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翻译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22-04-03 来源:客趣旅游网
37卷第2期2017年3月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Vol. 37 No. 2March, 2017

DOI 10.13356/j. cnki. jdnu. 2095-0063. 2017.02.034

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翻译

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佟敏强

(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摘要: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翻译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以翻译实践能力提高为导向,强调翻译学习者中心作用,教师

的引导、辅助角色,突出知识的社会建构过程。翻译能力培养过程中多维度互动关系增强翻译学习者社会体验,是 对翻译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关键词:社会建构;翻译能力;社会互动

作者简介:佟敏强(1964-),男,河北丰润人,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副院长,教授,从事翻译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2015年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英语专项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翻译实践

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0215029);黑龙江省社科联2015年度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

“评价驱动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学管理模式研究”(

WY2015102-C)。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63(2017)02-0159-04收稿日期=2016-09-06

一、理论基础(一) 社会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倡导建构性认识论,这一认识论指导 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尤其是社 会科学的知识,甚至心理学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产 物。心理现象,如人格、态度或情绪等并不是人内 部所固有的,而是社会建构的结果。由于心理现象 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是文化、历史等社会因素的产 物。因此,超越文化因素和历史因素的普遍心理学 知识是不存在的,对于人类认知世界、认知自身的 方式等心理现象的解释都应受时间、地域、风俗习 惯等社会历史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社会建构 主义观点还强调通过语言来实现社会建构这一建 构过程。社会建构主义承认语言/话语在现实社会 建构中的重要性,由此予以语言特别的关注。作为 建构主义的重要分支,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这一方法 论和研究取向对当今教育发展、教学理论以及教学 实践的丰富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二)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样根基于建构性认

识论,受当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以及维果斯基(Lev

Vygotsky )心理发展理论的共同推动而演化、生成。

当代哲学思潮主要包括科学哲学、语言哲学、解构 主义。这三股哲学思潮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波普尔

(Karl Popper)、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和德里达 (Derrida)。其核心观点主张多元性、差异性、开放 性和创造性,否定中心论、等级论、本质论和必然 论。维果斯基的心理学观点认为人具有低级心理 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种形式。人要经历从低级 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心理发展过程,这 一过程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并不独立于社会环境之 外。将该理论运用于个体学习时,他特别强调社会 交互作用。建构主义认识论、当代哲学思潮以及维 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共同推动了社会建构学习 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并为其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涉及知识、 学习者和学习过程三大要素。社会建构主义学习 理论认为知识是意义的社会建构,其中包含个体成 分,也包括社会因素。社会建构学习理论强调社会 情境。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 习者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知识并不 是固有并独立处于学习者之外的,相反学习是对新

159

经验、新概念的适应或者顺应过程。[1]社会建构主 义者强调学习所发生的环境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学习需要社会互动。[2]

一些教学者将社会建构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 中,来形成学习环境。其中包括创设与学习相关的 真实世界情境,让学生解决真实世界中存在的真实 问题。这一过程中教师只分析问题或协助解决问 题,强调概念相互关系,为学习者提供解释世界的 工具和环境、学习内容的多种呈现形式以及多重分 析视角。评价成为这一过程中自我分析的一种工 具。学习过程主要为学生自控并且自我调节。

业知识的复杂性、多样性和近似性。因为任何译者 的专业知识都不可能涵盖他们工作环境中的方方 面面。由于专业知识的这些特性,使得翻译能力提 高总是处于一个无限习得状态,它需要译者不断采 用新知识去获得创造能力。为获得理想效果,译者 必须意识到翻译的情境性,并不断使自己适应崭新

情境和重现情境。“全人”(whole person)教育和终 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翻译专 业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日益扩展。在这样的背景 下,翻译学习者翻译实践能力提高应当成为翻译专 业的目标取向,其中包含知识能力、语言能力、策略 二、翻译实践核心能力

翻译是一项复杂活动,涉及多重影响因素。它 不仅取决于翻译者的双语能力,还取决于译者对于 源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关系的分析能力。许多研 究都提出过“翻译能力”这一复杂概念。从认知视 角出发,Robinson (2003 )探讨翻译能力以及翻译能 力培养的启示。学生必须有机会获得潜意识学习 和潜意识翻译的机会,并同时对所经历的学习和翻 译的本质和影响进行质疑与求证。[3] Chesterman (2000)从社会文化视角将翻译能力界定于意识和 技能两个方面,意识最终形成元能力。其研究强调 学习者理解翻译职业和翻译实施过程的重要 性。[4]对于翻译学习者来说,学习任务是概念的内 化,而对于教师而言,Jekat则是创造内化发生的条件。

( 2000)认为翻译能力即翻译所需知识和 技能的基本体系。其中包含主题及真实世界知识、 研Neubert究技能、认知品质、问题解决策略能力等。[5] (1992)主张翻译实践需要一种能力,这种

能力是一系列能力的整合,例如:源语能力language(

source

competence competence)和目的语能力(target language )。[ 6]他提出构成翻译能力的五项参数:

语言能力、文本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和转化能 力。这五项参数的交互使翻译区别于其他交际领 域。在西班牙,PACTE Group (1998,2000,2003, 2005)也致力翻译能力的研究。他们提出翻译能 力模型,并认为这一模型为具备翻译能力的深层知 识体系。他们提出翻译能力模型的四条区别性特 征:不是所有双语者都具备的专业知识;它是程序 性知识而并非陈述性知识;它由相互关联的不同的 子能力构成;策略组成部分相当重要,因为它存在 于所有程序性知识当中。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及教学实践,我们不难看 出,谈及翻译能力,首先要考虑到环境因素,以及专 160

能力、技术能力、思辨能力以及社会能力六项核心 能力,上述范畴构成翻译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概念 和宏观框架。

三、翻译实践能力培养“多维互动”模式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基本原理,结合翻译能力培 养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目标为培养翻译实践六项基 本核心能力,本文提出“多维互动”翻译实践能力 培养模式。“多维互动”模式的基本概念是以学习 者获得积极社会体验为驱动力和导向,以社会情 境、模拟任务、真实项目、合作学习为主要方法,大 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翻译教学资源,搭建翻译 实践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营造翻译学习的人文环 境,借助多元评价体系,以提高学习者翻译实践能 力。该模式强调建立五种互动关系以及社会在互 动关系中的角色位置,进而形成翻译人才培养与教 学的社会生态。

(一)教学者与学习者互动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强调学 习者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指导和支撑作用。

社会环境中的多重现实必然导致争辩、协商进 而形成个人观点的过程。因此,需要确定翻译教学 中的三个要素:翻译教学的目标、教师角色和教/学 行为。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翻译教学的目标是协 助翻译者从事翻译职业。这一过程中教师角色是 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翻译从业人员之 间进行观点交流,甚至将翻译从业人员请进课堂。 这一过程不是单向过程,而是观点互通有无的双向 轨道。有研究者将这一过程定义为合作学习。通 过合作学习,学习者可以将不同的观点汇聚到一 起,通过互动与争辩进一步完善个人知识。合作学 习绝非简单地将工作分工,而是联合实现双重学习 目标,即群体社会意义构建以及个体成员知识能力 的形成。这一过程强调学习是互动的建构过程,而

非知识的传授过程。教师的职责是协助、支持合作 学习,对找到翻译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必要的指 导。社会建构主义观点认为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有 如师傅与徒弟。原因是学习通过真实活动进行,教 师只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支持。这 一互动关系基本可以摈弃传统翻译课堂中老师讲, 学生听的单向关系。取而代之的是教师设置任务, 学生合作完成,反馈存在问题,教师辅助问题解决 的互动过程。

(二) 学习者与互联网学习资源互动

决的真实问题。翻译能力提高标准以社会需求为 目标,翻译实践能力在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得到有 效提高。社会建构主义语言教学观强调语言能力 提高过程中完成真实任务的重要性,意指通过行动

来学习。Kiraly’S(2000)提出,在专业译者指导 下,承担专业翻译任务是提高翻译实践能力的有效 途径。[8] Ulyrich(1996)声称任何脱离社会标准的 技能只能停留在学术层面。[9]

首先,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随社会需求进 行调整。从翻译领域来看,目前汽车、石油、化工、 医疗等行业的翻译人才十分抢手。随着国际诉讼、 Cynthia White ( 2011 )提出“学习者一情境界

面”这一概念,指学习者在整合各学习要素后,所 建构的对其语言学习产生影响的界面。[7]作者提 出的界面理论框架共包含三个维度:学习者、学习 情境以及二者所形成的界面。学习情境是由学习 课程、目标语学习源以及学习环境特征等要素构成 的,其中关键是学习者如何选择和构建这些情境要 素来优化学习情境。学习者在这个情境中与教学 资源、其他学习者以及教师产生的互动关系就构成

了“学习者一情境”界面。这一概念阐述了互联网 科技时代,语言学习者与互联网可利用教育资源的 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学习者形成个人所喜爱 的学习方式、发展将个人需求和教育资源整合起来 的能力,并形成自我管理、建立适合自身需求的学 习环境的能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推进,翻译能力培养的生态也 在发生巨大的改变。从过去缓慢培养翻译素养,到 现在快速培养出搜索能力强、技术手段运用熟练的 翻译人才。因而,翻译人才的培育方式也正发生巨 大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 翻译人才的高标准要求。课外翻译学习资源不胜 枚举,尤其在日新月异的网络科技时代,无论是对 翻译学习者还是专业翻译从业人员来说,互联网是 其必须利用的查询和学习工具。翻译学习中存在 的问题,不仅仅由课堂教师来解答,或者说几个教 师也根本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课外学习资 源的利用无疑成为无数个老师、无数个专家,可以 为翻译学习者答疑解惑。利用哪种互联网学习资 源、如何有效利用、怎样整合个人需求与互联网教 育资源都将成为翻译学习者建立优质个人“学习 者一情境界面”的能力,对发展其翻译实践能力至 关重要。

(三) 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互动

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这一互动关系不仅强调 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同时强调社会中亟须解

