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护理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
一、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⒈⒈ 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
1.急诊患者根据病情分别送至抢救室、监护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对意识清醒的患者,首先有进行精神安慰,解除患者的恐惧不安、焦虑等不良情绪,使之积极配合抢救。想患者及家属介绍急诊室有关制度及环境。
3.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流通。并根据病证性质,调节温湿度。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建立急诊病历、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4次,连续3日。体温在37.5℃以上者,每4小时测一次。体温正常后改为每日测2次。
5.密切观察神志、瞳孔、面色、脉象、舌象、皮肤、汗出、四肢活动、二便、治疗效果、副反应等情况,做好记录。发现病情突变时,立即给予应急对症处理,同时报告医师,并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
6.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7.在配合抢救过程中,必须严肃、认真、迅速、及时、准确,各项操作按正规要求执行,做好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8.随时检查各种导管是否畅通,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并注意观察引流物的量、色、味和性质,做好记录。
9.根据病情,给予正确卧位。对烦躁不安者宜加床栏或约束带妥善固定,防止发生意外。
10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各类标本(如呕吐物、尿液等)送检。 11.对诊断未明的腹痛患者禁用止痛剂。
12.发现传染病应及时做好隔离消毒和传染病报告。
13.凡涉及法律、刑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14.手术患者做好术前皮肤准备及药物过敏试验,做好记录,通知手术室。 15.凡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应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16.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舒适。做好口腔、皮肤护理,预防并发症。 17.出院患者应予以出院指导,床单位做好终末护理。
⒈⒉ 高热
高热多由于外感六淫、疫疠之毒邪、饮食不节或不洁等所致。临床上以体温升高在39℃以上为主证。病位表里均可,临床可分为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西医学中的急性传染性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某些风湿性疾病、胶原性疾病、部分急性血液病、肿痛性疾病、中暑等引起的高热,均可参照本症护理。
一、按急症一般护理常规。
二、病室宜空气流通、光线柔和,避免一切刺激。表虚证不宜吹风;恶寒重者避风保暖;里热重证室温宜偏低。
三、卧床休息,做好口腔护理,口唇干燥者可涂以液体石蜡等,乳蛾红肿者可遵医嘱用冰硼散、锡类散、珠黄散等吹喉,或用中药液含漱。
四、烦躁不安者,可加床栏,防止跌伤。
五、保持床单位干燥平整。如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叫多者切忌汗出当风,应及时更换衣被,并用温水擦身,定时变换体位、拍背和局部按摩。
六、观察神志、体温、汗出、口渴、皮肤、二便、舌苔、脉象、药效和药物副反应。 如出现下列征象,立即做好应急处理,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1.体温骤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脉沉细,阳气欲脱者。
64
2.神昏谵语,痉厥等热入心营者。
3.吐血,咯血,□血,便血,溺血,舌质,紫暗或红绛,苔黄燥,脉细数,热入营血者。
4.高热不退,大吐,大泻,心烦,盗汗,口渴,口干舌裂,无苔少津,脉细欲绝等亡阴证候者。 七、临证(症)护理:
1.发热恶寒、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可遵医嘱针刺合谷、风池、曲池等穴至微汗出。或给予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腧穴)刮痧,以助退热。
2.壮热、恶热、面赤气粗等里实证者遵医嘱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或针刺十宣放血,风门穴拔罐等方法降温。
3.高热口渴重,汗出较多时,可给予淡盐水、芦根或石斛煎水代茶饮。兼昏迷者,可用鼻饲法。 4.静脉输液时,应根据病情严格掌握输液速度,密切观察输液反应。
5.高热引起神昏、厥脱、呕血、□血、尿血、便血等证时,参照各有关章节护理。
八、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清淡流食,忌油腻、煎炸、辛辣等燥热之品。鼓励患者多引水及饮料,如西瓜汁、梨汁、鲜桔汁等,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热久伤阴者,宜食滋阴健肾之品,如银耳、百合、瘦肉汤等;待热退、舌苔薄白、大便通畅时,可给高营养、细软、易消化食品,如:可选用瘦肉、猪腰、鱼、蛋等少油食品,防止食复。
九、汤剂一般宜温服,表热证应热服;高热有汗烦躁者宜偏凉服。服解表药后宜多饮热开水、热汤、热粥,以助汗出,驱邪外出。若汗出不止,应报告医师及时停药,以防虚脱。鼻饲者应在空腹时给药,以利发挥药效。
十、做好卫生宣教及出院指导,注意适寒温、调饮食、勿劳倦,以免劳复或食复。
⒈⒉ 神昏
神昏(昏迷)是不同程度的神志障碍。临床表现以神志模糊,不省人事为特征,是常见急症。多因外感时邪、疫毒,或内热 盛等所致。 病位在心及相关脏腑,辨证分为闭证、脱证。西医学中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中毒性疾病、暴发性肝炎、脑血管意外、高温中暑等病出现的昏迷,均可参考本病护理。
一、按急症一般护理常规。
二、患者宜住单间,室内清洁,空气新鲜,光线适宜,温湿度适中,适当增减衣被以防复感风寒之邪。
三、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随时吸出咽喉部分泌物及痰涎,防止气道阻塞。中暑患者应放置在阴凉通风的地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栏,以防坠床;有假牙义齿者应取下,抽搐者用牙垫或包有纱布的压舌板置于上下齿之间,防止舌咬伤。备齐一切抢救用物、药品和器械。
四、加强口腔、眼睛及皮肤护理。每日清洁口腔2~3次,可用盐水或银花甘草水擦拭或漱口;不能闭目者,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双眼,并覆盖湿纱布;保持床单及皮肤清洁,预防褥疮的发生。
