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THECHINESEJOURNALOFGEOLOGICALHAZARDANDCONTROL
Vol.7 No.3Sep.1996
赤水河流域遵义地区水土流失
及其防治对策
杜左华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
提要 本文根据赤水河流域遵义地区自然条件差异,水土流失现状、危害及成因,分析了本区水土流失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本区防治水土流失的指导思想和对策。
关键词 赤水河 遵义地区 水土流失 防治对策
赤水河位于长江上游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处,是长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在四川省合江县汇入长江。
遵义地区位于赤水河上游、贵州省西北部,包括遵义地区赤水市、习水、仁怀、桐梓四县全部和遵义县部分地域,占流域总面积的57.06%。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加之降雨集中,植被覆盖少,以及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的种种不合理利用,使该地区水土流失日益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一、水土流失环境背景
1.地质构造
本区所在的大地构造单元为扬子准地台中的上扬子台褶带。地层均系沉积岩组成,其中仁怀、桐梓、遵义县以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三叠系分布最广,多为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相间出露,赤水市、习水县的一部分广布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岩性主要有紫色砂岩、泥岩、粉砂岩、页岩、石灰岩等,岩溶地貌发育,地上、地下岩溶分布普遍。
2.地形地貌
本区属云南高原东斜坡的北段,是大娄山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带,地形地貌以中山峡谷和低中山河谷为主,低中山占总面积的69.24%,海拔一般在800—1500m,最高海拔2028m,最低海拔221m,高差悬殊大。境内群山林立,河流深切,坡陡谷深,25°以上的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6.64%,15—25°的面积占19.47%,5—15°的占14.56%,<5°的只占9.33%。
3.植被土壤
本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适宜生长的植物种类多,繁衍快。用材林树种主要有杉、松、柏、桦、竹等,经济林树种有桃、李、梨、苹果、桑、柑桔、荔枝、生漆等,薪炭林树种有青冈、马桑、黄荆等,牧草种类以禾本科牧草为主。由于历史原因,森林破坏严重,原始林残迹已不多见,多为人工次生林和灌木林,且林种结构不均,用材林等分布—78—多,经济、薪炭林少。
本区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紫色土、石灰土和水稻土、黄棕壤。黄壤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遵义县中山区;紫色土、水稻土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及干、支流河谷两翼;石灰土主要分布在桐梓县。
4.水文气象
本区由于受低纬度、高海拔,季风环流交替以及地貌类型复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高原山地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光热雨同季,日照少,地域性差异大,多年平均气温13.1—18.1℃,极端最低气温-9℃,极端最高气温42℃,年日照时数在1000~1300小时之间,年均蒸发量563.00~1307.10mm,年平均降雨量1022.2~1286.9mm,日最大降水量196mm,年内分布不均,多集中在5~9月份,占全年的70%左右,且降雨随海拔高度降低而递减。
本区集雨面积大于20km2的河流有159条,河流洪枯水量变化大,输沙量大,据赤水水文站观测,年平均含沙量0.912kg/m,输沙量11.93万t。
本区现有耕地面积412.14万亩,其中坡耕地259.0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2.86%,林地面积519.60万亩,草地面积267.66万亩,荒山荒坡267.89万亩,水域27万亩,难利用地73.27万亩,非生产用地60.32万亩。
3
二、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
(一)水土流失现状
赤水河流域遵义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5888.13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4.26%。其中轻、中度流失面积2994.13km2,占流失面积的50.85%,强度以上流失面积2894km2,占流失面积的49.15%。年平均土壤侵蚀总量3008.53万t,平均侵蚀模数为5110t/km2·a(详见表1)。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主要为面蚀,多发生在坡耕地、荒山荒坡、疏幼林地上,分布面广、流失量大。沟蚀和崩塌、泻溜、滑坡及泥石流等重力侵蚀也有发生,主要在岩体松软、破碎、坡陡,构造节理发育地区。
表1 水土流失现状统计表
Tab.1 Presentsituationofwaterandsoilerosion
流失强度轻 度
中 度强 度极强度剧 烈合 计
流失面积
