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微观经济学》(48课时)教学大纲

2024-02-27 来源:客趣旅游网


《微观经济学》(48课时)教学大纲

(Microeconomics)

制定单位:金融与经济学院

课程说明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属性及课程介绍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单个经济行为的经济学科,主要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微观经济学运用各种基本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价格理论。本课程从最为基本的概念出发,如需求、供给等,逐步深入地介绍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包括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市场均衡价格理论、分配理论以及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本课程以新古典综合派为其主要理论体系,同时也涉及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资源最优配置问题。即既定的经济资源如何被用来生产哪些产品,生产多少及采用什么生产方法,产品怎样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使之达到最优。 应让同学们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为主,附加近二、三十年微观经济学的新课题,使同学们在掌握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新古典理论的基础上,了解当代微观经济学的更贴近现实世界的新经济理论。其中新古典经济理论由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以及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分析等理论组成。近几年来已成为微观经济学主要的前沿课题有:博弈论和竞争策略,不确定性条件下信息的作用,具有市场垄断势力的厂商的定价策略等。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学课程奠定理论基础,而且能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来认识和理解现实中的单个消费者或单个企业的经济行为。通过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了解并能够清楚地解释价格形成的机理,决定价格的主要因素,并且能够解释价格机制的作用和市场运作的原理,理解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含义及其条件,了解并说明价格机制作用的局限性。通过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使同学们能灵活运用微观经济学中介绍的具体分析工具和方法,能初步回答如何管理决策、如何制定和理解公共政策,以及了解世界经济是如何运转的、现代经济社会是如何运作的等社会现象。使同学们认识到微观经济学本身是一门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学科。使同学们能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如边际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最优化分析方法和博弈分析方法等来解释现实经济问题。 总之,我们应该让学生看到《微观经济学》是如何可以用作决策的一种工具,了解到《微观经济学》的相关性和有用性。同时要让让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来理解现实经济问题。

2

(三)适用对象

财经类院校经济类各专业本科生。

(四)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积分》等。

后续课程包括《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经济学说史》、《国际经济学》等。

二、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从事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完成当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分析方法,而且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处理好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批判西方经济学中的错误。

2、处理好数学工具与基本理论(原理)之间的关系,教学中重在讲清基本原理,同时适当地借鉴数学工具,为理论讲授服务。

3、处理好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与具体理论之间的关系,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具体的理论与知识,而且特别应该注意给予他们有关这门学科的总体框架结构,便于学生们从总体上把握经济学的内容。

4、处理好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同专业学生相同点与差别化的关系。在保证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完整的基础上,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授课内容、案例分析等方面要体现差别化。

对于《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建议:

许多年来,大学本科课程教学方式一直以教师讲授为主,即“满堂灌”。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微观经济学,加上点多面广量大的特点,就更加如此。结果是教学计划虽然完成了,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所学内容只是生吞活剥,仍然是一知半解。特别是由于未能深入联系实际,学习只是停留在书本知识的背诵、记忆上,未能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不能用实际经济活动的经验来检验经济理论,更不能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来分析现实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实际上,财经类院校学生生源好、质量高、学习能力较强。考虑到这些特点,建议在教学方法上作如下调整:

首先,要精心选择讲课内容,增加阅读部分。以新古典理论为核心的微观经济学内容就很充实,再加上新的经济理论后,内容就更多,45课时的授课时间往往不够用。过去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加快教学进度,意即快速“满堂灌”。在意识到“满堂灌”的弊端和学生学习潜力后,建议部分自学的解决办法。选择性地划定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不再由教师系统讲授,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督促下自学。节省下的时间用于教授新的经济理论和进行课堂讨论。