五、四肢厥冷者,应注意肢体保暖,严防冻伤、烫伤。伴有肢瘫者,保持肢体功能位,定时翻身,进行肢体按摩和被动活动。翻身时要由下而上轻轻拍打其背部,以利痰涎排出。预防肢体畸形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六、保持各种导管通畅,定时更换及消毒。
七、设专人护理,制定护理计划并做好特护记录。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瞳孔、面色、肢温、汗出、二便等变化。了解昏迷程度,注意有无高热、抽搐、呕吐、出血、黄疸或血压下降、气息低微或喘促、瞳孔散大、脉微或无脉等,如有上述情况发生,应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八、临证(症)施护:
1.气息急促、面色青紫、肢体抽搐者,应立即给予吸氧,随时吸出气道的痰涎及分泌物。可遵医嘱针刺内关,膻中、中脘、丰隆、气海、关元。
2.神昏高热者,可遵医嘱针刺十宣放血,或针刺大椎、陶道等穴,以清泻邪热。
65
3.脱证亡阳者,遵医嘱给予参附汤鼻饲。并可重灸气海、关元、百会、膻中、神厥穴,回阳救逆。亡阴者给生脉散鼻饲或静脉输液、补充津液。
4.突然昏迷、口噤手握、牙关禁闭、不省人事者,可针刺人中、十宣、百会、合谷等穴。
5.谵语狂躁、大便秘结、腹满而痛或3日无大便者。可遵医嘱鼻饲清热通便药物,必要时灌肠。尿潴留者可按膀胱区或行导尿术。
6.并发其它病症时,按各有关章节护理。
九、患者间有清醒之时,易产生恐惧、紧张、求生等心理变化,故医护人员必须注意语言行为,尽量给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与康复氛围,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
十、急性昏迷患者2~3天内禁食,避免腹胀、呕吐。以后鼻饲饮食如米汤、豆浆、果汁、菜汁、牛奶、蛋汤、藕粉等,保证足够的营养及水分。
十一、向患者及家属作好卫生宣教,使其初步掌握发病诱因及防护措施,以及出院后的调护方法。
⒈⒊ 中风
中风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或不经昏仆而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证。病位在心脑肝肾。多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加之饮食、情志、劳倦等所致。临床分为中脏腑、中经络。西医学中的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及面神经麻痹等病,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按急症一般护理常规。
二、病室宜安静,光线柔和、避免噪声、强光等一切不良刺激。急性期危重患者住单间,室内应备有急救物品,必要时设特护。
三、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中经络者宜去枕平卧,中脏腑者头部略高,应避免搬动。若呕吐、流涎较多,可将头侧向一边,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栏保护。
四、半身不遂者,注意患肢保暖防寒。实施早期保护性措施,保持肢体功能位置,防止患侧肢体受压,发生畸形。
五、在护理操作时尽量减少掀动被服次数和裸露时间,注意保暖,并随室温及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物。
六、加强口腔、皮肤及眼睛的护理。用盐水或银花、甘草煎水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用生理盐水冲洗双眼,并覆盖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尿管,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七、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神志、瞳孔、体温、呼吸、血压、脉象、舌象四肢活动等病情变化。若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等,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并详细记录。
八、临证(症)施护:
1.阳闭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高热者,可予头部行冰袋冷敷,并将头部垫高约2~3cm。遵医嘱针刺人中、涌泉、丰隆、风池、内关、照海等穴。
2.脱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可灸神阙、气海、关远穴,以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3.尿潴留者,可按摩中极、关元、气海穴等,虚者加艾灸,必要时留置导尿。 4.便秘者,遵医嘱可给麻仁丸或给予大黄煎水灌肠或番泻叶5g泡水饮服。
九、饮食应以清淡,少油腻、低糖易消化的食品,新鲜蔬菜、水果为主。忌肥甘、辛辣等刺激之品,禁烟酒,昏迷与吞咽困难者,应给予鼻饲饮食。如牛奶、菜汤、米汤、豆浆、藕粉等。
十、神志清醒患者,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克制情感,尤应忌怒,尽量避免与减少情志刺激,防止过度情绪波动,增强治疗信心,密切配合治疗与护理。
十一、 指导患者坚持功能训练,保持心情舒畅,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避免疲劳和情感所伤,防止复发。
66
二、内科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空气新鲜。根据病证性质适当调节湿温度。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至指定床位休息。适时向患者(及陪送家属)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探视及相关制度,请患者积极配合。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按规定做好相关护理工作。
3.根据患者的情况,作有关的健康、卫生宣教,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和保健知识有一定了解,以积极配合。
4.即刻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体重,观察舌象、脉象,询问有无过敏史,做好记录。并通知医师。
5.新入院患者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3次,连续3日。体温正常3日后,改为每日1次。若体温37.5℃以上者,改为每日4次;体温39℃以上者改为每4小时1次;或遵医嘱执行。每日记录二便次数1次。每周测体重1次,或遵医嘱执行。
6.需书写护理病历者,及时了解病情,准确、按时完成各项记录。 7.按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8.24小时留取三大常规(血、尿、便)标本送检。
9.危重患者按医嘱须行特别护理者,应制定护理计划,认真实施,做好特护记录,并床头交接班。
10.经常巡视,及时了解、发现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护理问题,及时实施相应护理措施。