km21355.071639.062200.60586.20107.205888.13
占流失%23.0127.8437.379.961.82100
年平均土壤侵蚀量
(万t)
203.26614.651430.39615.51144.723008.53
平均侵蚀模数(t/km2·a)
15003750650010500135005110
(二)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1.破坏土地资源,降低土壤肥力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本区年土壤侵蚀总量为3008.53万t,相当于损失30cm
—79—
耕作层的土壤9.4万亩。水土流失使坡耕地变成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造成土壤贫瘠,肥力减退,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据分析测算,每年因此约损失氮2.8万t、磷1.9万t、钾43.3万t、有机质50.8万t。如按文献介绍,每公斤氮可产粮食0.86kg计算,则本区每年因土壤养分降低而减产粮食2.4万t。严重的水土流失还使基岩裸露、土地石化,有限的耕地资源面临逐渐丧失的危机,本区73.27万亩难利用土地,绝大部分是水土流失所致。
2.生态环境恶化,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人民生活贫困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生态环境失调,小气候恶化,灾害性天气增多,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有雨成涝,无雨成旱,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加大、危害加重,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危及人民生命安全。本区7、8月份夏旱发生频率最高,接近十年八旱,造成农业减产,群众生活贫困。桐梓县1972年5月26日暴雨成灾,伴随着泥石流,县城被淹数日,川黔铁路中断,13万人受灾,200多人死亡,冲毁田土5万多亩,损失惨重。
3.水源枯竭,泥沙下泻,河床抬高,水利工程效益降低
水土流失使土壤含蓄水能力下降,水源枯竭;另一方面,洪涝灾害增多、增大,冲毁、冲垮水利工程,同时,泥沙下泻,造成河床抬高,大量水利工程淤塞,水库山塘蓄水、灌溉效益降低。遵义县毛石乡原有的8处塘坝,现已干涸4处,只有4处集水受益。据赤水水文站观测,在集雨面积16544km2的范围内,六十年代年平均输沙模数312t/km2,七十年代年平均输沙模数为573t/km2,较六十年代增大83.6%,河流输沙量明显增加,致使本区山塘水库11072.66万m3总库容,年平均淤积量就达68.46万m3。
三、水土流失主要因素分析
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人为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则是水土流失加剧的主要原因。
(一)自然因素
1.气象因素 本区降雨集中,历时短,强度大,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动力条件。赤水市1978年7月5日的1—9时,降雨竟达101.5mm。
2.地形、坡度 地面径流伴随出现的水土流失,必须具有一定的坡度才能发生,坡度越大、坡面越长,土壤侵蚀越严重。本区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斜坡地带,中山峡谷为主要地貌类型,由于坡陡面长,径流速度大,冲刷力强,为严重的水土流失提供了条件。
3.岩性、土壤 岩石特性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地质因素,本区紫色砂页岩、泥岩、石灰岩等主要岩类,质地松散,极易风化、水解、溶蚀,抗冲性能低。本区土壤大部分是由紫色砂岩和紫色泥岩形成的紫色土,土质疏松、极易风化,水土流失严重;另一部分为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形成的石灰土,土层较薄,一旦流失,就会基岩裸露,难于再形成土壤。
4.植被 地面植被对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它能截留雨水,并可固结土壤、减轻径流强度,提高土壤抗冲蚀能力。本区现有森林覆盖率低,仅为14.2%,其中桐梓县甚至只有4.35%。在干、支流河谷两侧,植被更差,多系稀疏林和荒山荒坡,水土流失极为严重。—80—(二)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破坏了土壤固有的稳定性和植被的保护作用,使水土流失加剧。1.人口增长过快,陡坡开荒严重
本区建国初期农业人口有98.01万,1990年达到190.4万,增加了近一倍,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16.7‰,远远超过了经济发展速度。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不相适应,使粮食持续短缺,人们被迫采取陡坡开荒”,毁林、毁草开荒等手段盲目扩大耕种面积,而坡耕地的土壤侵蚀,又使土地单产减低,于是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而粮食单产却越来越低,形成了广种薄收的恶性循环。
2.乱砍滥伐,森林植被减少
由于五八年“大炼钢铁”及“向荒山要粮”等几次大规模的运动,使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加之人口增多带来的用材、燃料需求,乱砍滥伐林木,甚至铲草皮、挖树根现象有增无减,使本区森林覆盖率由1950年的约35%下降到1990年的14.2%,水土流失随之加剧。
