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 一一 、中学校园亚文化的含义 主文化是一个社会中文化的主流,是所有社会成员共 同遵守的一种文化标准,这是一种占统治地位或者主导地 位的文化。亚文化(subculture)的特点从它的英文前缀就 可见一斑,“sub”意味着“边缘、附属、次要的”含义。《中华 文化辞典》中认为“亚文化”是“群体文化(尤指民族文化)中 与主文化具有价值歧异并居于从属地位的各种文化成分。 如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区别于儒家文化、中国古代商业文 化区别于农业文化等”。 在中国,中学校园的亚文化集中表现在“9O后”身上, “90后”生活在经济、文化、科学教育比较完善的时代,物质 生活丰富多彩,但是他们的精神生活却相对匮乏,他们在现 实中不能没有手机,不能没有电脑,生活方式过于虚拟化, 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最深刻地感受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冲 击,与此同时,中学生的生活态度是我们不得不加以重视的 亚文化现象,中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借助流行文化 作品,在生活中扮演着心理过于幼稚但外表刻意成熟的角 色。国内学者周宗伟指出,“这是现代青年人的社会化过程 的‘隐忍’与‘释放”’。中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建构 中学生思想以及价值观的主流文化阵地,而校园亚文化用 一种戏弄和颠覆的姿态挑战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对经典话 语秩序的解构,消解传统经典话语秩序背后的道德伦理和 文化秩序,这确实对我国中学的道德教育提出了一定的挑 战。需要我们从中学校园亚文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消 解作用和应对策略两个层面分析,寻找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新的发展趋向。 二、中学校园亚文化产生的原因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在中国古代,儒家文化成 为社会传统文化的直接代表,它过分注重教育训导功能,使 人们意识形态单一,加之生活在一个相对落后、静止和封闭 的社会中,亚文化现象表现得不为明显。而当今社会经济 高速发展,文化产业日新月异,为中学校园亚文化奠定了物 质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顺 应时代潮流和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文化与娱乐结合是必 然的。在消费时代,崇尚物质享受的消费主义文化盛行,旧 的社会规范开始弱化,新规范还不完善,这种新旧规范并存 ; 现象使得人际关系异常复杂,个人在顺从社会规范时无所 荡 ——鼍麓黼黼冁 霭辍糕 | 鞭0 | 。 适从,从而感到茫然和混乱,这为亚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心理 基础。 其次,外来文化的影响。西方信息技术与电子时代的 到来,为文化消费提供了条件。改革开放后,中学生对现代 传媒文化传播方式的盲目追求适应了社会娱乐性的文化需 求。尤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取 向、心理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变化。电视、电脑、手机等电 子媒介传播方式使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丧失,开始平面化、庸 俗化。网络文学、网络游戏使得传统经典消解。后现代主 义思潮的传播,使中学生在认识论上主张怀疑主义和相对 主义,价值论上强调多元化,追求感官的刺激和视觉的享 受,迷失理想,失去信仰,这些都给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再次,价值形态的转变。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开放、竞 争意识强烈,但思想差异明显。中学生群体在审美价值取 向上首先注重时尚形象,比如标新立异的服装、发型;以轻 松娱乐为主的肥皂剧、韩剧,轻松搞笑式的电视剧,比如《还 珠格格》,还有周星驰式无厘头影视剧;以宣泄个人情感为 主的网络文学、网络游戏以及令人费解的火星文。社会转 型时期中学生对现代生活方式的痴迷以及对现代化的极度 渴望,为时尚文化消费提供了现实的可能。90年代出生的 中学生,他们有自我的观念思想,试图在主流的、传统的文 化体系之外建立属于自己的话语权。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各种各样的形式,铺天盖地地将学生 包围起来,使他们渐渐丧失了对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 追求,通过商业模式的运作,生活上功利化、世俗化、娱乐 化、享乐化成为中学校园主要的亚文化群体价值观。 最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因素。中学校园亚文化 对文学经典的颠覆、对传统识读教育的排斥,阻碍了思想政 治教育的实施。读名著,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精 神的精华都凝聚其中,世界上很多古文明都灭亡了,中华文 明是特例中的特例,人类最早的四大文明只有它没有中断, 不仅其中有很多的遗迹,而且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记忆系统。 网络时代为中学生提供了自由狂欢的舞台,他们排斥传统 的识读教育,推崇“火星文”,将简体中文、繁体中文、韩文、 日文、生僻的字和符号结合起来,这些都阻碍了传统教育的 实施。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提倡“读名著,读经典”。阅读 教育研究 经典要落实到学生自觉接受和独立要求上,在与强大的精 息传播渠道,将媒介素养的相关教育知识传递给青少年,以 削弱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神力量进行对话、交流和碰撞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性 思维。中学教育制度存在空隙,过于注重升学考试,而德 4.尊重学生主体,培养独立人格。只有具备了独立的 人格,才能有自由的思想。中学生在校园里的所学、所读、 所听往往都是前人和别人的做法,缺少自身人格的唤醒,缺 少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对学生最大程度 育、心理教育严重缺失,致使中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严重 偏斜,吞噬个性的教育方式与青年所处时代和环境有些格 格不入。