11.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生命体征、舌脉象等变化。若发现病情突变,可先行应急处理,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
12.按医嘱给予饮食,掌握饮食宜忌,并指导患者执行。
13.按医嘱准确给药,做好发药到口。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性,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与反应。并向患者作好与药物有关知识的宣教,以取得配合。
14.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5.做好卫生宣教和出院健康指导,并征求意见。
三、儿科护理常规
⒊⒈ 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保持清洁、舒适、安静;陈设简单,适应患儿乐趣。根据病症性质调节室内温湿度。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儿至指定床位休息。适时向较大患儿或陪护家长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探视及相关制度,患儿及家长配合。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三、根据患儿情况,向患儿或家长作有关的健康卫生宣教,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和保健知识有一定了解,以积极配合。
四、即刻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体重,(3岁以内酌情免测脉搏、呼吸、血压)观察舌象、脉象,向家长询问患儿有无过敏史,做好记录。并通知医师。
五、新入院患儿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若体温37.5℃以上者,改为每日4次;体温39℃以上者改为每4小时1次;或遵医嘱执行。每日记录二便次数1次。每周测体重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每周测体重1次,危重患儿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七、按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24小时留取三大常规(血、尿、便)标本送检。
67
九、重危患儿制定护理计划,认真实施,做好记录,并床头交接班。
十、经常巡视,及时了解发现患儿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及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十一、严密观察患儿的神志、面色、生命体征、囟门、形态、哭声、舌脉象、皮肤、二便等变化,若发现病情突变,可先行应急处理,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
十二、按医嘱给予饮食,掌握饮食宜忌,并指导患儿执行。
十三、按医嘱准确给药,做到发药到口。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性、药性而定。婴幼儿的煎药液50~100ml为宜,采用少量多次喂服。解释和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反应。
十四、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预防院那交叉感染。 十五、做好卫生宣教和出院健康指导,并征求意见。
⒊⒉ 小儿腹泻的护理
小儿腹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证。多由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或脾肾虚寒所致。病位在脾胃。临床辨证分虚实两类: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寒湿泻为实证;脾虚泻脾肾阳虚泻属虚证。西医学中的婴幼儿腹泻有上述表现者可按本病护理。
一、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作大便培养后,具有传染性者,应执行消化道隔离。
三、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勤换尿布,便后温水清洗,扑上爽身粉或松花粉。
四、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患儿的体温、哭声、面色、神志、皮肤、指纹、腹痛、腹胀、小便等变化,做好记录。
若见下列情况,应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救治: 1. 腹泻严重,口渴欲饮,尿少,皮肤干瘪,眼眶囟门凹陷,舌红少苔起刺。 2. 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精神萎靡,便如稀水,脉微细。 五、临证(症)施护: 1. 伤食泻:腹胀、腹痛可作腹部按摩。 2. 风寒泻:腹部宜保暖,可贴暖脐膏。 3. 湿热泻:给患儿多饮淡绿茶、淡盐汤、橘子水,以助清热利尿。 4. 寒湿泻:病室避风,腹部保暖。
六、中药汤剂宜温服,脾虚泻、寒泻宜热服。服后观察效果及反应,做好记录。
七、饮食以素流质,素半流质为宜,忌荤腥、油腻、生冷瓜果,哺乳儿应减少乳量和次数。伤食泻控制饮食,必要时禁食。湿热泻给予山查、果汁饮料;脾虚泻宜食山药、薏苡仁粥;寒泻给予生姜糖茶饮服。脾虚泻给予健脾利湿之品,忌肥甘厚味。脾肾阳虚泻饮食宜热而软,少量多餐。
八、作好卫生宣教和出院指导:指导乳母注意乳儿饮食和个人卫生,适应四时气候变化,合理安排饮食。推荐适宜饮食,提倡母乳喂养,不要在夏季断奶。加强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随气候变化增减衣物,避免腹部受凉。
四、妇科护理常规
⒋⒈ 妇科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空气新鲜,根据病症性质适当调节温湿度。 二、患者入院后按病情轻重,有无感染送至指定的床位休息,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和有关制度,介绍主管的医师、护士。
三、新入院及手术后患者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3次,连续3日;体温在37.5℃以上者,每日4次;体温39℃以上者及危重患者,每4小时1次,待体温正常3日后改为每日1次;观察卵巢排卵功能的患者每日测量基础体温。每日记录二便次数1次。每周测体重、血压各1次。
四、按医嘱进行分级护理。
68
五、24小时内留取三大常规标本送检。
六、经常巡视病房,及时了解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情况,做好相应护理。 七、严密观察患者神志、面色、体温、脉象、呼吸、舌象、皮肤、汗出、二便、月经周期、阴道排出物及其流出量等情况,发现病情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八、腹痛患者在未明确诊断时,禁用镇痛剂。大出血或疼痛剧烈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做好输液、输血、急救及手术等准备工作。
九、指导阴道分泌物多的患者每日清洁会阴;对不能自理者或留置导尿者,每日应予会阴部清洁消毒1~2次。
