服务平台。使得校企合作得到升华,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模仿创新等科技创新途径。以引进创新和集成创新、产业应用技术研究推广为特征,在较短时间内将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系列和技术应用。将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消化吸收。迅速应用到产品开发和实际生产以及技术应用,推动地方纺织服装产业经济的发展。佛山市安东尼针织有限公司是广东针织行业的排头兵,是国内T恤行业中的佼佼者,也是目前中国最具规模的大型丝光棉针织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完成对该企业生产流程的科学优化,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信息化管理系统,企业整体科技含量迅速提高。20lO年由学院教授牵头与该企业合作申报的项目获批为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之一,研究经费达一百万。
最近几年来。学院通过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学校科技创新方面成效显著,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重大科技研究项目、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等数十项省部级以上项目的支持,也包括一大批企业横向项目的支持。科技创新成果除数百篇论文外。还为企业解决了一大批难点问题,同时申请专利56项。已获批准40项;该校教师作为主要研究人员获得2010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获佛山市禅城区第四届专利奖2项:禅城区科学技术奖4项等,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结束语
由于高职院校受自身办学特点、技术基础、资金实力等因素的影响,采取模仿创新战略要优于采取率先创新战略。在模仿创新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模仿能力(办学特点、技术基础、资金实力等)、吸收能力、知识整合能力。以及与模仿对象的“知识距离”是模仿对象选择的必要条件。也是影响模仿创新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将模仿对象所包含的核心技术(隐性知识)完全消化吸收,并将其整合到自身的知识系统中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进而丰富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形成专业技术范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