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集合的概念

2020-08-27 来源:客趣旅游网
集 合 的 概 念

——交流 探索 构建

荆门市东宝中学 宋林莉

高中数学新教材知识体系严密,认知结构合理。每一章节的学习既有学习新知识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有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要求。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不是将知识告诉学生,而是想尽办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索、实践,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集合的概念》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起始课,如何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今后学习产生深远影响;如何加强师生数学交流,探索研究促使问题自我解决,实现认知结构主动构建,使学生体验一定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为今后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做以下尝试:

《集合的概念》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领到新书后,大家都会翻来看看,当翻到数学课本第一章第一节“集合”两个字跃入眼帘

(板书课题——集合)

师:“集合”做为动词,同学们在体育课上听到的很多,常常是上课铃声刚过,体育老师清脆的哨声便响起,同时高喊:高一(×)班全体同学集合!听到口令,咱们班全体同学便会从四面八方集合到体育老师的身边,而不是咱们班的同学便主动走开,体育老师的一声“集合”(动词)就把“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合一起”。

(大屏幕显示:刚上体育课时学生集合站队的情景图片) 师:数学中的集合是动词性质下的概念吗?

(学生陷入深思,制造悬念,埋下伏笔,为“集合”概念引入铺石问路) 二、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初中代数不等式解法一节中提到:什么叫做不等式的解集? (举手者众多,教师请一名学生回答)

生1: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师:大家知道这个定义涉及到“集合”一词,在这里,集合是一个名词性概念,同学们想一想,在初中数学中,我们接触过哪些点或数的集合?

(学生情绪调动起来,思考活跃积极)

1

生2:数的分类中,“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

生3:不等式中,2x-1>3的解为x>2,所有大于2的实数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 生4: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生5: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生6:线段垂直平分线是和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

三、探索构建

师:可见“集合”一词在初中数学已被广泛使用,不难预见它在高中数学里将会更多地使用。“集合”一词实质上是名词性概念,并非体育老师口中“集合”的口令,而“高一(×)班全体同学”即是数学中集合的内涵。

再如:(1)所有的偶数

(2)所有的直角三角形 (3)图书馆里所有的书

(4)参与中国加入WTO谈判的中方成员 (大屏展示上述实例)

师:上述每一实例都可以构成一个集合,谁能给集合一个准确的定义呢? 生7:具有共同特征的数、式、点、形、物等放在一起构成集合 师:还能精炼一些吗?

生8:有共同特征的事物集在一起形成集合

师:某些指定对象的全体构成集合,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教师进一步指出:(1)(集合论介绍):集合——数学大厦的根基:集合是描述性概念,无准确定义,如点、数、直线等一样,集合是什么通俗地说,它是一些元素组成的集体,20世纪以来研究表明,不仅微积分的基础——实数理论奠定在集合论的基础上,而且各种复杂的数学概念都可以用“集合”概念定义出来,各种数学理论又都可以“嵌入”集合论之内。

(2)集合的表示法:“指定对象”被集在一起看成一个整体,用大括号括起来,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来表示不同的集合。如:A={不等式x+2>0的解}B={校图书馆里所有的书}C={高一(×)班全体同学}

(3)集合与元素关系:从属关系∈ 师:谁能再举出几个集合例子? 生10:(1)世界四大洋

2

生11:(2)元素周期表上22种非金属元素 生12:(3)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生13:(4)纯净物、混合物

师:举例很好,大家想一想,“我校高一年级全体数学学得好的同学”是不是集合? 生14:不是,因为“数学好”没有判定标准,它的对象不确定

师:对,再如“我校所有高个子的同学”,“高个子”没有判定标准,也不能构成集合 师:再如,举一形象例子:孙悟空护送唐憎西天取经路遇白骨精,用金箍棒画地一圈,将唐僧等人圈在里面,唐僧三人构成一个集合,白骨精不得入内,这是为什么?

(学生笑):因为白骨精不是这个集合中的元素

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也就是说,给定一个集合,集合中的元素确定下来,这是集合的确定性。

(大屏展示)——集合论创史人,数学家——康托尔简介

康托尔(1845—1918),生于俄国彼得堡一丹麦犹太血统的家庭,10岁随家迁居德国,自幼对数学有浓厚兴趣。23岁获博士学位,以后一直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他所创立的集合论已成为全部数学的基础。

由于研究无穷时往往推出一些合乎逻辑的但又荒谬的结果成为“悖论”,许多大数学家唯恐陷进去而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在1874—1876年期间,不到30岁的年轻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向神无穷宣战。他靠着辛勤的汗水,成功地证明了一条直线上的点和一个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也能和空间中的点一一对应。这看起来,1厘米长的线段内的点与太平洋面上的点,以及整个地球内部的点都“一样多”。康托尔的创造性工作与传统的数学观念发生了尖锐冲突,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攻击甚至辱骂。有人说,康托尔的集合论是一种“疾病”,康托尔的概念是“雾中之雾”,甚至说康托尔是“疯子”。来自数学权威们的巨大精神压力终于摧垮了康托尔,使他心力交瘁,患了精神分裂症,被送进精神病医院。

真金不怕火炼,康托尔的思想终于大放光彩。1897年举行的第一次国际数学家会议上的成就得到承认,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称赞康托尔的工作“可能是这个时代所能夸世纪的最巨大的工作。”可是这时康托尔仍然神志恍惚,不能从人们的崇敬中得到安慰和喜悦。1918年1月6日,康托尔在一家精神病院去世。

四、巩固练习

【大屏展示】:(1)A={1,3},问3,5哪个是A的元素? (2)A={2,2,4}表示是否准确?

3

(3)A={太平洋,大西洋},B={大西洋,太平洋}是否表示为同一集合?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教师个别指导)

生12:例(1)3是集合A中的元素,5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 例(2)表示不准确,应改为A={2,4};

例(3)的A和B表示同一集合,A,B中的元素相同。 师:大家能看出集合应有哪些特征吗?

生13:由例(1)知,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其中的元素必是确定的。

——确定性

生14:由例(2)知,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

——互异性

生15:由例(3)知,集合中的元素无先后顺序,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可以交换的。

——无序性

师:大家归纳的很正确,我们把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统称为集合的三个特征。大家还能举出一些反例吗?

生16:(1){参加运动会年龄较小的学生}不是集合。

生17:(2)A={1,1,1,2,4,6}应表示为:A={1,2,4,6}。 生18:(3)A={15的正约数}={1,3,5,15}或{1,15,3,5} „„

点评:“教是为了不教”,本节课采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将“数学交流”、“探索研究”、“认知构建”等数学观融为一体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1)本节课能够很好地通过师生的“数学交流”,使学生能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展开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问题,促进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兴趣。

(2)本节课能够使学生学会问题解决,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观察、类比、分析、归纳、抽象、概括,培养学生研究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3)本节课教师不仅帮助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还调整和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4

体系和认知结构体系,从而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数学头脑”,能够“数学地思维”,以达到最市的数学境界。

思考与讨论:

1、“数学交流”中教师应如何把握好调控的尺度?

2、“问题解决”中教师的提问应如何把握好跨度,点拨如何体现最佳艺术?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