十、按医嘱给予相应饮食,掌握饮食宜忌。急诊手术及呕吐频繁者,无医嘱前,暂禁食。 十一、加强情志护理,消除忧郁、焦虑、恐惧心理,怡情悦志,配合治疗。 十二、按医嘱准确给药,观察药后效果和反应。 十三、有传染病者,执行传染病隔离常规。
十四、做好卫生宣教及出院指导,根据具体疾病,给予相应的有关知识的宣传和指导。注意结合实际、通俗易懂。
⒋⒉ 产科一般护理常规
一、按妇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产前
1.慎起居,保证足够睡眠。动静结合,谨防跌仆,不提携重物和攀高履险,忌房事。 2.适寒温,随时增减衣服,衣服需宽大,束带不过紧。
3.注意观察胎动和胎心音的情况。胎位不正者,可艾灸至阴穴,或指导孕妇做膝胸卧位,协助纠正胎位。
4.饮食有节,禁饮酒,不偏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增加钙、铁的食品。 5.不乱服药物,以免伤胎。
6.静心养性,忌大喜大怒,忧愁思虑。
7.指导孕妇每日擦洗乳头,乳头凹陷者,轻轻向外牵拉揉捏,涂以油脂,并宣教母乳喂养知识。 8.注意各人卫生,不宜盆浴。 三、产时
1.保持产房清洁、安静,冷暖适宜。
2.协助并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配合接产,切忌大声喊叫。及时给以擦汗、喂热饮料,以减少体力消耗。并以亲切的语言,给予安慰、鼓励。
3.注意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4.密切观察胎心、血压、宫缩、宫颈扩张、阴道流出物及胎儿娩出情况,并协助胎儿娩出。 5.观察胎盘娩出情况,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 6.做好各产程记录。 四、产后
1.产后2小时内、注意子宫收缩、宫底高度、膀胱充盈程度、阴道流血量、会阴部有无血肿,并密切观察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
2.产后30分钟指导并协助母亲和新生儿皮肤接触、新生儿吸吮乳头。
3.产后4小时,鼓励产妇排尿,产后6小时未排尿者,参照“癃闭”护理常规。
4.注意休息,适当运动。鼓励产妇于产后24小时下床活动,并逐日增加活动时间,指导产妇做体操。但避免久坐、久站、当风坐卧、受热,衣服被褥厚薄适宜。会阴侧切缝合者取健侧卧位。
5.做好个人卫生,每日漱口,清洗乳头并防止挤压,保持头发、皮肤清洁,勤换衣被,禁用冷水。
6.保持会阴清洁,产后3日内每日上下午各冲洗会阴1次。会阴水肿者可遵医嘱用75%酒精或50%硫酸镁湿敷每日2次;局部红肿者可遵医嘱用大黄、芒硝粉外敷或红外线照射局部。
69
7.注意观察恶露的色、质、量、气味。
8.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可选用润肠通便剂。
9.乳汁不足者遵医嘱服催乳药。或针刺少泽、乳根、足三里,灸膻中。或饮少量黄酒等。 10.饮食忌生冷、硬固、肥甘油腻、辛辣之品,产妇舌象正常,大便通畅后,可多食鱼、肉、蛋、禽类和新鲜蔬菜。烹调以煮、炖为宜,多喝汤水。
11.保持心情舒畅,戒忧思郁怒。
12.卫生宣教和出院指导:注意做好产褥期卫生、婴儿保健及计划生育,教会产妇给婴儿换尿布、洗澡,正确哺乳等。
⒋⒊ 手术前后护理常规
一、手术前
(一)按外科手术前护理常规。
(二)调畅情志,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回答患者提出的有关问题,以保持其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备皮:常规做好皮肤准备,经阴道或外阴手术者应剃尽阴毛。 (四)胃肠道准备
1.手术前日晚餐进半流食,晚八时后禁食、禁水。
2.手术前日晚给予番泻叶泡茶饮,随后观察排便情况。如排便2~3次,手术前晚或次晨行灌肠1次;或则手术前晚及次晨各灌肠一次。
(五)阴道及膀胱准备:心子宫切除术术前3天,用黏膜消毒液冲洗阴道,每日1次。术晨进行1次阴道冲洗后(若行子宫全切术尚需用1~2%龙胆紫棉球擦宫颈和穹隆部,阴道填塞纱布一块),常规留置导尿管。
二、手术后
(一)患者返回病房后,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严密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阴道流血的色、质、量,有无腹膜刺激征及内出血的发生。保留导尿管48小时,注意尿管通畅,观察尿液的色、质、量。固定好腹带,观察肠道排气及腹胀情况。
(二)观察伤口疼痛的性质、程度、范围等,如因卧床不适可嘱其变换体位,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剂。
(三)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以后可半坐卧位,防止肺部并发症。鼓励其早日下床活动,防止肠粘连,促进机体及胃功能的恢复。
(四)术后禁食,肠道排气后可根据患者情况给半流食或普食,恢复期宜多食滋补气血、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
(五)术后3天内口腔护理每日1次,会阴冲洗每日1次。
⒋⒋ 子痫
子痫是妊娠后期,正值产时或产后,忽然眩晕倒仆,昏不知人,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口吐白沫,目睛直视,时醒时发,或昏迷不醒为主证的产科疾病。重则可危及母子生命。多因禀赋不足、脏器本弱、肝肾阴虚,或脾虚湿盛,又复妊娠重虚所致。病位在胞宫,与肝、脾、肾关系密切。临床辨证分为肝风内动,痰火上扰等。西医学中先兆子痫、子痫,可按本病护理。
一、按妇科、产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绝对卧床休息,病室保持安静舒适,光线柔和,避声、光刺激,室内空气流通,保证充足的睡眠。
三、子痫发作期,住单人房间,设专人护理。避免强光刺激,采用深颜色窗帘。床边安置床档,枕头横立床头,以防坠床和碰伤。
四、做好口腔护理,有假牙者取出。牙关紧闭者,宜侧卧位,头偏向一侧,并用开口器或牙垫,防止咬伤唇舌。
五、治疗和护理工作力求集中,动作轻柔、准确、迅速。
70
六、严密观察和详细记录抽搐、神志、血压、呼吸、脉象、小便以及浮肿等变化,备齐急救物品和药品,发现危象,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救治。
七、子痫患者,及时听胎心音,注意宫缩、宫口扩大及阴道下血情况,随时做好接产或手术的准备。
八、临证(症)施护:
1.子痫发作时,可遵医嘱针刺:牙关紧闭者取下关、颊车穴;抽搐不止取曲池、合谷、承山、太冲穴;昏迷者可取人中、百会、涌泉等穴。
2.抽搐时,迅速给予氧气吸入,及时吸出口内黏液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昏迷者按昏迷护理。
九、中药宜温服,成药碾成粉末开水调服,抽搐发作时暂停服药,昏迷者鼻饲给药。
十、子痫发作时应禁食,昏迷者可采用鼻饲供给营养,待患者抽搐控制,完全清醒后可进食清淡而富有营养的食物,并适当忌盐。
十一、保持患者情绪稳定,安慰患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十二、卫生宣教及出院指导:宣传围产期保健知识,妊娠早期发现伴有高血压者,要及时治疗,防患于未然。
五、外科护理常规
