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ialNo1114(总第114期) JOURNALOFMUDANJIANGCOLLEGEOFEDUCATION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正念训练
谭钧文 吴和鸣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 正念训练源于佛教。在西方,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正念训练被应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和身心健康的多个领域。目前,已经有很多关于疗效的实证研究。本文对正念训练的历史与现状、心理机制、临床应用,以及主要技术作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 正念训练;再感知;心理咨询与治疗;综述[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23(2009)02-0094-02
正念的三轴不是彼此独立的过程或阶段,而是在循环
过程中互相交织且同时发生的几个方面。
轴Ñ:目的)))为什么做正念训练。练习目的决定练习的结果。
轴Ò:注意)))正念训练的核心。在正念训练的背景下,注意个人当下身心内外的体验,即:暂停所有对体验的解释与评价,而关注于此时此刻体验本身。注意的自我调节也会增强目的、注意、态度这三个方面的能力。
轴Ó:态度)))以一种没有价值评判、接纳、善意、开放的态度对待内在和外在的体验。哪怕这些正在发生的体验与你的期望完全相反,充满好奇心而不停驻于这种体验之上。
1.再感知(reperceiving)目的、注意、态度是正念的三个基本因素,也是正念练习者获得改变的重要变量。基于正念的这几个因素,我们可以发现正念的潜在机制,即:再感知)))有意的、开放的、非评判的注意导致信念的根本改变。
再感知是深度地体验每个身心事件,不与其认同,也不执着于它,/深入地、深刻地、非概念化地观察内心和世界的本质0。再感知也是一种意识的旋转,在这个旋转中先前的/主体0变成/客体0,正念训练延续了这个发展过程,并加速了这个转变。同时,正念训练也帮助练习者建立起一个观察性自我,如Hayes说的认知去融合(cognitivedefusion),即:改变一个人与思维内容的关系而不是改变思维的内容[3]。再感知还类似于一些其它的概念,如:去中心化(de-centering))))步出个人直接经验之外,从而改变这一体验的真正本质;去自动化(deautomatization))))控制感知和认知的自动加工不作为;分离(detachment))))获得/距离0、采用现象学的态度、扩展/注意空间0。这些都是信念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基础。
2.其它机制
再感知也是行为的元机制,在信念的转变建立起来后,还会导致一些其它的机制,这些机制反作用于正念训练而产生积极的结果。下面介绍几个主要的机制。
暴露:直面痛苦的想法、情绪、身体感觉等,不回避。越是敢于面对,就越不会为这些想法、情绪、身体感觉所控制、
一、正念训练的历史与现状
正念训练(MindfulnessTraining)是佛教禅修的一种重要技术,佛陀在5入出息念经6和5念处经6中,对正念训练作了很详细的阐述。至今,缅甸地区还保留了正念的全部训练。上个世纪,缅甸的Maharshi(1940年)、吴巴庆、葛印卡组织(1970年)在西方进行大规模的正念训练普及教学。正念训练在西方社会的流行,也引起了临床医生和心理学家的注意。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压力治疗中心的Kabat-Zinn博士开始运用正念训练让病人进行疼痛管理和压力管理,并创立了正念减压疗法(Mindfu-l
ness-basedStressReduction,MBSR)。在1980年-1990年期间,他还进行了几个里程碑式的正念训练疗效研究。至此,Kabat-Zinn的这一课程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发展出了一大批以正念训练为核心技术或者以正念训练为基础的心理治疗方法,如: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cognitivetherapy,MBCT)、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behaviortherapy,DBT)、接受与投入疗法(AcceptanceandCommitmentTherapy,ACT)等等。近年来,与正念训练相关的疗法广泛应用于各类神经症、成瘾行为、人格障碍等的治疗,以及身心健康领域。在国内,许多临床医生和心理学家也开始了正念训练的应用和研究。
二、正念训练的机制
在临床心理学中,正念被定义为:如其所是地观察当下时时发生的身心内外体验,是一种特殊方式)))有意的、活在当
[1]
下及非评判)))的觉知;正念训练是一套技术(方法),旨在鼓励有意的、非价值评判的与此时此刻发生的事件连接。
那么,正念是如何起作用的呢?Shapiro等人根据Ka-bat-Zinn对正念的定义,对正念的机制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提出了正念的三轴模型[2]:
图1 正念的三轴模型(IAA模型)
[收稿日期]2008-11-12
[作者简介]谭钧文(1981-),男,重庆石柱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心理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与治疗;吴和鸣(1964-),男,湖北武汉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临床心理与督导、文化与心理。
#94#困扰。
自我调节:一个保持系统稳定运作以及适应变化的过程。即:有意地培养非评判的注意使一个人与当下身心内外的真实体验连接,进而引起自我调节,做出合适的反应,获得一种正常状态,从而得到健康。
认知、情绪、行为的弹性:再感知促进个人做出更适宜的、灵活的对环境的反应,而不是由认同于个人当前体验而导致的反射性想法、情绪和行为。
价值澄清:通过观察分离我们的价值观,更客观地反思,发现和选择对我们来说更真实的价值观。
接纳:接纳情绪、思维、认知、感觉等,不试图改变它们。如面对焦虑,如果接纳焦虑是偶尔发生的、正常的,便不会引起次发的、持续的焦虑。
生理机制:Davidson等人实验研究发现正念练习者的前皮层左侧活动增加;Greischar等人发现佛教僧侣在参加同情冥想时产生较强而持续的脑电图(EEG)伽马震动带和同步位相。这种脑电波状态说明在冥想时大脑神经中枢活动具有高度协调性。
三、正念训练的临床运用