3

其次,组织课堂讨论,进行启发式教学。被动地接受知识与主动地学习有着明显不同的效果。主动思考问题,即使错了,也能通过“错”的刺激,加深理解。所以,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上应加大启发式教学的力度。具体建议是:第一,在讲授过程中,经常提问。凡是在需要运用前一阶段知识进行推理的地方,都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在这种时候提问学生,比直接按部就班、平铺直叙地讲授更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也能使学生加深印象。第二,挑选类型类似的章节,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后,上台讲课。在微观经济学中,有一些分析方法是类似的,例如,在讲了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后,垄断市场理论可以让同学们通过与竞争性市场的比较,自己分析归纳,然后随机抽取学生讲解。这既能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加以订正,又使学生在主动掌握本章内容的同时,加深对前面理论的理解,更是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将某些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提出讨论,明辨是非。例如把习题中的一些容易出现的错误提出来讨论,让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充分发表意见,而不是简单地给出答案,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争论中,自己比较鉴别,确定、接受正确的东西,认识错误所在。有时候,错误意见能够深化认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四,提供实际案例,进行专题讨论。

最后一点,联系实际,让理论教学置于实际经济活动背景和实际案例的分析中。对于财经类院校的学生来说,无论他们今后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注重培养他们善于观察、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以及进行经济决策的能力。即使他们今后有可能进一步深造,被培养成为更高层次的人才,大学本科阶段在知识、能力和经验积累方面的教育,在理论联系实际学风方面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况且多数学生渴望通过在校四年的学习,充实专业知识,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具有一定实力,未来能够立足于竞争的市场。满足学生这种合理要求,使他们的愿望得以实现,这虽然是一个难题,但也的确是大学教育的责任。特别是社会科学学科,应当尽可能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更多的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在专业领域竞争的本领。

基于这种基本认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联系实际大量引入经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入案例的具体目的,一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二是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和解释现实经济生活;三是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理论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如何应用。理论是抽象的、枯燥的。而实际案例是生动的、丰富的。让学生在初步学习经济学时就参与实际经济问题的讨论,让他们感受到经济理论的作用,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最好方法。特别是让他们讨论那些人们正在进行争论的实际问题,是提高他们社会责任感,认识经济学者使命的最好方式。在这种讨论中,学生能够逐步了解社会经济生活,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如民航机票打折事件在2000年4月引起争议,一时尚无定论。应该如何对待打折事件?如何解释机票降价与民航业亏损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政府主管部门的作用?企业应如何制定价格?这个事件引起一连串的问题,这些问题又集中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其中包括,价格机制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原理,规模经济原理,需求价格弹性和差别定价原理等等。结果学生对案例的研究表现了极大热情,这既加深了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又尝试了

4

如何应用经济学原理。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积累十分重要。而案例来源多样化,又是案例质量的保证。建议教师研究实践性较强的科研课题,参加地方政府部门各种咨询和听政活动,参与企业的各种咨询活动和对企业的调查,是获得丰富生动案例的良好途径。报刊等媒体也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案例。优选案例能够有效提高案例教学效果。为此,要有意识地收集案例资料,并且定期进行资料更新。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学的教学质量。结合案例教学是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学时要求与分配

(一)总学时要求

总学时为48学时,3学分。

(二)学时分配

授课进度表 作业、测周次 授课 次数 授课章节 主要授课内容 课时 验、实验 及其他安排 第一章 导论 第1次 导入课程 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第二节为什么学习经济学 第一章第三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2次 第二章需求与供给 第四节有关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几点建议 第二章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二章需求与供给 第二章需求与供给 第二章需求与供给 第二章需求与供给 第二节 需求曲线 第三节 供给曲线 第四节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第五节 经济模型 第六节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第六节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第七节 运用供求曲线的事2 2 作业 2 2 2 1 2 第3次 2 第4次 3 第5次 4 第6次 5

例 第七节 运用供求曲线的事5 第7次 第三章消费论 例 第一节效用论概述 2 第8次 第三章消费论 第二节无差异曲线 第三节效应最大化与消费者2 6 第9次 第三章消费论 选择 第四节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第五节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六节市场需求曲线 第一节生产 第二节短期生产函数 第三节长期生产函数 第一节成本 第二节成本最小化 第三节短期成本曲线 第二节成本最小化 第三节短期成本曲线 第三节短期成本曲线 第四节长期成本曲线 第一节厂商和市场的类型 第二节利润最大化 第三节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 第四节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第五节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第六节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2 第10次 第三章消费论 2 作业 7 第11次 第四章生产论 第四章生产论 第五章生产论 第五章成本 期中考试 第五章成本 第五章成本 第五章成本 第五章成本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 2 2 2 2 2 2 2 2 2 作业 作业 作业 8 9 10 11 12 第12次 第13次 第14次 第15次 第16次 第17次 第18次 第19次 13 第20次 4 14 第21次 2 第22次 2 作业 15 第23次 2 16