⒌⒈ 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新鲜,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相宜的温湿度。 二、根据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至指定床位休息,适时向患者(及陪送家属)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探视及相关制度,请患者积极配合,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三、根据患者的情况,作有关的健康、卫生宣教,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和保健知识有一定了解,以积极配合。
四、即刻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体重,观察舌象、脉象,询问有无过敏史,做好记录。并通知医师。
五、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天。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4次;体温39℃以上者及危重患者,每4小时1次,待体温正常3日后改为每日1次;手术患者每日测量体温3次,连续3日。每日记录二便次数。
六、24小时留取三大常规(血、尿、便)标本送检,并测定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配合医师作好各项检查。
七、按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重危、大手术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九、中重危及大手术患者制定护理计划,认真实施,做好记录,并床头交接班。
十、经常巡视,及时了解发现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方面的护理问题,认真实施相应护理措施。
十一、按医嘱给予饮食,严格掌握饮食宜忌。急诊入院手术患者在无医嘱前,暂不给予任何饮食。
十二、除特殊要求处置的伤口,一般伤口应保持敷料干燥,引流通畅,若浸湿、脱落等应及时处理或报告医师,敷料按消毒隔离制度及时处理。
十三、各种引流管应保持通畅,不受压、不脱落,注意引流液的量、性质及气味等。
十四、按医嘱准确给药,做到发药到口,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服药后效果和反应。
十五、急性腹痛患者,诊断不明时,禁用止痛剂或热敷。
十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七、手术患者做好术前准备、术后与麻醉后护理。
71
十八、做好出院康复指导,并征求意见。
⒌⒉ 手术前后护理常规
一、手术前护理常规
1.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协助医生做好肝、肾功能B超、心电图检查,皮肤有无化脓、女患者月经来潮日期等,做好记录,如有异常应报告医师。
2.术前患者应沐浴、更衣、理发、剪指(趾)甲,不能自理者由护理人员协助进行。根据手术和麻醉部位,严格按要求做好手术野的皮肤准备,腹部手术脐窝要用溶剂擦拭。需要帮助患者练习卧床排尿、排便。
3.询问药物过敏史,按医嘱作青霉素、普鲁卡因过敏试验,将结果记录在患者病历及床头卡上。 4.按医嘱抽血作血型鉴定及配血,做好输血准备。 5.根据手术要求进行胃肠道准备及术前用药。
6.术前晚按医嘱给安神镇静药物,使患者得到充分休息。 7.根据麻醉和手术的种类,按规定做好术前饮食护理。
8.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排除思想顾虑,取得手术合作,个别手术要进行体位训练指导。 9.术前及术日晨测体温、脉搏和血压,并记录在体温单上。
10.去手术室前,查对患者姓名、床号。嘱患者排空膀胱。有活动性假牙及贵重物品等应取下,交护士长或在班护士保管,女患者的长发应编成发辫。
11.患者去手术室后,备好术后病床和所需物品。
12.需要插胃管或留置导尿的,术前1小时必须完成。
13.术前护理、治疗、检查过程中,如病情异常或发现有影响手术的病证等,应及时报告医师。 二、麻醉后护理常规 (一)全身麻醉:
1.全身麻醉术后患者送入ICU室,有专人守护,必要时吸氧。
2.入室后立即测血压、脉搏和呼吸。并向麻醉医师了解术中病情和注意事项。
3.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每10~30分钟测血压、脉搏、呼吸1次,至清醒后再测2次,直至平稳为止。
4.患者发生躁动时,应固定肢体或加床边护架,以防发生意外。
5.完全清醒4~6小时后方可饮水,并注意有无呕吐。一般术后次日开始饮食。 (二)椎管内麻醉: 1.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
2.观察麻醉平面是否消失及下肢活动时间。
3.麻醉作用消失前测血压、脉搏和呼吸,注意避免体位突然改变而引起血压下降,血压下降时应立即吸氧并报告医师。
4.麻醉小时后鼓励患者排尿,避免尿潴留的发生。若见尿潴留按术后尿潴留处理。 5.注意头痛和恶心呕吐的情况,头痛者嘱其平卧,并予针刺合谷、内关穴。 三、手术后护理常规
(一)全身麻醉或大手术后的患者送入ICU室,待病情稳定后搬回普通病室。
1.根据病情给患者取适当的体位。将各种引流管分别接入相关器具并保持畅通无阻,输液系统妥善固定。
2.仔细听取麻醉护送人员的交待,了解术式、术中经过和术后注意事项。
3.测血压、脉搏、呼吸,做好记录。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敷料是否移位等情况。保持伤口外层敷料干燥清洁,需要时应及时更换。
4.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性状和数量,记录24小时出入量。 5.核对医嘱,按急缓顺序执行各项术后医嘱。
(二)室内空气清新,并注意保暖。术后避免过多的探视人员,并保持病室安静。
72
(三)临证施护:
1.术后伤口出血:注意观察伤口渗血及内出血发生,做好记录。怀疑发生内出血或出现休克症状,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做好输血及急诊手术准备。
2.术后避免感冒咳嗽,若咳嗽应将手张开按压伤口,以减轻振动造成伤口疼痛,并减少发生伤口裂开而并发出血或致再次施术。
3.术后伤口疼痛:首先调整体位、肢体位置或重新包扎伤口等方法,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痛剂或针刺止痛。
4.术后腹胀:术后注意肠鸣音、肛门矢气等肠蠕动恢复情况,做好记录。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以促使肠蠕动的恢复,必要时遵医嘱针刺足三里、太冲、内庭、中脘、关元等穴或新斯的明穴位注射。若行胃肠减压管通畅,注意电解质平衡。
5.术后尿潴留:用变动体位和诱导法(如看、听水流),或按摩膀胱或针刺三阴交穴,指压或艾灸气海、关元穴,必要时行导尿术。
(四)局麻和小手术患者,术后可照常进食。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后非消化道手术者,术后6小时无恶心、呕吐可进流质,逐渐改为半流质。腹部大手术,尤其是胃肠道手术者,术后禁食2~3日,以后按医嘱给予饮食。
(五)术后4~5天无大便者,给予开塞露塞肛或遵医嘱内服麻仁丸。
(六)若病情允许,鼓励和帮助患者尽早作主动和被动活动,如翻身、起坐、活动肢体关节、下床步行等。
(七)关心安慰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六、骨伤科护理常规
