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藏族传统生态文化研究综述

2024-02-22 来源:客趣旅游网
黑河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2015年2月) JOURNAL OF HEIHE UNIVERSITY 历史文化研究 doi:10.3969/j.issn.1674~9499.2015.O1.027 藏族传统生态文化研究综述 关春玲刘鸿彬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为在高寒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传统文化体系。藏族 游牧方式、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中蕴含的生态保护精神及其生态保护效应成为当代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学者们从哲 学、宗教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艺术等多重视角对藏族传统生态文化做了大量广泛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 众多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深刻见解。 关键词:藏族;生态文化;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K2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499(2015)0l一0ll2一o4 民族传统文化拥有维持生态平衡、庇护生态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功效和作用。自古以来,藏 族作为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聚居在 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素以环 牧藏族原土文化受到冲击有着直接的关联。人 与自然之间,不仅是依存和牟取等功利性联系, 还存在着文化关联。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群 以其千百年绵亘的文化意蕴及行为与本土环境 协调一致,当这类文化联系受到外来文化冲击 时,自然环境的恶化和原土文化的存在危机都将 境的脆弱性与自然资源的珍稀性闻名。为了生 存和发展,经过历史的积淀,藏族先民们创造出 一套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传统文化体系,其生产 是难以避免的 J。南文渊《藏族牧民游牧生活考 察》一文中,详细描写了生活在青海湖畔藏族游 牧社区文化及游牧生活方式,通过介绍各种家畜 方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均蕴含着浓厚的生态 文明精神。当代众多专家学者从哲学、宗教学、 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艺术等多重视 的特点、畜群选择、管理方式及游牧转场等内容, 体现出藏族游牧文化中浓浓的生态意蕴 。吴 角对藏族传统生态文化精神及其生态保护效应 做了大量广泛深入的研究,相关学术成果成为我 国民族文化研究领域中的一道独特景观。 一、藏族游牧文化研究 琼、周亚成《游牧文化中的生态环境观浅析》一 文,尝试从藏族游牧文化与生态环境的辩证统一 关系出发,阐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三者 之间是紧密联系的,缺一不可_3 J。李妹睿《藏族 传统生态伦理的当代启示》一文将藏族游牧时代 与藏区现代生活进行对比,发现藏民族在以游牧 生活为主的时代,既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 求,也顾及了自然的承受能力,使人与自然很好 的共融 。而受“人类主宰自然”这一野蛮思想 自秦汉起,游牧文化就是构成我国三大经济 文化之一。游牧文化的独特性在于远离上层文 化的影响,无拘无束。它是人类率真本性、智力 禀赋、艺术才能的自然流露,是将效用与审美融 为一体的文化模式。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融洽 共存的意蕴在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处处 有所体现。有关藏族游牧文化的生态文明精神 影响的现代藏区,藏民族的传统生态观念已经受 到现实的挑战。如何保护原有自然环境、要不要 继续弘扬藏族传统生态文化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相关研究是专家学者们潜心研究的重点。刘源 在《文化生存与生态保护——以长江源头唐乡为 例》一文中指出,当地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与游 收稿日期:2014—09—01 王奎正《藏族传统文化与青藏高原环境保护》中, 通过阐释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藏民族是如何处 基金项目:2013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研究》(DLBEC02);教育部人文社会 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研究》(13JDSZIO06) 作者简介:关春玲(1964一),女(满族),辽宁桓仁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哲学研究;刘鸿彬 (1989一),男,青海西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文化研究。 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草场的利用与保护、物 种延续与保护等内容,体现出藏族传统文化在生 态保护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 二、藏族宗教文化研究 在藏族宗教博大精深的信仰体系中蕴含着 浓厚的生态文明精神。宗教教义中,不但有着较 为系统的生态理论渊源,而且经过历史的积淀和 传承,已经牢牢根植于藏族民众的头脑里,并且 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世世代代守护着藏民族赖 以生存的家园。 刘俊哲、罗布江村《藏传佛教哲学思想资料 辑要》从理论的角度着眼,在相关著作中采用比 较研究的方法,将藏传佛教的生态伦理观置于更 大的理论域境,同我国土生土长的儒、道两家及 西方的生态伦理观进行纵横比较,直观凸显了藏 传佛教生态伦理的特色、优势及其当代价值 J。 洛加才让《藏族生态伦理文化初探》一文中提出, 由于受藏族民间神话传说中“自然形成说”的影 响 。藏族传统生态文化其价值核心来源于藏 民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许多禁忌观念和 道德准则。索端智在《从民间信仰层面透视高原 藏族的生态伦理——以青海黄南藏区的田野研 究为例》中指出,藏传佛教所蕴含的生态哲学作 为一种观念体系,是适应高原特殊生态环境的产 物 。