第24次 复习 2 6

四、教学参考资料

1、 曼昆著:《经济学原理》(第三版,上下册)[汉译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2、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上下册)[汉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3、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7版)[汉译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 4、 刘厚俊:《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第四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3版,微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6、 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7、 刘东,梁东黎:《微观经济学》(第三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8、 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微观经济学)》(第四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9、 方福前:《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刘东:《微观观经济学新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五、课程的考核要求

本课程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时间为2小时(120分钟) 总评成绩的计算依据:

(1)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其中期中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5%,课堂小测验(至少两次)占5%,作业、课堂提问等占10%。

(2)期终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以期终考试成绩为依据。 如下表所示:

平时成绩(30%) 期中考试(15%) 读书报告(5%) 期终成绩(70%) 期终考试(70%) 作业等(10%) 期终考试命题设计: 识记部分约占30%;理解部分约占40%;运用部分约占30%。 考试题型包括判断、选择、作图、计算、简答、分析论述等。

总评成绩(100%) 100%

7

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引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介绍了经济学的总体概念,着重分析了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特点及常用的分析方法,让学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从总体上把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了解微观经济学的常用分析方法,并调动或增强他们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概述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经济学 (一)经济学定义

(二)定义的关键词

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与演变 (一)经济学经历的四个阶段 (二)三本流行的入门教科书: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比较 四、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一)实证经济学 (二)规范经济学

(三)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关系

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教学内容】

一、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 (二)解决的基本问题

二、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条件。 (一)理性人的假设 (二)完全信息的假设

三、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与其理论体系的总体框架。

介绍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及其总体框架,有助于学生在往后的学习中更好地把握微观经济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及其核心思想,从而降低他们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成本、提高

8

学习效益,最终有助于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故应注意这一问题的讲授。

第三节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

一、均衡分析方法 (一)什么是均衡 (二)局部均衡 (三)一般均衡 二、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 (一)静态分析 (二)动态分析 (三)比较静态分析 三、实证和规范分析方法 (一)实证分析 (二)规范分析 四、经济模型分析方法 (一)模型的假设 (二)模型的形式 (三)模型的科学性

【重点、难点】理解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及经济学分析中假设的重要性。难点是如何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假设。

第二章 需求与供给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西方经济学家用供求关系把个人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为此,本章介绍了需求、供给及弹性的初步知识,要求同学们掌握并能运用这些基本原理来分析实际问题。学生开始掌握作图方法,并认识到作图方法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需求

【教学内容】

一、需求的概念

(一)需求的概念 (二)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

二、需求表、需求曲线(函数)和需求规律 (一)需求表

(二)需求曲线和需求函数 (三)需求规律

三、影响需求的其他主要因素

9

四、需求量的变化与需求的变化 (一)需求量的变化 (二)需求的变化

这一部分是本节的难点,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在讲解中要注意两者的关系。

第二节 供给

【教学内容】

一、供给的概念 (一)供给的概念 (二)个人供给和市场供给

二、供给表、供给曲线(函数)和供给规律 (一)供给表

(二)供给曲线和供给函数 (三)供给规律

三、影响供给的其他主要因素 四、供给量的变化与供给的变化 (一)供给量的变化 (二)供给的变化

第三节 市场均衡及其变动

【教学内容】

一、市场均衡的形成(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形成) (一)市场均衡

(二)非均衡状态及价格控制 二、均衡点的移动及供求规律 (一)均衡点的移动 (二)供求规律

三、均衡价格理论的应用(案例分析)——补贴与税收等

第四节 弹性理论

【教学内容】

一、需求价格弹性 (一)需求价格弹性概念

(二)需求弹性的计算方法(点弹性、弧弹性及几何弹性适用的范围、表达形式)。(三)需求弹性的分类 (四)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10

二、需求弹性与总收益

讲解两者关系时,可运用代数法和几何法来说明: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会影响厂商的销售收入。 三、需求收入弹性 (一)需求收入弹性概念