⒍⒈ 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新鲜,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相宜的温湿度。 二、接到患者入院通知后,应立即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并准备好病床,护送患者至指定床位,并协助摆好正确体位。危重患者应立即转送ICU 病房。
三、介绍病区环境,作息时间、探视及相关制度。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协助患者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四、新入院患者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3次,连续3日;体温在37.5℃以上者,每日4次;体温39℃以上者及危重患者,每4小时1次,待体温正常3日后改为每日1次,或遵医嘱。每日记录二便次数1次。每周测体重、血压各1次。
五、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生命体征、舌脉象等变化。若发现病情突变,可先行应急处理,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
六、经常巡视,及时了解、发现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护理问题,及时实施相应护理措施。
七、根据患者的情志变化和反应,进行相应的情志护理,帮助患者尽快适应新的角色,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
八、按医嘱给予饮食,掌握饮食宜忌,并指导患者配合执行。
九、对行牵引、外固定的患者执行相应护理;手术患者按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护理。 十、按医嘱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外治或内服药,并观察用药后效果和反应,做好记录。
十一、根据病情,指导并帮助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功能锻炼,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功能锻炼的意义、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十二、住院期间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患者出院时,做好出院指导。
⒍⒉ 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
一、手术前
73
1.按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
2.术前对患者全身情况进行评估,判断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以制定护理计划,指导术前准备和护理。
3.协助医生完成术前各种检查,注意观察患者特殊检查后的不良反应,在医师指导下,给予及时处理。
4.配合医师对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预期效果,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处理措施等。观察并针对患者的情绪反应,给予相应的情志护理。
5.帮助患者进行手术后适应性锻炼,教会咳嗽、咳痰的防护方法,练习床上大小便。开展卫生宣教,吸烟的患者应在手术前两周禁烟。
6.做好术前皮肤准备,连续3天按骨科术前备皮法备皮,第3次皮肤准备应在术前进行。 7.术前1日测4次体温,如发现患者发热、咳嗽,女患者月经来潮,应报告医师,推迟手术日期。
8.督促检查患者做好个人卫生,更换干净内衣等。
9.根据医嘱做好配血准备、药物过敏试验等准备工作,按规定作好记录。
10.术前按医嘱进行胃肠道准备,告知患者术前12小时禁食,术前4小时禁饮。 11.按医嘱给予术前用药,并与患者交谈,减轻患者的紧张感,保证充分休息。 12.术前测量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13.嘱患者排空膀胱。有活动性假牙及贵重物品等应取下,由患者委托其家属保管。如无家属在场,应交护士长或在班护士保管。
14.将必要物品、病历、X线照片等随患者一起送往手术室。 15.患者去手术室后,备好术后用床及所需物品。(除一般术后用物外,根据病情及手术种类,备好牵引器、重锤、抬高、固定肢体的支架、沙袋等)。
二、手术后
1.患者回病房,搬动时要轻柔平稳,保持患者身体平直不扭曲,保持功能体位。
2.根据麻醉方式及手术要求,放置患者于适当体位。四肢手术患者,可抬高患肢,以利血液回流,促进消肿。
3.牵引、外固定手术患者按牵引外固定护理常规。
4.定时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敷料是否移位及导管引流等情况,并做好记录。
5.术后伤口疼痛可按医嘱给予止痛药物,注意观察并记录用药后的反应。术后尿潴留者可用诱导、按摩、针刺法等处理,必要时行导尿术。
6.观察患肢血液循环,防止形成局部压疮或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如发现患肢疼痛、肿胀、肢端麻木、患肢肌张力增强、被动牵拉时疼痛加剧,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7. 注意观察术后伤口感染征象,尤其对有菌手术和污染手术。如发现患者体温升高、白细胞记数增高,伤口敷料脓性渗出或有异味等征象,应立即报告医师。
8.除全身麻醉等特殊原因以外,患者手术后即可进食,保证水分和营养的摄入。按骨折护理常规进行饮食调养。
9.按骨科功能锻炼法指导患者及时进行功能锻炼,以恢复局部肢体功能和全身健康,防止并发症。
10.关心安慰患者,以减轻患者痛苦,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⒍⒊ 骨折
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的情况称为骨折。多因直接暴力所致,也可由间接暴力、肌牵拉力、积劳性损伤或骨疾病等原因所致。骨折局部常有疼痛、肿胀、瘀斑、运动受阻,甚至出现受伤肢体的畸形、异常活动,可闻及骨擦音。骨折按部位一般分为上肢骨折、下肢骨折、脊柱骨折、骨盆骨折。
74
一般护理常规
⒈ 按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
⒉ 详细了解病史,观察全身情况及患肢情况,包括疼痛、肿胀、出血等,并做好记录。密切观察患肢指(趾)端的血循环,皮肤感觉及运动状况;开放性骨折患者,应注意观察出血量的多少,伤口大小,有无异物及重要血管、神经损伤等。
若发现下列情况,应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救治: ⑴ 面色苍白、气短、出冷汗、四只厥冷等。
⑵ 患者疼痛、麻木、肿胀、皮肤苍白或青紫,皮温较健侧低甚至冰冷等。
⒊ 协助医师进行各种必要的牵引、复位、固定术。术前做好解释工作,得到患者的配合,术后按各种牵引固定术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⒋ 保持患者的四肢关节摆放于功能位,防止畸形发生,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其重要性并进行具体指导。
⒌ 尽量减少患肢移动,如必须移动患者时,应事先向患者解释,取得患者配合。移动患者时动作宜轻柔,扶托患肢时,必须双手同时扶托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
