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儿童成长问题解答

2022-02-23 来源:客趣旅游网
儿童成长问题解答

孩子不喜欢和别人打招呼怎么办?

跟人打招呼是一种礼貌,是孩子最基本的交往技能。如果成人如果引导不当,强迫了孩

子,会让孩子因感到不舒服不愉快而放弃这种“礼貌”,影响其良好性格的培养,因为“只有获得愉悦的感受,变成了自发的行为才是孩子真正获得的东西”。我们要做的不是要孩子按照我认为的方式去做,而是帮助孩子愉快地获得这个交往技能。 当你引导孩子跟人问好时,是否考虑到如下四个方面:

1、你向孩子介绍过你让她/他称呼的人了吗?(比如:“宝贝,这是妈妈的朋友***,你可以叫她阿姨。”)没有介绍,孩子跟要称呼的这个人就没有相互认识,孩子又为什么要跟你的朋友打招呼呢?

其实这一点涉及到了我们对孩子尊重。一个真正尊重孩子的父母,一定会自然地向朋友介绍自己的宝贝,而也会很开心地向宝贝介绍自己的朋友,相互介绍让两个第一次见面的人尽快建立链接!

2、当你让孩子向他人打招呼的时候,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是单纯的一种礼貌,是帮助孩子获得社交能力?还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哪种心态更多?)

心态决定了你的言行,如果是单纯的礼貌,让孩子自然获得社交能力,就简单多了!以身作则——每次见到门口的保安和邻居都主动问好,打招呼,孩子自然会吸收!路上遇到了熟人,真诚地问候近况,这种愉悦也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感到与人交流是件愉快的事! 后一种心态会让你很在意孩子的举动,会无意识中给孩子压力,而你急功近利的引导、提醒或催促容易让孩子抵触!当然也有例外——就是孩子戴上“面具”,学会了表现不真实的自己,迎合家长,做家长要求的,但孩子不快乐!我们是不是常常听到孩子应付父母跟我们问好或道别,可脸上却没有任何表情,甚至眼睛都没有跟我们对流? 那就涉及到我们第三个方面啦!

3、你要孩子称呼的这个人,是否是微笑地与你的孩子对视?她/他是否也有礼貌地向我们的孩子问好了呢?甚至蹲下身子来跟孩子交流?如果没有,孩子怎么会接受这个对自己并不怎么友好而又不尊重自己的成人?(孩子会想:她都不对我笑,一定不喜欢我;他不看我,他不尊重我,我也不要理他)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对方不喜欢孩子或不懂得尊重孩子,他会做出许多让孩子不舒服的举动,比如:捏捏孩子的脸说“好可爱哦!”或者根本就不看孩子,跟你“开聊”无视孩子的存在;如果一个陌生人对你有这样的举动,我想你一定也很难喜欢上他(特别是儿童先天气质测评中趋避性偏避型的孩子,有些家长会很奇怪,为什么有的人很喜欢自己的孩子,可是孩子却很“怕”他。针对避型孩子,更需要家长引导和示范。孩子如果觉得这个人不尊重自己,当然也就不想跟他有交流了。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可以直接用孩子的口吻告诉朋友,“奶奶,叔叔,请别捏我的脸!”然后也帮助朋友向孩子解释刚刚的行为“叔叔很喜欢宝宝,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才好!”先缓和他们的关系,如果宝宝还是很反感拉着你要离开这个人了,就尽快想办法跟这个人分开。然后告诉孩子,以后遇到别人做了自己不喜欢的行为,可以直接用语言告诉他!根据年龄情况,如果是

3岁以上的宝宝,可以建议他耐心地等妈妈跟朋友说几句后告别,而不要哭着拽着妈妈走,这样的行为不是很礼貌!

事后也要电话告诉朋友(如果是比较熟的),希望下次能用温和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孩子会更快接收他!为下一次的见面做好好的铺垫!

4、孩子是否正在专注于某件事情?(比如:欣赏周围的风景?观看他人的活动?)如果是,我们需要酌情处理。 如果我们专注于某一件事而被人打断称呼人也会反应迟钝,所以孩子没有反应过来,请不要误以为孩子没有礼貌,这种标签一旦贴上了,孩子就更不愿意在你面前跟他人打招呼了!

我们试着去了解孩子的心理,你会发现原来我们真的不够尊重他/她。我们因为是成人,尽管碰到对我们并不真诚的人,也要嬉皮笑脸的“应酬”,可是孩子不会“作假”,他们会真实地表露出自己的感受,喜欢就是喜欢,不愿意就是不愿意——让我们保护好孩子的真实,并认真“检讨”自己的言行,真正帮助孩子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美丽的天使,带着真善美和爱来到这个世界的!你从心里尊重孩子,自然会获得孩子的尊重,你友善对他他也会友善对你,如此而已! 孩子学习偏科怎么办?

第一:智能优势不同,需要勤能补拙。

根据哈佛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的研究,每个人身上都至少综合存在着八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自省智能。具体到我们每个孩子,有可能有一两项智能是比较突出的,也有可能是各方面智能均衡。

假如孩子数理逻辑智能突出,而语言智能不突出的话,很可能出现数学成绩突出而语文成绩一般的现象。具体表现是:用较少的时间学数学就可能学得很好,而用相同或更多的时间在语文上,则没有明显的效果。

针对这种情况,孩子要在语文上多下功夫,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用“勤”来补“拙”的办法。当孩子通过努力取得成效的时候,就有了学习语文的成就感,这样会反过来促使孩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孩子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会更高,这样就会形成良性的循环。

第二:心理原因所致,学会适应环境。

孩子由于某个阶段不喜欢某门功课的老师,把对老师的厌烦转嫁到了该门学科上:当上该门课的时候,孩子出现了抵触情绪,不配合老师、故意不听课、上课睡觉甚至捣乱等。由于孩子的行为又引起了老师对他的负性评价,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得孩子面对这门功课的时候,负性情绪很高,在潜意识中拒绝接纳这门课的知识,从而使得功课越来越差。 一旦出现孩子不喜欢某位老师的情况,那么家长就要客观地去分析,是老师的原因还是孩子对待他人的方式问题。如果是孩子在对待他人的方式上出现了问题,那就不单是在学校的问题了,今后走上社会也会容易在与人交往中出现问题。这种情况,就要对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给予指导,如果真的是老师在某些事情的做法上出现了问题,家长首先要帮助孩

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或许当他站在老师的角度去看一件事时,他就可能理解老师的某些行为和做法。如果无论站在哪个角度看老师的做法都欠妥,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我们都会遇到许多的人和事,并且不可能让周围的环境或某一个人都变成自己喜欢的,我们要学会适应。而在这里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孩子明白:老师是一回事,功课是另外一回事,即使不喜欢某位老师,但不能因为这位老师的原因而不学这门功课,这样受损失的是你自己。

第三:学习方法不对,摸索学习规律。

孩子某一科成绩不好,有时候不是因为孩子在这一方面的智能不够,也没有发生什么特殊事件,而是由于孩子没有摸清该学科的规律,没有找到该学科的有效学习方法,也就是通常说的没有“入门”。

如果家长有能力,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该学科,引导孩子入门。如果家长没有这个能力,可以向外界寻求帮助。当然,也可以找孩子该门功课的老师,一起商量对策,寻求老师的帮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