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孔子的弟子颜回(下)

2020-04-17 来源:客趣旅游网
孔子的弟子颜回(下)

3、君臣协调、天下安宁的理想社会。

据《韩诗外传》记载:孔子和子路、子贡、颜回师徒四人,一同游于景山,登高四望,顿时精神开朗。孔子便叫弟子各言其志。颜回说:“愿得小国而相之。主以道制,臣以德化。君臣同心,外内相应。列国诸侯,莫不从咦尚风,壮者趋而进,老者扶而致。进贤使能,各任其事。言仁义者赏,言战斗者死。”最后孔子极力称赞颜回的志向,说:“圣士载!大人出,小人匿。圣者起,贤者伏。回与执政,则由、赐焉施其能哉。”这段材料可以看出他的社会政治观:第一,他追求的社会理想是,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衣食富足,老少健康,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社会;第二,他提出对君主用“道制”,对大臣用“德化”,对下层则是“施仁”,总之是以“教化”来达到他的目标;第三,以什么思想为指导来进行教化呢?在这里他提出了道、德、义、礼、仁等规范为教化的内容。

4、顺从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因素。

一谈到“自然无为”思想,人们自然想到老、庄道家学说。因为他是以“自然无为”为出发点,同时又把它当成归宿点。是“自然”第一,“无为至上”,是无为主义。当然老、庄道家的“无为”思想,表现的最为突出。但是长时间以来,在人们的思想中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好像只有道家才讲它。其实不然,仔细一研究,便会发现,在儒家、法家的思想体系中,“无为”思想也都有存在的余地。如法家著作《韩非子》中,不但有专门解释道家思想的《解老》、《喻老》两篇,而且在《扬权》、《大体》等文中,也大讲“自然无为”思想。当然他是在承认“法”的前提下讲“无为”的,而且把“无为”当成了君主驾驭群臣、推行法令的手段。虽然如此,但是法家确实在一定前提条件下,也在讲“自然无为”。

在孔子思想中同样是这样,他虽然强调用仁、义、礼、智等教化办法来达到安定天下的目的,但是在这个前提下,也讲点“自然无为”。孔子提出了好几个途径来实现“无为而治”:第一,要“为政以德”;第二,是以身作则;第三,是任用贤才。总之在孔子的思想中,也有“无为”的思想因素的。

我们再回到颜回的研究上来。孔子的众多弟子是各有所长和各有特点的,子路、冉求性格直爽,长于武斗,善于政事;子贡、宰我等能言善辩,擅长外交。在他们身上是很少能找到“无为”想的。而颜回与他的这些同学不一样,他性格恬静,长于深思,而以德行出众而著称于世。在颜回身上,却较多的存在这“自然无为”的思想因素的。其主要表现是:第一,他的安贫乐道、于事不争和“不迁怒”的品德中,有着浓厚的“无为”思想因素。因为安贫乐道于世不强求,虽不是不求,但却是想顺其自然,以“瓜熟蒂落”的思想等待着事情的解决和成功。另外,他以身作则安贫乐道,是行“不言之教”,也是想叫别人自然而然的跟着他学。总之,“无为”因素是很明显的。第二,在他的理想社会中,有“无为而治”的成分。如他曾说:“愿得明王圣主为之相,使城郭不治,沟池不凿,……”。又说“愿得小国而相之,……君妥于上,臣和于下,垂拱无为,动作中道,从容得礼”。这和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有不少一致的地方。

在《庄子》一书中,共有是四处谈到颜回,他完全把颜回打扮成一个“避世”、“坐忘”的道家人物。这当然是不对的。但是孔子这么多弟子,庄子为什么偏偏把颜回请出来进行这样的重新塑造呢?这里绝不是毫无道理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在他的思想中存在“无为”这种因素。而这一点也就构成了区别于其他弟子的一个特点。

四、颜回的思想评价问题

1、政治思想问题。

首先,他是孔子最满意的学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颜回当然是位最积极的追随者;其次,颜回所修养的主要是儒家“仁”,而不是道家的“无为”;再次,颜回不是个“出世主义者”,而是位有雄心的积极“入世”的人物,如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他自比尧舜,说舜是怎么样的人,我也是怎么样的人,有作为的人也能像舜那样把社会治理好。由此看,他绝不是个逃避社会的许由式的人物,而是积极入世改良社会的孔子的信奉者。孔子是一位社会改良主义者。关于颜回的理想社会等问题前面已经介绍过,他和孔子一样对人民有同情心,对社会有个善良的愿望,希望在不打破原有制度的情况下,进行一些改良。总之,和孔子一样同样是位想改良社会的人物

