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硝酸、硫酸(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氨气的用途;
3.提高规范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探究事物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
2.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合成氨方法的发明及其对解决人类粮食的重大贡献,认识化学合成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体会科学家对科学事业的推动作用。 2.不断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身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并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氨气的化学性质。
2.运用科学的方法、准确的术语、规范的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1.氨水的组成及其碱性。
2.培养通过现象挖掘本质的科学研究能力。
3.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达到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准备:
主要试剂及仪器:水、酚酞试液、浓氨水、浓盐酸、充满氨气的圆底烧瓶、烧杯、集气瓶、双孔胶塞、铁架台、导气管、毛巾、两端开口的长玻璃管、橡皮塞、注射器、塑料输液瓶。
五.教学方法
“3+1”教学法。
“3”即: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小组进行成果展示三个方面;“1”即:教师进行必要的点评,主要起引导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氨的相关性质,以及利用氨的催化氧化知识,引导学生根据氮元素化合价升降,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的掌握。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的目的。
六.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用ppt辅助讲解,化学家有关氨的研究曾获得三次诺贝尔化学奖引入本节课。
1
2
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解决了地球上因粮食不足而导致的饥饿和死亡问题,是化学技术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巨大贡献之一,化学家有关氨的研究曾获得三次诺贝尔化学奖:
1918 年,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因为发明合成氨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哈伯的合成氨方法是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是化工生产实现高温、高压、催化反应的第一个里程碑。 1931 年,是德国工业化学家卡尔·博施因为改进合成氨方法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博施的主要贡献是改进了哈伯首创的高压合成氨法,找到了合适的氧化铁型催化剂,使合成氨生产工业化,称为“哈伯—博施法”。2007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得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格哈德·埃特尔最重要的贡献,是合成氨的机理研究。
人类为什么对氨如此的感兴趣?它具有怎样的性质和用途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第一阶段: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部分练习设计较简单,主要以课本知识为主,本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提取知识的能力,自主钻研能力,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效率。) 要求:1.时间:在5分钟内完成; 2.自主学习阶段不准学生与别人交流;
3.带着导学案中的相关问题阅读教材P97-99页,并填写导学案相关内容; 4.完成任务后核对课件上的答案,并及时自我纠正。 通过阅读教材,学生可自我总结归纳出氨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氨的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氨气通常情况下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易液化,液氨可作制冷剂。以700:1的溶解度溶于水。
根据整理出的信息,设置问题。然后,过渡到本节课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学生实验探究
(本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按学习小组合理分工,根据实验现象,高效完成设计的相关问题,并通过充分研讨来解决相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1.学习小组成员根据课前预习准备时的各自分工,相互合作高效完成探究实验;
2.根据实验现象独立思考设计的相关问题,并且,按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关问题; 3.学习小组推选出代表(可以由多人分工完成)进行成果展示,完成任务后等待老师
提问。
(板书)二.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探究实验一】: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课本实验4-8] (由教师做演示实验)
实验用品:铁架台,烧杯、胶头滴管、止水夹、充满氨气的圆底烧瓶、蒸馏水、酚酞试液。
实验装置 操作步骤及实验现象 (1)打开止水夹,并挤压胶头滴管 (2)烧杯中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中,形成 ,瓶内液体呈 色。 现象解释 结论 氨 溶于水, 水溶液呈 性。 2
3
[小组讨论] :
探究问题1.胶头滴管的作用是什么?
探究问题2.酚酞溶液进入烧瓶为什么呈现红色? 探究问题3.喷泉实验的形成原理是什么?
小结: 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 1、保持烧瓶干燥;2、烧瓶充满氨气;3、实验装置密闭。
思考并探讨下面两个喷泉实验方面的问题: [实验•探究问题一] .(实验装置改造)
如果只有单孔塞,你还能想到哪些方法来引发本实验?
[实验•探究问题二] .(实验用品改进)
还有哪些气体能形成喷泉实验?
瓶中气体a HCl HBr CO2 (板书)2.氨与酸的反应 【探究实验二】:“空瓶生烟” (改进实验。通过改进实验,实现反应在密闭环境中进行,安全无污染,并且,取材方便,让学生了解很多实验都可以就地取材实现创新,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目的。) 实验用品:一瓶浓盐酸、一瓶浓氨水;两个干燥的空注射器、一个洁净的塑料输液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用一个注射器把少量的浓氨水注入洁净的输液瓶,同时振荡,然后,用另一支注射器注入少量浓盐酸。 当用注射器注入浓盐酸时,产生大量 。 中挥发出来的 与 中挥发出来的 ,化合生成 小颗粒。 SO2 滴管中b H2O H2O 浓NaOH溶液 浓NaOH溶液 烧杯中溶液b 滴有石蕊的溶液 滴有石蕊有溶液 浓NaOH溶液 浓NaOH溶液 喷泉 红色 红色 无色 无色 用途:可用于 气体或 的检验 ......
探究问题(1).实验原理是什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探究问题(2).实验结论为 。 探究问题(3).还有哪些酸能与氨发生类似的实验现象?
(板书)3、氨与氧气的反应
探究问题:从氮元素的化合价考虑,氨还有哪些性质?
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98页【思考与交流】可知: 氨经一系列反应可以得到硝酸,如下图所示。
3
4
探究问题(1).试分析上述反应中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以及在每一步反应中,氮元素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
探究问题(2).其中,氨被氧化生成一氧化氮的化学方程式为: 催化剂
4NH3+5O2△ 4NO+6H2O
写出其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
(本阶段,主要由各学习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上讲解本组的讨论结果,同时,有不同见解的小组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展开讨论。通过学生展示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特别是在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各小组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 要求:1.由老师选定学习小组进行规定范围的探究成果展示;
2.被选定展示的小组,及时派代表到讲台前按要求进行探究成果展示; 3.有不同见解的小组在老师的安排下进行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第四阶段:教师点评
(前三个阶段主要由学生自主与合作完成,教师在前三个环节要给予正确引导、诱思。在成果展示阶段,教师要组织好,以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
要求:1.时间灵活掌握,点评做到画龙点睛;
2.在第三阶段,教师要让各小组学生充分展示探究成果,并给予恰当点评; 3.教师点评后要启发学生,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尽可能的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第五阶段:课堂小结
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再现,总结重点知识,让学生更好的归纳提升。 。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