⒍ 临证(症)施护
⑴ 疼痛剧烈且诊断明确者,按医嘱给予止痛剂,以减轻痛苦及焦虑、恐惧心理。
⑵ 患肢疼痛按医嘱用针刺止痛可取合谷、外关等穴;或外敷止痛药物,注意观察局部反应和药物作用。
⑶ 患肢淤血肿胀可遵医嘱用中药外敷或熏洗。注意温度适宜,防止烫伤。 ⒎ 饮食调节:骨伤科患者宜高热量和高营养饮食,避免食用过量肉类。气滞血瘀型饮食宜清淡,待舌象正常、大便通畅,再进清补食品,忌生冷、酸辣及发物。肝肾亏虚型宜用补肝肾的食品,如枸杞、山药、蘑菇等,忌辛辣、香燥之物,戒烟酒。
⒏ 指导并帮助患者尽早开始功能锻炼(参照骨折功能锻炼方法)。根据骨折愈合的不同时期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以防止发生骨质疏松、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⒐ 做好卫生宣教和出院指导。嘱患者加强饮食调节,合理的功能锻炼,定期来院复查。 上肢骨折
上肢常见的骨折有锁骨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外髁骨折、尺桡骨干骨折等。其中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外髁骨折,多发生于儿童。
⒈ 按骨折护理常规。
⒉ 密切观察患肢肢端血液循环及感觉运动状况,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⒊ 指导患者及家属了解肢体应保持的功能位置,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
⑴ 上肢骨折一般应使上臂自然下垂,肘关节屈曲90度,前臂中立位,手半握拳,拇指对掌。 ⑵ 锁骨骨折患者在卧床休息时肩胛间区应垫高,以保持两肩后伸。
⑶ 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在仰卧时,投不应少抬高,患肢垫高与躯干平行,避免前曲或后伸。帮助患者坐起时,应托扶背部及健侧肩部,以免引起患侧疼痛即用力不当而影响患肢的固定。
⒋ 对儿童患者要亲切、和蔼、耐心,使患儿尽快熟悉新环境。患儿表述能力有限,要细心观察患儿的表情及体征,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做好患儿家长的工作,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下肢骨折
下肢常见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干骨折、膑骨骨折、胫腓骨骨折等。其中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
⒈ 按骨折护理常规。
⒉ 经常督促、指导患者保持功能体位,下肢髋关节屈曲15度,外展20度,膝关节屈曲15度,踝关节背伸90度,足尖向上。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应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防止外旋、内收。
⒊ 如病情许可,应协助患者坐起,深呼吸、拍打背部,预防肺部感染。 ⒋ 鼓励患者进行除患肢以外的全身活动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
75
⒌ 去处牵引和外固定后,鼓励患者学会使用拐杖,并注意保护,以防摔倒。 脊柱骨折
脊柱骨折是由各种不同的外力作用而引起的临床上较常见的损伤。病情较复杂,可并发脊髓损伤。
⒈ 按骨折护理常规。
⒉ 患者应平卧硬板床,以保持脊柱平直,防止发生畸形或进一步损伤。床尾用护足架,防止足下垂。腰椎压缩性骨折复位后,腰下垫一薄枕,以维持复位角度。
⒊ 协助患者翻身时,保持其躯干上下一致,切忌使脊柱旋转、扭曲加重损伤。 ⒋ 对严重胸、腰椎骨折和骨折脱位需用手术切开复位者,应配合医师做好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需牵引复位者,按牵引术护理。
⒌ 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活动,做好情志护理,尤其是合并截瘫的患者,要多加安慰、鼓励,解除其悲观、失望心理,增强信心。
⒍ 合并高位截瘫的患者,注意观察生命体征、肢体活动及躯干麻痹平面的变化。备好各种急救药品和器械,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嗽、排痰。
⒎ 合并尿潴留患者,按癃闭常规护理。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定时开放导尿管,注意预防上行感染。便秘者,可按摩腹部或遵医嘱服用缓泻药物。
骨盆骨折
骨盆骨折多有暴力造成,常合并膀胱、尿道、直肠及盆腔内血管、神经损伤而引起出血、休克等症状。
⒈ 按骨折护理常规。
⒉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以及神志、尿量等全身情况。
如有下列情况,应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及做好术前准备: ⑴ 面色苍白、出冷汗、呼吸急促、脉微细、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
⑵ 尿道口滴血、尿血、膀胱膨胀、排尿障碍、会阴部血肿、尿液外渗、或导尿不成功等尿道膀胱损伤症状。
⑶ 肛门疼痛、出血、触痛等直肠损伤症状。
⑷ 骶神经、坐骨神经痛、下肢某些部位感觉消退或消失等神经损伤症状。
⒊ 骨盆单处骨折且骨盆环保持完整者,一般不需特殊处理,仅需卧床休息3~4周。使患者处于舒适位,髋部屈曲,以减少疼痛。
⒋ 骨盆多处骨折并移位明显,需牵引复位者,按牵引护理常规。
⒌ 采用骨盆托带悬吊牵引者,应保持仰卧位,托带离床面约5cm。大小便时,可将便盆置于托带与臀部之间,注意不要使之污染。
⒍ 尿道损伤,不全撕裂时,膀胱内留置尿管2周,应注意防止尿管脱出。留置导尿管时应保持引流管通畅及会阴部清洁,及时清理分泌物,以免逆行感染。仔细观察尿液性状、量及颜色,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⒎ 出现便秘,不宜行腹部按摩法,要鼓励患者多饮水,多食水果、蔬菜,以利通便。必要时,可遵医嘱服用缓泻剂。
⒍⒋ 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
功能锻炼是全身各关节、肌肉等通过合理的运动,起到理气活血、舒筋活络、强壮筋骨的作用,以加速骨折愈合,恢复肢体功能。
⒈ 四肢骨折功能锻炼法
⑴ 骨折早期:伤后2周以内,此期患肢肿胀疼痛,骨折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患肢肌肉舒缩运动。原则上骨折部上、下关节不可活动,身体其他部位均应进行正常活动。此期间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以利消肿和骨折稳定。
① 上肢:整复固定后,即可鼓励患者作握拳、手指屈伸活动,腕关节作轻度背伸掌屈动作。根
76
据骨折部位,作肘关节伸屈和提肩活动。
② 下肢:整复固定后,即可鼓励患者作脚趾自主活动,踝关节背伸和跖屈,骨四头肌舒缩活动,髌骨按摩每日3~4次。牵引患者,可酌情嘱其手拉吊环,作抬臀动作。
⑵ 骨折中期:伤后3~6周,骨痂已逐步形成并成熟,局部肿胀消退,疼痛减轻,骨折端已较稳定,骨痂开始生长。此期锻炼的形式除继续增强患肢肌肉舒缩活动外,逐步恢复骨折部上、下关节的活动,并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伤后5~6周,骨折部有足够的骨痂时,可以进一步作较大幅度的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但仍应注意限制不利于骨折连接和固定的活动。
