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会展空间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审美呈现

2022-10-08 来源:客趣旅游网
会展空间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审美呈现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N THE DESIGN OF EXHIBITION SPACE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倪雁冰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 胡 平

摘要:为了在复杂多元的会展空间中,能够找到一种设计方法,可以通过审美的方式来呈现不同地域的特殊文化。根据国内外会展空间设计中,优秀案例和相关理论的综合性分析研究。总结出在会展空间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审美呈现方式。地域文化的审美呈现主要是通过形态设计、视听传达设计和意象设计等来实现的。在这三种设计中,形态设计和视听传达设计是较为基础的呈现方式,而意象设计是更为深层次的呈现方式。

关键词:会展空间设计 地域文化 形态设计 视听传达设计 意象设计中图分类号:TU20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9-0047-03

Abstract:

spaceIn order to find a design method in a complex and diverse exhibition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excellent cases and related theories in ,the special culture of different regions can be presented in an aesthetic way. the design of exhibition space at home and abroadThe aesthetic express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n space design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exhibition will be summarized. three aspectsThis resear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aesthetic present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form design,audio-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and image design. in the design of domestic exhibition spaceprovide visitors with more imagination and thinking.

,so that the design of exhibition space can Keywords:

auditory system design Image design

Exhibition Space Regional Culture Morphological design Visual and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会展业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这就使会展业的发展面临更高的要求。在当今会展行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会展空间设计中地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设计师该如何在创作过程中把千差万别的地域文化以审美的方式呈现给受众,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会展空间中地域文化的形态设计

会展空间中地域文化的审美首先呈现在形态设计上。从设计语义学角度来讲,设计师对于空间形态的设计,如同运用形态“语言”来与参观者对话。形态是指事物存在的样貌或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在会展空间中,形态是可以把控的,也是可以感知的东西,任何一个展馆都具有自身的形态特征。在会展空间中,地域文化的形态设计就是将不同地域的文化通过特定形态呈现的过程。设计师根据不同地域的特殊地貌、特殊自然环境等对展馆形态进行审美加工。在会展空间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形态设计通常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一)自然形态设计:自然形态是指在自然法则下形成的各种可视或可触摸的形态,会展空间中地域文化的自然形态设计是指设计师

在不破坏自然形态的条件下对特定地域的特殊文化进行提炼和升华

的过程。相对于人造形态设计,自然形态设计更具有一种通识性,这意味着在此设计过程中,自然形态设计所带来的审美呈现更为简明清晰。比如图1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的日本馆,其外形设计灵感就源自于桑蚕的形象。在日本文化中,人们对桑蚕有一种独特的好感,因为它是日本辉煌工业时代的一个缩影。早在明治时期,生蚕丝就成为日本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随着日本工业的大力发展,大批养蚕人选择以机械制丝取代手工制丝来提高成品的精度,这在当时的世界丝织品领域中位居前列。而如今的日本不仅拥有“西阵织”这样的国宝级传统工艺品,更拥有现代高科技转基因养蚕技术等领先科技,这些成就足以让日本在织品界享誉盛名。也许正因如此,日本馆的设计师在对日本国家馆的外部形态设计上,选择以桑蚕作为日本的地域文化符号,并且几乎还原了桑蚕的固有形态,这使得受众能够快速领会设计师的意图。但是,设计师在展馆外部颜色的选择上以紫色为主体色调,这虽然不是桑蚕本身的颜色,但在日本文化中紫色代表了高贵和优秀质量,使展馆呈现出“破茧而出、展翅腾飞”的生动鲜活的意象,同时也展现出日本民族追求质量的精神特质。

(二)人造形态设计:人造形态是指设计师们根据自身的主观意识进行艺术创作,从而设计出一种不存在于自然世界的特殊形态。会展空间中地域文化的人造形态设计是指设计师从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中寻找灵感,并融入个人的审美经验和情感而创作出来的新艺术形态。由于人造形态并非来源于自然,因此不会给受众带来乏味的感觉。相对于自然形态设计而言,人造形态设计更具有表现力和创造力,这意味着在设计过程中,人造形态设计所带来的审美呈现,更具观赏性和趣味性。比如图2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西班牙馆,其展馆外形设计就源自于设计师对西班牙跳舞女郎的细致观察。当具有浓厚的西班牙风情的弗拉明戈舞女郎伴随音乐的节奏旋转舞动的时候,其裙摆随风飘动的画面定格在设计师的脑海里,这一生动的画面就成了设计师构思西班牙馆的灵感来源。弗拉明戈舞,作为当今世界最具感