除了人文、政治因素,自然环境在藏传佛 教产生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藏传佛 教的教义无不体现着藏民族对自然环境的崇敬 之情。李妹睿《藏族传统生态伦理的当代启示》 则认为,藏传佛教的万物平等、天人合一等思想 深深影响着藏族传统生态文化 J。熊坤新、颜顺 新《藏族生态伦理思想概论》也认为,藏族传统生 态伦理观作为藏族先民有史以来存在于高原上 的一种生活态度,它是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之上 的 J。贾秀兰在《藏族生态伦理道德思想研究》 中提出,藏传佛教的生态伦理观念,如藏传佛教 的万物平等、禁忌杀生及神山圣湖思想都是藏族 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u1 。吴迪《藏族传统生 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一文认为,藏传佛教 的宗教权威性使藏民族严格按照教义要求,不杀 生屠戮、敬畏万物生命、善意地对待自然生态环 境 。藏传佛教利用宗教情感来对信徒在处理 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和行为上具有心理约束作 用,主要体现在万物有灵和众生平等两种思想 上。梁霞在《藏传佛教理论的生态功能探析》一 文中强调,缘起论是藏传佛教生态观的哲学基 础,缘起论为人们描绘了一幅人类与万物“整体 共生”_1 的理想图景和人与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态 关系。这种“整体共生”的关系,为人们形成平等 共生的“整体生态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拉巴次仁《藏族先民的原始信仰——略谈藏 族苯教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分析认为,藏族传统 生态文化的基础不在于藏传佛教,而始源于藏族 原始宗教——苯教。苯教的最初形态应属自然 宗教类,万物有灵则是庞大的苯教神祗之“母”, 也是苯教思想之源 。傅千吉《白龙江流域藏族 传统生态文化特点研究》一文认为,通过对白龙 江流域藏传佛教和苯教的生态文化研究分析阐 明,宗教在藏民族与自然融洽相处时发挥着积极 的作用,这是一种深层次多元化的生态观 。张 晓东《论苯教对藏族生态文化的影响》中提到,苯 教是高原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在藏传佛教形成 之前曾长期主导着藏民族的生产生活。“万物有 灵”是苯教义理的基础,由此衍生出的神山圣湖 崇拜、人类形成说等内容,促使藏民族在青藏高 原严酷的自然条件下自觉地爱护自然 ,并为最 终形成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观念产生了极为 重要的作用。马春晖《论苯教和藏传佛教对高原 藏族生态文化的影响》一文强调,经过历史的积 淀,从原始社会发展而来的苯教,其核心是“万物 有灵”,苯教将对大自然的敬畏积淀在藏民族的 心灵深处使高原藏族在教义的感召下,形成了克 己自律、节俭寡欲、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共存、人与 社会相融与共等精神财富¨ 。 三、藏族生活习俗研究 藏族服饰独特、绮丽的艺术性,显示了藏民 族极高的艺术造诣_】 。经过对藏族服饰的结构 形式、色调、图案及配饰等方面的研究,藏服表现 出来的天人合一、祥和恬静理念引起了学者浓厚 的研究兴趣。李玉琴《藏族服饰的美学分析》中 提到,在藏民族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创 造出来的藏族服饰,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体现 了藏族生态环保的理想和精神追求 J。邓前程 《藏族服饰文化研究》中提出,藏族服饰形成与发 展的动因多为生存发展的需要、特定的生存方式 以及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的极其自然的流露 和表现,是自然造化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每 一个佩饰,甚至每一条流线都蕴含着浓浓的生态 意蕴 引。 ・113・ 国内学者对藏族民间祭祀所体现出的生态 文明理念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祭祀对象展开的,其 中大多数是对神山与圣湖的论述。周拉《略论藏 族神山崇拜的文化特征及功能》认为,山神在最 初的自然宗教时期是以“全能”的形式存在而非 “全善”。神山祭祀、神山崇拜有文化功能、道德 功能、政治功能,其中所强调的神山崇拜的环保 功能在如今的重要意义更为深远 。卓玛措《藏 族传统的生态文化》一文认为,我们应该清醒、理 性地拂去沉积于藏民族传统历史和文化之上的 浮尘,撇开母体文化与现代意识所带来的偏 见 。作为藏族历史不可或缺的天葬,是对高寒 环境适应的产物。以生态的思维出发,天葬对高 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积极意义。从藏民族对 待死亡的观念充分表达了对自然资源的珍惜以 及万物平等的理念,是藏民族朴素生态观生动的 体现。 尼玛才让《藏族民间音乐文化特征简论》中 提出生活禁忌的“不可为”在意识形态中转变为 一种伦理需求的观点 。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有 针对性的生活禁忌观念通过音乐表现出来,藏族 音乐多是以神山圣湖为对象,表达生态伦理观 念。 马克思认为,在古代社会“舞蹈是一种祭奠 形式” 。古往今来,藏民族非常重视宗教祭祀, 将其视为与天地沟通的唯一途径,舞蹈就是在祭 祀过程中,藏民族表达对自然、天地崇敬之情的 最好方式。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藏民族习惯沉 浸于秀美的山水之间载歌载舞,舞蹈帮助其消除 了信仰隔阂、打破了性别的歧视,浓郁而和谐的 生态文化意蕴弥漫在每一个舞姿当中,表达着团 结、和谐、进步的精神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藏 族舞蹈具有创建和谐社会的功能。莫尚洋《藏族 锅庄舞的艺术特征研究》一文认为,藏族舞蹈的 产生与图腾崇拜、宗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 引。当你翩翩起舞,跳着优美的锅庄舞时,你 会发现每一个舞姿都与藏族宗教密切相连,并相 互融合。藏族人们在转经,膜拜佛塔、寺庙时只 能按照顺时针参拜,这种宗教习俗被人们运用到 锅庄舞之中,从每一个舞姿中都渗透出浓浓的天 人合一理念。尕藏吉《论藏族舞蹈的社会特性与 功能》一文阐明,藏族舞蹈是高原特殊的生态环 境、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等共同作用 的产物,具有历史性、传统性、民族性、生态性_2 。 