仲裁事务日益增多,对法律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也 日益凸显。因此,翻译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努力尝试 专业英语翻译课程,尤其可以依据学生个人兴趣, 通过选修课的形式,使学生较早接触专业翻译领 域。除此之外,与翻译公司、翻译机构、企事业单 位、政府部门等取得多渠道联系,主动为之承担翻 译任务。实现任务来源于真实社会,翻译练习语料 与时倶进。主动发现社会上翻译文本中存在的问 题,积极协助予以解决。

Richard(四) 学习者与学习者支持互动

(2001)提出学习者支持机制是课程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者支持包括认知功能、 情感功能和系统功能三大功能。[10]师生互动、建立 学习小组以及学习反馈等形式都能帮助学习者强 化学习过程,这是学习者支持认知功能的体现。关 注学生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帮助学生营造舒适、有 效的学习环境体现了学习者支持的情感功能。系 统功能支持指学生可以得到关于课程、学习内容、 学习方法等问题的相关信息支持。

多维互动模式实施过程中,通过社交网络服务 (SNS),如微信、微博等建立教学互动平台,使师生 互动、生生互动更加便捷。同时业内专家、行业从 业人员以及其他高校翻译专业教师及翻译研究者 也可以被邀请加入讨论群,甚至其他高校翻译学习 者以及翻译爱好者都可以参与讨论。学习者可以 随时提出学习问题,有该方面经验者自愿协助问题 的消解。讨论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问题的解 决方案可以被更多人分享。参与成员也可以将个 人翻译学习资源和学习心得在此共享,这一手段为 学习者提供问题反馈的场所,学习内容等相关信 息,甚至是情感支持。

(五) 翻译教学与社会多元评价互动

现有高校翻译能力评价方式相对单一,未能完 全有效检验教学效果、评估学生翻译水平和能力。

161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实践翻译理论和 技巧的过程进行全面综合考核,形成课程教学与评 价之间的良性互动。多元评价体系强调评价功能 的多重性、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以及评价 手段的多样化。评价手段遵循以下原则:形成性评 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外部与内部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与定量分析相结 合。11]具体来说,课堂评价、学校考试、社会化翻译 能力等级考试、学习档案、学生日记、师生访谈、各 项翻译赛事、翻译项目用户反馈、翻译项目经济效 益以及翻译项目社会价值等都可以作为翻译能力 评价的手段和标准。努力实现评价的标准不仅来 源于课堂和学校,也同样来源于社会。只有经受得 起社会评价的教学,才能真正称之为有效的教学。 我们要把社会评价提前到学校教育过程当中,而不 是待学生走出校门之后,让社会评价标准成为翻译 教学进行调试的重要参考。

四、结语

翻译学科本身不同于其他某些人文学科,学科 的高度应用性特征决定了学科变化、发展随社会变 化、发展而飞速前进。脱离社会的翻译人才培养不 切实际,人才培养标准将远远落后于社会对翻译人 才的需求。翻译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之事,基于 社会建构这一教育理念,让学生主动与学习资源建 立有效学习界面,形成个性化学习风格,以及自主 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习惯。学校主动、积极搭建 学生参与社会的平台,为学生扩大社会接触面提供 保障。教师尽其所能提供教学资源渠道、学习方法

指引、学习任务设置、学习评价途径,协助学生参与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其参与社会互动,使翻译 学习者在社会中构建知识。

[参考文献]

[1] Jenlick, P. & Kinnucan-Welsch, K. Learning Ways of Caring,

Learning Ways of Knowing Through Communitie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J]. Journal for a Just and Caring Education, 1999 : 367-386.[2] Richardson, V.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

ing [A ]. in Griffen, G. (ed) , The Education of Teachers [ C ]. Chicago :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1999: 145-166.[3] Robinson, D. Becoming a Translator[ M].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4] Chesterman, A.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emancipatory translation InC. Sch? ffner & B. Adab ( Eds. )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msterdam[ C].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0: 77­91.[5] Jekat, Susanne J & Gary Massey. The Puzzle of Translation Skills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6] Neubert A, Shreve G. Translation as Text[ M]. Ohio: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2.[7] Cynthia White, Language Learning in Distance Education [ M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1.[8] Kiraly, D. C.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Translator Edu­

cation :Empowerment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Manchester [ M]. Northampton: St. Jerome, 2000.[9] Ulyrich, M. Real-world criteria in translation pedagogy [A]. InD. Cay & V. Appel ( Eds. ) , 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New Horizons [ C ]. Amsterdam, Philadelphia : John Benja­mins. 1996, 251-263.[10] Richards, J. C.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11] 刘媛等,体验式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12.

[责任编辑:金颖男]

Cultivation Models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Competence—Based on Social Constructivism

TONG Minqia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Abstract : Based on social constructivism,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competence is oriented

to improv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which emphasizes the central role of translation learners, guiding and assis­tant role of teachers as well as social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knowledge. The multi-dimensional interactive rela­tion in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ultivation is to promote the social experience of learners, aiming to innovate and practice translation education ideology, cultivation objectives and models of teaching.

Key words : social construction ; translation competence; social interaction16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