(二)需求收入弹性与该商品的类型 四、需求交叉弹性 (一)需求交叉弹性概念

(二)需求交叉弹性与两种商品的关系 五、供给弹性 (一)供给弹性概念 (二) (三)

供给弹性的计算方法 供给弹性的分类

(四)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 六、案例分析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分别介绍了基数效用论者和序数效用论者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和对需求曲线的推导。要求学生掌握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无差异曲线,及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并能运用边际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来分析现实经济中的消费问题。

第一节 消费者行为的基数效用解释

【教学内容】

一、效用 (一)效用

(二)总效用、边际效用及两者的关系 (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二、消费者均衡—效用最大化原则 (一)消费者均衡概念 (二)消费者均衡条件分析

三、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的基数效用解释 四、消费者剩余

第二节 消费者行为的序数效用解释

【教学内容】

一、序数效用分析

11

(一)序数效用的含义 (二)无差异曲线

(三)边际替代率及递减规律 二、消费者预算线 (一)预算线含义 (二)预算方程 (三)预算线的移动 三、消费者均衡

(一)均衡图分析及均衡条件 (二)非均衡状态的调整 四、消费者均衡的变动

(一)、价格—消费线及需求曲线的推导 (二)收入—消费线的形成

(三)用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或价格效应分析各类物品的需求曲线的形状 五、无差异曲线的应用(案例子分析)

对消费补贴的分析—食物补贴与现金补贴等

【重点、难点】在理解效用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基础上,掌握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分析消费者均衡的方法,以更好的把握需求曲线 。本章难点是如何利用替代和收入效应分析一些政策的结果。

第四章 生产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介绍企业如何运用各种生产要素投入,以更有效地进行生产活动。要求学生掌握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生产者均衡原理,以及规模报酬的含义。

第一节 厂商

【教学内容】

一、厂商的组织形式 (一)厂商的含义 (二)厂商的组织形式 (三)厂商的目标 二、企业的本质

第二节 生产函数

【教学内容】

一、生产函数 (一)生产函数概念 (二)生产函数分类

(三)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12

第三节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教学内容】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一)总产量

(二)平均产量 (三)边际产量

(四)边际收益(产量)递减规律

二、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 (一)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短期生产 (二)分析说明TP、AP、MP曲线 (三)TP、AP、MP曲线之间的关系 三、生产三阶段

(一)划分的标准—产出弹性 (二)厂商的理性决策区域 四、案例分析

第四节 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教学内容】

一、等产量曲线

(一)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长期生产 (二)等产量曲线

(三)边际技术替代率及递减规律

(四)生产区域(1、脊线。2、与短期内的生产三阶段之间的关系)二、等成本曲线

(一)等成本曲线含义及方程 (二)等成本曲线的移动 三、生产者均衡 (一)生产者均衡的含义 (二)生产者均衡的表达 (三)非均衡状态的调整

(四)极端等产量曲线条件下的生产者均衡 四、生产者均衡的变动

(一)技术进步条件下最优要素的调整 (二)扩张线

第五节 规模报酬

【教学内容】

13

一、规模报酬的数学表示 (一)规模报酬的含义 (二)规模报酬的数学表示 二、规模报酬的三种情况 (一)规模报酬递增 (二)规模报酬递减 (三)规模报酬不变

【重点、难点】理解边际收益(产量)递减规律。区分短期生产和长期生产,由此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短期生产要素投入的合理阶段;长期成本最小化问题。难点是随技术进步和要素价格的变动,生产要素组合应如何调整。

第五章 成本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介绍了成本概念,短期成本理论,长期成本理论。着重掌握短期、长期各成本曲线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之更好地为市场理论服务。

第一节 成本与利润

【教学内容】

一、成本概念 (一)机会成本

(二)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

(三)私人成本的构成—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二、利润 (一)正常利润 (二)会计利润 (三)经济利润

第二节 短期成本

【教学内容】

一、短期成本 (一)成本函数

(二)短期总成本(TC、TFC、TVC)

(三)短期平均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和短期边际成本 (四)边际成本递增规律的解释

二、短期总成本曲线、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短期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和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一)短期成本曲线综合图 (二)曲线之间的关系

三、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一)边际产量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

