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4《诗词五首》导学案3课时

2024-07-24 来源:客趣旅游网


《诗词五首》导学案

课型:新授备课:李景致审核:初三语文组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 2、结合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3、理解这五首诗词的意境或者蕴涵的情理。 [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这五首诗词的意境或者蕴涵的情理。 [知识链接] 1、《使至塞上》

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又称“诗佛”,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背景:开元25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令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汉塞,安抚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2、《泊秦淮》

作者: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以七言绝句著称,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又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背景:《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秦淮河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不禁心生感慨。 3、《无题》

作者: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他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情致婉曲,然用典多,意旨隐晦。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穷水尽的下滑趋势,而李商隐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4、《浣溪沙》

作者:晏殊,字同叔,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幼孤,少有才名,七岁能文章,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北宋前期著名词人。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传世。 5、《水调歌头》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章名世,世称“三苏”,“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开辟了豪放词风,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背景:这首词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与弟苏辙分别多年未得团聚。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这首名篇。 [学习过程]

阅读《使至塞上》,回答下列各题。 1、对本诗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首句和第二句分别交代了此行目的,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 B.“征蓬”两句既言事又写景,也传达出作者即将见到边关将士的激动欣喜。 C.五、六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长河”就是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从萧关的候骑那里得知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B.“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诗中三两句,既写眼前景物,又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春天出塞的。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看到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诗歌却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3、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点明此行要到达的地点。突出了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既言事又写景,千里迢迢,孑然一身,抬头见胡雁归飞,感觉自己如断根的飘蓬一般远离了故国,更传达出诗人孤寂抑郁的微妙情感。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体现了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的特点。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4、填空。

①本诗从体裁看是,从内容看为诗;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

②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③表明边关局势紧张的诗句是,。

5、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颈联所表现的景象。 6、写诗讲究炼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圆”二字更是历来受人称道,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泊秦淮》,回答下列各题。 1、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用“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

诗篇。

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烟笼寒水月笼沙”,第一句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渲染了一种迷蒙冷寂的气氛。 B.“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点出时间、地点以及人物,与前句的冷寂气氛形成对比。 C.“商女不知亡国恨”是一种曲笔,暗示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所唱的封建贵族、官僚。 D.“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犹唱”二字,微妙而又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

3、诗歌讲究炼字,找出你认为最具表现力的字并加以分析。 4、“烟笼寒水月笼沙”可谓“诗中有画”,请对此画加以描述。

5、诗人杜牧是在诗中批评“商女”吗?你从中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境? 阅读《无题》,回答下列各题。 1、“一切景语皆情语”,找出本诗中的写景句,分析其中蕴涵的情感。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广为流传的佳句,请谈谈你对该句的理解。 阅读《浣溪沙》,回答下列各题。 1、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词选自《漱玉词》,是晏殊的代表作,也是宋词中被后广为传诵的名篇。

B.上片写作者在唱一曲新词、饮一杯醇酒时,竟感到这样的生活已经无数次重复,因为春天的天气同去年一样,亭台景物也都依旧。 C.作者看见“夕阳西下”想到岁月在不断地流逝。作者向我们倾诉的是他感到生活的空虚、无聊,同时也有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D.词中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的思考,借助曲、酒、夕阳、落花、燕子并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感受表现出来,做到了情景结合、浑然一体。 2、对诗歌品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气”句,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 B.“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心态。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花落”和“燕归”是作者想象中的虚景,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D.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生活哲理。 3、诗人徘徊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和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4、诗中对仗工整、宛若天成的句子是,。

5、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从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又带给你哪些哲理性的思考呢? 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任选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水调歌头》,回答下列各题。 1、对该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诗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这两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想要绝尘弃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的心情。

C.“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月光的移转,都是“无眠”者眼里看到的,可见“无眠”者久久不能入睡。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句称得上是水到渠成。若是能够健康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 2、对该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象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下面咏月的诗句中,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句是() ①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⑤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词中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是。

5、词中富有人生哲理,体现苏轼化悲观为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

6、词中表达了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的句子是。 7、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8、本词中一共有几问,问的对象分别是什么? 9、“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 10、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提示:可从艺术构思和思想内容两方面分析) 教学反思: 《诗词五首》

一、1、B 2、A 3、A 4、五言律诗边塞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单调而壮阔。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轻烟直上云霄,黄河杳无尽头,在长河之上,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6、这句诗画面开阔,意境壮美。一个“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强调其浑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

二、1、C 2、B 3、两个“笼”字,用字妥帖而有韵味,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渲染了一种迷蒙冷寂的气氛;一个“犹”字意味深长,凸现出诗人的悲愤之切。 4、迷蒙的月色和轻柔的暮蔼笼罩着冰冷的河水和岸沙,好一幅淡雅朦胧的水边月色图。 5、不是,作者在此用的是曲笔,实际把批评的矛头指向听亡国之音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从中可体会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对沉醉于享乐的上层统治阶级的批判和愤慨。

三、1、东风无力百花残,是以景渲染、烘托两个有情人的离愁别绪。 2、春蚕吐丝,到死才吐尽;蜡炬成灰,烛泪才流干。运用双关语不露斧凿之痕,“丝方尽”隐指“思方尽”,

“烛泪”隐指“相思之泪”,曲折丰富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比喻新奇而巧妙。

四、1、A 2、C 3、夕阳、落花、归燕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5、作者在寂寞和忧伤中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怅,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带来的思考言之成理即可。6、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