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与实践
一、对外开放
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 以生产和交换 的国际化取代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 促进经济的变革, 使我国经济结构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 开放型经济, 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 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 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 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 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一基本内容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发展出口贸易;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适用的先进技术;
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 特别是更加积极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兴办中外合资、 中外 合作与外商独资企业;
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
发展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与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
设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以带动内地开放。
(二基本原则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为了正确地坚持这一国策, 必须特别注意掌握开 放的原则。
实行对外开放, 一个关键是要正确地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 邓小平明 确表示:“我们要有计划、有原则地引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 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 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 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 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既不 能因噎废食, 对国外的东西一概加以拒斥, 从而放慢对外开放的步伐, 也不能对国外的东西 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甚至以各种形式主张全盘西化。 ”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始终要坚持的原则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三基本经验
第一、 坚持市场取向改革, 不断增强经济活力。 市场化改革主要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 挥基础性作用, 但市场失灵领域要由政府依法监管或者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这是中国改革 开放的一条最重要的基本经验,属改革方向问题。
第二、坚持既积极又稳步地推进改革,不断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体制障碍。 第三、改革开放互相促进,以开放促改革。
第四、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直接动因。
第五、 改革发展稳定良性互动, 以改革促进发展和促进稳定, 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中国改革成功非常重要的经验。
第六、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 要强化党对改革的领导统筹和协调。 中国改革进 入攻坚阶段,利益矛盾凸显,怎么加强改革的统一领导,加强改革统筹协调,非常重要。 二、新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
(一收获期效应
人口红利,大量少青壮廉价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农业生产条件的极大改善,上世纪 70年代化肥厂陆续投产使用;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的成功运用。中国工业进入青春期,到 70年代末工业体系基本建立,系统效益开始显现。
(二投资推动
我国长期实行低工资策略, 一方面增强了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另一方面却造成了国
内内需不足。为推动经济发展国家只能依靠投资来拉动, 包括,大量地引进外资, 这样我们 的发展就成为投资推动型发展, GDP 的增长主要由投资的大小来决定。实际上,采取的依 然是一种牺牲消费突出积累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个直接后果:国民整体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与国民财富的增长速度不相匹配, 甚至对 于普通工薪阶层而言是相悖而行的。
就经济自身而言, 则不过是一种数量扩张粗放增长低质低效模式, 凭借着各种各样的透 支,最多只是获得一个眼前泡沫竞争力而已, 在缺乏真正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的情形下,是 根本没有长足发展后劲可言的。
(三资源推动
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资源从国家垄断改为多元开发, 国内资源开采量飞速提高, 为 GDP 的增长又增添了一个重要砝码。从过去的国家对资源的消极不作为,转而成为疯狂大作为。 此为从政治挂帅向经济挂帅转变的典型表现之一。
透支生态、资源、环境的发展模式,其本质的的确确是一种断子绝孙的可怕模式。 (四 GDP 衡量标准作用
中国现行的 GDP 衡量标准,是将国外企业在华的生产产值统计在内。这样,随着外资 的投资不断增长,必然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 GDP 的增长。
咱们的蛋糕的确是不小了, 可是其中的水分却也不少。 受外部的、 尤其是美元的影响非 常之大。且不论咱们这块蛋糕的质量究竟怎样。
(五社会自然发展的作用
懂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无论什么朝代,只要社会稳定,经济一般都会得到发展, 这就是社会自然发展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 我国未发生过大的社会动乱, 经济社会自然发展 的作用,也就充分地体现出来了。
一个重要原因:经历了长期的动荡折腾,从上层到民众,思定思稳之心不可谓不强。 三、新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一 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对外开放
我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 牢牢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 在自主自立、 自力更生的基础 上, 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 来发展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及 合作与交流,同时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
(二 由点到面,循序渐进
经济开发区——沿海城市——沿海地区——内陆;
由第二产业为主到第一、第三产业逐步推进;
由单方位、低层次——全方位、深层次渐进式拓展。
(三 从开放第二产业为主到全面推进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 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信 息传输、计算机服务、金融、地产、科学研究等。
20世纪 80年代,优先开发第二产业(基本限制第三产业
90年代,逐步扩大开放领域,加入 WTO 后,逐步取消第三产业的限制性政策。 2002年起,我国农业也进入全面开放阶段,由此逐步实现了三大产业全面开放。 四、新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
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传统体制在意识形态方面拥有强大势力,以及长期“条块分割” 所形成的部门与地方的独立利益, 我国在引入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中, 面临着重重阻力。 而 通过以区域开放政策为先导并持续扩大的对外开放, 我国经济发展不断与国际市场经济体制 接轨, 使传统体制领域不断受到外部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和压缩, 对外开放也就内在地成为
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基本动力源。
渐进式区域开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对外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的推进, 也实现 了从沿海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向内地的不断延伸; 通过利用外资, 建立一套事宜与外商投资的 法律体制和政策措施, 引入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范和国际通行做法, 逐渐推进了全方位的制 度改革与创新;加入世贸组织推动改革攻坚,逐步实现与国际通行规则的全面接轨。
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本身就是率先实施的体制改革, 是对封闭起来、 高度集中的计划配 置资源方式的改革。 对外开放离不开改革带来的制度支撑。 可以说, 对外经贸体制的先行改 革,正事早期对外开放的一项核心内容。 对外开放初期, 外经贸体制先行改革,实行一些特 殊政策和灵活安排, 下放外经贸权限, 通过十几年的改革实践, 中国外经贸体制朝着社会主 义市场目标迈出了关键性的步伐并且朝着与国际惯例相一致的方向发展。
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大发展就是以这一时期的外经贸改革为基础的:一是利用外资法律制 度推动吸引外资的顺利起步和发展; 二是外贸的先行改革, 不仅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大发展, 而且推动了整体市场化改革和思想观念转变, 强化了按国际通行规则办事的理念。 此外, 涉 外税收体制改革、 外汇体制改喝以及涉外经济法制体系的形成和完善等一系列向外向型经济 转变做出的重大改革, 为对外开放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 有效促进了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 和开放性经济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