与此同时,中学教师也往往成为亚文化中的一员, 他们崇尚各种媒介、网络形成的“大话”文化,消解了思想政 的尊重。道德教育往往追求一种趋于统一的目标,用提前 治教育的严肃性。 三、中学校园亚文化的应对策略 中学校园亚文化的产生具有以上四个方面的原因,其 消解作用也涉及各种因素,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西方青年亚 文化现象如二战后的无赖青年、嬉皮士、摇滚一代、迷惘一 代、垮掉一代等,这些已经在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中产生影 响,它们试图解构传统、颠覆中学道德教育,在主流文化之 外建立属于自己的话语系统。针对上述表现,我们可以从 以下几方面制定应对策略: 1.注重文化训导,兼顾消遣娱乐。青年亚文化为青年 提供了归属感与安全感,提供了一种社会可控范围内的社 会矛盾解决途径。中华文明传承了一个庞大的记忆系统, 凭借着实实在在的生态资料(比如甲骨文)和精神资料(比 如诸子百家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典和财富。青少 年亚文化应该依托中华文明的这些经典,进行现代良知与 古代传统的一次对话,以青年亚文化的娱乐功能进行社会 性的阐释,而不仅仅是学术性阐释,培养文学作品的高尚纯 正趣味。 2.构筑文化体系,铸造文化灵魂。中学校园要增强对 传统文化的解读能力和评价能力,增强创新信号,千万不要 满足于对已有知识的盲目固守和复制。这一点中学教师有 着很重要的责任。中学生一方面缺乏一定的社会生活经 验,对同龄群体依赖感较强,理解问题常常走极端,喜欢追 求不同的风尚,容易被他人的想法所左右。那么,中学教师 要帮助他们,让他们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对社会主流 价值取向的归属感。教师要钻研教材,创设师生间互相交 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分辨美丑,主动追求美好的东 西,运用主体间的精神沟通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中学 校园亚文化是中学生渴望独立和自由的缩影,传统的道德 教育模式是无法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一 种交往式的道德教育模式。 3.加强媒介教育,培养批判意识。媒介素养教育是欧 洲学者在上世纪3O年代率先提出的,他们认为“新兴的大 众媒体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往往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 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 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育界应建立系 统化的课程或训练,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 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 加各种团体活动,形成一种批判和创新意识,借助媒体的信 设计好的模式去规范每一个学生,阻碍学生主动能力的发 展。今天在中学生群体中倡导不要盲从书本、不要盲从众 口喧哗、不要盲从已有的结论实在很难。在当前社会,要追 求学生人格的独立,远比孔子、屈原、李白他们更难,也更可 贵。因此,在中学思想道德教育中,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主 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5.加强美感教育,重视心理疏导。中学要加强美育的 课程设置,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美育是理论和 实践结合很紧密的一门课程,除了学好理论之外,要给予审 美训练、审美活动充分的时间。在美育实施的意识形态领 域,重视推动中学生亚文化健康发展的宣传舆论作用,形成 正确、适当的道德评价准则和体系。不断完善中学生自我 宣泄机制,建立心理辅导疏导机制,使得中学生找到属于自 己的合理宣泄途径。 6.丰富实践活动,拓宽教育渠道。中学思想政治课以 往都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法律和公民意识的教育。在实际 的中学道德教育中,用亚文化的形式诠释道德教育的内容, 用道德教育引领亚文化的健康发展,给中学的道德教育带 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比如,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络教学与 实践;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中秋佳节,组织学生在网络上寄托 自己对家人的思念;向坚守工作岗位却不能与家人团聚的 各行各业人士鲜花、留言;等等。这些方式让学生通过亚文 化的种种传播途径,思想受到启发,认识到对网络资源的利 用,除了平时的上网聊天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积极学习 方式。 综上所述,中学校园亚文化一方面实现了青年身心的 平衡,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另一方面,也对传统的话语权、 道德功能进行消解和颠覆,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 了新的挑战。如同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选择所说,中学校 园的亚文化是一种两难结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都有其 存在的合理性。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多载体、多渠 道地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学生的不 良行为进行纠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中乳 【本论文系2011年度西安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高校 亚文化对德育功能的消解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 11X029)、2011年度陕西教育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高校亚文 化对德育功能的消解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1KJ062)的 阶段性成果。】 ; (710000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 二 51謦 《 蘩氍 |懿 獭 黼黼黼 _ 201 1年第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