14

(二)平均产量与可变成本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长期成本

【教学内容】

一、长期总成本 (一)长期总成本含义 (二)长期总成本曲线 二、长期平均成本 (一)长期平均成本含义 (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推导 (三)规模经济的三个阶段 三、长期边际成本

四、长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五、案例分析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成本的概念,尤其要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理解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清楚边际成本递增规律的解释。理解短期生产和长期生产的区别,及由此产生的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的变化为生产提供决策。难点是利用长期平均成本的变化,分析生产处在哪个阶段,为现实经济做最优规模决策。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市场理论主要说明在消费者和厂商的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下,不同类型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本章主要介绍了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的短期均衡理论和厂商、行业的长期均衡理论。要求学生掌握均衡的形成、条件以及均衡的特点,由此理解竞争性市场的有效性。

第一节 概述

【教学内容】

一、市场及其类型 (一)市场含义 (二)市场分类 二、厂商与行业 (一)厂商 (二)行业 三、厂商收益和利润 (一)收益

(二)利润

(三)MR=MC定理(注意该定理是贯穿市场均衡理论的核心)

第二节 竞争市场的特点

15

【教学内容】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及条件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 (二)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二、完全竞争市场的行业需求曲线和厂商需求曲线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行业需求曲线 (二)完全竞争市场厂商需求曲线

三、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的总收益曲线、平均收益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 (一)总收益曲线 (二)平均收益曲线 (三)边际收益曲线

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瞬时均衡和短期均衡

【教学内容】

一、瞬时均衡 二、厂商短期均衡 (一)厂商均衡概念

(二)厂商短期均衡条件和状态 (三)厂商短期均衡状态的盈亏判断 三、厂商短期供给曲线和行业短期供给曲线 (一)厂商短期供给曲线的推导 (二)行业短期供给曲线 四、生产者剩余 (一)生产者剩余概念 (二)生产者剩余计算

第四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教学内容】

一、行业长期均衡和厂商长期均衡 (一)厂商长期均衡 (二)行业长期均衡

二、长期均衡的实现过程与资源配置过程 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一)成本不变的长期供给曲线 (二)成本递增的长期供给曲线 (三)成本递减的长期供给曲线

【重点、难点】掌握市场分类的标准。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对完全竞争市场均衡的分析及在此基础上的盈亏判断,并由此推出的供给曲线。难点是长期均衡的资源配置过程的作图分析和完全竞争市场是理想市场的说明。

16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介绍了垄断厂商短期均衡理论和长期均衡理论,由此进一步分析了垄断厂商能够实现价格差别。要求学生掌握垄断厂商长期、短期均衡的形成、条件以及长期均衡的盈亏状态,说明垄断企业的定价策略以及政府对此的管制。讨论在垄断竞争条件下代表性厂商的短期均衡理论与长期均衡理论,要求学生掌握代表性厂商的需求曲线,均衡的条件以及长期均衡的特点。了解垄断竞争中非价格竞争存在的必要性。寡头市场不同的模型中均衡价格和产量的决定,并运用博弈分析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古诺模型和斯威齐模型,并了解博弈分析的方法,主要了解纳什均衡原理。

第一节 完全垄断市场概述

[教学内容]

一、完全垄断的含义及特点

二、产生垄断的原因

三、垄断厂商的需求与收益(需求曲线与收益曲线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当需

求曲线是直线时的情况)

四、垄断厂商边际收益、价格与价格弹性之间的关系 五、总收益、边际收益和需求价格弹性的关系

[重点、难点]

垄断厂商的需求与收益(需求曲线与收益曲线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当需求曲线是直线时的情况)

第二节 垄断厂商的均衡

[教学内容]

一、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二、垄断厂商不存在供给曲线的原因 三、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四、自然垄断及价格管制

五、垄断厂商长期均衡与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比较(1、均衡状态的比较。

2、垄断的福利净损失)

[重点、难点]

垄断厂商长期均衡与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比较(1、均衡状态的比较。2、垄断的福利净损失)

第三节 差别定价

[教学内容]

一、一级价格歧视

二、二级价格歧视 三、 三级价格歧视

[重点、难点]

价格歧视的概念与分类

17

第四节 垄断竞争市场概述

[教学内容]

