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学期开始,在教学中我建立起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实行学习和工作的水平、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面对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应用软件日新月异的趋势,学生往往显得束手无策。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则要求既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知识使用水平的培养。要以应用软件为载体,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方法和操作水平,而不是应用软件本身。学生能否使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检验其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任务驱动”式教学显示出优势。它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提出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目标,引起学生的兴趣,再通过讨论、讲解或操作,使之完成“任务”,从而学会相关的理论或技能。这种方法既突出了“应用”,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了学生对一些理论学习望而生畏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在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展开“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关键在于“任务”的设置。要设计好一节《信息技术》课的任务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只有了解了任务设置的意义、目的,把握好任务设置的方法,精心构思和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任务,才能真正实现“任务驱动”式教学,达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我一个学期来的实践和探索,我认为教师在设置“任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任务设置的生活性和趣味性
“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的设置首先要有趣味性。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设置的任务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就很难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学生的兴趣往往来源于生活,如何用电脑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所以,任务设置的生活性和趣味性是紧密相关的。
例如,在学习“板报制作”这个章的相关WORD软件的修饰命令时,们选择了一篇学生的作文作为任务,同学们对如何使用各种修饰命令美化自己的作文有着强烈的兴趣,如果有条件能够许诺协助学生打印出最后的作品,组织实行一次作文展览,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极大的促动作用,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任务设置的系统性
任务的设置要把握好单元任务和整体任务的关系。
《信息技术》课的每一个课题都有其完整的教学内容,如WORD,FrontPage等,都能解决各自不同类型的任务。这每一个类型的任务就是一个完整的任务,也就是我们要求学生在学完这个课题后要达到的目标。因为解决这个任务要涉及到该课题的很多知识点,通常是很多课时甚至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所以,在任务设计时就要处理好整体任务和每一节课的单元任务之间的关系,不要使单元任务与整体任务脱节或毫无关系。单元任务的设计要围绕整体任务的完成实行构思,以确保教学效果和最终目标的完成。
三、任务设置的限制性和可扩展性
任务设置的限制性和可扩展性看似是一对矛盾,但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它们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限制性的任务要求设计得很具体,很明确,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任务,对于协助学生掌握某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而可扩展性的任务则是不给学生过多的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实行自由地设计和创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处理好限制性任务和可扩展性任务的关系能够将任务设置达到更高的水平。
因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差异很大,同一个班的学生对电脑的掌握水准参差不齐。所以,在设计一节课的任务时必须认真考虑学生的这种实际情况。通常情况下,课堂教学任务布置以后,经常出现一部分学生早已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另一部分学生还在研究如何动手。我采用互相协助的办法来解决学习进度不同的问题,但如果过多地采用以快带慢的方法,会占用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的时间。所以,我认为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同时设计一个基本任务和一个创新任务布置给学生,保证绝绝大部分同学能完成第一个基本任务,而水平强的同学能够在创新任务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既保证基础,又发展个性。
设计基本任务的目的是要解决本节课的问题,难度不要过大,要求不能过高,只要同学们能使用老师本节课所教的知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即可,所以基本任务常常设置的是限制性任务。相对于创新任务来说,基本任务能够是一种模仿性的任务,甚至能够让学生再重复老师在课堂上所实行的操作。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分化,一部分同学会很快完成基本任务,开始实行创新任务;一部分同学可能也能完成这些任务,仅仅速度稍慢一些;也可能还会有一些同学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协助才能完成。只要绝绝大部分同学能完成基本任务,则能够保证本节课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相对于限制性的基本任务来说,创新任务应该是一种可扩展性的任务。老师能够给出一些成功的范例,让学生去欣赏和体会,让一些水平较强的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以后有自己的自由创作时间,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潜能,培养出一些电脑拔尖的人才。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下课以前,老师能够调出部分实行创新任务同学的作品,给予积极的鼓励,将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实行学习的目的。
任务明确后,我让同学们或讨论或自学或探索来完成任务,而不是全部由我来自导自演。我在带领学生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以后,尽快将任务交给同学们来单独或共同完成。
例如,在“板报设计”WORD软件中插入自由绘画的教学中,我介绍了相关基本绘画工具的使用
后,如果马上布置的任务就是自由创造的话,没有明确统一的基本任务,学生的作品就可能会各式各样,很难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刚才所学的基本工具,甚至可能有些工具在学生的作品中根本就没有使用过,这样的任务就不具备可考核性。对那些水平较弱的学生来说,可能要浪费很多时间才能慢慢找到一些主题和感觉,不利于充分利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所以,设计一个明确、统一、可考核的基本任务和一个可操作性的创新任务是展开“任务驱动”式教学的保证。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任务驱动”式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有着极其广阔的前景。它对于协助教师完成《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有着独特的优势。我将对此实行更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希望以上在前一阶段对“任务驱动” 式教学研究的点滴体会能得到其他老师的批评与指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