藏族舞蹈在弘扬宗教文化、凝聚民族力量、宣扬 生态伦理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现代化建设、提升国民素质、 创建和谐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综上所述,国内专家学者对藏族传统生态文 化的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呈现出藏族社会生产生 活、宗教文化和文学艺术中蕴含的生态保护意向 和生态保护智慧,为发掘、整理、保护我国少数民 族的丰富物质文化遗产和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提 供了重要的研究范例和学术积淀。但纵观众多 专家学者的研究,发现其探究的方向基本属于宏 观层面的内容,对微观层面,具体到某一行为、某 一习俗所蕴含的生态理念还未涉及。再者,现有 的研究内容绝大多数仅是在单纯介绍藏族传统 生态文化,未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相联系。希望 在今后的研究中,融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 容,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历史发展中更好地理 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从 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藏族生态文化与马克思主 义生态观有机结合,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 观的发展和创新,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 族的永续发展提供一些历史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刘源.文化生存与生态保护——以长江源头唐乡为例[D].北 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4:50—60. [2]南文渊.藏族牧民游牧生活考察[J].青海民族研究,1999 (1). [3]吴琼,周亚成.游牧文化中的生态环境观浅析[J].西北民族 研究,2001(4). [4]李妹睿.藏族传统生态伦理的当代启示[J].青海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5]王奎正.藏族传统文化与青藏高原环境保护[J].中南民族学 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6]刘俊哲,罗布江村.藏传佛教哲学思想资料辑要[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7. [7]洛加才让.藏族生态伦理文化初探[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2002(5). [8]索端智.从民间信仰层面透视高原藏族的生态伦理——以青 海黄南藏区的田野研究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7(1). [9]熊坤新,颜顺新.藏族生态伦理思想概论[J].青海民族学院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0]贾秀兰.藏族生态伦理道德思想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 报:人文社科版,2008(4). [11]吴迪.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兰州:西北 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0:9—13、17—30. [12]梁霞.藏传佛教理论的生态功能探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 报,2013(1). [13]拉巴次仁.藏族先民的原始信仰——略谈藏族苯教文化的 形成及发展[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6(1). [14]傅千吉.白龙江流域藏族传统生态文化特点研究[J].西北 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19]周拉.略论藏族神山崇拜的文化特征及功能[J].中央民族 大学学报,2006(6). [15]张晓东.论苯教对藏族生态文化的影响[D].兰州:兰州大学 硕士论文,2008:5—7、35—48. 【20]卓玛措.藏族传统的生态文化[J].地理教学,2006(3). [21]尼玛才让.藏族民间音乐文化特征简论[J].青海师范大学 学报,2007(4). [22]尕藏吉.论藏族舞蹈的社会特性与功能[J].西藏研究,2011 (2). [16]马春晖.论苯教和藏传佛教对高原藏族生态文化的影响 [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20—49. [17]李玉琴.藏族服饰的美学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9(2). [23]莫尚洋.藏族锅庄舞的艺术特征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 学硕士论文,2012:22—23、26—27. [18]邓前程.藏族服饰文化研究[J].民族学刊,2011(6). Literature Review on Tibetan Traditonal Ecological Cultural Study Guan Chunling,Liu Hongbin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China) Abstract:For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in a cold environment,Tibetan in the long history,the for— mar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has adapted to the local natural environment system.The nomadic way,reli— gious beliefs and customs in spirit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effect become the research hot spot in academic circles.Scholars from philosophy,theology,anthropology,ethnology,sociology,history, and art,such as multiple angle of view of traditional Tibetan ecological cuhure have done a lot of in—depth studies,and put forward many insights which are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icance.f Key words:Tibetan;ecological culture;ecological protection [责任编辑:师清芳] ・1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