① 上肢:鼓励患者握紧拳头,作自主性关节屈伸活动。可由一个关节开始,继而几个关节协同锻炼。并可放下悬吊带,自主抬举上臂。
② 下肢:鼓励患者练习患肢足部轻度蹬床及直腿抬举动作。牵引患者,可练习手拉吊环,健肢蹬床等活动等活动。小夹板外固定患者,可鼓励并协助患者扶双拐下床,作患肢逐步负重锻炼。
骨折后期:骨折临近愈合后,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锻炼,使关节迅速恢复正常的范围和肢体正常力量。
此期上肢可鼓励做力所能及的轻微工作,使关节得到全面的锻炼。下肢扶双拐者,应逐步改成单拐,继而弃拐行走,并逐步增加摆腿动作,蹲下起立及旋转摇膝动作。
⒉ 腰椎压缩性骨折功能锻炼法
⑴ 五点支撑法:仰卧硬板床,用头部、双肘及双足支撑全身,背部尽力腾空后伸,开始进行腰背肌锻炼,以促进血肿吸收,减轻局部水肿,防止损伤后的软组织粘连和组织纤维化。一般无休克等合并症的单纯压缩性骨折,复位后第二天即可锻炼。
⑵ 三点支撑法:仰卧硬板床,患者双臂置于胸前,用头部及双足跟撑起全身,背部腾空后伸。此法根据患者的体力,于伤后3周开始,逐渐增加练习次数。
⑶ 飞燕点水法:患者俯卧,上肢后伸,抬起头肩部,下肢伸直抬起,全身仅让腹部着床,成一弧形,伸展松弛反复进行,适用于伤后3~4周开始练习。
⒊ 功能锻炼注意事项
⑴ 向患者作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主动配合、坚持锻炼。
⑵ 要求患者在锻炼时思想集中,呼吸均匀,动作准确,切忌粗暴过猛。 ⑶ 要做到循序渐进,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加大活动范围和时间,以患者不感到疲劳和骨折部位不发生疼痛为度。患者轻度肿胀,经晚间休息后能够消肿的可以坚持锻炼,如肿胀较重并伴有疼痛,则应减少活动,抬高患肢,待症状减轻或消失后再恢复锻炼。如疼痛肿胀逐渐加重,或骨折部位突发疼痛时,应警惕发生新的损伤,停止锻炼并及时作进一步的检查处理。
⑷ 应严格限制不利于骨折愈合的动作,如前臂骨折的旋转活动,股骨粗隆间骨折及股骨上1/3骨折的内收活动等。腰椎骨折不可作弯腰动作,3个月后方可练习弯腰动作。
⑸ 下肢骨折锻炼肢体负重时,应保护患者,防止滑到、碰伤、扭转等。 ⑹ 指导患者出院后仍需继续坚持锻炼,直至功能完全恢复。
七、分级护理
分级护理是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及生活自理能力,由医生以医嘱形式下达的护理级别。护理级别可分为一、二、三级护理。各级护理均应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应用“护理程序”,使患者得到全身心的护理。
⒈ 特级护理
⑴ 原则:病情危重,随时需要抢救的患者。 ⑵ 适应症:
① 严重的脏腑功能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神昏、脱证、厥证等危重患者。 ② 特殊复杂或新开展的大手术。 ③ 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等患者。
77
⑶ 护理要求:
⑴ 除患者突然发生病情变化外,必须在抢救室或监护室由特护人员或监护室护士护理。 ②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保持呼吸道及各种导管的通畅;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③ 备齐急救器械、药品,随时准备抢救。用物定期更换、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④ 建立危重患者特护记录单,必要时设“中医整体护理病历”,及时准确填写各项海里记录。 ⑤ 作好基础护理,患者及床单做到“六洁”、“四无”,即:口腔、头发、手足、皮肤、会阴、床单清洁;无褥疮、坠床、烫伤、交叉感染的发生。预防并发症。
⑥ 对神志清醒的患者,做好情志护理,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取得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树立治愈的信心。
⒉ 一级护理
⑴ 原则:病情危重需严格卧床休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患者。 ⑵ 适应症:
① 危重证或大手术后需卧床休息以及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 ② 生活部分可以自理,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⑶ 护理要求:
① 需卧床休息,生活上主动给予全面细心的护理。
② 密切观察病情,定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每30~60分钟巡视一次,发现异常变化,立即报告医师,采取有效措施。
③ 做好各项基础护理,保持患者及床单位“六洁”,必要时建立“中医整体护理病历”,并做好准确的纪录。
④ 做好情志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疑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⒊ 二级护理
⑴ 原则:病情较稳定,需要休息或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患者。 ⑵ 适应症:
① 危重期已过,病情稳定(如出血已止,高热已退,神昏已转清醒的患者),仍需卧床休息的患者。
② 慢性病及老年病限止活动或生活大部分可以自理的患者。
③ 特殊手术及大手术后,病情已趋稳定,而身体仍较虚弱者,或行牵引、卧石膏床等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患者。
⑶ 护理要求:
① 卧床休息,可在床上或室内、外作较轻的活动。协助并指导患者保持“六洁”,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②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按常规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每1~2小时巡视一次,发现异常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采取相应措施。
③ 向患者宣讲医院的规章制度,及有关饮食调理、情志调节、活动锻炼等养生保健知识,使患者密切配合,早日恢复。
④ 切实做好具体的出院指导。 ⒋ 三级护理
⑴ 原则: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生活能自理的患者。 ⑵ 适应症:
① 各种病症的恢复期患者。 ② 轻症慢性病患者。
③ 一般手术前准备阶段,术后恢复期,正常产妇等。 ⑶ 护理要求
① 可指导患者下地活动。生活自理。
78
② 每日至少巡视患者2~3次,按常规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采取相应措施。
③ 向患者宣讲医院的规章制度,及有关饮食调理、情志调节、活动锻炼等养生保健知识,指导患者做到“六洁”,使患者密切配合,早日恢复。
④ 切实做好具体的出院指导。
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