3.开发建设项目忽视水土保持,未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在开矿、建厂、修路等基本建设中,由于对水土流失危害认识不足,普遍缺乏水土保持意识,造成水土流失面积扩大,泥沙流失量增加。赤水市1986年修建马临至合江的公路,由于取、弃土石不当,使大量的泥沙流入河中,导致河床抬高,行洪河道变窄,汛期沿河良田被淹,高洞电站150万m的水库在短短几年中淤积过半。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强度加大,人为因素对地貌、植被的破坏作用也呈扩大趋势。
3
四、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本区水土流失严重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增长过快,人们为满足对粮食、燃料等的需求而盲目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要减少水土流失,就要摆脱这种“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防治水土流失的指导思想
1.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杜绝新的水土流失产生
2.将治理水土流失与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实行开发性的综合防治
(二)分区防治对策
根据本区自然条件差异,考虑水土流失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对本区水土流失实行分区防治的对策,划分三个类型区,采取相应措施,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防治。
1.重点预防保护区
对区内有土壤侵蚀潜在危险的成片林草地,设置重点预防保护区,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坚决杜绝放火烧山、乱砍滥伐、毁林毁草开荒等现象。
2.重点监督管理区
—81—
对开矿、挖沙、取土、修路、办厂等资源开发、基本建设中,可能或已经造成大面积地表和植被破坏、产生水土流失的人为活动,设置重点监督管理区,依法实行监督管理。
本区监督重点是煤矿区。
3.重点治理区
本区坡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5.92%,但坡耕地上的土壤侵蚀量则占总侵蚀量的40%左右,治理应抓住坡耕地这个主要流失地类,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坡耕地的改造为突破口、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方针,因地制宜,合理布设各项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大力发展小流域经济,并以此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①坡改梯措施 改造坡耕地,建设基本农田是拦蓄径流、控制水土流失、保证农业增产的最有效措施,同时也是实现土地合理开发利用,促进农、林、牧各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②林草措施 造林种草是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主导产业和关键措施,也是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开发的重要途径。
在林种的选择上,既要适地适树,又要合理配置不同功用的林木。对现有疏幼林地、残次林、草地采取补植、抚育、保护等封禁管护措施。
③保土耕作措施 本区保土耕作措施主要在15°以下的坡耕地上,采取改顺坡耕作为横坡等高带状耕作、沟垄种植、套种间种和地膜覆盖等方式,来改变局部小地形,减少径流或延长作物对地面覆盖时间,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提高保土、保水、保肥能力。④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本着“因害设防,分段拦蓄,防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布设坡面水系和蓄水拦沙工程,在坡面配置沿山排洪沟、沉沙凼、蓄水池,在沟谷,修建塘坝、谷坊,形成蓄水、灌溉、拦沙、排洪多功能网络,做到“泥不下山,水不乱流”,使水土保持各项措施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
参 考 文 献 (略)
SOILEROSIONANDITSPREVENTIONANDCONTROLLINGCOUNTERMEASURESINZUNYI
REGIONINCHISHUIRIVERVALLEY
DuZuohua
(TheBureauofYangtzeWaterandSoilConservation)
Abstract
Thepresentsituation,harmfulnessandcontributingfactorsofsoilerosioninZunyiRegioninChishuirivervalleyareanalyzedinthispaper.Theguidelineofpreventionandcontrollingofsoilerosionismadeclearbasedontheresultsoftheanalysis.Accordingtothedifferencesofnatureconditions,characteristicsofsoilerosionandthedevelopmentaltrend,theregionalpreventiveandcontrollingcountermeasuresareputforward.
Keywords:Chishuirivervalley,Zunyiregion,waterandsoilloss,preventionandcontrollingcountermeasures—8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