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作者:樊效桢 周彩丽 王赛
来源:《教育家》2020年第22期
“五育并举”的教育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2019年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提出坚持“五育并举”。2020年1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2020年要对准“五育并举”体系中的短板弱项,精准发力。
议题一 :
“五育”中的薄弱环节如何加强
有人说,“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是对当前学校教育中“五育”失衡状况的总结和概括。“五育”中,当前的教育短板在哪里?如何扭转“五育”失衡的现状?如何实现“五育融合”育人效应的最大化?“五育并举”对教育评价体系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教育家》杂志第十三期线上圆桌论坛邀请一线中小学校长,围绕“‘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主题展开研讨。
朱广达:加强“五育”中的薄弱环节,要靠价值引领和评价手段引领。通俗来说,学生在某方面尝到了甜头,就会在这方面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比如部分地区将体育纳入中考,大家对体育就马上热衷起来,甚至出现了体育特长班。所以评价手段的引领特别重要。价值上的引领就是要回归教育初心,注重长远办学成效,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着重加强美育。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人们的幸福感并不完全取决于物质生活,很大程度上会
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特别是会受到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立美能力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从基础教育抓起。
我校秉承素质教育的办学方向,充分挖掘美育的育人功能,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我校构建了“继承古典美和融合时代美”的育人体系。从2010年起,我校成立了“慧雅”女子实验班,探索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经过10年的实践,全面建构了“绅雅”“慧雅”教育体系,通过校本特色课程,在培育“养鸿鹄正志和浩然正气中学生”的同时,还注重不同性别学生的差异化培养。
在校园环境建设上,我校充分挖掘美育资源,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学校充分利用每一面墙壁、每一处空间,创设阅读环境,从校园墙体标语到文化橱窗再到传统艺术长廊,从随处可见的名家书画作品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校史馆,整个学校书香文化氛围十分浓厚。
我校通过丰富的活动课程培育学生的审美、立美能力。一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鉴赏力与创作力。例如,我们在“绅雅”“慧雅”校本课程体系中设置音乐、书法、绘画、剪纸、泥塑、摄影、微电影等选修课程。二是通过美感教育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美、感受美、表达美,从而提高品位。三是通过素养教育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引领。主要是以主题升旗仪式、时事新闻课、“养正”大讲堂等形式实施教育,在校本课程体系中也设置了对应的课程。四是通过学科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各学科课堂有意识地以“美”的形式展现,既有利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又有利于学生立美能力的形成。
阮光清:“五育”各有薄弱之处,特别是体育,相关文件下达了不少,可就是效果不佳。体育课程存在重运动技能轻健身指导、重竞技比赛轻精神文明引领、重校内统一运动轻家庭自主锻炼等问题。
我认为,需要积极推进“有效体育”:追求体育的本质目标,倡导科学育体,促进自主健身。将顽强的意志、勇敢的精神、吃苦的干劲、安全的意识落实到有目标的健身活动中。促进“有目标、游戏化、自主性”的“三维”有效体育课堂教学模式落实。为此,课堂教学可进行如下改革:
首先,科学安排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其次,每节课要有运动技术教学与有目标的身体锻炼;最后,要把强身健体的知识与方法教给孩子。
议题二 :
如何实现“五育融合”育人效应的最大化
阮光清:德智体美劳之间的关系用个比喻来说就是:德育是天,体育是地,智育是流淌的河流,美育是盛开的花朵,而劳动教育就如大树与果实。天、地联手撑起山川草木,“五育融合”就是创建一个和谐的教育自然生态环境。然而当前“五育”之间没有很好地融合。如何打破“五育”之间的壁垒,实现育人效应最大化呢?
第一,全面落实“五育”。我校办学50年来一直坚持推进“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课程路径,推行素质教育,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第二,研究教学主张。学校每一项举措都要提出融合的观点,并纳入教学主张中。如我校在“五育并举”的框架下提出“自主育智”教学主张,各学科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出发,提炼出各自的教学主张,完善课程体系。
第三,发扬办学主张。经过不断地探索,我校在“有效体育”教学主张的基础上提出“追梦教育”办学主张,把坚毅、公平、宽容的体育精神融入学校管理和育人的方方面面。
第四,改变教学方式。学生要适应“五育融合”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学习“五育融合”的教学方法,学校要打造“五育融合”的管理体制。
第五,形成融合思路。我校要梳理“五育融合”发展的思路,破解“五育”之间相互割裂、相互对立甚至相互矛盾的局面,使德智体美劳各自的“独唱”成为“合唱”。
袁立新:教育首先是启蒙,使人习得知识、能力。其次是让人为善,通过陶冶情操,提高人性的境界。最后,教育是让人有能力过上“自由而有尊严的生活”。教育有真、善、美的三種价值,人有知、情、意三种心理活动,它们是相对应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实现以上教育价值。
“五育”之间,德育是灵魂和方向;美育是德育的必由之路,美是道德的象征,我们赞赏一种行为,不仅因其善,也是因其美;智育是其他各育的基础;德、智、体、美四育应在劳动教育中加深理解和应用,进行融合和创生。理解其间的联系,对“五育融合”育人效应最大化很有意义。
促进“五育融合”,我们在实践中抓住了以下几个关键点:
第一,充分发挥高考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做好素养时代的“教学考合一”。
第二,抓好学校学段一体化培养、课程一体化建设。我校是15年一贯制学校,要避免学段内容重复,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使“五育”内容有机融合到不同的课程中。
第三,落实教师的责任,加强家校沟通。
第四,抓好情感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有获得感和成就感,能够产生正向的情感以及持续学习的动力,进一步促进文化素养的提升。同时,情感教育也能让学生有更好的学校生活体验。
第五,抓住社会实践契机,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胡君:当下, “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美育愈发显现出其在“五育”中的重要性。反观现实,美育常被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使其在“五育”中的教育功能未得到真正的体现。
