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搭建科技教育平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22-09-03 来源:客趣旅游网
搭建科技教育平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无锡广益中心小学开展未成年人科技教育活动总结

培养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的跨世纪接班人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将未成年人科技教育活动、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不断地为国家输送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是我校领导和老师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探讨、研究并不断实践的重要课题。现将我校多年来在这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做法总结如下:

一、充分认识未成年人科技教育的重要性

我校近几年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科技教育,是基于以下认识: 1、面对知识经济的来临,科技素养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什么是“科学”?大多数学生会这样回答:“科学是指先进的生产力”,“科学是神秘深奥的学问”。那什么是“科学素养”? “是天资”、“是勤奋”„„学生们五花八门的回答,说明他们对“科学”、“科学素养”的概念由模糊而产生敬畏,最终走向疏远,说明我们对未成年人科技教育的匮乏,也说明科学精神在当今这个社会的缺席。所谓科学素养,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以及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及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据中国科协2001年公布的数字,只有1.4%的人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美国1990年达到6.9%,欧共体1989年达到4.4%,差距十分悬殊。

2、面对现代社会一些反科学、伪科学、封建迷信等现象给未成年人带来的影响,必须加强未成年人科技教育。“计算机算命”、“幸运数字”、“星座命运”等等,在这些新兴的预测命运的方式面前,未成年人往往表现得比大人更为热衷。在大多数的综合网站中,几乎都有“星座”、“占卜”等频道。戴“护身符”、买“愿望瓶”、挂“吉祥绳”等在未成年人中也相当流行。学生丽丽剪短了留了两年的长发。因为她刚刚买了一本有关星座的书,书上说,她留短发会有好运。有位家长告诉我们,他女儿每到周三就要穿黄色的衣服,有时候没有了同颜色的衣服就不肯上学。他女儿告诉他,根据一本书上的介绍,黄色是保护色,要想一周平平安安,周三这天就必须穿黄色衣服。可见,这些同知识经济时代相悖的社会暗流,正在毒害我们未成年人的思想,迫切需要我们以科学的唯物论和普及科学知识予以痛击,以净化未成年人的思想。

3、面对科技教育在中学的薄弱现状,必须找到突破口。在应试这根无形指挥棒的指挥下,今天的老师和家长正在孜孜不倦地向孩子灌输“读好书、考高分,上好学校、有好前途”的理念。老师不间断地进行教学加压,家长为孩子联系形形色色的补习班培训班,小发明小制作之类的科技创新活动成了“不务正业”。学生成了应试教育的容器,而很少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这种对于考分的过度追求,使当代未成年人正在失去对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人的观察、想象能力日渐减弱,思维定势日益增强。

目前科技教育比过去受到了重视,但是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科技活动,在新形势下如何把课堂内的科技教育与科技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使各类主体组织开展的科技活动系列化、有序化和面向全体学生?如何使科技活动有效地提高未成年人的科技素养?如何进行有效的科技教师及辅导员培训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和解决。

二、切实转变未成年人科技教育的几个重要观念 我们认为,观念是行动的向导。传统的和落后的观念是影响和制约未成年人科技教育的深层因素,必须深刻变革、更新,否则难以图进。

1. 变“活动”为“教育”, 由外向内,内外结合。

到目前为止,不少人将未成年人科技教育等同于科技“活动”,正是由于这种浅薄认识,使得科技教育工作难以真正深入开展。我们认为,在新的形势下,首先必须把未成年人科技活动升华为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才能彻底改变科技教育工作的被动局面。说到底,就是要变以往的未成年人科技活动的“课外”的范畴上升为教育的主体,把科技教育全面地由课外向课内各学科渗透,力争最大限度地使学科教学之内与科技教育之外紧密结合,形成有机统一,完美和谐的科技、文化、品格的教育观。以彻底改变科技活动就是课外小组、发明、制作这类的狭小天地。据此,我校在各年级成立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负责全面开设并认真落实社会实践课、研究性学习课等必修课程。

2. 变少数为整体。这里主要强调的是,未成年人科技教育的对象应确实做到由少数、个别学生,扩大到全体学生。2003-2004年我校开展了以“为了家乡的进步”为主题的科技教育实践活动。以“八小”(搞一项科技小发明、设计一个创新方案、提一项改革建议、做一项科学小实验、写一篇科学小论文、学一项民间特色技艺、制作一个科技网页、画一副反映家乡进步的画)为活动内容,要求四、五、六年级全体学生参加,每人至少要选择一项,并提交活动成果。全校学生人人参与,热情高涨。学生提交关于家乡发展的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多达500余篇,科技小发明、小制作210余项,提出的改革建议150多份,反映家乡进步的绘画100余幅,还有大量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些几近失传民间特色技艺,制作了不少主题网页。其中许多成果是几位、十几位学生合作完成的。