以正念训练为基础,或以其作为核心技术的疗法,在临床上针对不同的心理障碍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正念减压疗法[3]:为期八周的课程,结合静坐冥想和行禅、身体扫描、轻瑜伽等练习,在治疗慢性疼痛、进行压力管理等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与医学疾病相关的心理疾病发病率也稳固降低。
正念认知疗法[4]:该疗法认为正念工作是教会练习者元认知(meta-cognition)和持续觉知思维的过程。为期八周,包括静坐冥想和行禅、身体扫描、三分钟呼吸空间、认知记录等练习,在抑郁症的治疗及控制复发等方面有很好的疗效。
辩证行为疗法[5]:尤其适合那些有准自杀行为和自我伤害的边缘性病人。通过核心正念训练、有效人际交往技能、情绪调节、忍受痛苦、自我管理等的教育和练习,他们的准自杀行为、愤怒情绪有很大程度的减少,自我调节能力显著增强,精神症状减轻。
接受与投入疗法[6]:以功能依景说为其哲学思想,以关系框架论为理论基础,由接纳、认知去融合、自我作为背景、自我作为过程存在于当下、价值、与价值观相符的行动六个处理过程组成,广泛应用于一般的精神失常、低生活满意度等心理治疗和身心健康领域。
除此之外,正念训练在焦虑障碍、成瘾行为、自杀、进食障碍、药物滥用、创伤等相关问题的治疗中,都有很好的效果。对普通人群进行正念训练可以增加其心理幸福感,提高免疫功能,甚至增强职业能力、学习能力。
四、正念训练的主要技术1.静坐冥想
静坐冥想是正念训练最核心的技术,也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技术。包括正念呼吸、正念身体、正念声音、正念想法四个方面,它们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但不是独立存在的几个
方面。在练习中,有意地、不逃避、不加评判地、如其所是地观察伴随呼吸时腹部的起伏,观察身体的各种感觉,注意周围的声音,注意想法的升起、发展、变化,以至消失。
2.身体扫描
身体扫描是正念训练常用方法之一,旨在精细觉知身体的每一个部位。身体觉知能力的增强可以帮助我们去处理情绪,同时把注意力从思维状态中转移到对身体的觉知上来。在身体扫描中,练习者闭上眼睛,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头到脚或从脚到头)逐个扫描并觉知不同身体部位的感受。
3.行禅
行禅是在行走之中进行的正念训练。练习中,将注意力集中在脚部,注意脚底与地面接触的感觉,注意行走中脚的抬起、移动、放下,注意脚部、小腿等部位的各种感觉。速度要慢,重要的是体验这种身体感觉。整个过程自然地呼吸,不加控制。当注意力移开的时候,注意到注意的离开,重新回到对脚和腿的觉知。
4.三分钟呼吸空间
三分钟呼吸空间[3]是一个更加灵活、简单、耗时短而非常有效的正念训练技术。在练习中,练习者采用坐姿,闭上双眼,体验此时此刻的想法、情绪状态、身体的各种感觉。慢慢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注意腹部的起伏。围绕呼吸,将身体作为一个整体去觉知。快速地做一次身体扫描,注意身体的感觉,将注意力停留在异样的感觉上,并对这种感觉进行命名。
5.正念瑜伽
正念瑜伽[7]是Boccio博士以5入出息念经6的/四念处0为基础发展出来的四套瑜伽姿势,整合了正念训练和瑜伽,它不追求动作姿势的完美,而是强调在练习瑜伽的过程中体验运动和拉伸的躯体感觉。
[参 考 文 献]
[1]BaerRA.Mindfulnesstrainingasaclinicalintervention:Aconceptualandempiricalreview[J].ClinicalPsychology:ScienceandPractice,2003,10:125-143.
[2]ShapiroSL,CarlsonLE,AstinJA,etal.Mechanismofmind-fulness[J].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2006,Vol.62(3):373-386.
[3]SegalZV,WilliamsJMG,TeasdaleJD.Mindfulness-basedcognitivetherapyfordepression&anewapproachtopreventingrelapse[M].TheGuilfordpress,2002.
[4]Kabat-ZinnJ.Mindfulness-BasedInterventionsinContext:Past,Present,andFuture[J].clinicalpsychology:scienceandpractice,2003,V10N2:144-156.
[5]LinehanMM.Cognitive-behavioraltreatmentof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M].NewYork:Guilford,1993.
[6]HayesSC,BattenaSV.AcceptanceandCommitmentTherapy,EuropeanPsychotherapy[J].December,1999,Vol.1,No1:2-9.[7]BoccioFJ.正念瑜伽:结合佛法与瑜伽的身心双修[M].邓光洁译.橡树林文化出版社,2005.
MindfulnessTraininginPsychologicalCounselingandTherapy
TANJun-wenWUHe-ming
(InstituteofAppliedPsychology,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Wuhan,Hubei430074)
Abstract:MindfulnessTrainingoriginatedfromBuddhism.Sincethe70slastcentury,mindfulnesstraininghasbeenappliedinthefieldsofpsychologicalcounselingandtherapyandphysicalandmentalhealthinthewest.Atpresent,therearemanyexperientialstudiesoftheeffectaboutmindfulnesstrain-ing.Thisarticlewillmakeashortintroductionaboutthehistoryandpresentofmindfulnesstraining,psychologicalmechanism,clinicalapplication,andmaintechniques.
Keywords:Mindfulnesstraining;Re-apperceive;psychologicalcounselingandtherapy;Review
[责任编辑:刘 涛]
#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