正因如此,我校作为中国美术学院附属小学,充分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资源优势,提出了“博雅尚美,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以美育统领课程教学,架构“以美树
德、以美增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的教育教学体系,力求使美育面向学生全体,覆盖教育全过程。
一是美育与各学科相整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五育”常常被分割成为彼此独立的教学活动,容易造成学生和教师负担重的问题。因此,我校尝试以美育为引领,以“五育融合”为导向,挖掘教材中的育人点。利用每周五开展“雅行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分类,以审美要素串连各学科,从而建构多维度的美育课程体系。如《圆的世界》一课,围绕“圆”展开审美体验活动。从画圆、寻找圆,到欣赏舞蹈中的圆、武术中的圆,从感受书法中的圆、阅读文学作品中的圆,到思考为人处事中的圆,将数学、文学、艺术、体育、哲学等不同层面的知识综合在一起,拓展课程的深度,提升育人综合效用。
二是美育与校园活动相结合。“五育”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表现为“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美育的运作实践,通常是在其他四育的参与、配合下实现的。我校推倒教室“围墙”,将美育的理念有机地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由从前封闭式、单一式的活动模式,转向开放式、合作式、融合式的活动模式。比如我校开展的“艺术大咖秀”活动便融合了各类教育。学生在这一天乔装打扮成自己最喜欢的一名艺术大咖,在阅读中了解人物,运用劳动技能变装为艺术家,在体育活动中表现所模仿人物的特性,通过一天的乔装经历,走进艺术家的精神世界,获得道德品质的感染与熏陶。可见,任何一种教育行为,都有同时融合“五育”的可能性,都对孩子的生命成长具有综合影响。
三是美育与学生校外生活相融合。我校打破美育的时空界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态场域,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真正成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促进“五育”的共融、共生。如学校开展特色项目“跟随大师走天下”,学生跟随著名书法
家王冬龄在西子湖畔学习书法。同时,我校所属的上城区教育局开展“五育融合”探索,建立学习中心,通过“走班、走校、走社会”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不同学习中心获得不同方面的教育辅导。学校也成为上城区的艺术学习中心,为全区推进“五育融合”迈出积极的一步。
总而言之, “五育融合”一定能促进更优教育生态的形成,助力我们培养高质量人才。
议题三 :
学校的教育评价如何与“五育并举”适配
缪华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教学改革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学校自2017年开始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顶层思考,整体架构。“五育融合”视角下的学生综合评价,目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对学生从单一的学业水平评价走向考察综合素质的多维度评价,创立了由学生学业评价、学生表现性评价、学生发展性评价、学生形成性评价组成的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学业水平评价由以往的分数评定变为分项等第评定。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给学习者评定成绩,而是帮助学习者和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必须具备的特定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表现性评价注重以真实的情境、任务来评价学生的真实行为表现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发展性评价注重动态地、系统地进行评价,促进被评价者的不断发展。
分类实施,逐步推进。做好综合评价,我们从四个维度入手:首先是构建评价体系,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从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理念入手,精心设计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其次,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标准,重点确定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注重从发展性评价的角度、从学科分项能力入手制定标准。再次是做好评价的组织与实施,注重组织、实施者的多元化,评价不再仅仅是教育行政部门、教师的权利。最后是评价信息的收集与反馈。从发展性角度予以反馈,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对评价体系作进一步的修正。
立足工具,完善评价。学校设计的综合评价手册系统整合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考核内容,整合学科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等内容。它以较科学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检测学习者发展的水平。比如语文学科中的阅读评价,学校从阅读考題的分数评价,改成由解码能力、言语理解能力、阅读理解力和阅读流畅性等儿童阅读素养构成的等级评价。学校成立了阅读素养等级评价小组,对这四大能力进行概念界定与等级描述。
改革教师考核。学校设立“校长统筹奖”,对能很好地落实“五育融合”、在教学和育人上都有提升的教师进行奖励。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学生综合评价就是要引导学校回归教育的本原,从过度追求功利转向追求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价值,从过度注重学科知识转向注重全面发展。
袁立新:我国的评价体系多年来都是以知识为主。直到2013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要求摒弃传统单一的“知识本位”评价方式,建立起全面综合的“能力本位”的评价新理念。2019年《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出台,提出“一核四层四翼”,建立了“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基础”的评价体系。
据此,我校的评价系统做出以下改进:
评价内容和标准的改进。根据新的教育质量观,我校本着让学生“玩出素质、学出成绩、考出前程、活出价值”的理念,系统改进相关的评价指标。
评价项目和方式的改进。由“单一学业成绩评价”改为“多元评价”、综合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和荣誉感。充分激发教师在评价中的实践智慧,不断创新方法,增加评价的时效性、科学性。
开展活动评价,促进“五育融合”。每学期开学时,我校都开展“开学玩翻天”活动,让学生玩转科技、玩转舞台、玩转体育,还开展“一周一关注”“一课一整理”、系列心理健康辅导活动,以及文学、艺术、戏剧进课堂活动……每项活动都有相应的评价方式和标准,鼓励学生参与与德智体美劳相关的各类活动,这对“五育融合”起到了促进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