3. 变表层形式为实质内容。我们认为,未成年人科技教育决不能图表面形式的轰轰烈烈,而应在实质内容上下工夫。为此,我们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设计与操作”课题的研究,通过常规方法学习可教学、专题讲座、学科教学渗透、实践体验等方式,在高一的研究性学习课以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为主,教给学生如何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调查法、观察法、访谈调查法、实验法等方法去获取信息资料;在高二的研究性学习课以课题式研究性学习为主,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和确定课题、如何制定课题计划、课题实施中要注意的问题、如何分析和处理信息、如何写结题报告等;在高三的研究性学习课结合各学科的复习和备考,以思维建模为主要内容,教给学生建立学科知识结构的方法、构建学科思维模型、掌握解题思维方法。实践证明,这一转变不仅使科技教育的本质落到了实处,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科技素养,而且将科技教育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极大的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的高考升学稳居黄冈各县市前列。学生科技实践活动中的优秀作品参加18届、19届全国未成年人科技创新大赛,获湖北省一等奖4个,二等奖8个。“为了家乡的进步”科技实践活动作为湖北省未成年人科技创新优秀活动一等奖项目获全国二等奖,这在黄冈市都是前所未有的。

三、努力搭建未成年人科技教育平台

要使未成年人科技教育活动普及、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还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搭建科技教育平台,为科技教育提供管理、制度、时间、场所、资源等保证。 1、领导的落实。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麻城一中科技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将科技教育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并逐步形成了校长及科技教育活动领导小组领导、教科研副校长主管、教科室指导督办、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具体指导、各年级组班主任和各教研组备课组落实、各科室和职能部门配合,全方位的科技教育管理网络。

2、制度的支撑。未成年人科技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还需要有相关的制度做保证,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旨在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技教育、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规范与激励相结合的一系列制度。主要有:《麻城一中教科研管理条例》、《麻城一中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评选条例》、《麻城一中教科研奖励办法》、《麻城一中学生学分制实施办法》《麻城一中学生奖励办法》等。克服了课堂教学是硬指标,而科技教育是软指标,没

有建立起必要的考核、评估办法的制度性缺陷,把科技教育成果纳入衡量教师业绩和学生素质的考核范围。 3、时间的保证。为了保证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参与科技活动,我们全面开齐开足(尤其是劳动技术课、社会实践课、研究性学习等课程)课时,各个学科还课堂进行科技教育渗透,教师们还利用每周的三节课外活动、晚饭后的讲读时间、晚自习、周末、寒暑假指导学生进行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科技辅导活动。与此同时,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微机室等场所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如课外活动一般是兴趣小组自主的小型活动,讲读时间和周末晚上可以利用学校的闭路电视系统播放科教电影电视节目,部分晚自习和周末集中由相关学科教师对各科技兴趣小组进行专门的辅导,寒暑假则指导学生集中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专访、设计制作等科技活动。

4、资源的挖掘。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在校内逐步营造起了多维立体的科学教育校园环境和多姿多彩的科学教育人文气息,充分挖掘各种宣传阵地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耳濡目染,渗透科学教育。步入麻城一中,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座六层现代化的逸夫科技楼,楼侧建有长约二十米的科技教育长廊,楼后建有300座的多功能教室,楼内理化生地理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网络中心、广播台、校内电视台、学生科技作品展览室等室外挂着古今中外的许多著名科学家的画像,教学楼四周建有科技宣传黑板报长廊、新闻报纸长廊,还有遍布校内各楼栋办公室、教室的校园网及其终端设备,给学生展示了一个信息时代的广阔空间和无穷魅力。学校在逸夫科技楼楼顶建有天文观测仪,还有占地近四十亩的植物园。在校外,我们与各级科技教育部门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我校学生开展各项科技活动,得到了麻城市科协、科技馆、环保局、卫生局、文化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我校还多次邀请麻城市科协、环保局和湖北省科技活动中心专家来校讲座;今年5月我校能够成功举办了首届科技节,也与麻城市、黄冈市和湖北省未成年人科技活动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学校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然,我校开展科技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的指导、具体的操作环节等方面仍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索,特别在培育一支思想业务素质好、有较高科学素养的科技教师队伍上仍需花很大气力,使我校的科技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