图1 2010上海世博会 日本馆关注思考047

图2 2010上海世博会 西班牙馆图3 2010上海世博会动态《清明上河图》 图4 2010上海世博会动态《清明上河图》夜景

图5 2010上海世博会 英国馆 图6 2010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种子试管 图7 哥本哈根海边 美人鱼铜像

染力的流行舞种之一,是吉普赛文化和西班牙的安达卢西亚民间文化

的结合,也是西班牙地域风情的重要体现。展馆的外部形态犹如弗拉明戈舞女郎扬起的裙摆,加上外部层叠编制的藤条片如裙摆上的褶皱,鲜活地展现了西班牙文化中的热情和活力。二、会展空间中地域文化的视听传达设计

会展空间中地域文化的审美呈现也体现在视听传达设计上。视听传达是指视觉与听觉共同构建的感官机制,两者互相结合能形成最好的感官体验。医学研究表明,视觉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最多的感知途经,通过它所获取的信息是整体感官系统所获取信息的百分之八十。而听觉是人类认知过程路径最短、最直接的感知途径,它贯穿认知过程的始终,其他的感知信号总是先译码为听觉码,后再编码成语意。因此,视觉与听觉是人们整体感官机制中最为重要的两部分。另一项医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视觉与听觉的联合引导下,运动皮层的活跃度最高。这就意味着在人们整个感知过程中,虽然视觉机制所占比重最大,但是只有在视听觉联合引导的条件下,参观者们所获得的观感刺激才是最强烈的。因此,视听觉系统的共同建构是信息传达过程较为完善的设计方案。

在会展空间中,地域文化的视听传达设计就是以特定地域文化中特殊的图像、色彩和声音为传达要素,以参观者为传达对象,以视听觉系统为传达媒介而进行的规划性设计。设计师们将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历史、景观和音乐等元素运用多媒体手段串联起来,实现参观者视觉、听觉和大脑的同步感受,提供给参观者更好的全方位体验。比如图3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展出的一副动态数字《清明上河图》,它是非常优秀的视听传达设计作品。《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一幅北宋风俗画,是由北宋画家张择端制作完成的。该画作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画家描绘了宋代社会面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我国的国宝级文物。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中,设计师们为了完美呈现中国古代这副精美作品,通过数字技术将一幅原本静态的、平面的艺术作品变成了一幅动态的、立体的画面,达到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设计师们将原本静止的画面,重新赋予了新的人物动态

和场景动态,并且每隔四分钟进行一次日夜效果的更替,如图4。与此

同时,还通过多媒体手段还原了人物之间的交谈声、叫喊声和吆喝声等,甚至把流水声和乐器声也一一呈现。此外,在卷轴的视觉设计上,设计师没有选择较为呆板的扁平式样,而是选择曲线型的样式,这样既避免了参观者们长时间欣赏作品的枯燥感,又丰富了展示空间中的设计层次。整体而言,这副动态的《清明上河图》不仅给参观者们提供了较好的视听享受,在满足受众感官体验的同时,又把中国优秀的文化瑰宝带上了更深远的舞台。三、会展空间中地域文化的意象设计

会展空间中地域文化的审美呈现还体现在文化意象设计上。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想象加工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会展空间中的地域 文化意象设计是指不同民族文化在设计师脑海中所形成的独特形象或印象。不同地域存在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它们既具有特殊性,又具有共通性。在会展空间设计中,文化意象设计不仅要强调地域文化的相同属性,也突出了它们特殊的地域特色。

一般来说,意象设计通常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原始意象设计:会展空间中的原始意象设计是重要的审美呈现方式之一。原始意象亦或称为母体意象,源自于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节,即人们常说的恋母情结。弗洛伊德对母体意象的描述是,所有的文学艺术中一种恋母情结的升华,即个体无意识的升华形象。另一位心理学家荣格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学艺术不仅是个体无意识的反映,同时也是集体无意识的升华,即人们对母体意象的共鸣。这意味着原始意象设计,是一种可以唤起人们共通情感的设计方式。在会展空间设计中,原始意象设计就是把人们对于母体意象的依恋情感融入到空间设计当中。值得一提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受到早期农耕文明的影响,人们与农植物之间一直保持着一种格外亲近的关系,甚至将植物与农作物看成是哺育自己的大地母亲。因此,在世界众多国家中,都有着把农植物当作母体意象的习惯,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英国。早在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当地居民就开始以蒲公英作为日常食物或药物,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蒲公英与当地的生活文化逐渐融合在了一起。在英国地域文化中,蒲公英有着“生命”、

