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我跟随教研室梁老师还有一行十多人到来北京中关村二小参加了海淀区中年级段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借助模型解决问题,有效拓展思维路径。北大附小邓旭老师讲了《分枣》一课,通过分枣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孩子借助点子图、格子图理解56除以4分的过程,通过对算理的理解进而进行竖式计算。中关村二小王娟老师讲的《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让学生借助小棒这一实物,体会分的过程,用模型支撑算理,理解竖式。两节课都针对教研主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教师们在听课的基础上,课后分为6个大组针对模型教学的看法和困惑,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交流。各个小组的讨论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小组陆续将本组的结果或以文字,或以图画的形式记录在大彩纸上,并张贴在黑板上。现场的老师们都在思考并积极参与到讨论之中,教研氛围既紧张又融洽,时时迸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最后海淀区教研室张红老师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作用,我们如何进行把握,如何使模型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对接,带动老师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在听课、研课的过程中,老师们有诸多收获和思考。用张红老师的话说:区教研其实是领着老师过日子,课要朴实无华,却又有研究的价值,帮助老师们体会在路上的思考。
听课之后梳理收获与思考。本节课重点讨论了:一节计算课教学如何让学生感兴趣?怎样借助模型有效体现算理突破算法?模型该怎样去选择?什么时候用?什么人用?一系列的问题被提出来,但头脑中却没有太清晰的答案,还要慢慢捋。
数学教学在备课时什么最重要,我觉得确定教学目标是关键。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两节课同时将教学目标设定用模型理解算理,创设分的情境,让学生借助模型去丰富体验过程,算理与算法结合,竖式与小棒对接,强化了学生的认知。想想自己的教学可能更多的侧重于算法,这一次听课活动使自己对这一部分内容有了更深的认识。
新课改的数学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就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两位老师通过分枣、分巧克力,使问题回归生活。教学过程中两位老师都舍得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去表达、去体验。学生的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说一说,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不断地引导交流、梳理、提升,在理解的基础上,达成知识的共识,使课堂充满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将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自主交流,大胆质疑,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悟中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