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班幼儿科学探究兴趣行为描述与分析策略研究

2021-11-21 来源:客趣旅游网
小班幼儿科学探究兴趣行为描述与分析

策略研究

【摘 要】本文是从教师对小班幼儿探究行为兴趣的案例描述开始,以内驱归因、多元解析、单元链接这三种分析策略对行为案例进行分析解读,探寻小班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发展的典型行为表现,提升教师的支持性策略适宜性。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分析策略也不是一种方式“单打独斗”,需要整合不同的策略,对幼儿行为观察记录进行多角度、整体的分析。唯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了解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规律、方式与特点,并有效地引导幼儿更好地学习与发展。

【关键词】小班幼儿 科学探究行为 描述与分析 策略 一、缘起——教师进行幼儿行为描述与分析面临的困境

问题一:不会分析,观察记录未能得到有效利用。许多老师喜欢用“叙事”方式记录一些教育教学随笔,其中包括幼儿行为观察记录。大部分老师将这些记录当做“记录”束之高阁,但又感叹自己对幼儿不能深入了解。其原因就在于老师对幼儿行为观察记录不会进行分析,也因此无法通过这些行为描述记录来改变的自己的教学行为。因此,常常出现幼儿的探究被打断或根本无法激起幼儿的探究兴趣。

问题二:分析策略单一,观察记录未能得到有效解读。 在进行幼儿行为观察记录分析的时候,往往是“单打独斗”一种方式进行到底,难以深入地、整体地解读幼儿的行为,了解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规律、方式与特点,也就无法通过这些记录来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而行为案例的分析,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实践中积累经验。

1.

实践——科学探究兴趣行为描述与分析策略操作

(一)实例描述策略

在文字表述的时候,重点记录幼儿的可观察与测量的动作行为,强化对行为动作的记录,尤其突出运用动词进行记录,尽可能地客观表达。如案例1所示:

案例1:幼儿探索行为案例描述

情境1:收集和观察石头的活动中,幼儿乐乐翻转着自己手边的石头仔细看着,还用放大镜观察石头上附着的东西,持续时间约2分钟。他说:“这些石头都不一样,最特别的是这一块,我用放大镜可以看到上面有很多小洞,还有一些绿色的草(青苔)在上面呢。”

情境2:妞妞用茅根圈蘸泡泡水,第一次吹出一个小泡泡。妞妞第二次在水中浸了浸,把茅根圈朝向外圈吹泡泡,泡泡在空旷的地方飘。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在进行行为表现案例文字描述的时候,要注意保持中立,描述要保持客观性,尽可能还原行为现场本来面目,不要加入一些老师自己对行为表现的主观判断描述。

(二)案例分析策略 1.内驱归因分析策略

每个幼儿都是不同的、灵动的个体,其发展也是动态的。该分析策略以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作为分析的关注点,做基于行为表现的分析。如案例2所示:

案例2:喷水壶的使用

自然角种植着向日葵,幼儿小林来园,看到向日葵旁边的新喷水壶。他拿起喷水壶,问老师:“这个怎么用啊?”老师说:“喷壶嘴巴转一转,水壶里的水可以变成大雨滴还可以变成毛毛雨。”小林旋转壶嘴,手用力压按,水喷到自然角的玻璃上。小林看了看老师,把壶嘴对准了花盆,手腕压低,再次用力按压喷壶,水喷到了花盆里。小林旋转壶嘴后用力按压喷壶,喷出了雾状。小林笑了,继续按压,水雾喷洒面变得更大。

案例分析:小林在使用喷水壶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学习根据老师的知识与进行探索操作并获得成功,有一点“教师牵着幼儿走”的痕迹,如案例中描述“水喷到自然角的玻璃上。小林看了看老师”,对学习结果有忐忑和质疑。教师敏感把握住小班幼儿使用新材料学习的特点,做了忽略处理,给幼儿后续探索以宽松的氛围支持。当幼儿使用喷水壶对准花盆以后,达到预设水平。第二阶段的学习,当幼儿调试出水雾状时“笑”的表情,体现幼儿学习的动态水平。同时,前后3次探究表现,也可以看出该幼儿的探究兴趣水平及探究兴趣的持续与提升。该案例启示:幼儿对材料的探索兴趣是否浓厚有两个条件,一是材料的吸引与适宜性,二是教师的环境支持(言行、氛围),其中第二点至关重要。

2.单元链接分析策略

幼儿的行为表现,往往是前一个行为引发后一个行为,或是多种行为整合在一起的事件情境。因此,老师很难针对幼儿的行为进行一种行为一个分析。该分析策略主要根据行为目标分析出不同的内容,强调分析的针对性,突出关键信息。如案例4:

案例3:发现虫窝

樟树上一个虫窝被弄到地上以后,展展抬起右脚很快踩住了虫窝,他一脸严肃、双手握拳,脚下来回地搓动。虫窝滚过的地上,散出一些小黑颗粒。展展蹲下来看了一会,指着小黑点,对其他几个小朋友说:“这个就是虫子吧?”阳阳:“不知道,虫子不是有脚吗?这个什么都没有。”展展:“那就是虫子的大便。哈哈哈哈……”几个小朋友一同大笑起来。

案例分析:本案例描述了几位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里发现虫窝后的行为表现。 第一单元,展展观察对虫窝里掉出的小黑颗粒。“蹲”这个动作可以看出:当展展发现虫窝里没有看到令自己害怕的东西,只掉出“黑色小颗粒”,对自己没有危险性,所以放下戒心开始观察。但还是局限于眼睛看,没有更进一步的探索动作。

第二单元,展展与同伴根据自己的认知对“黑色小颗粒”进行推测。展展提出黑色小颗粒是虫子,但是“吧”的语气词显示出他并对自己的说法充满了不确定性。阳阳先直接答复“不知道”,然后运用自己对虫子“有脚”的已有认知经验对展展的说法提出质疑,并将观察到的现象与同伴交流,引发展展再一轮的推测。

第三单元,几位幼儿开心地笑起来。体现出几位幼儿在对虫窝进行探究与交流时是十分愉悦的,周围的环境对他们的行为没有造成影响。

这三个单元综合分析,发现:小班幼儿“展展”对虫窝这个新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兴奋的同时又有点紧张。但好奇心驱使他继续对虫窝进行探究,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看法,同伴“阳阳”则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提出质疑,引发新的推测,过程中表情丰富。既体现出小班幼儿在发现新事物的心理状态、探究提问方式,又体现出幼儿对新事物的探究规律、思维方式以及经验交互下的表达方法,展现了幼儿探究周围事物时的经验建构表现。

以上案例分析,需要根据案例收集目标来进行,不同的目标,可从中分析出不同的内容来。因此,这种单元链接分析策略也强调了老师对行为记录目标的分析需要有针对性,突显关键信息。

三、效果分析 (一)儿童本位

1.关注需要及时应答,保护幼儿探究兴趣

在研究中,我们再次明确;幼儿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他们不断地用眼睛观察周围事物,尤其是那些新的、会动的、与众不同的更是逃不过他们的注意。越是不知道的或被禁止触碰的东西就越是想去探究,并且他们会运用最直接的方法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属于行动者。如果教师予以忽视或斥责,不但会降低探究欲望,日积月累还会影响其对科学事物的探究兴趣。因此,当我们发现了幼儿的兴趣点,要关注其需要及时“应答”。应答的方式不单是语言上的应答,而是创

造可探究的条件(如环境条件的支持)来保护幼儿探究的兴趣,再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

2.创设环境提供材料,助推幼儿探究兴趣

适宜的环境、丰富的材料、充分的时间是幼儿探究兴趣保持的重要条件,而适宜的材料、恰当的投放是幼儿获取科学经验的关键条件。结合幼儿生活经验与年龄特点选择并投放材料,才能引起幼儿探究兴趣。只有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材料,才会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如:制作毛料、棉布、绸缎、蜡光纸等不同材质的“下坡马路”,提供小轿车、火车等汽车玩具,让幼儿开放性地玩汽车。刚开始他们一遍遍地在马路上滑下,看着汽车滑下的不同速度哈哈大笑。而后在与同伴一次次的玩耍中,他们探究到马路上越是光滑车子越跑得快,探究兴趣的行为表现也由单个的操作变为与同伴有交流。这一活动让幼儿在充分的感知、操作、探索、发现中了解到阻力现象,开放的环境助推了幼儿的探究兴趣。

(二)谨慎干预

虽说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指导能对幼儿的探究兴趣起到一定的保护和促进作用,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冲突与暂时的困难也是幼儿的学习方式,如果干预不当,反而会引起幼儿探究兴趣的缩退。教师在幼儿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中,不是指导者,也不是评价者,但也不是局外人。首先,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应当是援助者。其次,当幼儿不需要帮助时,教师应当是观察者。再次,当幼儿需要被欣赏时,教师应当是倾听者和发问者,重点体现在结束时的交流中。在此过程中,可以与幼儿共同整理经验、分享快乐,由此调动幼儿更浓厚的探究兴趣和探究积极性。还可以发现探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幼儿探究中出现的偏差。

四、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我们得出:小班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典型行为分析中,观察是研究的起点,分析是研究的重点。分析策略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不是一种方式“单打独斗”,需要整合不同的策略,对幼儿行为观察记录进行多角度、整体的分析。唯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了解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规律、方式与特点,并有效地引导幼儿更好地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主编.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年.

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