048关注思考

图8 2010上海世博会丹麦馆 美人鱼铜像 图9 2010上海世博会 中国馆图10 中华鼎

“青春”、“新鲜”与“活力”的含义。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被称为“种子圣殿”的英国馆,如图5,就运用了原始意象设计。展馆由六万多根透明亚克力管组成,每根管子都像植物的根茎一般展开,如图6。管子内部存放了各类植物的种子,像母亲的子宫。展馆的整体外形酷似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在自然界中,种子象征着生命和希望。因此,英国馆的设计不仅展现了英国文化中的自然之美,又给参观者提供了真实的母体情感体验。

(二)叙事性意象设计:会展空间中的叙事性意象设计也是重要的审美呈现方式之一。从叙事学角度讲,叙事主要是指将特定时空内发生的具体事件,经由不同媒介再现的过程。会展空间中地域文化的叙事性意象设计是指设计师把他们所熟知的地域文化中的典型人物或符号进行移植和创造的过程。比如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的丹麦馆,将哥本哈根著名铜像“小美人鱼”放置于展馆中央,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叙事性文化意象设计。美人鱼的故事出自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它讲述了一个凄美、浪漫的爱情故事。美人鱼为了能和自己心爱的王子在一起,忍受尾巴被撕裂成双腿的剧痛和失去优美声音的痛苦,依然坚持等候自己心爱的人,这个美好浪漫故事烙在每一个丹麦人心中。根据这一个经典爱情故事,丹麦政府于1913年,邀请设计师们在首都哥本哈根的海边,构思和锻造了一座美人鱼的铜质雕像,供游客们参观和纪念,如图7。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丹麦政府决定将“小美人鱼”铜像移至丹麦馆内,把美人鱼的故事带上世界舞台,让参观者们真正体会丹麦独特文化,如图8。

(三)意境意象设计:会展空间中的意境意象设计是最重要的审美呈现方式之一,它也是这三种意象中最高层次的意象。意境通常来源于人们的内心深处,它是一种情感化的想象,受到人们生活环境、品德修养、审美意识等因素的影响。意境意象是艺术家们通过物态化的呈现方式,来表达某种意境的手段方法。会展空间中地域文化的意境意象设计是指设计师在空间设计中把情、景、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过程。比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融入代表中华文化的多重意境意象,如图9。展馆构造横平四方似一座巨大的粮食仓库,有着中华“天下粮仓”之美意。展馆外形酷似春秋时代的器皿——鼎,四组巨柱如鼎的四脚,将中国馆架空升起,呈现出一种向上腾飞的力度气势,如图10。同时,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有着“鼎盛中华”的深层寓意。此外,中国馆的整体设计融合了古代营造法则与现代设计法则,延续了古人流传至今的营造技艺,这使得中国馆完美诠释了东方“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在2015年的米兰世博会上,中国馆的设计师们以“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为主题,构建了一座大气恢弘的歇山式结构的展览馆。其展馆屋顶运用了中国特色的竹编材料,远看似清风吹过的麦浪,且四周簇拥着金黄色的花海,呈现一种“诗与田野”的意境,如图11。与此同时,设计师在中国馆的入口处,设置了带有中国元素的意象导向标识,使得参观者们刚进入展馆,就与周围的环境一同构成一幅“人与江河”的画卷。此外,中国馆采用全开放式空间设计,

图11 2015米兰世博会 中国馆

这使得展馆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相互关联,形成更为开阔的田野景

观,同时设计师通过这种方式将自然采光引入室内,当参观者们置身于馆内时,就能充分感受到中国馆所营造出的“天、地、人、和”的意境之美。结语

总之,在会展空间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审美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因人而异的。从总体上讲,地域文化的审美呈现主要是通过形态设计、视听传达设计和意象设计等来实现的。在这三种设计中,意象设计是最高层次的一种设计,也是设计师在呈现地域文化的过程中最需要思考和意会的一种表现手段。而形态设计和视听传达设计是较为基础的呈现方式,它们将信息传递给参观者的方式更直接,更具象。

参考文献

[1] [2] 杨依婷.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J] . 设计,2019(04):110-112.[3] 陈蓉,[4] 卢怡美靳维周莹,罗志增,.基于形态学的速滑馆建筑设计研究.建筑设计理念下的形态构成探析 [J] . 设计,2018(17):66-67. 张建强.视听觉引导下脑电信号运动皮层活跃度分析研究[D] .北京建筑大学,2018. [J] .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8,31([5] 04[6] 李非凡孙卫红):446-451.

.建筑意象的空间隐喻叙事艺术 [J] .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8,26(03):107-110.60-61.

任娟.从“俄狄浦斯情节”的角度分析哈姆雷特的“忧郁”和“犹豫” [J] .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11):[7] 杨隆琰.当代语境下中国园林诗性的转译与园林意境的营造 [J] . 设计,2019(05):56-58.

关注思考0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