一、垄断竞争的定义及特点

二、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主观需求曲线、客观需求曲线以及两者的关

系)

[重点、难点]

主观需求曲线、客观需求曲线以及两者的关系

第五节 垄断竞争厂商的均衡

[教学内容]

一、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二、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三、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长期均衡的比较——超额能力的存在 四、非价格竞争 五、案例分析 六、

[重点、难点]

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能

第六节寡头市场

[教学内容]

一、 寡头市场的含义、寡头市场形成的原因 二、古诺模型 三、斯威齐模型 四、张伯论模型 五、 卡特尔模型

[重点、难点]

古诺模型

第七节博弈论

[教学内容]

一、博弈论 二、纳什均衡 三、多头博弈

[重点、难点]

纳什均衡

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需求方面

18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介绍了生产要素的需求、供给以及其价格的决定。着重掌握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原则以及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使用量的决定,由此了解到剥削的存在条件及其程度如何。学生结合市场理论的学习,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和较深入的了解。

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需求

[教学内容]

一、生产要素需求的定义与特点

二、基本概念(MP、VMP、MRP、MFC)

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MRP=MFC即要素的边际收益=要素的边际成本)四、完全竞争厂商和行业对单一可变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1、厂商使用要素

的原则为:VMP=W。2、厂商需求曲线。3、市场需求曲线)

五、卖方垄断厂商对单一可变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1、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

为:MRP=W。2、需求曲线)

[重点、难点]

基本概念(MP、VMP、MRP、MFC),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MRP=MFC即要素的边际收益=要素的边际成本)

第二节 生产要素的供给与均衡价格的决定

[教学内容]

一、生产要素供给(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与不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要素供给) 二、要素均衡价格和使用量的决定。

1、完全竞争市场下对对单一可变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2、卖方垄断情况下对单一可变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3、买方垄断情况下对单一可变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4、非完全竞争情况下对单一可变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三、剥削问题(1、概念。2、不同市场下的剥削程度) 四、产品分配净尽定理

[重点、难点]

第九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供给方面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是上一章的具体化,介绍了工资理论、地租理论、利息理论和利润理论。要求学生充分理解这些理论,加深对分配理论的认识。

第一节 工资

[教学内容]

一、劳动与闲暇 二、劳动供给曲线

三、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

[重点、难点]

19

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

第二节 地租

[教学内容]

一、土地的供给曲线 二、地租的决定 三、级差地租

四、租金、准租金和经济租

[重点、难点]

租金、准租金和经济租

第三节 利息

[教学内容]

一、投资收益率 二、资本的需求 三、资本的供给

四、均衡利息率的决定 五、利息率的作用

[重点、难点]

第四节 利润

[教学内容]

一、利润

二、利润的来源

[重点、难点]

第五节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教学内容]

一、洛伦兹曲线 二、基尼系数

[重点、难点]

基尼系数

第十章 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介绍了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帕氏最优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

第一节 一般均衡

[教学内容]

一、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 二、瓦尔拉的一般均衡模型 三、两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

20

[重点、难点]

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

第二节一般均衡和帕氏最优的实现机制

[教学内容]

一、帕累托最优状态

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三、交换的帕累特最优条件

四、生产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五、完全竞争市场和帕累托最优状态

[重点、难点]

帕累托最优状态与实现条件

第三节 福利经济学与现实世界

[教学内容]

一、福利经济学的说明 二、效率的含义 三、公平与效率

四、实现帕氏最优的困难

[重点、难点]

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介绍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着重掌握市场失灵的原因和政府常用的微观政策。学生应在了解本章的观点的基础上,认识市场经济的缺陷和不足。

第一节 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对策

[教学内容]

一、市场失灵的概念及原因 二、政府管制与反托拉斯 三、科斯定理

[重点、难点]

市场失灵的概念及原因

第二节 公共产品

[教学内容]

一、公共产品

二、公共产品的最优数量 三、市场失灵

四、成本—收益分析

[重点、难点]

公共产品

第三节 信息不对称

21

[教学内容]

一、不确定性与风险 二、风险的分散 三、信息不对称

四、激励机制的约束条件 五、激励机制的实现形式 六、不对称信息与激励机制

[重点、难点]

信息不对称

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