世界上没有两个绝对相同的东西,所谓颜回完全按照孔子的学说行事,这里的“完全”也是和其他弟子相比而言,实际上颜回和孔子的思想也有差异性。而这也正是我们需要了解的。第一,孔子虽然主张以仁义教化来治理社会,但他并不排斥猛的办法,而是主张宽猛相济的。当子路说他愿意用战争手段保卫国家时,孔子称他是“勇士哉”。当子贡说完了后,孔子称他是“辩士哉”。而颜回对他俩不但不肯定,反而说:“尧舜,不同国而治,二子之言,与回言异”,随之就又说出他的教化治国之方。第二,虽不用“猛”的办法治国,但有政令、教化、无为等途径。儒家学派的特点是最注重“教化”的,而颜回也不例外,也是以教化为主的。不过和其他人相比,颜回的“教化”思想中“无为”的因素更多一些。

2、道德修养问题。

颜回德行出众,在这之中,有很多可贵的品德,至今还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尊师,是古今中外得到普遍承认的一条师生关系的准则。颜回在这方面的修养更为突出,他为后学者立了个好榜样,这应给于充分肯定。妄自尊大,夸夸其谈,是交友的障碍,是学习的敌人,而颜回与此相反,他具备虚心好学,不自我标榜和吹嘘的品德,的确是可贵的,至今还具有榜样的意义。他的“不迁怒,不贰过”的品德,是人人都应争取做到的规范,它已

被传颂了数千年,而且今后还应给以肯定并加以效法。总之,颜回虽在其他方面给后人影响不大,但在这方面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值得学习的遗产。

当然,他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也需要提出加以认识。首先,他尊重师长总起来说是对的,但是他处处、事事、时时听孔子的话,照孔子的意思办事的盲从态度就不好。因为,就是按照儒家的是非标准去衡量,孔子也有不对的地方。如果唯命是听,势必随着错下去。他把尊师当成了绝对服从,也不利于“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高的目的。致使孔子也说出了“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的话来。可见在这一点上他已发展到了尊师的反面去了。

另外,他的安贫乐道,也会损伤人的想象力和进取心,进而使人缺乏斗志。而它的社会作用,不论对当时还是对后世,都有很大的消极作用和影响,所以对待他这一品德,既不能全盘否认,更不能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德行。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对这种品德的应有态度。

3、对后世的影响问题。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他的思想言行对后世当然是有影响的。

第一,“颜氏之儒”的问题。《韩非子·显学》篇说,自孔子死后,儒家分成了八派,有子张之儒,子思之儒,孟氏之儒等,其中也有“颜氏之儒”。在孔子的学生中,共有颜氏门徒八人,除颜回外,还有颜无由、颜幸等。韩非子所说的“颜氏之儒”是指颜回的呢,还是指其他人呢?对此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说,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高才弟子,影响最大,他肯定能形成一派,所以这里的颜氏就是指颜回。有的说,颜回虽然高才,但他还未能招收弟子就在三十一岁时死去,他不可能形成一派。实际上应是四十一岁而死。一般在

“三十而立”之年就可以招收弟子,那么颜回已超出这个时间十一年,他在这个时间内,似乎可以独立讲学和招收弟子。

第二,颜回对后世的影响问题。虽然找不到“颜氏之儒”这个学派对后世影响的材料,但是,颜回个人这方面的材料还是比较多的。他的“无为”思想因素,更不能和庄子相比,所以也没有什么影响。而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好学精神和各种品德。颜回不但好学而且善于学习,他颂扬孔子时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实际上他是既能博,又能约。颜渊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子可谓知教,颜渊可谓善学矣。称赞颜回好学的材料很多,不必多举。总之,在这方面对后世是有不少影响的。

颜回的品德出众,后人往往把他当成善良、仁德的象征。如东汉延笃在论证仁孝的密切关系时说:“夫仁人之有孝,犹四体之有心腹,枝叶之友根本也。·盖以为仁孝同质而生,纯体之者,则互以为称,虞舜、颜回是也”人们把颜回当成“善人”的代表,同时在说明善人不得善报时,也往往以颜回作例子。他的“好学”精神的消极影响也是很清楚的。历代统治者,往往借着宣扬颜回的学习精神,叫人们死读书,以达到禁锢人们头脑的目的。如明代正德四年御制碑文就说:“颜子在圣门独称好学,而终日默然如愚。”统治者就是喜欢人们“默然如愚”而不喜欢有什么不满情绪,更反对有反抗思想。在抗日战争战火纷飞的时代,有人还是在提倡颜回那种箪食瓢饮关门读书的精神,其影响之坏更是不说自明的。

他的“安贫乐道”,对老师的盲从,自然无为的思想因素等等,也有不好的影响。不过类似这方面的东西,远不如老庄道家,所以也就淹没在道家“无为”思想的消极影响之中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